第128章
在帮着李家种田还工,小孩子栽栽树就能顶一个大人半天的工,而且还管饭,实在是很划算。 辰时,陈氏和姜氏还有李茂玉娘三个回家烧火,把蛋汤和高粱饼子做好,汤放在桶里,饼放在盆中,一摞摞的碗也半躺在陶盆中,挑着桶,拉着车送去田间。 随着几声吆喝,干活的人停下来,解开牲口的夹板,让它们歇一会儿,然后一群人到地头来喝汤,吃饼。 早上起来的太早,干体力活肚子容易饿,这个时辰必须得吃一顿,要不干不到晌午就头晕眼花了。 李青文领着一群小孩子,洗干净手,也去地头吃东西。 过完年,鸡圈坏了,上千只鸡跑了满营地,林潭将军出来时踩到了鸡屎,便让他们把鸡圈给挪出来。 这些鸡一半充公了,一半是李青文家的,官兵在营地外头修了一个大大的鸡圈,李家也着人用桦树皮、麻绳和木桩子圈了大一片地。 不是他们偷懒,而是那个时候忙着春种,实在没法盖鸡圈。 每天鸡都能下很多蛋,基本都进了这些干活的人肚子里,重活必须吃好的,要不撑不住。 春天不能捕鱼打猎,鸡蛋是唯一能吃到的新鲜荤腥了,咸鱼和腌肉不算。 每个小孩子都分了一大碗蛋花汤和一个甜饼子,甜饼子里面是高粱糖,饼子还是热乎的,咬开一角,褐色的糖汁便淌了下来,小孩子赶紧用嘴巴给堵上,一个个吃的美滋滋的。 李青文也早饿透了,他喝了一碗汤,和三张饼,引得地头的人频频看过来,“仔儿这饭食没白吃,个头每天都能蹿一蹿。” 李家几个兄弟个子都不矮,李青文之前长过一次,这一回更猛一些。 歇了一刻钟,大人们纷纷套上牲口开始干活,一匹匹野马在田地间走动起来,犁杖之后,是手脚麻利的女人在点籽。 个头矮小的野马出乎意料的能负重,有耐力,它们耕地比营地的战马要厉害一些,跟骡子差不多,一天能耕好几亩地。 跟人一样,春秋的时候,牛马吃的都是精料。 待小孩子们都吃完了,并且添光了手指头上糖汁,李青文带他们继续去栽树。 才刚把一棵桦树苗种下去,李青文就觉得有人在看他,回头一瞅,一个纤细单薄的女孩站在不远处。 “陶姑娘!”李青文冲她挥手。 陶若凝顺手帮着一个小孩子把水提过来,道:“种这么多树做什么?” “用处可大了。”李青文道:“能挡着风,涵水固土、当柴禾、成木材,吃果子……数不过来。” 陶若凝,也就是那个用画跟李青文换粮食的女孩,一直遵守当初的约定,每个季节都会给李青文送来几副画。 小孩子扶着树苗,陶若凝往里填土,她看着李青文问道:“这得多少年才能长大?” “快,很快的。”李青文抹了抹头上的汗,从前他也这样发愁过,后来看到路上那些栽种树苗茁壮长大,他心里就有数了。 看着李青文满脸希望,陶若凝没再说什么,跟着一起栽了起来。 第159章 快到正午, 日头开始毒辣起来,李青文让小孩子们赶紧回去,他帮着陶若凝去河边提水。 陶若凝今天有点精神恍惚, 李青文都把水挑上了,她才连忙说不用了。 “我去营地里找蒋家嫂子, 正好顺路。”李青文这般说道。 营地里这时空荡荡的,陶若凝爷孙两个住的房子稍小些,这个还是马永江找人一起盖的,李青文往这里拉过两车柴禾, 还记得路。 只将水放在门口, 李青文便站住了,陶若凝把拎着两桶水进去倒入缸里。 看着陶若凝的背影,李青文不由得想起前天的事情。 那时马永江收拾好东西准备要和蒋立平离开营地,他跑来找李青文炫耀一通自己的新衣服,然后让李青文猜是谁给他做的,看他那嘴巴都咧到后脑勺的样子, 李青文用脚趾头都能知道是谁。 为了让他多得意一会儿, 李青文先是猜他娘,马永江摇头, 说是营地里的, 李青文猜是蒋家嫂子,还没说第三个人, 马永江就忍不住了, 说是陶姑娘。 说完,马永江先是叮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然后又再三给李青文说,他离开以后, 照看陶若凝一二。 李青文点头,他便转身去找李青勇了,然后李青文就从他嘴里听到同样的炫耀的话,他也让李青勇猜,李青勇翻白眼说是陶若凝,他便惊讶的问怎么知道的,李青勇说他刚才听到了…… 倒完水,陶若凝再将木桶拎出来还给李青文。 李青文拿着木桶没有立刻走,问道:“陶姑娘可是遇到甚么难事?” 既然答应马永江要照看人,他得说到做到,刚才问过了,陶爷爷的身体没有大碍,那可能就是她自己的事情 陶若凝看着他,不答反问道:“你真的相信江淙他们以后能恢复自由身?” 李青文点头,“当然了,他们又不是犯的十恶不赦的大罪,在边城这么勤恳的做事,功劳和苦劳都有,早晚有一天能洗脱罪名。” 给户部捐银子的事情,只有李家极少数的人还有江淙他们知道,李青文也不知道马永江有没有跟陶若凝说。 说完,李青文突然想起来,这话陶若凝从前跟他送画的时候也问过一次,这是第二遍了。 这样的回答陶若凝是第二次听了,她苦笑道:“这世上真的有公道吗,新皇帝登基,那么多人都被问罪,诬陷我爷爷的那个狗官却是连升两阶。” “别这么早就丧气。”李青文安慰道:“只要他不是个好东西,早晚有一天会露出破绽,你和你爷爷都好好的,找机会伸冤,肯定有一天能沉冤得雪。” “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吗?” 陶若凝看着他,眼中的绝望看着让人都揪心。 “会的,事在人为。”李青文连连点头道:“你把状子不都写好了吗,我听马永江说,他写信回去也托人问了,你若是信得过我,也给我一份,我可以找人打听。” 陶若凝摇了摇头,“我知道,你给马永江他们奔波已经操了许多心,我爷爷的案子不能再麻烦你了。” 李青文也不强求她,只道:“你不给,我回头自己问马永江。陶姑娘,我爹说,人这辈子不会一直顺遂,大都是坑坑坎坎,你们爷俩现在栽倒坑里,只要咬牙忍过去,以后可能就好了。” 接连被比自己年纪小的劝慰,陶若凝终于笑了,“谢谢你,马永江也是这么说的。” 李青文摇头,见她看上去好些了,才开口道别。 到三间土房子那里,方氏在忙着给地里干活的男人做饭,李青文去给她的菜地浇水,顺便把自己的手脚给冲洗一下。 这块菜地是他从前种的,旁边特意用石灰撒了杀虫子,现在是一块熟地了。 “不用忙了,仔儿,晚上再浇就行。”方氏拉着他进屋,看李青文脸皮晒得通红,忍不住道:“青卓不是让你好好看书,就别出去忙活了。” 李青文嘴上应着,可种不完树,他才不会歇着。 方氏从来的差役那里收到了老家的家书,一边做饭一边絮叨老家的事情,李青文在旁边洗腊肉,切好,放在水中蒸。 听到秦冬梦的名字时,李青文手里的菜刀顿了一下,他还没忘记,秦冬梦想知道江淙喜欢的是谁…… 从京城往回走时,他好像没怎么跟江淙在一起呆多久,一直想问都没机会,结果到了边城后,闹了那么一场,就把这事给搁下了。 那个时候,他敢信誓旦旦的说江淙没有喜欢的人,现在却不能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可能也不是那么了解江淙,不能断言。 现在都不知道江淙人在哪里,这个事情可能得拖一阵子了…… 方氏半天没听到李青文的回应,转头看着他在出神,一个字不敢说了,怕他割到手。 老孙等人早回来两刻钟,他们几个岁数大些的没有去边岗,就留在营地这边种地。 原本李青瑞和李青文一直喊他们过去一起吃,但老孙他们看李家帮工的人太多,陈氏她们几个人都忙不过来,便就在营地用饭了。 这边饭菜做好,李青文便回家了。 帮工的大人和孩子有不少,李家院子里摆着桌子,每张桌子旁边四条凳子,上面坐的都是人。 李青文在家里已经许久进不去后厨了,家里的女眷一个个都推着他去屋里,想看书看书,累了就躺一会儿。 下午上山,先挖坑,周瑶还有周丰年也来了,李青文教他俩挖多大的坑。 天气一暖,靴子都捂脚,大家都换上了方便的布鞋,周丰年怕是没穿过这样的布鞋,踩着铁锨脚心疼,顶着大太阳还带着帽子,鬓角淌出两行汗。 但是他生的俊,即便现在模样,眉眼间也可能瞧出几分矜贵来。 李青文真的佩服他,竟然这帽子从过年到现在都没摘下来,他多盯着那帽子看了几眼,周丰年就防备的瞅着他,“看甚看,还不快干活。” 李青文都担心周大人中暑,想要劝劝,旁边的周瑶却扯着他到一边,小声道:“你可别乱说,上次周从望去我那里问有没有让头发长的快的药,不知道咋让周大人知道了,可发了一顿火。” 李青文:“……” 他真的不知道周丰年是爱惜脸面,还是爱头发如命……总之是他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是,不管咋样,现在周大人使这把铁锨倒是很利索,挖坑比那些小孩子干的快多了。 为了让他能更好的干活,李青文晚上向姑姑要了两块头巾,就是那种能把头发和脑袋包住,避免吹上土的布巾。 这种头巾的好处是可松可紧,自己随时都可以调节。 听说是给周大人,李茂玉还特意挑了两块料子好,颜色素淡的。 李青文拿到后给周从信送去,第二天,周丰年还真的扎上了头巾出来干活,漫山遍野,他脑袋上的布巾扎的最好看。 后来李青文才知道,周大人拿到布巾后自己弄了半个多时辰,觉得满意了才扎出来。 周丰年在这栽了几天树,又去种地了,周从信扶犁杖,周从望点籽,周丰年平垄,打滚子。 而且他们三个人种的是新来的地,虽然只有两亩,但也挺让李青文意外的。 毕竟他们不愁吃喝,没必要新开垦地。 还是周瑶告诉他,周丰年和林潭前阵子意见不合,林潭想要早点把新城盖好,周丰年说今年年头不行,得多在庄稼上下功夫。 根据上报,林潭已经知道,北方有一股来者不善的势力,他想早点建好城墙,应对不测,而且,也算过,营地仓房的存粮也不少,省着点用,即便受灾也能挺过去,所以才敢集中人力建新城。 周丰年的判断是,敌人不可能短时间内攻过来,粮草是最重要的,城池啥的反倒是其次。 最后,周丰年让步了。官兵和男流犯大都去建城,所以山上种地的,除了逃荒来的百姓,多半是些流犯的女眷和孩子。 李青文更赞同周丰年一些,自古以来,朝廷的兵役徭役都不能妨害农时,实在不该贪图早这半个月一个月,更何况边城这种没法得到别的地方补给的极北之地,保证自己的粮草比城池更重要些。 而且,李青文也认为,那些士兵的失踪,林潭应负失职之过,明明早就跟他说过罗车国的事情,巡视时竟然没有增派人手或者弄出其他应对手段来,现在想要用盖城池来亡羊补牢,只怕补错了地方。 但是,他想啥也没用,林潭是将军,他才能说的算。 李青文的树还没栽完,家里的地却种完了。 跟往年不同,今年种的最多的是荞麦,三四斤种子一亩地,种了四百亩,然后还有三百亩早熟的高粱,二十亩黍子,三亩稻子。 荞麦最好种,不要犁太深,点完籽之后平平垄沟,滚子也不用打,省时省力。 这玩意长的还快,从种下到收七十多天就行,别的庄稼错过了雨水,长不成庄稼了,重新把地翻一遍,再种荞麦都来得及。 这些地里没有新开垦的,一部分是李青文从前种的,一部分是江淙他们的,三十多个人去了北岗,地可不能荒着。 除却揣着崽和小马驹,今年家里能拉犁杖的骡马就一百多匹,虽然借出去一些,剩下的也不少。即便不再借营地的耕牛,牲口多,地是种了两年的熟地,再加上帮工的人多,一天就能种一二百亩,很快就结束了春耕。 种完自己家的,马和骡子歇半天,被借出去,李茂贤他们帮着同族劳力少的人家种几日,然后便去新城那边盖城墙。 第160章 种完地, 李青瑞带着弟弟垒鸡圈,看着那一只只低头吃草的鸡,李青风不由得想起桦树林深处那些鸭子, 问李青文啥时候去。 去年放了蜂箱,李青文也想去那边瞧瞧, 恰好这一天早上阴天,便去地里挖树苗,从营地往桦树林方向补种。 马拉着装满了树苗的板车,徐徐的向前走着, 李青风、李青文、周瑶、赵小五、蒋家兄弟等人一边刨坑一边栽树。 阴了一天, 都没下雨,李青文他们继续往东走,到了地窨子那里,雨终于下来,一众人幸运的避过,那些刚栽完的小树苗老天爷帮着浇了。 许久不来, 这个地窨子又破败了几分, 众人在里面给它修整一番,这个地方是李青文他们第一次去桦树林时发现的, 当时堆放了装不了冻肉, 回来时算是救了他们一命,所以对这里格外有感情一些。 现在想想当时的困境, 依旧觉得闷的喘不过气来, 如果不是江淙,他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走回去。 想到江淙, 李青文不由得垂下眼睛。 离开地窨子的时候,那四只在这里留下了记号, 要说出这趟远门,最高兴的莫过于李青风和这三只小的,一个骑马到处疯跑,那三只也是猪突猛进,狗姐姐毛毛跑的更多,它得看着三个弟弟。 毛毛是狗姐姐的名字,因为她浓密厚实的毛是红棕色,是四只中毛色最亮的,便有了这个名字。大弟弟是个桃心脸,李青文取的名字叫桃子,二弟弟和三弟弟都是黑白色的毛,一个叫闪电,一个叫追风,这俩是李青风起的。 一场雨过后,地上的青色更重了几分,密密的草从
相关推荐:
斗罗:投靠唐三,我收了小舞!
好想你
二婚男女
当普通人怀了陌生alpha的崽
【咒回黑化】锁链,早就不需要了
新人女奴分配员
在那遥远的边疆[60年代]
神秘复苏:我为姜尚,敕鬼封神
没得救
屬於我常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