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此时竟站在大街上争吵怒骂,长安的百姓都感觉很有意思,纷纷在旁围观。 几日后,禁卫统领冯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他带着一帮宫中禁卫,将这些扰乱长安治安的儒法子弟通通抓起来关到仲裁院的监牢。 本来应该抓到长安府、大理寺、刑部的,但奈何此次情况特殊,只能收监仲裁院。 遗憾的是,文人似乎骨头都硬,或者说他们并不认为天子李承道会因为他们彼此学术派之间的矛盾而问罪他。 因此,虽然双方都被禁卫军抓了很多人,但双方的气势却丝毫不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日中,甚至有不少长安府、大理寺、刑部、吏部的官员被禁卫军缉拿。 这些都成为大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件趣事。 见无法遏制事态,禁卫军统领冯立入宫面见天子,对后者说道: “陛下,臣以为这件事需要早做论断,您若是再不出面,恐事态无法控制。” 对此,李承道笑而不语。 说实话,他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些日子在长安城内的混乱,但他并没有出手干涉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在他看来只是闹剧的混乱,牵动了天下诸子百家学术的心。 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这也称得上是文坛盛世嘛! “禁卫军抓的那些人,口头警告后就放了吧,再等等。” 李承道笑着说道。 冯立猜不到这位陛下究竟还要等什么。 但既然陛下下令释放,那他就只能照办。 于是乎当日下午,冯立就下令释放了儒法两家的门徒。 当时,闻讯而来的儒法两家门徒,像迎接英雄一样,将那些被抓到仲裁院同伴迎了回去,看得冯立大摇其头。 当然,这两家子弟在离开前,仍不可避免地在仲裁院前又吵了一通。 又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全国各地的文人,纷纷赶到长安。 或为宣扬自己的思想,或为长安同学派的人站脚助威。 这使得长安变得更加喧闹,街道、茶馆、酒肆,这些地方准能看到不同学派的人在相互辩论、争吵,争地面红耳赤。 别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 事实上,这些文人在无法说服对方、或者被对方激怒的时候,他们也会动手。 当然了,他们彼此都绝对不会承认这是斗殴,而是讲道理。 不得不说,这是继开通各国贸易、外域人和其他国家商人大量进入大唐之后,长安近些年来治安情况最差的一次。 以至于到后来就连禁卫军都被惊动,纷纷派驻到长安的大街小巷。 ——免得那些文人在相互扭打时不分轻重,出现人命官司。 “差不多火候了.....” 在得知禁卫军以及仲裁院的禀报后,李承道暗暗点头。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百家争鸣(上) 李承道此前所以对儒法两家以及其他学派子弟引发的混乱无动于衷,就是希望让这件事变得更加热闹一点。 以此吸引诸子百家更多的在野的人才,乃至于大唐各地的人才。 而如今,各方人才怀揣着自己的思想,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长安,来到名为“英才瓮”的一只大缸中。 李承道的目的达到了。 至于接下来嘛,那就是掌握火候,将这些人给炖成锅粥。 当日,李承道在太极殿中颁布了诏令。 “大唐百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朕深感其优。 然学在精而不在多,故择十二家学术思想,编纂教材,选入大唐皇家学院。 ......... 此令一出后,百家子弟雀跃欢呼,仿佛就跟他们打了胜仗似的。 看到这一幕,门下侍郎贾诩暗暗摇头。 这帮人被陛下卖了还不自知,还以为是陛下迫于他们的恳求而退让。 不过一想到自己,他又无奈自嘲一笑。 因为前一阵子,有以狄仁杰、刑部尚书为首的几位法家的子弟来拜访了他,恳请他帮衬法家。 而他当时一口应下了此事,毕竟他也是法家门徒。 是的,就算是他清清楚楚看透整件事的背后,其实都是那位年轻的君主在推波助澜。 贾诩得老老实实地、甚至于甘之若饴地,主动爬到碗里去。 这种手段,令他感慨不已。 不过李承道的诏令中虽然说要从诸子百家中选择十二家出来。 但是这十二个名额究竟给哪些学派,他却并没有直接指明。 根据礼部放出来的消息,将会这回在论道中挑选。 哪些学派对使国家强大有利,就选择哪些学派让诸学派的子弟们尽快去整理本门的思想纲要。 得知此事后,各学派的子弟们也顾不上吵架、打架了。 他们一个个或闭不出,或与同道商议。 全部都打定主意需要拿下一个名额,最好是那四门主修科目之一。 一旦拿下了名额,他们就是自己学派的英雄! 可能后人还会用「子」来尊称他们,流芳千古! 此诚乃千秋之功、万世之基! ——无论对于这些诸学派的子弟,还是对于大唐来说。 ......... 唐武德二十三年八九月。 遵从天子李承道的命令,礼部着手举办有史以来最盛大的百家文坛盛事——百家论道! 让天下各学派的领袖,去争夺那「四主、八辅」拢共十二个名额! 鉴于此前长安已经被这些文人搅地满城风雨。 因此,礼部特地将考核的场地搬到了城外。 礼部在长安城的东南大概十五里处,也就是渭水之畔划出了一块空地,作为百家门徒相互辩论、争取名额的场地。 在若干年后,这块空地将会成为无数后辈学子们所瞻仰朝拜的圣地。 但眼下,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而已。 九月初,当长安本地的农户们准备着秋收的时候,城内的百家门徒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们各自带着草席、干粮,徒步到这片空地,像划地盘似的划出各自学派的势力范围。 尽管这块空地看起来十分荒凉,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诸学派门徒火热的心。 铺上草席,坐在上面与同伴讨论学术,思考着如何击败其余的对手,夺取一个名额。 这些当中,有的是朝廷的在职官员,有的则是在野的白身。 而有些人则是从外地赶来的,甚至连功名都没有。 但传承于相同学派的情谊,让他们彼此坐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团结。 “嚯!门下侍中、仲裁院院长贾诩!” “还有尚书侍郎、右相房玄龄!” “那不是为民请命的青天狄仁杰吗?” ......... 看着一群法家门徒从面前走过,在儒家子弟当中,有人低声惊呼道。 听闻此言,有来自其他偏僻地方的儒家弟子好奇询问道:“这贾诩何许人也?为何各位兄台对他如此忌惮?” 听到这人的话,旁边一人古怪地打量了他一眼,道:“贾侍中你都不知道?” “呃......还请兄台明示,在下季七礼。” 这名穷酸儒生尴尬地说道。 他来自一偏僻的小地方,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了解。 那人打量了几眼季七礼,随即点点头低声解释道:“仲裁院,乃我大唐天子直掌的府衙,有监察百官,先斩后奏之权。 而贾侍中,便是这仲裁院的院长,除了陛下外唯一可以指挥那群暗影卫的存在,位极人臣。” 听了这话,季七礼面露吃惊之色:“天子近臣,竟是法家门徒?......这、这可如何是好?” 若天子近臣是法家的话,那他们儒家的胜出希望岂不是很渺茫。 话音刚落,附近便有儒家子弟宽慰道:季贤兄莫惊,我儒家子弟中,亦有陛下近......” 正说着,他脸上露出惊喜之色,笑着说道:“来了!” 季七礼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 然后他便瞧见有一名儒雅随和、气度不凡的青衫文士正在五六名儒家子弟的簇拥下策马而来。 等他靠近儒家子弟们的聚集地后,那文士翻身下来,朝着迎过来的诸儒家子弟微微一笑,道:“来迟一步,抱歉。” 这文士,正是长孙无忌! 众儒家子弟哪敢坐着,当即作揖道:“首辅大人言重了。” 眼前这位可是当朝首辅,中枢重臣! “首辅大人,贾侍中已经来了。” 一名儒家子弟小声提醒道。 .. 第三百九十章 百家争鸣(下) “哦?” 长孙无忌闻言环顾四周,没过多久就瞧见贾诩正坐在一张草席上,与其周围那一干法家子弟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没有丝毫架子。 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家门徒中的领袖人物。 似乎是注意到了长孙无忌的目光,贾诩转过头来,与长孙无忌对视了一眼。 虽然微微点了点头权当打了招呼,但其眼中的挑衅之色,长孙无忌却看得清清楚楚。 “呵。” 长孙无忌淡淡一笑,同样点点头作为回应。 作为天子李承道的左膀右臂之一,贾诩和长孙无忌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政见上的争斗。 如今百家论道,他们两人都是各自门派的领袖人物。 待会论道时,他们都是要出场的。 而此时,季七礼惊讶地打量介子鸱,见来人气度威严,儒雅不凡,遂私下询问道:“此人.....何许人也?” 旁边的儒家子弟低声介绍道:“此乃当朝首辅!三省中书!陛下的跟前近臣,长孙无忌!” “学问比之方才那贾诩如何?” 季七礼问道。 那人轻哼一声说道:“自然是首辅大人高出一筹。” 因为知道文人相轻的道理,季七礼也没有太过较真,依旧小心打量着长孙无忌 不曾想,他的目光被长孙无忌注意到,后者面带微笑走了过来。 淡淡一笑后问道:“这位小兄弟好是面生,敢问来自哪里,学的哪一派?” 在同一学派中,也是有不同的思想的。 大概就是以儒学为本,然后在这个大基础上开创新的思想流派,这是每个学派都很常见的事情。 被首辅大臣主动搭话,季七礼吓了一跳。 他连忙拱手作揖,结结巴巴地道:“草民季七礼,来自山阳县......见过首辅大人。 在下学的乃是卜氏一脉......就是子夏。” 卜氏一脉? 听了季七礼的话,周围的儒家子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季七礼。 为何,因为卜氏一脉的思想在儒家中较为‘另类’。 它并不关注「克己复礼」,教导人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举措。 而是提倡「与时俱进」,不要一味地套用圣贤的经典。 这对于崇尚圣人学说的儒家子弟们来说,是很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儒家子弟对卜氏一脉赞毁参半。 这不,在季七礼说了这话后,周围的儒家子弟都不经意地与他疏远了一些。 但唯独长孙无忌眼睛一亮,仿佛是见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其他儒家子弟惊讶的目光下,长孙无忌笑着对季七礼说道:“来地匆忙,不曾携带席子,可介意本辅与你同席?” “此乃草民的荣幸!” 季七礼欣喜地说道,连忙邀请长孙无忌。 众儒生顿时对季七礼羡慕嫉妒不已。 和首辅大人同席而坐,这是何等的幸运与荣耀! 二人坐下之后,便开始相互交谈起来。 季七礼隐隐发觉,长孙无忌的学识极为渊博,让他叹为观止。 此外,长孙无忌的种种想法似乎与他不谋而合,这让他更是十分兴奋。 情绪亢奋之下,季七礼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 “晚生认为,天下诸国林立,终究不是长远之策,而这种局面必将被「大一统」而终止。 我大唐终有一日会吞并世界诸国!” 季七礼眼神明亮地说道。 长孙无忌听完后,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对这一说法极为赞同。 因为季七礼的目光眼界十分不凡,说的这些正是大唐未来必将踏上的一跳道路。 “山阳,季七礼。” 长孙无忌暗暗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 他知道,虽然眼前这位儒家晚生虽然一看并不起眼,但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大才。 似这等人才他一定要替天子留下来,岂能让其露于朝野? 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到论道场地的各派门徒们也越来越多。 “人好多啊......” 随着百家子弟陆陆续续来到,季七礼心中很是吃惊。 因为他放眼四周,感觉聚集在这里的百家子弟,恐怕都有不下于两千人。 从古至今,文人中几乎从来没有如此热闹的一幕! 想了想,季七礼询问长孙无忌道:“首辅大人,我儒家子弟如此众多,想来四个「主修」名额,已不再话下了吧?” “这很难说。” 长孙无忌微微摇了摇头。 虽然他也是儒家门徒,但他也知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其局限性。 用来教化世人劝人向善自然是毫无问题,可这回天子李承道提出的要求却是「使国家富强」。 何况还是要成为教导无数学子的主流思想,是万世之基,当然更加慎重。 在这一点上,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的优势非常大。 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季七礼很是吃惊。 难道他儒家竟然有可能落选? 这在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见季七礼面露吃惊之色,长孙无忌微叹一口气,向这位比较欣赏的晚辈简单介绍了一下李承道。 “我大唐的天子陛下,是一位注重实干的君王,其实陛下最为偏爱的,正是法......” 平心而论,李承道从来都没有提过他偏向哪家学术。 但他近些年的举措,比如打压贵族垄断财富、禁止兼并土地,论功行赏、打破科举垄断等等。 这无一不合法家「定分止争」的核心之一。 好在李承道没有反对儒家的‘礼’,否则儒家这回就真的不用争什么了。 .. 第三百九十一章 各家思想的碰撞 尽管在场法家门徒的人数比儒家子弟少很多。 但似门下侍中贾诩,刑部侍郎狄仁杰、刑部尚书唐铮、大理寺卿正、右相房玄龄等等。 他们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他们大唐的君主,实际上也是一位提倡法家思想的人。 不过充其量只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披上了一层儒家的皮而已。 当然,即便如此,长孙无忌还是认为,他儒家夺得那四个「主修」名额还是没问题的。 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儒法之争。 也就是说哪家学术才是第一主修,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而就目前来说,长孙无忌对于他儒家击败法家一事,心中着实没有什么把握。 反而是他身边这位晚辈后生的大一统思想更不错。 相比较儒家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更具有击败法家的可能性。 此时,主持这场盛事的礼部尚书李纲终于出现了。 在讲述了这场辩论的许多要求后,他终于露出了真正面目。 ——他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儒家门徒的那一边,让现场许多儒家门徒一阵欣喜,对与接下来论道的担心也去了不少。 当朝礼部尚书也是儒家门徒,这无疑是对儒家的一位强援! ......... 论道大会很快就开始了。 说是论道,实际上是一轮考核。 考核的方式很简单,即某个学派的代表当众陈述自己的思想。 然后再由其他学派的人去指出其中的漏洞。 只要能说服众人,或者说服大部分人,就能列入名额候选。 这种方式很公平,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假。 而诸学派代表上场的顺序,则是按照抽签的顺序,也很公平。 墨家,抽到了第一场。 墨家的代表,正是冶造局的局长、墨家巨子许墨。 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的工部尚书,今日也坐在墨家子弟的聚集地。 甚至于,很多工部与冶造局的官员都坐在那边。 “工部尚书,竟是支持墨家学术的?” 长孙无忌、贾诩等朝廷官员,均对此十分纳闷。 冶造局官员们大部分支持墨家学说可以理解,毕竟冶造局贯彻的就是墨学。 但是工部官员竟然也是如此,那就有些让人奇怪了。 不过确切地说,大唐的工部尚书,其实并不是墨家门徒。 但是他对于墨家注重技艺的观点却是非常认同的。 因此也勉强能算是墨家学派。 技艺,简单地说就是手艺,像制作、锻造、营建等等,都可列为这个范畴。 在这个时代,匠人原本是并不受重视的。 儒家甚至曾说过墨家注重的技艺乃是「奇技淫巧」,可想而知匠人曾经的地位。 当然,在如今的大唐,似工部、冶造局、墨家等匠人,可以说早已扬眉吐气。 一方面方面是天子陛下非常注重工艺技术。 另外一方面,大唐能如今能这般繁华,这种奇技淫巧可谓是居功至伟。 而如今,墨家与工部以及冶造局的官员、工匠达成一致,务必要维持现状。 决不能使拥有工艺的匠人像以往那样被人看轻。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工部尚书孟隗带领着很多工部官员,还有一部分冶造局的官员,仗义支持墨家思想。 这使得墨家的声势一下子就增加了许多,潜在势力与影响力,竟不亚于儒法两家。 墨家巨子许墨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是提倡「技艺」,认为「技艺」有利于国家,它不应当被人看轻。 在这方面,他指桑骂槐的指责了儒家,因为儒家历来就看不起这种“奇淫巧技”。 然而正是这种他们看不起的技术,方让大唐这般强盛。 因此难以避免地,魏墨钜子徐弱遭到了在场许多儒家子弟的攻击。 遗憾的是,这次墨家的底气非常足,当许墨冷笑着奚落儒家子弟: “正是你们看不起的奇淫巧技,造福了万万大唐百姓!” 一句话之后,令儒家子弟纷纷哑然。 虽然不甘心,但儒家子弟必须承认这句话。 他们以往看不起的奇淫巧技,还真是帮助大唐强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而这,是他们儒家思想所无法达到的地步。 见儒家子弟垭口无言,许墨亦不忘阐述他第二部分的思想。 即墨家的核心思想,非攻、兼爱之类的。 但是这就就让那些憋着气的儒家子弟找到了攻歼的法子。 “许先生,你墨家提倡简爱、平等,那你敢说天子陛下能和庶民平等吗?” 杜如晦微微一笑后问道。 “我......” 许墨闻言顿时语塞。 的确,大唐一代圣君,谁敢说在农田里耕地务农的农民能与其平起平坐? 虽然这位圣君本身是提倡“天家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并不代表谁都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可是大不敬。 有着这个致命的弱点存在,于是,墨家很快就被打了下来。 当然,尽管被打了下来,但列入名单还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墨家第一部分的「技艺强国」思想,已经符合了李承道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众多儒家子弟攻歼墨家巨子许墨的时候,长孙无忌却一言不发。 这让季七礼感到很好奇。 要知道,倘若说儒家跟法家是竞争对手那么,儒家跟墨家就是天敌,那是几乎无法共存的。 不过他哪里知道,长孙无忌只是觉得还没到上场的时候罢了。 他真正的对手可是贾诩,许墨并不值得他上场对阵。 .. 第三百九十二章 韩信、岳飞、李靖参加论道! 继墨家之后,第二位出场的,乃是兵家。 兵家的代表,当然就是当朝的兵部尚书。 见前一个出场的墨家巨子被众多的儒家子弟攻歼,最后狼狈地返回坐席,所以他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当兵部尚书讲述他们兵家“精兵强兵”之策以及核心思想时,几乎没有人去攻歼他。 当然,这也难怪。 毕竟在这个诸国林立的时代,兵家虽然说影响力不及儒家与法家,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欠缺兵家思想。 据某些闲人统计,当天子李承道之后,大唐在军队的资金投入,就逐步开始提升。 直到击败拜占庭帝国之后,大唐军费开支,相比较十多年前先皇李渊在位期间翻了六七番都不止。 更何况,身为大唐战神、有着武德圣皇帝称号天子李承道。 妥妥的就是一位注重「强兵卫国」思想的兵家子弟嘛。 况且大唐本就是以武立国,而且兵家跟儒家、墨家、法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因此,其他学派的人也懒得与兵家争论什么。 毕竟兵家是铁定能入名单的,但是呢,其影响力又注定无法跟儒家、法家竞争什么,所以完全没必要树敌。 当然最最主要的是,你得看看兵家门徒那边的阵容啊! 当朝的三位上柱国,大将军岳飞、李靖、韩信皆在兵家那边! 这三位可都是为大唐立下过无数功勋、手握重兵的重臣! 在他们面前,谁敢把说兵家不够资格入大唐皇家学院? 要知道天子陛下可是专门成立了一所大唐皇家军事学院,可见对兵家的重视。 第三位出场的,乃是名家。 名家,简单地说就是辩论者,杠精。 著名的“白马非马”,就是名家的典故。 当然,这个典故让名家的名声变得很差。 但实际上名家是超前的辩证思想家,不过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并不受待见。 在这个时代,有名的说客,包括朝中很多大臣,基本上都要学习名家的思想。 不过说实话,名家的那些思想,很容易让人听得晕晕乎乎,被牵着鼻子走。 反正在场的诸派学子听了半天,也没搞懂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 当然,也没有人去攻歼名家——因为根本没听懂嘛。 第四位出场的,乃是纵横家。 纵横家的代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只是大概的思想。 毕竟纵横家的思想,并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外谈论。 正因为讲述地很浅,因此,虽然并没有多少人挑刺,但也没有多少人支持。 倒是名家的有些子弟,给予了鼓掌支持。 这也难怪,毕竟名家跟纵横家的关系很不错,像某些知名的说客,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说客张仪、苏秦,就兼名家、纵横家两家的学术理论。 继纵横家之后,杂家、小说家、农家等等,亦陆续派各自的代表出场。 不过在现场很多人看来,这些小家学派纯粹就是来混脸熟的。 要么是不能符合天子陛下“使国家富强”的要求,要么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问题。 就比如杂家。 号称「兼儒墨、合名法」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一锅炖。 说得好听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但事实上,这本身就有问题。 就比如说,儒家的「爱」跟墨家的「爱」。 他们两家一个提倡区分对象、区分阶级的仁爱。 而另一个提倡不分对象、不分阶级的仁爱。 这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如何谈兼收并蓄? 再比如儒家讲究以礼治国,仁情高于法律。
相关推荐:
捉鬼大师
屌丝的四次艳遇
大胆色小子
取向狙击
天下男修皆炉鼎
绝对占有(H)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数风流人物
突然暧昧到太后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