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李承道没有矫情,直接坐了下去,然后笑着道:“皇祖父现在有顺儿陪伴,气色都好了不少。” 李渊闻言吹胡子瞪眼道:“那丫头都快给朕内库里的宝贝给搬光了!说要全部带回去给你,你回头可都得给朕全还回来。” “那可不行。” 李承道哈哈大笑一声。 聊了几句后,李渊方才询问李承道此番的来意:“你不是很忙么,今天怎么有时间来找朕了?” 听到李渊的话,李承道的笑容渐渐消失,沉默了一会儿后,才开口道:“李承乾死了。” .. 第一百五十七章 李渊欲禅位 “李承乾死了。” 李承道说出了这句话后,李渊脸上的笑容顿时便僵硬了,整个凉亭里都陷入了一片沉默。 “怎么……死的?” 许久之后,李渊才开口问道,语气一片苦涩。 骤然听到这样一个消息,他能保持镇静已经很不容易了。 “是自尽而亡。” 李承道回答道,并且将前因后果说了一遍,但是他最终还是隐瞒了贾诩的所作所为。 贾诩再怎么说也是他的心腹谋士,这种事情既然都已经发生了,那就没必要再说出来,免得李渊对贾诩心生怨恨。 听完李承道的话后,李渊怔立许久,方才怒其不争地说道:“这个孽孙,学谁不好非要学他那父王!” 儿孙两人齐齐落得一个自尽而亡的下场,李渊心里可想而知有多么难受。 “或许这便是命吧。” 李承道摇了摇头,虽说觉得有些惋惜,但是却并不同情,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皇祖父,关于李承乾的规格葬礼,我擅自决定恢复了他的恒山王爵位,并且将他和李世民一起葬入了皇陵。” 李渊闻言吃惊地看了李承道一眼,然后唏嘘道:“那孽子若是有你一半的心胸,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唉。” 李承道已经展现出足够的宽容了,两次饶过李承乾的性命,此番还让李承乾得以和李世民一起入皇陵,这是极大的仁举。 李承道只是笑了笑,不以为意,他的观念是和这个时代的人有所不同的,在他看来去和死人去计较什么? 李渊望着越发显得成熟、气度不凡的李承道,忽然问道:“承道,你现在想不想登上皇位?” “什么?” 李承道被李渊如此突兀的问题给吓了一跳,回过神来后直接起身,在李渊面前跪了下去,正色道:“皇祖父尚且健在,龙体安康,孙儿岂有这种想法?” “若皇祖父要重新执政,孙儿马上就将军权以及政权全部移交给祖父,绝无半点留恋。” 李承道的语气十分坚决,而且回答的没有半点犹豫。 他虽为储君,但在皇帝还健在的情况下就表现得窥觑皇位可是大忌。 “承道你误会了,朕不是想重新执政,而是真的想要退了。” 李渊伸手将李承道从地上扶了起来,叹息了一声。 他将目光投向了临湖殿外的胡泊,目光有些飘忽地说道:“朕这一生,糊里糊涂地就起了兵,然后成了这皇帝,连朕自己都没想到能成功。” “这大唐江山,都是建成世民还有秀宁他们打下来的,朕的功劳微乎其微,空有个开国皇帝之名,但实际上朕有多少本事朕一清二楚。” “朕时常都觉得自己无能啊,为何一定要当这皇帝呢?想当初他们兄弟三人之间的感情多好,就因为争这一个破皇帝位置,手足相残,相互屠戮,这真的……值得吗?” 李渊的这一番话,让李承道心中大为震动,他吃惊地看向了自己这位皇祖父,却发现他脸上已经布满了浊泪。 见到李渊的模样,李承道心有不忍,忍不住轻声开口安慰道:“皇祖父……” 李渊拭了拭脸上的泪水,笑着说道:“承道啊,你勇武非凡,不下元霸,仁德不亚于你父,你有足够的能力成为这大唐的帝王。” “而只有将这大唐江山、这万万大唐百姓托付给你,朕才放心。” “朕真的……累了。” 李渊的话说完后,李承道陷入了沉默之中,心中五味陈杂。 他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成为皇帝,但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快得让他竟然生不起丝毫的高兴之意。 望着李渊带着期盼和疲倦的眼睛,李承道嘴里拒绝的话语,最终还是变了。 “孙儿……遵命。” 李承道朝着李渊大拜而下。 李渊这才露出了笑容欣慰地拍了拍李承道的肩膀。 …… 三日之后,李渊重新召开了早朝。 自李渊被李世民软禁之后,他就再也没有亲自主持过一次早朝,全部由李世民这个监国来把持。 而长安城破后,他的身体也一直不怎么好,加上有李承道在,他也就干脆将国事都交给了李承道来负责。 所以这次早朝,是他阔别一年多以后的所召开的第一次早朝。 朝中百官听闻一直居于深宫的李渊突然要召开早朝后,也隐隐从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因此次日早朝,除了那些被肃清之后还没来得及填补上的官位空缺着,其余文武百官一个不剩全部到齐。 太极殿内。 李渊端坐龙椅上,将目光投向了台下的文武百官。 随着太监唱礼,百官纷纷拜倒,口中齐声高呼道:“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李渊深吸一口气,打起精神,来主持好他的最后一次早朝。 “今日朝会不谈政事,朕要宣布一件事情。” 李渊的第一句话,便吸引了所有人大臣的注意力,只见李渊正色道:“朕在位十一年,十一年以来日日为国事操劳,但随着年事渐大,终觉力不从心,精力大不如往。” 说到这里,众臣众渐渐有人瞪大了眼睛,一个个长大嘴巴,纷纷将目光看向了站在文武百官最前面的那一道挺拔的身影,全都意识到了李渊接下来要说什么。 “太孙李承道南征北战,平内乱,灭突厥,封狼居胥,功冠大唐!足胜帝王之位,有怀帝王之才!” “今朕决定退位让贤,将皇位传于太孙李承道,即刻起昭告天下!” .. 第一百五十八章 登基前夕,各方云动 李渊在早朝上宣布将要禅位给李承道的消息,就像是一块大石头砸入了平静的湖水里,瞬间便掀起了巨大的浪花。 以长安城为中心,这个消息迅速朝着大唐全境辐射而去,传达到了大唐的各个州郡县里。 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大唐百姓,都由衷地感到兴奋! “太孙殿下登基!我大唐之幸!” “有了太孙殿下作为我大唐皇帝,我大唐定能开创万世难有的盛世!” “太孙殿下万岁!” …… 李承道如今在大唐百姓心里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比之未发动叛乱之前的李世民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有百姓都期待着这位不满及冠之年就展现出惊才绝艳之资的年轻储君,在登基之后会带领大唐登走到一个何等强大的地步! 帝王易位,新帝登基,这等牵动一国国祚的大事传得飞快,就连正在带领兵力和吐蕃大军交战的李靖也得知了。 …… 剑南道。 有了冉闵和乞活军的帮助,李靖已经带领大军反攻剑南道,并且将剩余的吐蕃大军打得节节败退,失去的土地也不断收回。 魏州军军营之中。 李靖看见从长安城发来的情报之后,眼里顿时浮现激动之色,拳头紧紧地攥了起来。 “殿下终于要登基了啊……” 李靖颇为感慨地说道,李承道是他所认可的君主,而这位太孙如今终于要登基称帝了! “登基大典在下个月举办,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赶回长安参加。” 冉闵皱眉说道。 李靖闻言笑道:“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将所有吐蕃军队全部赶出大唐,然后用囊日论赞的头颅作为殿下登基的献礼!” “好!” 冉闵眼睛顿时一亮,脸上满是熊熊战意燃烧。 …… 大唐东北部,太原城。 “殿下要登基了?!” 罗艺收到情报后,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脸上掩饰不住的喜色。 帅帐里的将领们也全都大吃一惊,显然非常惊讶。 “登基?这是什么意思。” 阿利丹不太了解中原文化,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罗艺哈哈大笑道:“意思就是殿下马上就要成为我大唐的新帝了,我等何其有幸能在殿下麾下,见证殿下登基称帝!” 阿利丹闻言也非常震惊,随后有些踟躇地说道:“可殿下登基,我等也无法前去庆贺,这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按照突厥的习俗,新可汗上位,所有部落都得献出贺礼的。 “无妨,还有一月时间,我们还剩下单于未收复,这一个月内一定要收复单于,前去为殿下贺!” “不能让殿下登基之时我大唐疆域不完整!” 罗艺语气坚定无比地说道。 现在被高句丽所得的那三州之地,已经在罗艺和阿利丹带领的军队到来后背逐步收复了两地,如今只剩下单于尚未收复。 高句丽的军队并不好打,但是高句丽十分狡诈,并不在意土地的得失,而是只为了掠夺财富。 在见到战力凶猛的泾州军和漠北铁骑到来后,便且战且退。 但虽说如此,高句丽的军队依旧受到了不小的伤亡,完全由突厥人所组织而成的漠北铁骑在与高句丽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因为高句丽此番入侵的是步兵士卒居多,完全被漠北铁骑所克制。 听到罗艺的话后,阿利丹用力点了点头,心里一片火热。 他这次一定要用一场大胜取得那位殿下的欢心,为他们残存的突厥人取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 兰陵,萧氏。 萧皇后早就返回了兰陵萧氏,而李承道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放身为李世民妃子的杨妃一起和萧皇后回去了。 李世民自杀身亡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整个大唐,杨妃当初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沉默良久,最后只是幽幽一叹。 她和李世民只是因为政治联姻才走到一起的,若说感情其实并没有多深,而且李世民独宠长孙无垢一人,其他妃子没有得到多少宠爱。 因此李世民之死,还不如她儿子死的时候带给她的悲痛大。 李承道将要登基称帝的消息传开后,萧皇后便第一时间找到了女儿杨妃。 “婉言,娘要去一趟长安,你跟我一起去。” 萧皇后神色认真地对杨妃说道。 听到萧皇后的话,杨妃眼里闪过一丝疑惑之色,问道:“母妃你去长安做什么?” 萧皇后没有隐瞒,直接回答道:“新君登基,我兰陵萧氏身为五姓七望之一,必定是要去恭贺的,为娘要随家主一起前去。” “当然娘真正的目标不是这个,你知不知道……那位殿下目前尚无一位妃子。” 听到萧皇后的话,杨妃一双美眸顿时瞪大了,吃惊地说道:“母妃你难不成想要入那位殿下的后宫?这、这怎么可能?” “死丫头!你想到哪里去了!” 萧皇后玉面顿时变得通红,用力揪了一下女儿杨妃晶莹的耳朵,羞愤不已。 “新君登基,必定要立后妃,我挑选了族中身份才貌上佳的女子,打算去寻殿下的母妃,找个机会让她们入殿下的后宫。” “若是能一举拿下后位,那我们兰陵萧氏何愁不兴旺?” 萧皇后解释过后,杨妃才恍然大悟,然后松了口气道:“我还以为母妃你要亲入后宫呢,吓死女儿了。” “不过母妃去长安便行了,为什么要女儿跟着一起去?” .. 第一百五十九章 天子之服 萧皇后打算去长安找李承道的生母郑氏,把兰陵萧氏的女子送入李承道的后宫里面。 这种事情很正常,门阀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依附皇权、支持皇权,而皇帝也需要他们的支持,两方联姻自然是双赢。 不过杨妃不太明白为什么萧皇后要带她一起去。 萧皇后摸了摸女儿的头,心疼地说道:“这些日子以来一直看你郁郁寡欢,想带你去散散心。” “话说回来,你真的对那位殿下没有怨恨之心了吧?就算有,这种想法最好也要深埋起来,否则可是会给我们萧氏惹来大祸的。” 萧皇后神色严肃地说道。 杨妃苦笑一声,幽幽地说道:“女儿哪里还敢怨恨那位殿下,女儿能活下来就已经是那位殿下的仁慈了。” “恪儿之死……是他命不好。” 听到杨妃的话后,萧皇后才真正放下心来。 杨妃收起心里的伤心之意,然后认真地问道:“母妃,你真的没打算入那位殿下的后宫吧?” “死丫头!” 萧皇后大为羞恼,伸手用力在杨妃头上敲了好几下。 “为娘就算是有这个想法,但为娘如今年老色衰,那位殿下又岂能看得上娘?” “唉,真是便宜族里的那些丫头了,为娘我要是再年轻个十几岁,肯定要去争一下的,那位殿下可真是当世少有的少年英杰啊。” 萧皇后这番话倒是真心话,语气里颇为惋惜。 …… 不只是兰陵萧氏,五姓七望各大门阀听到李承道将要登基称帝的消息后,纷纷都派出代表前往长安。 一方面是为了恭贺李承道登基称帝,而另一方面也是瞄准了李承道后宫里的后妃之位。 李承道如今可是一块香饽饽,若是他们能攀附上这位殿下,那么门阀兴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此外还要大大小小各个家族,以及从大唐各地赶来的百姓们前往长安。 因此登基大典尚未到来,整个长安城城就热闹了起来,来来往往的人比以往多了一倍不止。 …… 登基大典即将临近,李承道可谓是对此感到头疼至极。 原因无他,因为内务局为了给李承道造一套全新的服式以及帝王衮冕,天天拉着他去各种测量。 这是没办法的事,新帝即位,一切仪仗服饰都需要准备完全,帝王的任何物品都是有其相对应的规格的。 李渊在建国时颁布的“武德令”里,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 天子的十四种服装分别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 唐因隋制,大裘冕广八寸,长一尺二寸。 衮冕金饰,垂珠十二旒,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 裳四章,藻、粉米,郊祀天地时服衮冕,四旒三章,祭祀日、月时服元冕,三旒无彩章。 种种规定十分繁杂,而且需要贴合李承道自身的体型,若是出了半点差错,那么内务局上上下下都将人头不保。 关乎身家性命,因此内务局哪怕冒着惹李承道不悦的风险,也天天拉着李承道前去试衣,让李承道简直烦不胜烦。 内务局里。 “孤哪里穿的了这么多服饰,做一两套帝袍不就行了,孤还有国事要处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李承道一边黑着脸朝内务局外走去,一边不耐烦地说道。 内务局的大太监直接趴在了地上,抱着李承道的大腿痛哭道:“殿下不行啊殿下!这些都是祖制,一个月时间本就很赶,您要是再不配合,那奴才们的脑袋可就要保不住了啊——” “撒开!孤赦你们无罪!” 李承道额头青筋隐隐直跳。 这个内务局总管太监死活不撒手,大哭道:“再量一套!就一套!” “撒开啊!!” 李承道简直要崩溃了,他宁愿带兵去和几十倍于己的大军厮杀,也不愿留在这里仿佛永无止境一般试衣服。 但是这些内务局的太监跪在地上死活不让他离开,他也是无可奈何。 就在李承道准备直接逃出内务局的时候,一道声音忽然传了过来。 “承道,你在干什么?” 听到这道声音,李承道浑身一僵,顿时抬头看去,然后就看见了他的母妃郑观音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内务局。 当他的目光从郑观音身后的那几名目光躲闪的内务太监身上扫过后,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气得一阵咬牙切齿。 但是礼数不可废,李承道老老实实走到郑观音面前行了一礼,恭敬道:“儿臣拜见母妃。” 郑观音的脸色却不怎么好看,训斥道:“登基称帝乃是大事,你身为储君,马上就会是我大唐的帝王,又岂能如此任性?” 李承道面有尴尬之色,狡辩道:“儿臣还有国事要处理,不好将时间都耽搁在这里,母妃不是教导孩儿要以国事为重么?儿臣……” “本宫问了贾先生和长孙先生,他们说政务他们会负责,让你安心试衣。” “本宫陪着你,今天你哪儿也别想去。” 郑观音显然早有准备,马上就推翻了李承道的这个借口。 李承道闻言如遭雷击,随后便是羞恼,在心里大骂贾诩和长孙无忌两人不厚道,居然把他给卖了。 “回头孤一定要让你再去岳飞手下干一个月杂务!” 李承道咬牙切齿地想到,然后他便被一群宫女拉入房内了…… …… “阿嚏——” 太极殿里,正在和长孙无忌等人一起处理政事的贾诩忽然打了个喷嚏。 “怎么了贾大人,莫不是着凉了?” 长孙无忌抬起头,有些好奇地问道。 贾诩揉了揉发红的鼻子,嘀咕道:“没什么,只是感觉好像被谁惦记上了……” .. 第一百六十章 郑观音物色女子充实后宫 李承道虽然很想甩开内务局,但是在郑观音来了之后,他便真正陷入绝望了。 一连好几天他都被强行押在内务局,被那些小宫女们借着测量尺寸的借口红着脸肆意揩油,简直生不如死。 关键是他还没法逃,因为郑观音一直都在旁边看着,似乎很喜欢欣赏李承道穿上各种规格的帝王服饰的模样。 不过看着李承道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她到底还是心疼了,和内务局商量着先做几套登基大典需要穿着的服饰,其余的等以后慢慢再做。 对此内务局的人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下来,毕竟他们也不能真的因为制作帝王衮冕的事情一直押着李承道不放。 李承道现在可是即将登基的新帝,需要他忙碌的事情还真不少。 李渊反正是快活了,将所有国事全部甩给李承道后,就开始好好养老了。 忙活了好几天,用于登基时穿着的第一套龙袍终于做好了。 内务局里,李承道抬起双手,在宫女们的小心侍奉下,将一件又一件明黄色的华贵衣衫穿在身上。 在大唐以前,玄黑色才是帝王之色,历代帝王的龙袍都是黑色。 黑者庄重肃穆,不怒自厉,慑威服远。 “黄”通“皇”,又与金色相近,但尊贵而不张扬,正合帝王之风。 “武德令”规定,明黄色是帝王之色,唯有皇帝可以使用,而淡黄色是储君可用,其余的人若是用这两种颜色,罪同谋反。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 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代遗制,故称龙袍法服。 龙袍的规格也是有严格要求的,袍上绣有龙形图案,所以衮服也称龙袍、龙衮。 龙袍上绣有九头进龙,胸前、背后各一条,左右两肩各一条,前后膝盖处各两条,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至于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并且还是九条五爪金龙,是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又名“九五至尊”。 正所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龙袍里三层外两层,穿起来很是复杂,花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李承道才算穿戴整齐,最后将才将通天冠给带上。 到此,一身帝王衮冕才真的穿好了。 “哇……” 一名宫女看到李承道穿戴整齐的模样之后,忍不住捂着嘴惊呼了一声,满眼都是震惊之色。 而在场的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表情。 只见李承道一身明黄色的团龙衮冕,头顶通天冠,面如冠玉,剑眉星目,俊朗非凡,整个人有种说不出来的、令人感到心折的气度。 站在他的面前,就有一种想要跪拜的冲动! “承道,换好了么?让为娘看看……” 郑观音也走进了内室,她在见到李承道后亦是微微一呆。 因为前后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回过神来后,郑观音走到李承道的身边,伸手摸着他的脸颊,两行泪水不禁流了下来,哽咽道:“你父王若是能看见你现在的样子,一定会很高兴的。” “母妃。” 李承道搀扶着郑观音,知道她又想起了他那个便宜老爹李建成,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郑观音只是看见李承道和李建成那七分相似的模样所以触景生情而已,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将心里那些许哀伤给赶走,擦了擦脸上的泪水。 “我皇儿长得如此英武俊秀,不知道哪家的女儿会那么好运,能被我家皇儿看上。” 郑观音帮李承道正了正衣领,然后笑着说道。 此言一出,屋内的小宫女们都是面色一红,站直了身体,偷偷瞄向了李承道。 李承道的样貌可以说是极好,再加上尊贵无比的身份和少年英雄的功绩,说是无数女子的梦中情人也不为过。 没看见哪怕是经历了数任皇帝丈夫、眼光极高的萧皇后,也感慨若是年轻个十几岁,会毫不犹豫地去争一争李承道的后妃之位么。 “咳……母亲说到哪里去了,孩儿现在还不想成婚。” 李承道神色有些尴尬地说道。 此言一出,原本笑意盈盈的郑观音却马上板起了脸,训斥道:“胡说八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尤其你是帝王,为了国祚考虑也需要娶妻生子立太子,怎么可说这种胡话?” “别的孩子如你这般年龄,妾室都纳了好几房了!” “未复位之前你不娶妻为娘不怪你,但是如今都要登基了,岂能不纳后宫?” “等登基大典一过,为娘马上帮你物色好人家的女子,此事你不得推辞,否则我就去你皇祖父那里告状去,让你皇祖父来亲自跟你说。” 郑观音不容置疑地说道,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李承道顿觉无语,的确,在古代十七岁的年纪娶妻生子很正常,但是由于有现代人的观念,所以他并不着急。 只是他登基成为皇帝了若是再不娶妻,恐怕朝中大臣都会上书谏言,皇帝无后可是影响国家稳定的大事。 想了想后,李承道
相关推荐: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烈驹[重生]
凄子开发日志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总统(H)
突然暧昧到太后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