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头注视着下边瓦片,安静倾听。 “咱们这是禾州最南边,要说这是巧合,可自那以后,禾州五郡三十九县,处处皆有那位神仙高人的传说,无论哪一地,那位走过后,害人的妖魔鬼怪还有邪神全都不见了,难道也是巧合?” 不知何时,燕子从楼顶来到了门梁上,睁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专心听里头的人讲述。 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这里似乎有位地神,于是燕子不好久留,听完之后,就又扑扇着翅膀,按着故事里说的,继续往北边飞去。 此后便有意的寻找茶楼酒肆。 可惜禾州此前大乱,如今虽然安稳了下来,却还没有恢复如初,除了这最靠近昂州的几县还开着茶楼,还有生意,此外就只有禾州治所、普郡景玉县还有一家茶楼在营业了,生意也一般。 燕子听完之后,又继续向北。 飞过归郡,依旧北上。 那片平原已变回沃土,不过残存的灵力妖力仍让他觉得心惊,忍不住飞得高了一些,好远离那片大地。 此时大地已彻底见不到起伏了。 然而没飞过久,却见到前方忽然出现了一座大山。 那是一片平整望不到边的大地,甚至四周的弧度都呈现一个近乎完整的圆,可却突然出现了这么一座巨大的石山,给人的震撼无需言表。 燕子愣愣的飞过去,越是靠近,越是震撼。 随即降低高度,绕山一圈。 这便是说书先生口中,先生镇压妖魔将禾原从雪国恢复沃土的“借来峰”吗? 不久后,燕子停了下来。 只见石山上立了一块碑,碑前有贡品香火,上面写着有字:明德六年二月,舒一凡与黑马自平州山神处借来镇妖。 “舒一凡……” 燕子想到了在栩州的那个雨夜。 现在是明德六年九月下。 大半年前了。 燕子站在石碑上,眺望远处。 大地依然广阔,望不到边。 如此茫茫,找人又哪里容易? “扑扑扑……” 燕子又拍打着翅膀飞了起来,很快又迎着风飞上了云层,一路往北寻去。 第二百九十四章 燕儿归来 宋游又路过了远治城,如今城中守军并不多,他也没有进城的意思,只是从远处路过,扭头看了它几眼,便走向了辽新关。 中间随便找了一处地方过夜。 只是睡醒之时,三花猫又已经不在身边了。 “……” 宋游直起身四处看了看。 不远处的草丛悉悉索索,枯草时而倒伏时而颤抖,想来是那猫儿闹出的动静。 宋游也不理她,自顾自倒水擦脸洗漱,随即便开始收拾东西。 刚将羊毛毡和羊毛毯都放入被袋,便只听身后草丛一阵动静,回身看去,一只三花猫从茂盛的草丛中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具石小人。引人注意的是猫儿口中叼着一根黄色的细竹筒,直直的走过来,将竹筒放在他脚边的地上。 “这是什么?” “是竹子。” “……” 宋游弯腰捡起竹筒。 竹筒细细的,跟三花猫的小腿差不多粗细,上边有盖,缠着麻绳,猫儿正是咬着麻绳将之叼过来的。 刚一上手,宋游就知晓这是邮筒。 这年头的人寄信喜欢用竹筒,当初离开逸州时,为路边茶铺的老丈带信去凌波,便是用竹筒装着的。有些文人雅士讲究,还会细心挑选不同品种的竹子并选用靠近根部的竹节、好在上边雕刻上精美的图案,弄得好似艺术品一样精美。 手中的邮筒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只在表面用刀刻出了地址。 “越州雾郡黄沙山长枪门陈肆。” 宋游喃喃念了一句,随即看向三花娘娘:“这是从哪里捡到的?” 三花猫却不说话,只扭头往后一看。 是她从草原中走出来的方向。 “还有吗?” “……” 猫儿思索了一下,似是这个问题不太好用眼神表情来回答,于是才开口: “好多呢!” “这样啊。” 宋游拿着手中的竹筒:“烦请三花娘娘带我去看看吧。” 猫儿闻言顿时扭身,往后跑去。 简陋的石头小人紧跟着她。 只是草原上并不平坦,常有小坑,大大小小都有,倒是为难不了三花猫与人,可对她召出的小山神来说,却是一大劫难。 便见那石头小人一不小心,踩中一个大约鸡蛋大小的坑陷,一不小心失了平衡,啪嗒一声往地上一摔,立马便从石头小人散成一堆碎石。 三花猫听见声音,立马回头,却也只看了一眼,便继续往前跑去。 很快带宋游来到草原中的一处。 地上果然散落着不少竹筒,都是细细的,最粗的也不过婴儿手臂粗,有的就随意散在地上,有的则半截都陷入了泥里。有的还好好的,有的则已经被打开了,里面运气好还能找到烂成一团的纸,运气不好,则早已不见踪迹。 宋游扫视一圈,不慌不忙,随手捡起几个查看,都刻着不同的地址。 看起来像是北方边军寄回去的家书。 左右找了一圈,果然又找到一个散落的油纸包,就被随意的丢在草原上,已经半截陷入了泥里。 倒是没有看见尸骨。 “……” 宋游挨着挨着的捡,也一个一个的看。 只看竹筒表面刻着的地址。 各州各地都有。 既有寄往逸州的,也有寄往长京的,还有就在言州的。竟还有寄往西域的。不过最多的还是寄往越州黄沙山长枪门的。 奇妙的是,宋游竟还在上边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地址—— 寄给言州多达的林常的。 宋游便知晓了,这是从辽新关出来的。 许是因为塞北大军即将压境,或是准备决战,辽新关的守军又寄了一次家书。或是城中已经染了病,于是往外寄出最后一次家书。不过邮差只走到一半便被塞北的候骑或绕后的小股部队给截杀了,之后塞北人拿走了这些东西,发现只是一堆无用的家书,便随手将之扔在路边。 想想也该是很久前的事情了…… 辽新关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失守的,而现在已是深秋,这一堆信最晚也是年初的时候寄出的了。夏天草原上又连着下了好几场暴雨,即使这边没有被塞北妖魔引洪水冲淹,草原上也积水成流,许多竹筒都被冲散。 有的还被埋进了土里。 直到今日被三花娘娘所发现。 宋游转头对正以疑惑目光盯着他看的三花娘娘说了句:“三花娘娘又立了大功了……” “这是什么?” “是信。” “很值钱吗?” “很珍贵。” “!” 三花猫一眨不眨的盯着他。 道人便耐着性子,与她解释:“就好比我与三花娘娘很久没见了,这个时候,三花娘娘想向我说一些事情,告诉我三花娘娘过得怎么样,也把三花娘娘平日里经常对我说的那些话都讲给我听,于是写在纸上,装进竹筒里,我见到信,就听得到,见不到,就一切都不知道……” “!” 三花猫眨了眨眼睛,眼神有一个从思索到明悟的过程。 三花娘娘是习惯了与道士相处的,三花娘娘是每天都有很多话要对道士说、有很多问题要问道士的,是不能不与道士见面讲话的。要是哪天真的很久没有和道士见面讲话了,把话讲到纸上,托人带给道人,那肯定是非常珍贵的,一定不能弄丢的才是。 “那现在怎么办?” “既然我们遇见了,便是有缘。”宋游说道,“该替那些人把它们找回来。” “我们又要去送吗?” “那太远了。” “那怎么办?” “没有关系,朝廷有专门的邮驿机关,专门给军士官员和考生之类的传递书信,我们可以把它交给最近的军镇。” “辽新关!” “三花娘娘太聪明了。” “三花娘娘这就去找!” 三花猫一扭头,便叼着一根竹筒,将之从泥里拖了出来,放在一旁。 道人笑了笑,也开始寻找。 像是这种军中邮筒,虽说造型简单,其实功能不差,竹筒除了有盖子和麻绳保证隐私性,也有一定的防水能力。不过竹筒本身中空,散落在地被大雨一冲很可能散得到处都是,何况还有与竹筒颜色相近的野草阻挡,并不好找。 所幸道人与猫并不缺时间。 于是以油纸包为中心,找了一圈,最远找到了十几丈以外,完整的竹筒总共找到一百多支,全都放回马儿旁边。 在这个过程中三花娘娘十分积极。 倒也不是品德有多高尚,也不是因为什么大道理,只是听道人方才那么一说,她就总觉得这个东西很了不得。总觉得万一漏了一个,漏下的那一个就是一只三花娘娘讲给道士的。 那自是万万不能漏的。 直到找了很久也没再找到了,道人也对她说不用找了,她才很不情愿的回去,守着道人和竹筒。 宋游稍作思索,又将之看了一遍。 这次将那些长枪门的都挑了出来,反正自己要走那里过,便亲自去送,快一些也保险一些,其余的便以各种方式塞进被袋里,这才继续启程。 本身距离辽新关应该就只有二三十里路了,寻常走起来,也就是一个多时辰的事,然而花了半天时间来找竹筒,到辽新关时已是黄昏了。 辽新关如今也只几千守将,目前大晏的军队大多都在北方边境以外。 宋游带了陈将军的手书,守将一看,就知晓宋游便是他们听过的那名在远治城斩了无数妖魔,又随军出征斩杀妖魔的道人,好比开朝之时跟在太祖军中斩妖除魔、诛杀下界神灵的那位扶阳真人一样,自然对他恭恭敬敬。 虽然早知辽新关此前遭遇,宋游还是问了一遍那班将军麾下的骑兵队正林有,只听说辽新关当时无人幸存,所有守军死讯都已报回家中,这才叹了一口气。 随即留下绝大部分的家书,请他交给邮驿继续投递,住了一夜,又补充了一些干粮补给,便继续出城。 不过这次却是往西、往回走。 没几天又进入了多达草原,又遇见了照夜城的游骑,只是已与此前的不是同一队人了。 走进那座大名鼎鼎的照夜城,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奇异之处,只是一座布满伤痕的黄土军镇罢了。此刻防守战已然取胜,如辽新关一样,照夜城中留守的军队也不多,道人眼中的它就像一个夏日傍晚坐在门槛上袒胸露腹歇凉的老人,平静而沧桑,满身的皱纹甚至遮蔽了伤疤,以至于一个初次造访的外来者很难想象到在他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什么波澜壮阔的岁月。 宋游依然在城中住了一夜,这才离去。 只是出城之时,道人却忽然停下了脚步,抬起头往天上看去。 三花猫不解,也跟着往天上看。 天上有一只飞鸟。 虽已是深秋,草原的天上有鸟雀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可这只鸟却不同寻常。 这是一只燕子…… 不知草原上有没有燕子,不过这个季节,北方的草原已经很冷了,是绝不该有燕子的。 只见这只燕子拍打着翅膀,在天上转着圈圈,时左时右,时上时下,就如当初在安清初见时一样,却是不知他的内心是否如当初一样纠结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 燕仙已成神 “燕子?” 三花猫好似发现了不对。 直到这时,燕子才飞了过来,飞到城门上方,随即收拢翅膀,往下一扎,便如一支利箭一样扎了下来。 和远安城一样,照夜城外边也有一个池塘,名曰洗马池。池边原本也有一间寺庙,不过战争踏过,已经只剩断壁残垣了,旁边有一棵树,在这深秋干枯得只剩下了枝丫,倒也是一幅景致。 “刷!” 燕子便落在这棵树上。 只见它低下头来,与刚走出城门的一人一猫一马对视,张了张嘴,似是想说什么,又不好意思,于是把头一扭,假装梳理自己的羽毛。 “好久不见。” 道人则笑着抬头与燕子对视。 刷的一下,燕子顿时把头从翅膀下边抽了出来,盯着下边的人: “见过先生!” 猫儿也端正蹲坐,高高仰头,认出这只燕子就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一只,于是也学着道人的语气说道: “好久不见。” “见过三花娘娘……” “三花娘娘也见过你。”猫儿说完嘴巴不停,继续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来?” “路上耽搁了……” “你离那么远做什么?” “……” 一阵拍打翅膀的轻微声音。 燕子离开树枝,飞了过来,落在了枣红马的背上,又看向宋游,犹豫了好几下,才说道:“燕安此次归来,只愿继续为先生探路寻溪。” 宋游闻言露出了笑容: “那便麻烦你了。” 三花猫也立马学着说道: “那便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 燕子说着又扭头去梳理羽毛,同时说道:“是我的造化才对……” 道人见状又露出了笑意,知晓他与三花娘娘性格差别很大,便也不多说什么,只继续拄杖迈步向前: “那就走吧。” 身后城墙上的守军睁大眼睛盯着。 “我们此行要去越州,从这里过去,要穿过大半个言州,不过前边的路我们已经走过一遍了,也没什么目的地了,便直接去越州。” “知晓了。” “天地之大,你又是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的呢?” “我回到安清之后,从老祖宗口中听说先生去往了北方,便一路来北方寻找先生。”燕子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并没有说自己还从老祖宗口中听说了先生念起自己的事,若是没有听说,以他的性格,不知还敢不敢来北方继续寻找先生,但即使是来,怕也要犹豫很久、鼓足勇气才行。 “北方也大啊。” “其实没有那么难找。长京往北便是禾州,如今禾州各地皆是先生的传说,言州军中也全是先生的传闻。哦,还有三花娘娘。即使我很少停下来歇息也能从百姓的口中听到,便只需顺着先生与三花娘娘的传说找过来就可以了。”燕子说着低头悄悄瞄了眼猫儿,“最多只是到了草原上后寻找起来费力一些。草原太大了。不过我猜先生多半会来这座照夜城,如果找不到,就去越州天柱山、青桐林这些地方找,没想到我刚来照夜城就正好看见先生与三花娘娘带着马儿出来。” “有缘。” 宋游笑着说道。 其实他与三花娘娘早在五个月前,就已经到了这边,只是先去了远治城再折回来罢了。否则的话,燕子今天也遇不到他们。 “你很聪明。” 三花娘娘则夸奖道。 “不敢……” “良种怎么样了?燕仙又怎么样了?”宋游继续走也继续问。 “良种去年在安清试种,大丰收,朝廷知晓后大喜,今年便在栩州推广,国师上禀神灵保佑,栩州今年风调雨顺,今年也是大丰收。可能慢慢就会被推广到全国了。”燕子说着顿了顿,“在我出发之前,老祖宗就已被敕封为‘安清救苦救难真君’,为道教天宫正神。栩州一地所有道观庙宇必须供奉老祖宗神像,但凡种了燕薯燕豆和燕米的地方,一郡之地最大的道观庙宇,也都必须供奉老祖宗的神像,享万世香火。” 真是少有说这么长的话。 可是这种话,不长一点又说不完。 于是歇了一口气,才又继续说:“老祖宗也已经寿终正寝,坐化成神,位居天宫了。” “这样啊……” 宋游点了点头。 良种丰收对百姓自是好事,燕仙做了好事,自然也该封为神灵。 栩州一州的所有道观庙宇皆必须供奉燕仙神像,到了别处,便以一郡为单位,至少也有一家道观庙宇供奉燕仙的神像,确实不算少了。这个世界历朝历代封神时其实很少有像对燕仙这样,对神像的数量也做出严格要求的,大多都是封神之后,百姓和各地宫观寺庙自发供奉。 燕仙确实是解了大晏燃眉之急,又与民生息息相关,不过也不知晓是否是有别的原因。 不过像是燕仙这样的神灵,即使没有朝廷的硬性要求,各地宫观庙宇也会自发将他请上神台的。各地百姓也可能自发为他建立小庙。 也许时间久了,佛家寺庙也会将他请上神台。 至于神职神权,多半是看百姓。 毕竟是香火成神,就算天宫给你什么神职神权,终究没有百姓给的来得实在、好用。 百姓信你什么,你就有什么。 让宋游猜的话—— 多半是粮米丰收之类的,跑不远的。 如果再有了粮米丰收的神职神权,老燕仙又愿意管事的话,民间口碑一好,说不定很多田地广阔的大户人家都会在田地旁边给他立庙,一些村落说不定也会在山间田土旁边集资立庙,每到粮食播种之季,香火估计不会少。 届时真君恐怕要升帝君。 再往上的话,难度就较高了。 燕仙终究不是人…… 不过这样的神,其实比那些说得法力无边无所不能其实屁事不干的天宫主神更受民众亲近,大概率也会比他们更加长久。 说不定真能享千年香火。 燕仙不就图个长久么? 宋游摇了摇头,不想这些,转而又看向马背上的燕子,出言问道: “海外风景可好?” 燕子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那真是有太多说头了。可是这么突然一下,又不知晓该怎么说。 脑袋左右摆动,眼珠子晃动。 “海外、海外的风景不见得比大晏更好,不过很多地方都与大晏不一样。”燕子嘴笨的说道,却也比当年好多了。 “见过不一样,也挺好的。” “是……” “可有遇到危险?” “危险倒也是有的。海外的妖魔和神灵大多都没有什么规矩,肆意妄为,像是我们上古时期的乱世一样。”燕子说着顿了一下,“好在燕子在这些地方来来去去习惯了,除了少数妖魔,大部分都不会为难燕子。” “听来也是有为难的。” “就得费心逃脱了。” “挺好……” 看得出这只燕子是有很大成长的。 是经历过风雨见过世界的了。 就在这时,前方出现了一人一马。 草原上有一颗大石头,那人做武人打扮,将马拴在驻马桩上,自己背靠着石头坐着,似乎在吃干粮。 “我们认识……” 三花娘娘眼尖,当先看了出来,回头看向道人。 “是么……” 宋游便缓缓的走了过去。 那人也扭头看向他们。 第一眼还没有认出来,多看两眼,脑中的记忆才慢慢浮现出来,直到对方喊了一句宋先生,被声音一勾,脑中的画面立马变得清晰。 五个月前从这边经过时,遇见了一队照夜城的游骑,共处一夜聊了挺久,这位正是其中之一,似乎姓冯。想到这里,次日分别之时,那群豪迈的军中武人驮着同袍尸首带着夜游公头颅、饮酒高歌而去的场景也浮现在了眼前。 于是走过去与他对谈。 冯姓游骑说自己是还乡而去。 原先塞北人大军压境,照夜城的压力并不小,双方的探马候骑更是在草原上游走不停,常有交手。众多将士据城而守还好,出城做探马游骑便成了最危险的差事,于是城中将军承诺,只要敢出去的,等仗打完,就准许升官还乡。 冯姓游骑本就是南边江湖人,知晓北边紧张,这才参军,当即允诺。 如今战事已停,自然还乡而去。 “现在也混了个陪戎校尉的散官,回乡也算不错了。嘿,原先还以为将军说的假话,没想到还真没有食言。” “恭喜啊。” 宋游对他说道。 只是问起其他几人,他却笑着摇头。 江湖偶遇,缘分往往也就只有这么短短片刻,聊了一会儿,吃完了干粮,冯姓游骑便拔出驻马桩,牵着缰绳对他拱手告辞,便骑马而去。 此刻的他像个江湖自在人。 草原已一片枯黄,那一人一马只消一会儿,便走远了。 宋游好似见到他举起酒壶仰头饮酒。 又好似听见了如那天早晨一样高亢嘹亮又狂放不羁的歌声,军中之人,自该以破锣嗓子唱来,是很古玄的味道。 孤独在这一刻格外的有分量。 和平又是如此难得。 道人过了好一会儿,才转头看向猫儿与马,又抬头看了眼在天上胡乱飞着好似停不下来的燕子,也迈步走去。 是与冯姓江湖人不同的方向。 第二百九十六章 明德六年冬游至
相关推荐: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蝴蝶解碼-校園H
婚里婚外
开局成了二姐夫
弟弟宠物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虎王的花奴(H)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