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看,不甚满意,反正走着也是无聊,于是又丢掉重新编了两个,这才选出一个心仪的,放进被袋里。 如此悠悠闲闲,摘果折草,其实也并没有耽搁走路,反倒还为走路添了不少乐趣。 恍惚间好像回到了童年时候。 那时无论去哪,无论路有多长,只要走在路上,路旁田间,林里树上,都有数不尽的乐趣。 那时走路从不是为了走路。 渐渐地却是越走越高,上了山顶。 三花猫停下来,扭头眺望远处。 宋游也随之停下。 不知这里又是何地,只知道如此看去,山水皆在脚下,风景好极了。 这里种着好多甘蔗。 山坡之间是平坦规整的土地,被成片的甘蔗林染成了密集的青色,中间又有小路,通往此生也不会去到的地方,大树在路旁安静生长,已不知长了多少年了,视线尽头隐约可见村落和房屋,也不知存在多少年了,一切都清晰,安静和美好。 宋游实在忍不住想,也许几百年前这里的风景就是这样。 也许几百年后也还会是这样。 可此处又是谁的家乡呢?这里又住着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宋游面上自然,心中却冲动不已,想下去细看这片土地的模样,认识这里的人,听听这里的故事,却也知晓山水无限,神仙也看不过来。 世界之大,人生之短,难免遗憾。 可也许遗憾本是常态。 “先生。” 这时一只燕子落了下来,停在马儿头顶,扭头看他:“我们往哪里走?” “燕安啊……” 宋游却没有急着回答,而是问他:“你飞去过南方过冬么?” “回先生,我自小便在老祖宗身边长大,无需飞去南方过冬。后来得了道行,开了灵智,又化了形,就更不用去了。” “这样啊。” “先生对南方和海外的事情很有兴趣?”燕子用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盯着道人看,总觉得他在听说自己没有去过后,语气有些遗憾,“我自小听老祖宗说过不少关于南方和海外的事,先生若想听,我也可以说给先生听。” “倒不是这个。” “那是……” “我只是觉得飞去南方过冬这件事很不一般。” “如何不一般?” “听说你们要飞上万里,最远的要飞数万里,不知要跨过多少山水国度,要见到多少不一样的风景,那段路一定很精彩。”宋游感叹道,“这世上就连神仙也被信仰困在原地,不曾知晓世界的真正模样,甚至大多数人连做梦都梦不到那么广阔的天地,而你们却天生就要南迁,天生就要见识到大多数人一辈子也见识不到的广阔天地,不知你们觉得如何,总之很多人是羡慕的。” 燕子听他这么一说,倒真觉得很不一般,于是也跟着有些遗憾起来。 “我没有去过……” “你随时可以去。” “外面危险吗?” “不好说。” “哦……” 宋游想了想,才道: “以前我小的时候,也问过我师父,山下是否危险。 “她对我说:这个世界宽有十万多里,每天不知多少人死于横祸,不知多少人不得善终。但也有人待在原地不动,不曾去任何地方、不曾去做任何特别的事情,也中途病死饿死。还有人活到了老,却也浑浑噩噩。这个中种种,还需你自己去看,自己去决定,这一生见过什么、遭遇什么,也都与你自己如何选择息息相关。 “不过她号多行道人,年轻时最爱行走天下,这不过是她的想法,自然如此。你我都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燕子思索许久,才又忐忑的说:“我一直很想问先生一个问题。” “尽管问。” “先生此般行走天下,既没有目的地,那先生又是为了什么呢?” “你觉得呢?” “……” 燕子思索许久,才小心的说:“我原以为是惩恶扬善、诛邪除魔。” “这一路走来,我惩过恶也扬过善,诛过邪也除过魔,却不是特意为了它们而下山。”宋游摇头笑道,“我有时这样做,有时也不这样做。” “先生不攒功德?” “不攒功德,只攒心安。” “先生不为成神?” “不为成神,也不为成佛。” “……” 燕子愣了一下,见惯了自家祖宗为了成神费尽心思,如今先生这么轻飘飘的一句“不为成神,也不为成佛”,一下子反倒让他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那……便是为了成仙?” “什么是仙?” “仙是……长生不老?” “有意长生者,不可长生,无意长生者,长生无意。” “那便是逍遥自在。” “逍遥自在又不是神仙的专属。” “……” 燕子一边消化一边思索,底气已不足了:“那先生只是单纯的入世修行么?” “却也不为入世修行。” “那是……” “哪来那么多原因?又哪来那么多目的呢?” “请先生赐教。” “哪里谈得上赐教。人生苦短,行走人间,我也只不过是想多看些风景,多见些以往没有见过的东西,多品味一些这世间的乐趣,在这短短的一生里照着自己喜好多填一些趣味进去,好让这一生结束时,回想起来能说一句不亏罢了。”宋游笑了笑,“不过有趣的是,当你什么都不想了,反而有不少意外收获。这种毫无期待的意外所得,反倒最是快乐。” “……” 燕子陷入沉默和思索。 若他化作人形,想必早已眉头紧皱了。 不为成神,不为成仙,不为修行,只是按自己内心意愿,让这一生有趣一些。 先生所言,好似只是一个凡人,可细细一想,这与仙又有什么分别? 成神也好,成仙也好,成佛也罢,或是入世修行,此般想来,若是刻意追求,纵使与凡世间的功名利禄不同,区别又有多大? 耳边突兀传来声音: “我们走吧。” “走……走哪边?” “下边。” 宋游已然做出了决定:“没遇见便也罢了,既然遇见了,便不错过了。” 正好已是下午,也许下边还能借宿。 于是又沿着小路往下。 没走多远,山下的世界便到了眼前。只见一条山村小路,路旁柏树常青,不知通往哪方,不过小路平整,想来常有人走。 三花猫依旧跑在前面,活泼得很,只在遇见岔路时会停下来看他们。 如此也是为了贪玩—— 只消跑快一点,她就可以在前面停下来,可以闻闻路边的草,有时也咬几口,或是捉路边的虫子,捉回来分给燕子吃,或是看远处风景。 渐渐地,已近黄昏。 宋游抬头远眺,在远方竹林深处见到有炊烟升起,烟气不少,应该是有一片村落。 也许可以去借宿。 正想着时,前边的三花猫突然停下了脚步,整只猫不动了,仰头直直的盯着前边,转过头来看一眼宋游,又继续看向前边。 宋游不紧不慢的走过去。 顺着她的目光看去—— 只见路边柏树下独自站着一名小孩儿,是个男孩,七八岁的样子,不哭不闹,却是左顾右盼,茫然中有些木讷。 河畔有风,吹得他缩起脖子。 “是个小人!” “三花娘娘好眼力。” “他妈妈呢?” “不在这边。” “那就是走丢了!” “可能。” 宋游眺望远方炊烟处,即使竹林遮挡,还是看见了村舍的一角。 这小孩儿想来是从那边来的。 “这倒是正好。” “什么正好?” “今晚借宿好办了。” “是哦!” 三花猫转头惊讶的看了宋游一眼,立刻醒悟过来,随即碎步小跑,蹦蹦跳跳,朝那小孩儿跑去。 小孩儿依旧神情恍惚,左顾右盼,茫然无措,直到三花猫到了他近前,他才仿佛被猫所吸引,开始目不转睛的盯着三花猫。 不过仍旧没有什么动作。 宋游也迈步走了过来。 “小娃娃。” “嗯?” 小孩儿仰头看他,神情木讷。 宋游带上微笑,努力使自己看起来温和一些,声音也放缓了:“你从哪里来的?怎么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 小孩儿又环顾四周,伸出手想指,但手指晃了半圈,也分不清方向。 “你叫什么?” “小牛儿……” “怎么跑到这里来的?” “不晓得……” “你家住哪里?” “家里……” 小孩儿呆傻的盯着他。 有风吹来,他穿得单薄,不由得缩起了脖子,还打了个寒颤。 宋游便站了过去,为他挡住了风。 小孩儿立马好了很多。 忽然地,宋游又偏过头,好像从这风中听见了一些声音。 似乎有人在呼唤这小孩儿。 “小牛儿。” “嗯?” “你听见有人在喊你吗?” “好像有……” 小孩儿点头,木讷回答。 “在哪边?” “不晓得……” 小孩儿愣愣的盯着他。 “……” 宋游只好转头看向三花猫:“三花娘娘呢?听见什么了吗?” “听见什么了。” “是什么?” “有人在唱歌。” “唱歌?” “对的!奇怪的说话声音!” “是在那边吗?” 宋游指了指炊烟升起的方向。 “好像是。” “好。” 于是宋游蹲了下来,淡淡的看向这名小孩儿,向他伸出手: “走吧,带你回家。” 小孩儿看看他,又看看猫。 犹豫纠结,似乎觉得这人的亲和力还不错,终究选择了相信,于是伸手与他牵着,又跟着他,沿着小路往前走。 一路不见人来找。 反倒声音越发清楚了。 其实不是唱歌,只是声调悠扬,每喊一声都拖着长长的尾音,和平常说话喊人略有不同,细细一听,还有一种玄妙朴实的韵味。虽然和逸都小院那位女鬼唱歌的声音不同,但是三花猫分辨不出什么是唱歌,只记得宋游的话,听来奇怪,就说是唱歌。 “小牛儿……” 这声音隔着河仍能听得清楚。 “小牛儿…… “小牛儿……” …… “回家来咯…… “回来吃饭咯…… “回来睡瞌睡咯…… “快答应…… “快回来…… “莫让家人再担心……” 一群老少男女在屋子周围大喊着。 有的站在屋顶,有的站在屋后山上,有人站在屋前的田埂上,声音都拖得很长,汇成一片。 其中有个蓄着长须的老先生,手中捧着一碗浑浊的水,每喊一句,就要从碗中沾水,洒在天上。还有个中年妇人,声音里带着哭腔,便又给这朴实古老的喊法里添了一抹浓郁的感情味道。 忽然的,众人都看向了前方。 只见一名穿着道袍的年轻人沿着小路走来,身前一只三花猫,碎步慢跑,身后一匹枣红马,不用缰绳,却也老实的跟着他。 天上还有只燕子在飞。 这位道人本身已够奇妙了,可还不止于此,更奇妙的是,他的右手略微往旁边扬起,好像在牵着一个看不见的不高的人。 等道人走到众人面前时,刚刚还响成一片的喊唱声已基本停下了,只觉眼前的画面过于玄乎,一时不知所措,也不敢吭声,因此一下子就从刚刚的喧闹变成了现在的寂静无声。 宋游对着他们稍一点头,随即低头看了眼右手边牵着的小孩儿,小声笑着说: “快回去吧。” 说完便放开了右手。 妇人回味过来,哪里顾得上惊叹此情此景的玄乎,只抹了把脸上的泪,转身便往屋里跑去。 里头很快就传来喊声: “醒了醒了!” 一堆人全都往屋里跑去。 有个男人只看了一眼,便又跑出来,再次来到宋游面前,躬身拱手不停: “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在下只是游经此地,偶然见到令郎魂魄站在路边,魂不守舍,顺便听见诸位的喊声,便顺着声音将之带了回来。”宋游顿了一下,又看了眼旁边那位端着水碗不知所措的老先生,“你只该感谢老先生,多亏老先生的办法,令郎才没有走远。” “都谢谢,都谢谢……” 男子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连忙伸手:“两位先生请到屋里来坐!” “老先生请。” “你请你请……” “晚辈怎敢。” “那我先走……” 老先生这才端着碗往屋中走。 宋游也跟着走进去。 只是村中茅屋,简陋但也清爽,中间的一间便是堂屋,老旧的八仙桌,粗碗装茶,桌和碗怕是都有不少年生了。 有一碗茶是老先生的,男子连忙又去拿碗,给宋游也倒了一碗。 喝了一口,瞄见桌上几人都在看他,却不知如何开口,宋游便知晓这些位大抵都是乡间朴实人,没那么多口才,于是放下碗,拱手说道: “在下姓宋名游,逸州灵泉县一山人,云游天下,途径此地,也算与令郎有缘,便顺带来讨口茶喝。” “谢谢先生,我们都急死了。” “不急不急,有老先生在,说不定多叫几声,也就回来了。” 这话只是说说。 其实这个土方法只对魂魄离散但并未走远、就在家门附近的人有用,这小孩儿的魂魄已然走出了一里多地,这么喊是喊不回来的。不过这类民间先生通常多有经验,有另外的法子也说不准。 总之自己只是过来借宿,讨顿饭吃,有时随口而出的话也有千金重,不好砸了人家的招牌。 “先生要去哪里?” “平州。” “平州哪里?” “想去云顶山看看。” “云顶山……” 男人有些窘迫,并未听过。 但他也立马说道:“去平州地界,恐怕还要走将近二百里路,骑马跑得快也要一天时间,用脚走少说也要两天。先生于小人有大恩,小人这里没有可以招待先生的东西,便厚着脸皮请先生留下来吃顿晚饭,暂住一晚。” “恭敬不如从命。” 能有个落脚处,能吃顿热腾腾的正经饭,总归是要比风餐露宿好些。 里屋有人喂小牛儿喝了点水,吃了点肉粥,小牛儿渐渐缓过神来,虽然虚弱,却也算是恢复了清醒,能讲话了。 大人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不出来,问他去哪里了,他也说不出来,只说隐约记得自己站在一条小路边,周边雾蒙蒙,什么也看不清楚,后来有一只猫带着一名道士来到自己面前,和自己说话,然后带着他沿着一条路走,就到了家门口。 众人一时皆惊奇不已。 第七十章 贫苦百姓不养闲神 山间的傍晚,天光是昏黄的。 又暗,又黄。 主人家门口有个池塘,里面养着有鱼,今日便去捉了鱼来,又取了腊肠腊肉,去邻居家借了些菜,妇人们便在灶屋里忙碌着。 男主人则在堂屋之中招待客人。 包括从隔壁村请来的老先生,自发前来帮忙的亲戚邻居,以及顺路带了娃儿魂魄回来的小先生。 主要是两位先生。 “我家娃儿遭了这一场难,也不知道对以后的事有没有影响。” 主人家看向宋游和老先生。 其他人都聚精会神的听。 有趣的是,有些邻居家的小孩儿也来了,默不作声的倚靠在门口,悄悄盯着里边,这种玄乎的神鬼之事好似天生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老先生却瞄向宋游,一时不敢先开口。 宋游也瞄向老先生。 屋中一时没有人说话,沉默片刻。 “实不相瞒。”宋游先开口了,姿态放得很低,“在下一直都在山上清修,去年才下山游历,何况年纪不大,这类事情实在见得不多,今日也是运气好遇上令郎的魂魄,巧合而已。老先生才是有经验的人,主人家只问老先生就是。” 主人家便看向老先生。 老先生斟酌了下,这才开口: “这种事情,肯定对娃儿身体不好,之后一段时间要好好养养,切记不能再受惊吓。至于以后怎么样,我也说不准,要看养得怎么样。” 明明说的也是实话,并非乱说,可在这位明显有真道行的小先生面前,莫名的就是忍不住心虚,说完之后,还要悄悄看他。 昏暗中只见得他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好像也是今日才知道的样子。 “最主要的呀。”老先生继续说,“是你们要搞清楚,小娃儿到底是怎么走了魂的,以后才好避免这种事情。” “我们哪里知道……” “好好想想,他是不是受了惊,要么是鸡鸣狗叫,要么是突然的喊声,要么是进了什么庙子,或者晚上不小心闯到了鬼。” “那哪知道……” 主人家也有些不知所措:“只知道前天他从外头跑回来,一下子躺在床上,就喊不醒了。” 身边人这才开始三言两语说起来。 声音一下子变得杂乱。 有人说村口那棵树长了几百年了,不知有多少人拜它做保保,怕是有灵性的,之前看见他家娃儿对着那棵树撒尿,可能是惹到了它。 有人说小孩儿调皮,常往山里跑,怕是不小心遇见了成精的东西。 有人说之前村口谁家老人死了,就埋在对面坡上,前天正好是头七,说不准是小孩儿早晚都在到处跑,不小心看到了。 有人说小孩儿疯玩,最爱躲在暗处,从背后跳出来互相惊吓。 宋游转头看了眼门外—— 隔了几块田和一片堰塘,在昏暗天光中,隐约能看见对面山上有座新坟,招魂幡居然还插着,按着地方习俗,还系了铃铛。 此前路过时有风吹,叮当作响。 铃铛寄托着生人对亡人的思念和抚慰,于是还没散去的鬼魂便被其吸引。在这黄昏之时,隐约可见淡淡一道影子,坐在山坡上出神,也许只是单纯在听风吹铃铛声,也许在回味今生,一时不愿离去。 “小先生在看什么?” 身旁传来主人家的询问声。 “没什么。” 宋游收回目光,笑着答道:“现在天黑得是一天比一天晚了。” “怎么不是!” 主人家只以为他是饿了,在变相提醒自己天都黑了怎么还不开饭,于是连忙又起身:“我去灶屋里催催,马上就开饭了。” 宋游抿了抿嘴,又瞄了眼门外。 虽说那小孩儿确实因为这件事情差点走了魂魄,可其实也不过是一场偶然的相遇罢了,世间这样的巧合并不多见,总之怪不了谁。 那只是一个普通的亡人,暂且滞留,再过两天也就自然消失了。 说出来也没别的好处。 不多时,便开饭了。 主人家煮了一锅豆腐鱼,炒了腊肉,切了香肠,此外煮了白米饭,自然比不得城里,可也是村野农户费尽心力拿出来的一顿好饭了,比宋游一路上吃的冷馒头要好了不知多少倍。 粗斗碗,大白饭。 米香四溢。 出乎他的意料,这锅豆腐鱼看似不怎么样,像是随便一煮,可却内藏玄机—— 居然是酸口的。 细细一品,酸味既不是醋,也不来自泡菜,而是取自梅干之类的果脯,吃起来很特殊,酸味浓郁,很容易把饭哄进肚子里。 宋游内心坦然,只随意夹菜,大口刨饭,不够就再添,一点不客气。 对于好客的主人家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就是煮饭的妇人在旁边看着,也觉得面上有光。 “这鱼真下饭!” “土办法,土办法,我们这边的人都这么做。”妇人满面笑容,“酸咪咪的,光是汤都能吃一碗饭,是穷苦人家的办法。” “好手艺。” “可不敢……” 主人家房屋不多,只腾出了一间。 宋游要和老先生睡一间房。 还好可以打个地铺。 出门在外,这是避免不了的事。 也不可以太过娇气矫情。 可这种事说来奇妙—— 起初心里虽然接受,并无抵触,可多少也觉得有些不美,毕竟不如单间。但当进了屋子,一躺下来,便又很快觉得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即使老先生晚上呼噜打得震天响,可也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罢了,甚至一点小事都谈不上。细细回想,和没进屋时的感受完全不同。 这样的事还并不少—— 必须要你到了它的当前,你才能看清它,才能知晓对它的真正感受。 可这种事又如何是能想明白的?又如何是能从别处学到的?却是必须得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有所感悟,才能逐渐明悟。 细想也有妙处。 …… 次日清早。 宋游醒得不早,正好赶上早饭。 虽是早饭,主人家也竭力准备得丰盛,又煮了鱼,切了腊肉,油滋滋的。 山里的百姓
相关推荐: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新年快乐(1v1h)
我的傻白甜老婆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淫魔神(陨落神)
虎王的花奴(H)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秘密关系_御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