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上他会主动去找颜君齐搭话,因为那时他们不认识,不了解,也不讨厌。 但现在知道别人躲着他,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找排斥他的同僚们搭话化解矛盾了。 翰林院没专门的食堂,午食时,大家都到供休息的长廊下吃饭,以免食物的味道留在室内。 供给朝臣们吃的食物,也就是一个饼子,一碗热水,从前条件好的时候,隔三差五还有糖饼、肉饼,水也都是茶水,如今,粗粮饼子,好歹白面占一半,白开水,好歹给烧过。 只有三品以上,才会给专门做饭菜,能保证一荤一素,两菜一汤。 弘安帝很实际,国库没钱,集体挨饿,他们皇室要缩衣减食,大臣也都要跟着。 嫌难吃?自己带! 谁家有钱随便带。 不过这时候也没人会傻到在这方面上炫富就是了,万一有人瞧他不顺眼,偷偷举报他贪污受贿呢? 中午吃饭,相熟的都几人一伙儿都一起吃饭聊天,屋子里很快就没几人了。 颜君齐瞧着贺颂之是想和别人搭讪的,领了饼子路过别人,也一直留心是不是有人想和他说话。 然而,没有。 同期的翰林们瞧见他,还会默默把头转开。 贺颂之找了个无人的角落坐下,还给颜君齐擦了擦廊凳。 今天有颜君齐陪他一起吃饭,贺颂之已经挺开心了。 他将家里备的点心掏出来分给颜君齐。 白米蒸的软糕,掺着桂花糖,入口即化。 颜君齐谢过,尝了尝,“很甜。” 贺颂之又给他递了一块,颜君齐也没拒绝。 贺颂之心情又好了些,还低声和颜君齐说起带午食的一些小规则,用什么装,带多少,带什么东西等等。 总之,太高调不好。带的太差也不好,容易被同僚误以为这是在显摆自己廉洁。 带多了不好,被人嘲笑饭量大粗俗,带太少……容易吃不饱。 颜君齐:“……” 没想到吃个午饭竟然还有这么多讲究。 贺颂之这种示好他还是很受用的,不然以卢栩的脾气,知道他中午就有一个杂面饼子配白水,肯定要给他装一大食盒的。 颜君齐心想,贺颂之也挺会处理人际的,怎么就被排挤成可怜巴巴一个人吃饭了呢? 他不禁问:“贺兄之前是在家学读书吗?” 贺颂之:“正是。贺家子弟多,族中有专门的家学。” 果然。 颜君齐就想,他八成是从小聪明受大人喜欢,族学里又全是亲戚,有从小长大的情谊,自然会比陌生人对他更有耐心。 颜君齐猜,搞不好贺颂之从小被人围着,都没怎么主动跟别人说话。 如今,到了翰林院,全是陌生人,碰壁了。 但如何交朋友,颜君齐其实也不擅长。 他有卢栩一个人就够了,交友从不强求,向来是随心随性,奉行你不理我,我还不理你的交友原则。 贺颂之的困境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若换做是他,他倒是很乐意独来独往,不过卢栩知道后可能会比较忧愁。 卢栩一向认为无论在哪儿,人都该互帮互助,和睦亲善,朋友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项。 还是等回家后问问卢栩怎么办吧。 下午他抄了大半天的公文,将抄送好的交给大学士。 大学士正捧着本古籍看得投入,随便扫一眼,夸了一句:“字不错。” 便没动静了。 颜君齐和贺颂之对视一眼,问道:“可用将公文送去户部?” 大学士闻言,抬头看了一会儿,点点头,“那你便去吧。” 颜君齐莫名其妙,拿上公文往户部去。 贺颂之见状,也跟他出来了。 待走远些,贺颂之提醒道:“一般是等六部的人来催再交的,不然……” 他顿了顿,“就会有新的。” 颜君齐:“……” 看贺颂之的神色他就知道,这事贺颂之之前干过。 搞不好贺颂之积极努力,还给整个翰林院拉来了本来不该归他们干的工作。 他恍然,难怪贺颂之被排挤了。 不光自己优异,还给同僚加活儿! 出来都出来了,难不成还能再回去? 颜君齐想了想,继续向户部走。 无论如何他也要去户部的。 大岐的户部很有意思,连年打仗,整天调兵遣将,结果职位变动最频繁的不是武将,是户部。 从开打到至今,户部尚书、户部侍郎,已经换了七八茬,一度成为大岐官场默认的谁干谁下岗的危险衙门,有些人宁肯在清水衙门摸鱼,都不愿意到户部当侍郎。 如今这位尚书在任已长达五年,光荣结束了户部“两年一尚书,一年一侍郎”的传说,虽然总被弘安帝嫌弃,但其实也深受信任。 他原本是太府寺卿,隶属户部,掌管大岐金库,已经在熬日子等退休了,不想上面换人太快,换着换着,突然他就被提拔到户部侍郎了,干了没两年,又升成户部尚书了。 这位尚书开源不行,节流是个能手,并且和谁都能杠,他建议礼部收回来的旧衣服要拆一拆,把能用的东西都再次用起来,碎布缝在外面不好看,改成袖子,改成内衬,改成帽子嘛。谁嫌难看让他自己掏钱。 他建议吏部,能不能卡卡考核,搞搞裁员,到年底想尽办法扣点儿工资,尤其是四品以上的高官。吏部尚书“不情不愿”地办了,谁找吏部,吏部就说是户部逼他们这么干的,去问户部尚书吧!那年过年,户部尚书家被不明人士扔了好几回臭鸡蛋。 他建议兵部不要总问户部要钱,从地方想想办法,结果遭到大岐各郡郡守疯狂往京城递折子,哭穷的哭穷,告状的告状,阴阳怪气地参他。建议骁骑军剿匪养兵,就是他的主意。 他还建议刑部,重刑犯和死刑犯就不要等到秋后再判了,逮着的先去干活儿,大岐有的是荒地,闲着他们干什么,都去开荒! 工部尚书和他半斤八两,他卡人家预算,人家追着他要钱,俩人三天两头口水战,搞不好就要打一仗,一激动就哭天喊地,一个喊再不修渠大岐要完,另一个喊再修下去大岐国库要完。 他俩常常把弘安帝气得青筋暴跳,压不住脾气逮着他们俩一顿臭骂,骂完再让他们去皇家私库搬珍宝拿去变卖换钱。 在他们俩齐心协力下,如今皇亲国戚要修房子、造院子的单子已经堆到了屋顶那么高,工部一个都不给造。 问就是户部不给钱,问就是工部没人手。 谁去问,俩老头就当着你的面打架,弄不好还要波及第三方,打着打着对劝架的一顿老拳,搞得那群难缠的皇亲国戚都一阵无语,哪儿坏了也不等户部给钱工部拨人了,自己掏钱修吧。 至于原本每年该给他们的蔬果柴薪……已经五年没看到一根柴一棵大白菜了! 户部尚书也愁啊。 全大岐要免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地方没钱,国库没钱,皇家的私库能卖的都快被他卖光了,太子现在一个月就吃一回肉,后宫三年没做过新衣服了,皇后都带着宫女们做绣活儿了。 他再不想办法,就该拿自己祭天了。 他原本就是管金库的,还管着京城四市的的贸易,自然知道京中谁有钱谁没钱。 可弘安帝一意孤行要打仗时,已经敲了京中和各地的豪强们不少钱,尤其是京中的高门大户,通通大出血,再逮着他们薅,搞不好会引起什么事端。 如今大岐外患已除,内忧却不少,经不起大刀阔斧的乱来,要是这些大户们联合起来闹,都不用清君侧,他这个罪魁祸首就得先祭天给大家泄愤。 但该修的河堤,该修的桥梁大坝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户部尚书都在犹豫要不要牺牲他一个,再让富豪出回血,正是这时候,他在会试考场看到了颜君齐的卷子。 另辟蹊径啊! 大岐贵族们赚钱的大头是田地,商贸是其次,虽然大商背后都有人,但官宦不许经商,谁也不敢明面说那是自己的生意。 何况天下商铺千千万,能影响朝局的贵族占不了十分之一。 他只要绕开他们,先向中层下手,聚少成多,再徐徐图之,慢慢渗透,就不会招来祸乱。 国库没钱了,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大伙儿都在一条船,只要不用他们伤筋动骨大出血,又能让国库运转,他们甚至会帮着他找别人出点儿血。 他派人去隆兴郡急调观阳三县的税赋档案了,另外改商税的折子也改了三稿了。 历来修改税制都是大事,好在弘安帝本人不是个循规蹈矩、奉祖宗之法为圭臬的皇帝。 这又仅仅是改商税一项,只要能干出效果,想来不会太难。 户部尚书正翻阅各地的税赋册子,想着先从哪儿下手能既稳妥又立竿见影,颜君齐和贺颂之来了。 抠门起来六亲不认的户部尚书瞧见颜君齐,比见了亲儿子还亲热。 “小颜传胪呀!这才几天就来报到了,坐坐坐,家安置好了吗,派人去接亲眷了吗?我正有些事想问问你,我给吏部送文书,你明日便来户部当值吧。哦,小贺状元你也坐。” 颜君齐和贺颂之行礼,先将文书交过去。 户部尚书接过去,递给下属,对颜君齐道:“以后抄文书这事你就别做了,多做点儿正经活儿吧。” 颜君齐:“……是。” 这位户部尚书意外的好说话呀。 颜君齐心思渐动。 户部尚书让他们俩坐下,开始询问颜君齐观阳商贸与商税的细节。 无论他问什么,颜君齐都能脱口而出,演算起税额来,速度飞快,贺颂之人都看呆,除了专门学算科的,他还从来没见过有人算账这么快。 户部尚书自然也不恐多让,随手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比他们家管田庄和店铺的账房还快。 贺颂之只看到一片残影。 他对朝中人员熟悉,这位户部尚书年轻时也是翰林出身,在太府寺和户部加起来,任职都没超十年,他还是最高长官…… 贺颂之恍恍惚惚来,恍恍惚惚走,觉得自己还有许多许多东西要学。 他不知道,户部尚书年轻时候名次不上不下,得不到重用,在翰林院无聊,又没啥事干,加之对算学又有兴趣,闲来一直在自学着玩。 而颜君齐,完全是受生活所迫。 卢栩生意摊子越来越大,人又马马虎虎,他这个兼职的账房总管平时要替他操心一切,还要念书上学,时间有限,不得不逼自己算快点儿,再快点儿,多年磨练,处理庞杂琐碎的账目特别快! 贺颂之回翰林院干活儿了,颜君齐却还在留在户部给户部尚书提供数据和信息。 颜君齐道:“观阳的变化赖以自观阳至朔州的商路,若放至全国,不具备典型性。” 户部尚书点头,他迟疑的也是这个。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城,扔点儿什么过去都可能导致县城发生巨变,不够典型啊…… 颜君齐:“大人何不在近处寻一处做调研呢?” “近处?”京城近处势力庞杂繁复,去谁的地盘调研?去查谁他都得挨参! 颜君齐状若不经意地提到:“南城如何?” 户部尚书一怔。 颜君齐:“学生赴京赶考,沿途路过许多郡县,也见了不少大小城池,京城华贵,也只有南城与其他城池商贸最为相似,倒也不必调研整个南城,只需选几处坊市,选典型的行业,高中低各档次规模的铺子、行商、农户等,调研三至五年的账目与变化,数据当是可信的。” 户部尚书捋着胡子思索,旁听的下属听至此,点头道:“大人,学生也认为此法可行。” 户部尚书沉吟片刻,“那便试试。” 正好他和京城各衙门也还算熟,南城本就没多少惹不起的大人物,再避开那些背后有皇亲国戚权贵望族们霸占的街市店铺,只选些中小规模的铺子,应当不会遇到什么难处。 当即,他已经开始写起折子,这点儿小事,都不用早朝上书,随便写个折子递给中书省报一下,让京兆府派些人手配合便是了。 他们户部人手不够,隔壁翰林院不是才来了大把的年轻人嘛! 搞调研总比抄文书有趣吧。 既然主意是颜君齐提的,户部尚书便让颜君齐和主事一起挑选要调研的坊市店铺。 颜君齐不着痕迹将瑞祥楼所在的坊市列入其中。 第211章 备饭 大岐酉时下衙,颜君齐在户部多耽搁了一会儿,回翰林院时,同僚们已经走的差不多了。 今日文书抄写完了,他们暂时没什么活儿,想卷的都不知道要卷什么,就贺颂之还在勤勤恳恳抄书—— 他从藏书阁借的,发现哪本破旧了,就抄一遍,有些孤本不值当印新的,又不名贵,时间久了慢慢品质就很差了,从前贺太师年轻时候就常常借走这样的书,抄完还的时候一并归还,有时候用新的换走旧的。 贺颂之在贺太师那儿见过,今天无事,就也去借阅了。 颜君齐听说后,问道:“能从藏书阁借书带回家吗?” 贺颂之:“非珍本都可以,不过一次只能借阅一本。” 颜君齐正想去借,一看时间,算了,还是明天找时间去吧。 他要回家去了,贺颂之还要多留一会儿。 天黑透前,他是不会回家的。 颜君齐和他道别,拿上今天领的衣服和换下的常服,下衙回家。 才从皇城出来,颜君齐一眼看到站在大门对面等他的卢栩。 就像他从前从县学书院下学出来一样,卢栩总是拿着各种小吃小点心来接他。 颜君齐勾起嘴角,加快脚步朝卢栩走去。 卢栩:“饿不饿?我给你带了绿豆糕,今天发现一家点心铺子,味道不错。” 颜君齐从袋子里掏出一块儿,见附近有下衙的朝臣和等人的轿子、仆役看他们,没马上吃,“走,咱们回去。” 卢栩后知后觉注意到别人都看他们,“哦”一声抱好纸袋,和颜君齐一起走远,拐进小巷子里后才问道:“那儿是不是不让吃东西?” 皇城内是不许随便吃东西的,只有指定的几个地方能休息吃喝,皇城外没这个规定,但在城门口吃,好像也高调了点儿。 颜君齐点点头,边吃边同卢栩说起翰林院的午饭,还有贺颂之和他说的,中午能带什么吃的不能带什么。 卢栩听罢,就剩下一个感慨:“事儿真多!” 当官都不让吃饱饭,这破官…… 算了辛苦考来的,还是先当着吧。 “那明天我帮你准备点吃的。” “嗯。” “你们有水喝吧?” “有。” “能自备茶吗?” “可以,咱们家平常喝的就行。” “好。”卢栩不太爱喝茶,家里的茶叶都是颜君齐挑的,不贵,味道尚可,性价比高。 卢栩想了想,“改日再去买点儿,家里的也快喝完了。” “嗯。” …… 晚上吃饭聊起颜君齐头一天当值的体验,卢舟也很好奇。 翰林院,距离一个边缘郡县来的书生遥不可及,只听听里面怎么坐,吃什么,有几人,已经津津有味。 听到贺颂之的遭遇后,兄弟俩表情是一模一样的震惊—— 翰林院,这么幼稚吗?! 颜君齐瞧着他们俩的表情直想笑。 卢栩:“我不理解,学习差要被嫌弃,被排挤,学习好,也要被排挤?” 卢舟:“他刚刚进入翰林院,即使做错了什么,惹了谁不高兴,说开不就好了吗?大家都是同窗,为什么要这样?” 卢栩:“不就是嫉妒吗?!” 卢舟:“可是干活又不是读书,贺状元多干点儿,别人不是可以少干点儿吗?” 卢栩:“那不是显得他们很没用?” 卢舟:“哦!” 他想了想,疑惑道:“可……不就是那样吗?” 卢栩:“……你说的对,是他们很没用。” 颜君齐要被他们俩笑死。 卢舟还深以为然,很不理解,“不是没规定必须要写多吗?写慢了要扣银子吗?” 颜君齐摇头。 卢栩:“表现不突出不好升迁嘛!” 卢舟:“可抄文书不就是锻炼吗?” 虽然他不明白为啥都考上进士了,甚至都是状元了,还要进行这样的锻炼。 卢舟:“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连抄文书都要勉强,被派到要求更高的职位上,不是更为难吗?” 卢栩:“就是这样!你看看你君齐哥哥,第一天,就被叫去户部帮忙了,这是什么,能干!领一份儿钱,干两份儿活,说来还是咱们亏了。” 卢舟正点着头,听到后面猛地一顿,嗯? 能力被认可不是该高兴才对吗? 颜君齐纠正他:“我去户部干活儿,也能领钱的。” 卢栩:“给多少?” 颜君齐:“每月六百钱。” 卢栩又涌起这破官不做也罢的想法,委婉道:“……那你看看户部的活儿累不累,要是太累咱就在翰林院抄文书算了,要是不累,你就两头遛弯。你去户部干,还用抄公文吗?” 颜君齐点头,“会少分给我一些。” 卢栩:“那还有点儿人性。” 颜君齐替贺颂之问道:“若你是贺颂之,眼下的状况,会怎么办?” 卢栩怔了怔,“被排挤?” 颜君齐点头。 卢栩:“去他的,他
相关推荐:
失身酒
带着儿子嫁豪门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玩笑(H)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岁岁忘忧(完结)
交易情爱(H)
流萤
仙道空间
萌物(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