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穿进攻略文后她摆烂了(np) > 第264章

第264章

,除了卢舟还如往常一样带着官差在河堤巡逻警戒,城中的百姓一夏天也没听见警示的锣声。 第二年如此。 第三年如此。 之后数十年,嘉林城再没遇到洪灾。 而卢舟也在任职第四年秋末,因为修桥的政绩,被调回京城。 离开时,全城百姓相送,他骑马走过的,正是他主持修建的桥。 后世曾有人仔细考察过让卢舟声名鹊起的这项工程最大的受益者。 但意外的是,最受益的并非嘉林城本身,而是两岸四周的百姓。 从前附近的百姓开垦区紧邻城池,没有水患之灾后,嘉林城四周的田地开始扩展,在历代居民不懈开垦下,沃野千里。 更为后世及乱世中的占据嘉林城的将领、百姓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补给,让嘉林城在后来的历史中声名赫赫。 有趣的是,他们修的跨江大桥遗憾毁于战火,但在城内模拟修建的小桥,却依旧有两座跨越千年屹立不倒。 岁月变迁,嘉林城内河一度干枯了,但河干了,桥还在,成为古城风景的点缀,更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生动的标本与蓝图。 作者有话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修桥后人过江~ 还有人记得这个小城吗? 第348章 番外4 卢舟,大岐史上著名的富豪清官。 后世他的粉丝吐槽,因为他家里太有钱了,看不上那点儿抠抠搜搜的贿赂。 搞得别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真粉还是假粉。 但卢舟的清廉是可考可查的,后世还有个坊间段子吐槽,他的好基友孝光帝姜濯因为赏无可赏,后来才把堂妹嫁了老光棍卢舟。 孝光帝做太子时在刑部干了好几年,对违法乱纪特别敏感,他在位时哪年科考也要考一两道律法题,搞得考生们叫苦不迭,同时,他在位期间也是大岐法治发展最快的时期。 那段时期出了好几个史上有名的法治人才,他们在孝光帝支持下,大规模完善修缮了大岐律法,还填补了好几种从前没有过的律例空缺。 自然,因为有他们在,那段时期也是三司最豪横的时间。 豪横到什么程度呢? 总结便是谁都敢参,谁都敢审,拿着律例条文告孝光帝违纪乱法前后就告了有三回。 最严重的一次,孝光帝因包庇皇族被新任大理寺卿给告了,孝光帝灰溜溜地便衣到大理寺受审,他坐在主位,大理寺官员们坐在两侧次位,关着门把他给审了。 搞得孝光帝很没面子也没脾气。 牵连了他的皇族乖乖去大牢蹲了五年,出来后,回家换了身干净衣服就进宫一把鼻涕一把泪请命去皇陵守陵反省了。 孝光帝治国,主打一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满朝文武各的勋爵,那叫一个老实,全都收敛了脾气,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抓了把柄。 在这样的情况下,卢舟从县令做到首辅,被弹劾过四百多次,硬是没被三司审过一回。 别说违法乱纪了,他连疑犯都没做过,可见品性之端。 敢审孝光帝的大理寺卿符益都曾说过他视卢舟为前辈和榜样。 虽然他为官时和卢舟不怎么对付,卢舟进了内阁后,没少因为为人处世太宽厚不够严格被他痛骂弹劾,卢舟当了首辅,更是被他天天盯贼似的盯着。 但致仕还乡写家书时,这位大理寺卿追忆起卢舟可全是溢美之辞。 卢舟离世时,人家家里没找他写祭文,他自己洋洋洒洒写了一个抒情大长篇,还自己掏钱雕出来戳卢家祠堂去了。 然后,这篇保存完整感人肺腑真情流露的祭文流传着流传着,就流传进了课本里。 因为太长,还是节选。 后世的学生们边骂边学,符益啊符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符益,语文课本里的你,和历史课本里的你,根本不是一个你! 你个精分! 细数卢舟一生,单从求学科考来算,他似乎算不上太顺利。 少年考不上童生,考试一直很坎坷。 好不容易考了状元,但在世时别人的质疑一直没间断过。 童生第一,被人说是因为年纪大了经验丰富。 举人第一,被嘲笑他考时整个定北郡就他一个考生,第一就是倒数第一。 会元和状元,那可更有得说了。 和他政见不合的同僚没少私下骂他水平就是个二百五,会试、殿试全靠孝光帝和庆文帝放水。 而他入仕后,一马平川,平步青云,更是被大肆地讥讽过,说他不过是命好。 但自从卢舟当上首辅,骂他的人就少了。 一直到卢舟过世后,对他的评价才总算客观不少。 不过他历来不缺事业粉。 全天下的寒门考生们都在把他当榜样。 农籍出身,十岁启蒙,读书入仕,少年坎坷,磨砺多年,连中三元。 入仕后还深受两代帝王宠信,和孝光帝简直是无人不羡慕的君臣楷模典范。 他一生实践抱负,到处留下功绩,不到四十入内阁,不到五十做首辅,死后还被追封了公爵。 这不妥妥的励志模板? 后世郁郁不得志的书生、文人们,更是动不动就遥想、羡慕,写了一堆的诗词拿卢舟和孝光帝的佳话衬托自己人生多么黯淡不被赏识,畅想若有卢舟般的待遇,兴许自己也能官至公卿。 再细数他的政绩,那也很经得起推敲的。 四年县令,搞了个旷世大工程。 然后因为太能干,直接被工部招走,带着他的“工程队”全国搞工程。 除了四处兴修水利、造桥、修路、建堤坝,他还劝谏庆文帝、孝光帝继续从全国选拔人才,革新了耕犁、缫车,改良了马鞍、马镫,还带头编写了本盖房子的制式书,除了如何盖宫殿、宗祠、庙宇等规范,教百姓如何盖房子最漂亮最结实,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等等。 又因为太能干,加上庆文帝的信任,他一路升到了工部侍郎。 到孝光帝继位时,更是直接把他塞进了内阁,成了大岐史上最年轻的阁臣。 当然,这段“风光”时期,他遭到的非议和弹劾也最多。 卢舟初入内阁时还兼任着工部侍郎,每动用一分钱,都被三司和政敌狠盯着。 就这样,他又京城半年遭弹劾、外出半年搞工程,坚持当了八年“包工头”。 出公差的卢侍郎虽不能像他弟弟一样全凭爱好走遍大岐山山水水,却也是大岐历来官员中足迹分布最广的一个。 他战绩遍布大岐,重图纸,重推演,极少浪费钱。 每次他出去,申请的预算都花不完,本人的作风别说享乐了,他都恨不得自备干粮和靠打猎解决。 卢侍郎野外生存能力比工部派去保护他的护卫还厉害,为了不照顾拖后腿的少爷兵,后来他去哪儿都只带三四人,节省得让想揪他小辫子的户部和御史台都很无奈。 为此,已经致仕退休的乌尚书还从老家写信通骂过户部的后辈,因为卢舟太受重用就迟迟不让颜君齐进户部,简直有脑疾! 可户部也很冤。 怕卢舟和颜君齐结党营私又不是他们的事。 再说卢舟没入京时候颜君齐不就召不回来吗? 庆文帝曾经是想召颜君齐回京的,哪有一个有功郡守死活不给挪窝的? 可谁让颜君齐担任定北郡郡守后,就开始对周边动手了呢? 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劝的,周边小国,隔一两年就归顺一个,这种不打仗、不花钱就能扩大疆域的能臣,庆文帝哪舍得让他回京呢。 户部有什么问题可以书信探讨嘛! 把颜君齐弄回来,他就只能做户部的事,把颜君齐留在定北郡,他能一个人干两份活。 这账庆文帝算得明白! 后来都有人弹劾再纵容颜君齐在定北郡待下去,他就要当土皇帝造反了,就这,庆文帝都没舍得把人召回来。 至于什么造反土皇帝,庆文帝更是一笑了之。 他又不是个傻子,敢放权给颜君齐,还让他在那儿那么久,自然验证过颜君齐够不够忠心。 他父皇往关外派过多少人庆文帝不清楚,他自己明里暗中派过多少人他自己有数。 派人去倒不是怀疑颜君齐有异心,或他对颜君齐有多不信任,而是颜君齐每年递送的奏本内容太细太具体了,他要查查颜君齐有没有造假。 事实是,颜君齐是整个大岐最老实的郡守之一。 他甚至连出了什么岔子都敢写敢奏。 到了孝光帝,那派去关外的人就更多了。 经两朝努力,关外各族总算对大岐有了点儿认同感,通婚结亲也开始逐渐普遍。关外的商贸和广阔的土地,吸引了许多人过去。 如今不用朝廷下政令迁人口,各地穷苦的百姓很多人想要去关外谋生计。 各族蛮人拿上官府文书已经可以入关做买卖,孝光帝还大胆地准许关外考生入关科考,考上了同样可以到大岐各地为官。 不过关外基础太差,到孝光帝后期,大岐才总算出了几个蛮族文官。 文官虽然不行,但关外出武将,孝光帝任用了几个年轻蛮人武官,剿匪时把南边的土匪们都打懵了。 仕途上,颜君齐没卢舟那般幸运。 他前前后后,从县令到郡守,一直在定北郡干了二十年。 有人阴谋论孝光帝忌惮卢舟和颜君齐里应外合才把他调回京城,也有人说颜君齐被“流放”在外那么多年,全然是受了卢舟拖累。 不过颜君齐本人对进京入中枢表现的并不热情。 不知是为了避嫌还是性格使然,他对谁都不冷不热,无论是下衙还是休沐,除了写书、编书、修书,就是去贺府借书,或到卢舟府上走走。 除了和做京兆府尹的贺颂之、在鸿胪寺任职的宗鸿飞偶尔聚聚,根本就不交际。 他先后在户部和吏部任职,官拜尚书,也没什么好人缘。 倒是因为职务问题,把同僚得罪得不轻。 朝中的勋贵们以为走了个抠门的乌尚书,日子总要好过点儿,没想到来了个颜尚书,比姓乌的还狠。 乌尚书只是不愿意给钱。 姓颜的是他娘的翻旧账问他们要钱。 什么他爷爷、太爷爷、太爷爷的爷爷那时候多支走多少钱,他们家还欠了户部多少钱。 那、那他们哪儿知道呢?! 他追账追得太狠,还派人盯着人家今天纳了几房妾,明天去哪儿喝花酒,后天买了什么新奇物件,府里又采买了什么奴婢仆役奇珍异宝昂贵食材…… 反正逼得人不得不承认,他们就是有钱不还,还装穷问朝廷要钱。 纨绔们被逼急了,怎么会有人连他们家买把青菜多少钱,做身衣服几米布都要管?! 被逼疯的老少纨绔们想跑去把他那放账本的库房一把火烧了,一了百了,让他再算! 进皇城烧账本太难,他们选了个不难的,集资雇了一批人专门帮他们写奏折弹劾颜君齐,告他公报私仇。 颜君齐能怕他们? 他把大岐律法用得比大理寺还熟,他们敢告,他就反怼,每每把勋贵们怼得哑口无言,怼得三司怀疑人生,他们这群专业人士,是不是得回去再把律法条文好好理理? 再之后,颜君齐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宗鸿飞当上御史中丞了,俩人开始“沆瀣一气”“公报私仇”,逮着勋贵们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的事一顿参。 御史台每年业绩勋贵们贡献了一大半。 经过颜君齐和宗鸿飞三年不懈努力,大小朝会勋贵们不是请假,就是鸦雀无声当摆件。 每年也没再多领一分钱。 孝光帝但凡想赏赐自己这群“老实巴交”的亲戚点儿东西,脑海里先闪过的都是颜君齐那张俊脸和宗鸿飞那张笑脸。 啧,还是算了。 他也不想被劝谏个没完。 有钱还是再修几个水渠吧! 而颜君齐担任吏部侍郎到吏部尚书期间,他对大岐全境的地方官员也没客气。 别谈感情,别谈交情,他们不熟,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吏部工具官,只看政绩。 粮产、税收、人口、工程,文教成绩,有没有灾情,如何应对的,治下有没有百姓活不下去要造反,审了多少案,有多少冤假错案…… 还是数数这些。 他还发挥在户部保持的优良传统,要求每个郡年底把该汇报的填细。 写不清楚? 他给模板。 哪个郡有特殊情况,他可以单独再出一版。 颜侍郎每年到翰林院“鼓励”新考上的翰林们,“你们是来自各郡的才子,是大岐的栋梁,蛮人都能学会的东西,你们一定能学会,好好加油。” 于是,年轻精力棒的后辈们努力学了如何用好各类表格,到了年底,被各衙门叫去当苦力。 算吧年轻人!填吧年轻人! 栋梁不能输给算吏啊! 翰林们水深火热,孝光帝却幸福了,他爷爷在位时冗长的奏折,到了他的时候,已经只有当年长度的一小半。 户部也很开心,各地年底报的账目清晰,福利的是他们。 颜君齐在京中搅动风云时候,全京城最爽的就是卢栩。 他终于有了自家的靠山,弟弟和君齐一个在内阁,一个在六部,出门谁都不敢招惹。 他还把家属接来在京城住了一阵子。 不过腊月和文贞惦记他们的书院,只住了不到半年,就拉着八车书跑了。 他们两个阿娘也不习惯京城的生活,还惦记着老家的生意,逛遍京城的大小成衣铺绣庄裁缝铺和布庄,学了新的裁剪方式和成衣款式,她们也带上一堆样板、布料,跟着腊月、文贞一起回了老家。 之后卢栩每日的乐趣不是和睿王一起闲玩儿,就是钻进冠海楼研究菜谱。 晚上君齐写书、编书时,他就坐在同一张书桌上写他的菜谱。 耗时两年多,他终于在京城印了他人生编写的第一本书——《家常菜谱一百例》。 还是插图的。 这书印刷精美,封面漂亮,就是搞得常在他们书铺买书的书生们有点儿茫然,常常出现在书册首页被感谢的卢郎君,原来也会写书? 他们一翻,好家伙,菜谱?! 菜谱都能印成书了? 有人痛骂,浪费纸张,浪费工匠,暴殄天物。 不过京城也不乏实践者,开卖当天就有太学的学生买了一本儿回家试,不试不知道,一试,还真挺好吃! 很快,卢栩的菜谱成了京城畅销特产。 落榜一轮游的考生们回家时几乎人手一份儿。 又雅又实用,没有丝绸首饰昂贵,还不像食物易腐易坏,带回去还能跟老婆聊聊京城见闻,明日做什么菜,多好。 受到鼓励后,卢栩又写了第二本、第三本。 他还专门写了本儿野菜食谱,教人如何辨别野菜,做野菜。 不过受知识所限,他只能写关外、隆兴郡和京城附近的野菜。 这本野菜菜谱卖得不好,但却引起了太医院注意。 许多野菜也是药材! 他们太医院可一直想效仿前人做本普及草药的书册呢。 从前的医药书籍,只写文字少有绘图,前朝那版插图的,也有许多错误。 卢栩这儿有现成的图,还有关外的,这东西从前可没有,不用白不用啊! 睿王睡了个午觉,卢栩给他们的印坊拦了个大活儿,早就不上朝的睿王被宝贝侄孙叫进宫,让他发光发热,帮太医院革新医书。 睿王:“……” 姜濯:“九爷爷,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印,他印还不成吗? 睿王不肯放过卢栩,拉去当了一阵子苦力,卢栩被动学了许多印刷技术,还掌握了大岐最先进的印刷经验。 作者有话说: 卢栩:不想点,真不想点,我这技能树,唉,真亮!再瞧我们家两条大腿,多粗! 流浪中的卢小锐:哥哥,你的大腿也很粗! 第349章 番外4 不知是不是年轻时太辛苦的缘故,卢栩才过了五十岁冬天就开始腿疼。 他不想吃药,一个人宅在家里又无聊,除了把侄子、侄女逮来玩儿,冬天实在没什么事干。 无聊之下,他把家里的话本儿都读光了。 太医也没什么办法,除了吃药、药浴,也就是注意防寒和保养。 治了一年,第二年还是没什么起色,颜君齐和卢舟商量过,他辞官了。 彼时他刚刚当上吏部尚书不到两年,孝光帝有意让他入内阁。 但颜君齐走了。 果决到满朝吃惊。 那些曾经参他嗜权、弄权,要在关外造反的同僚简直脸疼。 颜君齐潇潇洒洒带着卢栩回了老家。 家中孩子多,村里尤其热闹,卢栩喜欢热闹。 卢栩能教依旧在拓荒开商路的侄子们做生意的经验,能帮他们出谋划策,而他能教书,写书,编书,再为老家发光发热。 他仕途上的志向几乎都实现了,学问上的志向,回家做也许更适合,清静。 颜君齐没什么不舍。 更重要的是,他和卢栩辛苦了一生,各自忙着事业,奔波大半生,彼此陪伴却不多。 他没不舍,别人却不愿意了。 颜君齐前脚递了辞呈,后脚就有人在早朝骂他带坏风气,身为臣子,年轻力壮的,怎么能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呢? 颜君齐:“……” 原本都要笑出来了的勋贵们:“……” 妈的,这帮文臣怎么回事? 先前死活不愿意让颜君齐进吏部、入内阁

相关推荐: 满堂春   游戏王之冉冉   认输(ABO)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萌物(高干)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挚爱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