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胶艾汤主治胞阻,即妊娠下血伴腹痛,由地黄、艾叶、阿胶、当归等组成,除艾叶、阿胶能够止血外,地黄的止血作用也不容忽视。药理研究发现,地黄止血作用的成分与所含的环烯醚萜苷类有关,能够缩短凝血时间。 后世多未记载地黄有止血作用,但承认其有清热凉血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所以可以认为其止血的机理是通过其清热凉血作用来实现的。 3.增强免疫作用 地黄能够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的作用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地黄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产生抗炎作用,主要用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者。 因地黄性凉,能够清热凉血,主治血热证,故临床上,银屑病、湿疹、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辨证属于血热者,即可应用,而且需要大剂量使用,能够对抗上述疾病所致的炎症反应。 1.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案 王某,男,84岁,离休干部,身高167cm,体重65kg,气色红润,身体硬朗,步履稳健,活动灵便,耳不聋,眼不花,经常骑自行车逛市场。有白内障病史,已手术治愈。 近期体检:血脂偏高,窦性心律不齐,慢性前列腺增生,肝囊肿2处,血压不高。 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心律失常,常服宁心宝胶囊、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等,时有缓解,未治愈。遂找某退休中医诊治,予西洋参、人参等治疗,效果不佳。2016年7月11日找笔者诊治。 刻诊:心律失常,每分钟早搏多达10余次,但脉搏较有力,舌无青紫、瘀斑瘀点,口唇发暗。患者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晚上7点前入睡,夜间起夜2~3次,清晨2点醒来,以后的时间处于迷糊、半睡半醒状态。即便在冬季,早饭也常在5~6点食用。超过晚7点睡觉,则整夜睡不安宁。患者无胸闷胸痛、心悸、汗出、畏风畏寒,大便正常,体力很好。 据证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15g,枳壳15g,赤芍15g,甘草1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0g,川芎15g,生地黄15g,怀牛膝20g,桔梗5g,生石膏30g,西洋参10g,麦冬20g,五味子10g。7剂,煎服,每日1剂。 7月18日二诊:患者脉律较规整,每分钟早搏2次,效不更方,继服。此后根据情况加减,有时加大石膏的用量,有时以丹参代替西洋参,患者间断服药至11月18日,有效,但总不能消除心律失常。 故于11月19日再次来诊,除心律不规整外,患者没有其他心胸不适表现,症状如前。遂改变诊治思路,考虑为炙甘草汤证,处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40g,党参20g,桂枝30g,麦冬20g,生地100g,阿胶10g(烊),火麻仁10g,生姜40g,大枣50g。7剂,加即墨黄酒半瓶,煎服,日1剂。 11月26日再诊:脉律规整而有力,嘱停药观察。 12月4日,患者又出现心律不齐,虽无早搏,但脉搏强弱不等,嘱继服原方。12月11日,脉律规律而有力,呈现滑脉。12月17日,脉律规整,治愈,但其慢性前列腺增生的症状没有改善。 按:《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对脉结代诊治之论述。 然该患者初得心律不齐时,既无感冒等伤寒之表现,又无胸闷心慌等症状,仅有心律不齐,概不符合炙甘草汤方证。根据其口唇发暗,而判定有瘀血,故与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加用生脉散的目的是为了治疗心律失常。 因患者炙甘草汤证症状不甚明显,且脉律有好转趋势,故患者间断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较长时间,仍然没有治愈。遂改变治疗思路,仍按《伤寒论》之思路治之,没想到疗效显著,又巩固1周,遂治愈。可见仲景不欺我也。 2.肾气丸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小便不禁案 陈某,女,53岁,2011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尚未退休,形体胖而实,面黄白。东北口音,在烟台居住多年。 主诉:小便不禁20余年。患者自1986年生完小孩后,小便即憋不住。起初以为产后病,过一段时间会好,但这20多年来,时好时坏,无论咳嗽,还是大笑,只要用力,腹压增加,小便就憋不住,近十余天来明显加重。
相关推荐: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捉鬼大师
突然暧昧到太后
蔡姬传
[快穿]那些女配们
云翻雨覆
醉情计(第二、三卷)
吃檸 (1v1)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