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会坏的 轻点 > 第9章

第9章

1.麻黄——麻黄碱的肾上腺素样作用 1.麻黄——麻黄碱的肾上腺素样作用 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其曰:“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其为麻黄科多年生亚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以茎粗、色淡绿或黄绿、髓部红棕者为佳。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然新采的茎是绿色,并非黄色,药材久置之后则变黄。古人认为麻黄久置而不变质者质佳,故过去药房中的麻黄多为黄色。《植物名释札记》记载:“麻黄之取名,谓其因花小而黄之故。” 麻黄味辛而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它能够发汗、平喘、利水。主治:①外感风寒表实之恶寒、发热、头痛,常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麻黄汤。②风寒束表之咳喘,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外寒内饮之痰喘,配伍桂枝、半夏等,如小青龙汤。③风水水肿,配伍石膏、生姜等,如越婢汤。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1.发汗作用 笔者认为麻黄无发汗作用,发汗是麻黄的连带作用。 麻黄具有发汗作用是大家的一种公认,这种公认在《本经》中就有记载“发表出汗”,《名医别录》用之“解肌”,《药性论》载之“解肌发汗”,《珍珠囊》用之“发太阳、少阴之汗”等。所以,似乎没有人对其发汗作用提出质疑,但是现代药理研究却不能证实其发汗作用。 难道古人的观察有误? 古人的观察没有错误。一个感冒风寒而发热的患者,服用麻黄煎液后,患者畏寒的症状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现象是汗出,随着汗液的大量外泄,能够带走大量的热量,于是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个过程一定有汗出。所以,古人看到的现象是,服用麻黄煎液后,患者有大量的汗出,是故,古人的观察并没有错。 药理实验结果有误? 实验结果无非有两种,一个是证实了麻黄的发汗作用,一个是证实了麻黄没有发汗作用。 其一,确证了麻黄具有发汗作用。这种实验结果,是在满足实验者的一个愿望,即希望能够做出麻黄具有发汗作用的结果。于是,实验一开始,实验者便带着自信的态度想当然地认为麻黄具有发汗作用。因为麻黄含挥发油,其对皮肤汗腺具有刺激性而发挥其发汗作用,于是,实验者便提取麻黄的挥发油进行了大白鼠实验,通过观察大白鼠足底汗腺汗滴的数量,而证实了麻黄确有发汗作用,而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是其挥发油。 姑且不探讨麻黄挥发油是否具有发汗作用,而首先讨论一下,麻黄起发汗作用的是挥发油,还是麻黄碱? 要探讨麻黄的发汗问题,就必须要探讨麻黄汤与大青龙汤,因为,麻黄汤与大青龙汤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两首方剂。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若使挥发油发挥主要作用,药物必不能久煎,或采取后下的煎法。然而,从以上两方的煎法,我们可以看出,麻黄在二方中是需要先煎的,我们也可以断定,挥发油不是麻黄发汗的主要成分。坚持认为麻黄挥发油起发汗作用的学者可能没有认真读过《伤寒论》。 结论:麻黄挥发油可能具有发汗作用,但不是张仲景的用药目的。 其二,麻黄没有发汗作用。这种实验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使人信服,但不被中医人接受。 上文说到,麻黄所含挥发油不是发汗的有效成分,那么麻黄碱究竟是不是发汗的有效成分呢? 实验者采用《伤寒论》中麻黄的煎法,用提取物对大鼠进行灌胃,然后观察大鼠足底汗腺汗滴的数量,经观察并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麻黄没有发汗的作用。

相关推荐: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屌丝的四次艳遇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致重峦(高干)   大胆色小子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