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斗罗大陆]修罗天使 > 第232章

第232章

教养长大的孩子!在刘相公府里混个闲差她也接受了,刘相公有趣、阿翁也是为了她劳心劳力。 可是! “凭什么?”苏喆尖利地质问,“阿翁哪里对不起他们了?打从记事起,阿翁就为这朝廷经略南方,好吧,不说以前,就说现在!阿翁这般辛苦,他们凭什么分兵?!!!郑侯都要将北地交给阿翁的,皇帝凭什么要分兵?” 这是苏喆所不能理解的! 卓珏等人也是一腔的愤怒! 包主簿道:“莫不是朝廷之中,奸佞当道?若是王相公主政,当不致于此!” 林风与祝青君努力将苏喆给拉了回来,林风道:“你先别疯行不行?!等义父说话,怎么你倒先替主父做主了呢?” 祝青君则缓声道:“小妹,你缓一缓,看看大人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苏喆怒道,“我自打被阿妈接回家里来就没受过这样的窝囊气!” 林风有些无措,他是有些怕苏喆的,只好频频向祝青君使眼色。 祝青君低声对苏喆耳语道:“你再生气一点儿,闹得更大一点儿,咱们才好向大人陈情。” 苏喆催怔,旋即大吵起来。林风在一旁与项安等人故意一唱一和:“北地现在如此安乐,都是大人夙夜劳心!” “是啊!大人辛劳一年有余,郑侯都以事相托,怎么朝廷又生出事端来了?” 所有人都在为祝缨鸣不平。 苏喆等人可不管什么“保全”! 祝文将眼睛瞪出了血丝,对卓珏道:“凭它什么!!!没有大人,北地能有现在和乐的样子?” 卓珏自己的心里已经怒气高涨了,还要安抚这些人:“是朝廷这些人为大局考虑嘛!” 如果没有苏喆等人先闹起来,他现在应该已经闹开了。十分不幸的是,朝廷的诏命下到了行辕,他作为一个正经读书人出身的官员,还得安抚苏喆等人。 安抚了半晌,卓珏也怒了:“陛下这是要干什么?!索性,咱们去寻大人说明白去!这也太欺负人了!” 卓珏有私心,为他卓氏族人,为他南士诸友,一开始不给还罢了,郑侯先举荐祝缨代理大营,他们也跟着忙了很久,且忙且乐,朝廷又安排了冷侯过来分兵。给出去的还带往回收的吗? 最冷静的只剩祝缨了。 祝缨看着林风与祝青君两个人合力将苏喆往后拖,唇角微翘。 苏喆看到了更生气了:“阿翁!你笑什么?!!!你还笑得出来呢!!!” 祝缨摆了摆手,轻声道:“好啦,我知道你的心意。” 林风与祝青君试探地略松了一松手,看苏喆没有扑上去,才小心地往后退了半步。 祝缨看了看眼下室内诸人,都是自己人。才说:“要沉住气。” 苏喆小声嘀咕:“我已经够温和冷静了。” 祝缨道:“我知道你们的意思,然而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击退胡兵之后再说呵。京城里怎么想的,我大约能够知道一二。小妹,你想一想,冷侯是不好相处的人么?” 苏喆是一点也没被祝缨绕晕,她认真地说:“此一时彼一时,京城养老的冷侯与北境挂帅冷侯可不是一回事儿!” 苏喆越说越气:“凭什么呀?!!!您和冷侯分作两路,他的补给您还得‘酌情’给他筹措?怎么就不将讨胡都交给您?” 祝缨道:“你还是来北地的时间太短,再看一看就知道了。” 被偏爱的孩子总是格外的有底气,苏喆就是个被偏爱的孩子,她理直气壮地问祝缨:“还要看什么?咱们青君哪里不好了?我看的就是青君立了功,也不见表彰,凭什么呢?她难道不值一个校尉?” 祝青君道:“哎,先说眼前。” 苏喆道:“我就是在说眼前!辛苦这么久,脏的累的都是您带着咱们在干!” 北地子弟们看着苏喆等人闹,渐渐收起了玩闹之心,在包主簿的带领下,往祝缨的案前一排一排地跪下:“大人,大人怎么忍心抛下我们呢?我们还是听命于大人!” 祝缨拍了一下桌子,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祝缨道:“怎么了?真当自己是新媳妇儿,就等着受欺负了?把手上的活儿给我干好!” 风行草偃,苏喆再不服气,也被林风与祝青君给按了下去。 ………… 让苏喆一个平素机灵冷静的小姑娘生气的,正是朝廷的谕旨。 好么,这就分兵了?北地能有如今的局面,绝对有祝缨的辛劳!哪怕来的是冷侯,大家也是不乐意的。 南人不乐意,北地人也不乐意! 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凭本事拿功劳从祝缨手里换好处,现在来了个冷侯!又得再多一群需要“相处”的人。 郑侯回去就回去了,再来一个新长官算怎么回事儿?更让苏喆厌恶的是,祝缨还要兼着北地的使职,什么屯田、决狱、转运都压在了祝缨的身上。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苏喆怒道:“怎么管自家的补给就算了,冷侯的补给也要您给酌情呢?阿翁,您怎么这么老实啊?!!!酌什么情?先管您自己!怎么户部的人都死绝了吗?又要连累您!” 祝缨倒不意外,朝廷么,就是不愿意让京城以外的人有太大的势力。朝廷下这个旨她也是理解的,她没有领过兵,冷侯是老将,很好理解。分兵,大约是为了“制衡”。 理由都是现成的:郑侯的规划也是分兵,连同大营,一共分了三路呢。如今只是分做两部,也不算毫无根据的胡闹。 “怪没意思的。”祝缨嘀咕了一声。 一旁的胡师姐问了一句:“大人,怎么了?” 祝缨道:“没事,明天早些起,要为郑侯送行。” 才大捷,郑侯又病重,京城来了旨意,接郑侯回京,祝缨得送郑侯。再不舍,再觉得前线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会更好,郑侯还是得回去。 次日,祝缨早早起来,送郑侯回京,一气送出二十里,郑侯道:“回去吧,到了如今的地步,还是泯然众人更好。不要太惹眼。” 祝缨目送他的车队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了官道的尽头。 朝廷是有些愚蠢的,如果新将领没有一种“天授”,无论是临阵换将还是改变布署都是不如不变的。现在,皇帝把郑侯给召回京了。谕书上写着是体恤郑侯,皇帝心里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 冷侯便是在这种气氛中到的大营。 他与郑侯在途中相遇,彼此交换了一些讯息,然后郑侯回京,冷侯北上。冷侯此行又带着一个拖油瓶——骆晟。 冷侯心里觉得带上骆晟就是拖后腿,但是皇帝觉得应该派骆晟北上。前鸿胪寺卿,了解胡人,可以分担一些与胡人打交道的事物。 没有办法,冷侯只得带上了骆晟。 骆晟以前是个老实人,冷侯决定把他留给祝缨——反正,之前他们在鸿胪寺里相处愉快。 骆晟也是将要出孝的时候,丁忧名义上是要所有人都执行的,实际生活中却许多变通之法。譬如皇帝的“以日易月”,譬如有些官员的“夺情”。 冷侯决定以此为理由,将骆晟丢给祝缨去应付。 在此之前,冷侯得先去北地与祝缨见上一面。 骆晟也身负了一项责任——宣旨。 因祝缨身上兼着使职,又多又麻烦,朝廷便给她了一个统一的称号:节度使。 许其临时设立幕府。 即有了短暂的开府之权,召集一定的人手,战争结束后幕府解散。 权利太大,又远离京城,这个旨意的传达就不能随便派个人就算完了。皇帝左看右看,点了个骆晟。 又因冷侯以为,北地用兵,他须与“友军”协调,这样彼此之间才好有个照应。更因“分兵”是要从大营里分出一部分出去,冷侯是必得去见祝缨,从她手里分出一部分的兵马。 冷侯挟着骆晟到了大营。 ……—— 祝缨先送了郑侯回京,郑侯千叮万嘱,将手上一些将校移给祝缨,才说:“老了,不得不回。然不能尽歼胡骑,是我心中一大憾事。” 祝缨没有一口答应,只说:“以君侯的谋略涤荡宇内,也是好的。” 唐善跟着郑侯走了,只余金良担心地与祝缨一同留在北地。 接到冷侯与骆晟一同到来。 冷侯领兵自不必说,骆晟的到来就有些让人不解了。 如果派使者监督边将,不必非得用骆晟,如果不在意边患,就更不用骆晟了。可是骆晟偏偏被派了来。 骆晟有些无措。 北上之前,皇帝告诉他,是因为信任他才派他领了这个差使。因为骆晟做过鸿胪,设若与胡人有交涉,前鸿胪寺卿是非常合适的。 骆晟只得硬着头皮,与冷侯到了祝缨的军中。 他们二人于途中遇到了郑侯,两个交谈,勉强算是知道了前线的战况——郑侯给胡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胡人也没有示弱,还得接着磨。 骆晟看着郑侯说两句就一翻白眼累倒的样子,也没办法继续追问,只得带着一肚皮的奇怪讯息赶到了大营。 看到祝缨亲自到大营外面迎接,并不因增加了权柄骄人,骆晟放下心来。 他不大会应付这样的场景,北地的骄兵悍将与京师的风雅勋贵是完全不同的。他还是祭出了自己的绝招——沉默,努力记下双方的言论。 冷侯说:“分兵本非明智之举,好在郑侯在时已然定这下了分兵的策略。” 祝缨道:“既然朝廷有令,我自当遵循。君侯的粮草,一粒也不会少的。” 冷侯看着苏喆等人不太高兴的样子,又看骆晟一副不很担心的样子,心中一叹,这位驸马,还不如冷云呢! 冷侯满口答应:“那便好,那便好,补给由你来管,我是放心的。” 祝缨询问冷侯粮草要与谁对接,冷侯笑道:“我那里,还是你安排。我带多少兵走,咱们商量着办。” 祝缨道:“我不大懂这些,还是您看着安排吧。” 两人一番谦让,冷侯拿出一张单子。从单子上看,冷侯只从军中分兵,不领民政,看起来竟比祝缨手中权柄要小一点。 这安排有些尴尬。其实,让冷侯代替郑侯,祝缨还领旧职不管军务是最好的。 骆晟只说二位辛苦。 祝缨与冷侯对望一眼,都知道这位驸马是指望不上的。祝缨回味了一下旨意,并没有给骆晟安排一个“监军”“统帅”的职务,只是让骆晟暂留军前。 这位驸马却是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 祝缨与冷侯很快商量出了结果。 祝缨抢先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不能为自己威风强出头以致坏事,还是要看君侯的。君侯的粮草补给由户部拨给,我会如数转运过去。 若有额外耗费,只管来公文,我尽力为君侯腾挪。” 冷侯也知道祝缨是没有军事经验的,但是祝缨一直以来都挺能干,少年得志还能克制住对兵权的渴望,冷侯对祝缨的态度更认真了。 冷侯道:“无论内外,皆是为国!我冲锋,你守家,一旦得胜,是你我二人之力!” 祝缨道:“如此,全赖君侯了。” 骆晟道:“那就这么分了?” 冷侯道:“郑侯在时,不是也分两路出击的么?依样画葫芦而已。” 郑侯在时分做三份,左右两路、中军大帐。正好,冷侯一来就接过了小冷将军手中的兵马,再从中军分走一部分将士。 祝缨也大方,凡是官军,冷侯要谁给谁、要多少给多少。 冷侯与祝缨交割之后,往外小冷将军处而去。 骆晟见状,不得不询问祝缨:“这……接下来要做什么?” 祝缨微笑道:“冷侯是老将,他是知道轻重的。您且在行辕住下,等胡人有接洽的意图,就得靠您了。” 骆晟道:“以前这些事也是你更熟悉,竟不知要我来是什么意思。” 祝缨道:“您人品贵重,当然是您来。我以往也不过做些杂务,坐镇还是看您,如今也还是如前。” 她自己另有一些人要应付。 ………… 祝缨回到大营自己的帐内,郑侯返京、冷侯领兵而走,大帐理所当然地归了她。 她拿起一份公文,只见上面一个人名,乃是政事堂调来北地的人——罗甲秀。 荆纲见她看着公文久久不动,小心地问:“大人?可是有事要吩咐我等去做?” 祝缨轻叹一声:“你去驿馆接一个人吧。” 荆纲有些惊讶地问:“是什么人呢?” 祝缨只派过少数几次接人的活计,都是接的天使,这个罗甲秀又是什么人呢? 祝缨似是知道他的想法,仿佛解释一般地说:“他是当年与我同时被政事堂派到州县任职的。” 十几年前,陈、施、王三人曾一批派了百来号年轻人到地方上任职。李彦庆是第一个主动请缨的,祝缨是要求走得最远的。而与他们同一批的人里,就有一个叫罗甲秀的。 这便是荆纲所不知道的了。 他不知道,只好猜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人,竟能得到大人如此重视? 行辕里却有另一个人是明白的。 朝廷的分兵安排陈放能够理解,所有人里他算是冷静的。此时苏喆有点心烦,嘟囔一句:“这又是什么人啊?来了能干什么?比咱们自己人更好么……” 陈放对苏喆道:“我仿佛听阿翁提到过,当年有些人被派到地方上历练。世叔是最出色者,李彦庆心志坚定。其余人能被政事堂选中,也都非凡俗。” 祝青君戳戳苏喆背心,苏喆撅着的嘴一收!唇角一翘!脸上看不出赌气的样子来了。 第371章 厚道 罗甲秀比祝缨略长两岁,今年将有四十,生就一副很标准的官员相。国字脸、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蓄着一部美髯。 荆纲一到驿站便在人群中认出了他,寒暄毕,罗甲秀惊讶地道:“节度使也知道罗甲秀吗?” 他显出高兴的样子来,荆纲自是一番恭维,又说:“祝公因近来军务紧急抽不开身,特命下官前来相迎。府君一路辛苦,要再休息一日么?” 罗甲秀慨然道:“他尚且勤勉,我等怎么能够躲懒呢?” 荆纲好心地道:“您有所不知,朝廷有令,祝公暂代了西路军务,比先前更忙了,正到处给人派差事。一旦到了他的面前,恐怕就再也不得闲了!” 罗甲秀旅途小有疲惫,但觉得没有大碍,便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我来就是做事的。” 荆纲见他不听劝,心道,等你到了行辕,有你哭的! 罗甲秀的任命是知府,调他到北地做知府的原因还在祝缨身上。祝缨自到北地,至今已将北地官员换掉一半了。罗甲秀要顶的,就是一个知府的缺。罗甲秀留意邸报等讯息,又向相熟的人打探,以为祝缨是个狠人。 由不得不认真。 在四十岁做到知府已然不简单,不过因祝缨等人在前,罗甲秀才不大显得出来。他一路走一路考察,自入北地之后见百姓安宁,有时候也会遇到与大军征发相关的车队、人马,但都井井有条。不太像是一个被胡人侵扰过的地方。 愈发觉得为公为私,自己都不能懈怠。 荆纲见劝他不动,只得说:“今日天色已晚,不如明晨再动身,中间错过宿头就不好了。” 罗甲秀同意了,两人各自安歇。罗甲秀的仆人犹豫了一下,劝道:“郎君,您一路这般辛苦,既说可以休息,何不歇上两天?也好打听一下那一位的行事。” “不然,”罗甲秀道,“我须得先去见一见这位祝子璋,亲眼看一看他的为人品性,才能放心。只要他心中有大义,我也可放心听命、与他通力合作,不必费心在小事上与他斗智斗勇。” 仆人低声道:“人家上头有人……” 罗甲秀瞪了他一眼:“啰嗦!” 仆人不说话了。 罗甲秀也不以为意,他出身不算差,是个乡绅世家,在县里也算富户。父亲、祖父、族兄都做过小官,不能说没有一点儿来历。他有不错的能力,人品也不错,因而入了昔年政事堂的法眼,给了他一条路走。 但也仅此而已了,没有人特意去扶持他。 仆人有时候会觉得,自家大官人样样都好,至今还没做到刺史,想是上头没人的缘故。 次日一早,罗甲秀又特别叮嘱了一句:“不可无礼,你对人无礼,便是我的家教不好!” 仆人忙说:“小人明白的,不会给郎君惹祸的!” 罗甲秀这才带着仆人出门,去寻荆纲同往行辕赶去。 荆纲见他行李不多,拢共只有两辆车,只有四个仆人相随,其中两个还是车夫。也不见他携带家眷,赞叹一声:“您真是简朴。” 罗甲秀谦虚地道:“吏部那里催得急,说北地要紧,限期过来应命,不好多带累赘。” 两人乘马,边走边聊,又叙一下各自的资历。比起罗甲秀,荆纲的仕途就要差不少,他比罗甲秀年纪大,品级却不如罗甲秀。两人又说一阵,叙了一叙籍贯,荆纲才发现罗甲秀竟也算半个老乡,是不太南的南方人。 一番攀谈,荆纲有些警惕:这罗甲秀是有些本领的。 到得州城外面,两人又拢住了马,目送一队兵士风尘仆仆地往城内奔去。 罗甲秀道:“兵士都入城么?”祝缨如果还兼顾着军务,她还住在城里就不是很方便了。最好是住在大营里进行调度,不是么? 荆纲道:“好像是新来的,大人在筹建幕府,这几日人来人往。咱们进去吧。” “好。” ……—— 如果被派出来接人的是金良,就会告诉罗甲秀,来的是自己人——温岳。 温岳奉命到前线,他没有被分给冷侯,而是一头扎到了祝缨这里。朝廷没有给祝缨再增添兵马,温岳也只携了二十人过来。 一路疾驰,到了行辕门口的时候,却见好些顶盔贯甲的人进进出出。他们见他着戎装,有人搭话:“兄弟是哪里来的?” 温岳与他们见礼,正要说,就有人叫他:“温大!” 温岳是郑府出身,军中有不少是他的旧识,循声望去也笑道:“老李!” 搭话的人问:“你们认识?” 老李道:“当然,老相识了。” 一番介绍,彼此之间很快熟稔了起来。李校尉道:“来得正好,这两天都在重新调拨呢。” 温岳笑道:“那我赶上了。” 李老热情地拉他去见祝缨,还没走到书房就见祝缨亲自迎了出来。老李悄悄对温岳道:“你好大的面子。” 然后对祝缨拱拱手:“节帅,人已带来,末将告退。” “辛苦。” 接着便是熟人重逢,金良的笑声尤其的大。 祝缨对温岳道:“正盼着你来呢!” 温岳顺势问道:“要我做什么?” 祝缨道:“进来说。” 一行人进房,温岳第一眼便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大大的地图,上面标了些图形之类。祝缨道:“先别看那个了,头疼。家里还好么?” 温岳道:“都好!” “京里还好吗?府里呢?” 温岳取出了郑熹的信:“相公给您的。” 祝缨接了,拆开一看,上面写着让她量力而为、不要太累,她现在做得已经足够好了。 郑熹看得分明,祝缨不是行伍出身,经略北地不足一年,北地没有乱。非但没有乱,还安置了老兵、开垦了荒地,充实了北地的人口。 在边境有战事的情况下,迁徙人口的同时还能维持秩序,可以说是相当出色了。 郑熹在信中写道,原本郑侯的安排是让祝缨接手,那是不行也得行。现在朝廷要分兵,那祝缨就应该采取更稳妥的策略,仗,让冷侯去主打,祝缨只要能撑到秋收,不需要朝廷再补贴北地,同时能够有盈余,朝野就能更明白她的能干了。 “梧州毕竟太远,地方偏僻,做得再好、名气再大,终究是二流。不若北地离京师更近、朝廷现在更关注,一朝有功,天下皆知。” 郑熹对北地很是上心,北地四州没有流民流出,没用朝廷再拨钱粮赈济,还抽丁征伕为大战提供帮助。 极好。 在这种情况下,祝缨不需要再去冒险了。主动出击,赢了不过如此,输了反而有损祝缨的名望。 郑熹叮嘱祝缨:守好城就行。 到时候哪怕冷侯大胜,祝缨也转运有功。非打不可,就让郑侯留下的这些将校与新去报到的温岳等人按照当初郑侯的安排去打,祝缨自己居中调度,一定要保证她自己的安全。 虽然有让温岳等人攒军功的意思,但是,不强求!先保证祝缨能稳拿到手的功劳,再说其他。 祝缨看完,将信装好,道:“冷侯带走了一些人,如今我手上的兵马不多,正从北地招募新军,又调度将校、组建幕府。你来了,正好与金大哥一道训练新兵,适应一下,咱们再安排旁的。” 温岳一口答应了,金良道:“北地子弟好带。” 温岳道:“我与三郎相识二十余年,什么见外的话都不必讲,我知三郎不会苛待我。到前线是为立功,但也须得听节帅号令。好不好带,我都带。” 他说得坦荡,金良还有点不好意思,祝缨道:“那就行。” 温岳又问:“可是如忠武军一般?” 祝缨道:“我可不知道忠武军是个什么样子,只管以朝廷的名义先征集三千人,他们的粮饷我以朝廷的名义发。本土人守土有责,却又容易形成地方上的势力。钱,得朝廷来发。” 温岳道:“原来如此。好。” 几人正说话,荆纲带着罗甲秀来了,温岳道:“那我先告辞了。” 金良热情地带着温岳去安顿,他们与荆纲擦肩而过。 ………… 罗甲秀被引入堂中,祝缨已从座上站了起来。 荆纲向她拱手为礼:“罗府君到了。” 祝缨向前迈了两步,对正在行礼的罗甲秀也是一礼:“罗兄。” 罗甲秀见她客气,越发的谨慎了:“下官拜见节帅。” 祝缨道:“罗兄客气了,坐。” 两人坐下叙旧,祝缨知道罗甲秀的来历,人是朝廷给派过来的,祝缨让荆纲去接,更多人因为他的籍贯。 卓珏极力促成许多南士钻到祝缨的翅膀底下,谋划能成,不是卓珏有多么的能干,而是祝缨也确实需要这样一批人。 她对罗甲秀尤其的客气。 这可是三位丞相都认可过的“青年才俊”,还是经过了地方上十几年的考验熬出头来的。 祝缨问他路上辛苦,罗甲秀客气应答。祝缨又关心他的家人,罗甲秀也还是对荆纲那般回答。 祝缨道:“公忠体国,殊为不易。你我是同年出京的,能在北地相聚也是缘份,今晚我为罗兄接风。” 罗甲秀道了谢,又说:“那,下官明日便去赴任?” 祝缨道:“稍等一下,拿来。” 只见一个精壮短小的汉子用托盘托了些簿册过来放到罗甲秀的面前,罗甲秀道:“这是?” 祝缨道:“这是你要去的地方,你来之前,才叫他们摸过底。北地被胡人侵扰之后,户部吏部存档的那些东西都做不得准了。” 罗甲秀起身,郑重道谢:“节帅对我如此推心置腹,下官唯有尽力任事,才能上报陛下,下安黎民,不负节帅所托。” 祝缨道:“客气了,收下吧。明日我再派送你去赴任。我这里要用人,有些他们本地的子弟。今晚你也见一见,或可询问一下当地的风俗。” 罗甲秀的表情舒缓了很多,道:“节帅周到。” “何必客气?卓珏,你送罗府君去驿站安置。” 一个年轻人闪了出来,对罗甲秀一礼:“府君,请。” …… 到得晚间祝缨在行辕设宴,款待新来报道的人。 除了罗甲秀、温岳,又有新到的校尉五人,卓宇的外甥沈骥等年轻人,拢共二十来个新来的,行辕里热闹了起来。 这其中有互相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互相介绍渐渐热络。罗甲秀冷眼看着,只见这里年纪最大的是金良,金良之下也就是温岳、荆纲。其余都是比自己年纪小的,而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二十到三十之间,夹杂着两个十来岁的。 有男有女。 年轻!朝气!生机勃勃。 哪怕是老人如金良,脸上也放着光,他们的眼睛里都带着希望。 罗甲秀的眼睛里也渐渐映出出些神采来,借着酒意对祝缨道:“节帅这里好,同心协力,如此我等便可以专心做事了。” 他背景不硬,最恨陷入党争,见祝缨在尽力淡化党争之影响,他是高兴的。他在上一任上,与倾向双方的同僚都起过争执。 温岳不知道罗甲秀的经历,也起身道:“罗府君说的是,大家都在节帅麾下,当然要同舟共济!坦诚相待!” 温岳白天与金良等人聊过了,祝缨手头的兵力确实不宽裕。两下分兵,祝缨又大方,冷侯要什么给什么。冷侯当然要为自己手里多攒点底子。祝缨做得体面,冷侯也不好当她是纯粹的冤大头,给祝缨留了差不多的人马。 这个“差不多”是指没有漫天要价,不像跟别人争的时候拼命把别人家底给掏空。冷侯以老将的经验估算了一下,留给祝缨的人马将将够用。 即,如果有意外缺员,就不够用了,没给祝缨留太大余地。 祝缨也不慌。大战之后,郑侯就计划过从北地再征一些兵马做补充,已向朝廷报备过了。现在祝缨就拿着这个计划来顶上。 金、温二人嘀咕了一回冷侯:“厚道,但不太厚。” 罗甲秀一提,温岳就站起来表态,要为祝缨撑撑场子!祝缨不是行伍出身,温岳觉得自己得帮她。 祝缨笑道:“好,明日你来,咱们再谈公务。今日破例,且饮一杯。” 大家举杯,金良紧张地看着祝缨,见祝文给她斟的是茶,才放心自己喝酒。 酒过三巡,外面突然有人来报:“姚校尉有紧急军情!” 众人只得停杯,祝缨道:“你们吃着。”她指了指金良、温岳二人,示意二人随她过去。 她命人将信使带到了书房,余下众人也没心情吃喝了,开始交头接耳。 信使给祝缨带来了一个消息:姚景夏那里的斥侯偶然听到的消息,胡相要奉“太子”趁着冷侯立足未稳之际,去突袭冷侯! 温岳微惊,这倒真有可能。冷侯新到,与下面的将士还没熟悉,协调上会略显滞涩,反应不及时,让敌人有隙可趁。 金良也皱眉。 祝缨问道:“消息可靠么?” 信使道:“斥侯是姚氏族人,绝不会被胡人收买的。” “他的胡语很熟练?”祝缨又问。 “这……应该能听懂。” 祝缨道:“探明!若是讲的胡语还罢了,胡人,说着官话,让斥侯听清楚了,再活着回来报信?” 温岳道:“诱饵?” 祝缨道:“不好说。兵事我不懂,人情还是略知一二的。冷侯新到,难道我对大军来说就不是个新人了?胡娘子,把青君和项安叫来吧。” 须臾,祝青君、项安也从席上赶了过来,与她们同来的还有一个苏喆。 苏喆道:“你进去吧,我在外面等着。” 祝青君道:“你……” 苏喆踢了踢地面:“快进去吧,别让阿翁等急了。” 祝青君一入书房,便被温岳上下打量,金良道:“你见过她的。” 温岳见祝青君一身戎装,道:“这……”还是个女孩子呢,也太危险了。 祝缨道:“青君,给你一件事。” “是。” “你明早就动身,带上人,往北去探查胡相的动向!” “是。” 温岳终于忍不住了,道:“三郎,这一个小娘子,也太危险了。”温岳承认,祝缨手里使出来的女人也有能力,但是战争? 祝缨道:“你以后就知道了。青君,能做吗?” “能!” “项安,她的补给,你来盯。” “是。” “去吧。” ………… 祝青君与项安出了书房,苏喆迎上问道:“怎么样?” “派了我差使。” “哦,那要好好准备。我才得到一个很好的水囊,比你现在用的那个结实还轻便,我去拿给你。反正我也用不到了。” 项安劝苏喆道:“小妹,你……” “我知道,我不能出事儿,出事儿家里就要乱套了。我好好活着,就是一件大事了。” 祝青君道:“那,我去收拾了。” “我陪你。” 三人到了祝青君的房里,她现在有自己的一个房间了,西墙上却供着几个牌位。“獠人”没有供奉牌位的习俗,连文字都没有的族群,牌位还是在被祝缨特意教习过官话、文字之后才仿着有的。 牌位上一个一个的名字,都是“祝”字开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年轻的姑娘。 祝青君拿起抹布擦了擦桌子,又换了盂中清水,再上香。 项安与苏喆也拈了一回香,项安道:“她们会保佑你平安的。” 祝青君道:“她们已经够辛苦的了,别再累着她们了。” 苏喆嫌弃这样不够吉利,道:“那就别看了,来,收拾行装。这是水囊。别在这里伤感。” 祝青君道:“没有伤感,就是有点心疼。” 苏喆道:“心疼也不能耽误了正事。你去吧,反正也不许我去太危险的地方。这儿我给你照顾,一天三炷香,早晚供饭,牌位擦干净,行不行?” 祝青君抹去了泪水,道:“她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人。女兵从来不容易!若是男丁,一户抽一丁,或三丁抽一,就能成军。女兵都是百里挑一,最低也是一、二十个里选一个,才能选出身体强体壮能上阵杀敌的,这就死了。愿意来的,都是有心气儿的。才几天呢,就死了这些。” 项安道:“要不,对大人说,你就别去了。” “不行!”祝青君断然否定了项安的看法,“好容易拿血汗做出了一点儿成绩,我不能让她们白死了!” 说着,她扭过头去,麻利地收拾起了行装。 次日,祝青君悄悄地带着一队人马出城。祝缨没有送她,而是下令给叶将军等人:加强戒备,以防胡人偷袭。 然后,她派人送罗甲秀去赴任,同时向冷侯示警。 最后才是筹建幕府,她罗列了一些官职,部分授予了北人,部分征调南士,很快将大部分的职位填满。 陈放誊抄完了名单,道:“还有四个空缺。” 祝缨道:“我有人选了。” 四个空缺里,有一个是个五品,她留着给一个人攒朱衣,其余都是低阶,祝缨特意留了个九品小校,只等祝青君什么时候攒够了功劳。给祝青君立女兵营,顺便让项安做祝青君的配套补给,把项安也提出来。 项安与项乐同时到她的身边,项乐已然有官职了,项安并不比项乐愚笨懒惰,却一直没有机会,却又蹉跎了青春,头上顶着项母的压力。 这些却都不能提前讲。 陈放见她这么说便也不问了,这份名单里,还有两个他们的同乡子弟。凡这个时候,便是熟人、亲戚、同乡受益的时候了。陈放也有点期待能来两个自己人。 他看了一眼那个从五品的空缺,心道:这个又是给谁呢?难道还是南人? 祝缨瞄了一眼他的视线,那个空缺? 她对祝银道:“拿我的帖子,请骆驸马过来一叙。” 祝银急忙去请骆晟。 ………… 骆晟正闲,不久便至。 祝缨道:“您还住得惯么?” 骆晟道:“我又没有什么事忙,哪有不习惯的?” 别人说这话可能是抱怨要权,骆晟说这话,就是闲了。祝缨道:“额,您这样我就不好意思说了,有一件事,还要麻烦您。” 骆晟忙问:“什么事是我能帮得上忙的?” 祝缨道:“我与冷侯分兵,他是宿将我不能比,但咱们也不能无所事事,也要扬长避短,有些作为才好。否则,你我在这里枯坐,岂不显得懈怠?” 骆晟道:“你一向机敏,必有办法的。要怎么做,你说。” 祝缨低声道:“率军上阵,咱们都欠点儿火候,可咱们是鸿胪寺出来的呀!” “怎么讲?” “从来朝廷对四夷,恩威并施,教化礼仪。” 骆晟道:“哦!” 这个他懂了,鸿胪寺么,有时候还干点儿给人家家里挑拨离间、扶植对家之类的事儿。 骆晟道:“可惜我孤身前来,也没有带人。要与他们接触,得有人,有通译,还有……” 一想,他就觉得这事有些难。他没干过具体的细务。 祝缨道:“从鸿胪寺调一个呗。” “妙!” 祝缨道:“我把赵苏调过来,您看怎么样?” “冷云会放人?” “李彦庆也很能干,不耽误他鸿胪寺的庶务。” “好。” 祝缨道:“那,这件事就请您多担待了。我这里——” 她一摊手,骆晟见她房里到处堆的卷宗,墙上乱七八糟的的地图之类,点头道:“你幕府初设,人员尚未齐备,此事我来办。” “好。要联署的时候,您只管说一声。” 赵苏也快四十岁了,谋个朱衣,不过份吧? 第372章 夺情 与北地的紧张相似的是,京城里许多人的神经也绷得很紧。 赵苏回到祝府之后,有些敷衍地把扑过来的孩子抱在怀里晃了两晃:“去陪你外公玩。” 小孩子偏要父亲,赵苏道:“外公累了,你帮爹娘照顾他好不好?” 小孩子赌气挣扎下地,扭头跑了。两条短腿跑得还不够利索,吧唧,左脚绊右脚,还趴地上来了个五体投地。 哇哇地哭了。 祁小娘子目睹了整个过程,上前抱住让孩子,边哄边问赵苏:“这是怎么了?” “郑侯殁了。” 祁小娘子的手一沉,好险没把孩子落地上。小孩子更委屈了,哭得更大声了。赵苏道:“你哄他,我须得做些准备。” 奠仪得上,吊唁也得去,赵苏数不上名号,但是得以祝缨的名义去一趟郑府。 此外还有一件大事:郑侯死了,郑熹作为儿子,是不是得丁忧? 臣子丁忧,起手就是三年。赵苏还有另一种担心,郑侯年纪不小了,郑侯夫人、那位郡主,可也不年轻了!与郡主同龄的人是先帝,既然是先帝,对吧? 世人都知道,祝缨与郑府关系不错。万一郑熹丁忧了,祝缨还在北地,朝中为祝缨震慑宵小的人就少了一个。还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王相公虽好,可不像郑熹可以“变通”地护短。 想来郑熹也不会坐以待毙,丁忧也可以有“夺情”。但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谁也不能保证就一定能“夺情”不是?东宫里有一个冼敬,太子会怎么想的可不知道。哪怕是陛下,也未必就一定会留下郑熹。 偏偏祝缨不在京城,赵苏的份量又不够,无法伸展。 赵苏定下神来,开始打点奠仪。接着,他去了冷侯府上。 赵苏如今是冷云的手下,平素为冷云办了许多事。李彦庆也是个踏实肯干之人,惜乎过于古板正直,好些事不好交给李彦庆办,冷云因此与赵苏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到得冷侯府上时,冷云早已知道讣闻,刚换好素服,等着管事把奠仪准备好。听到赵苏来了,冷云一拍脑门儿:“哎哟,差点儿忘了!他是得来的。叫过来吧。” 赵苏到了厅上,见冷云已一身素服,冷云见他也是一身的素服,相视点头。 赵苏道:“大人这是要去郑侯府上么?” 冷云指指自己又指指赵苏,道:“你说呢?” 赵苏勉强笑笑,低声道:“下官人微言轻,还请大人带上我同去。” 冷云道:“拿你义父的帖子,郑家必待你如上宾。” 赵苏道:“门是能进得的,话恐怕就说不上了。” “嗯?” 赵苏道:“如今大人的父亲在北地,我的义父也在北地,二位能安心经略北地、抵御胡人,皆因京中令他们放心。郑侯猝然离世,郑相公万一丁忧,您的父亲、我的义父,恐怕就要承受朝廷中的许多责难了。” 冷云跳了起来:“他们敢?” 赵苏道:“如何不敢?倒也不必卖国叛国,只消日日不停寻衅,今日说军纪不严,明日指贪墨渎职,又或者说某下属犯法。派个御史去监军,事事都要过问。纵打赢了,也得气得折寿。所以,郑相公不能丁忧!” 冷云道:“不丁忧更麻烦!那些人不会让七郎如愿的!还会说出许多难听的话。” 赵苏道:“郑相公不好自己提,他只能要求丁忧,他是丞相,须得为天下做出表率。可是您是九卿之一,也要为社稷考虑!如今朝政纷繁,离不开郑相公。听说,王相公也是大病初愈,不是么?” 冷云道:“窦相公还是个新手!好!走,咱们见七郎去!” 二人一同到了郑府,那里正在装点。彩饰之类能撤就撤,不能撤的都拿白布蒙了,上下人等一边换衣服一边筹办丧仪。又扎灵棚、搭待客的棚子,给男女仆役分派活计。 鸿胪寺是有吊丧的职责的,但这事儿归沈瑛管,冷云、赵苏两个人此来并不管这事。 冷云看到了鸿胪寺的官员之后,问了一句:“沈瑛呢?” 得到一句:“去同刘相公请教奠文去了。” 冷云对赵苏道:“走,见七郎。” 郑熹正在厅上,身边围满了人,郑川道:“奏本已经递进宫里了。” 郑奕道:“这可如何是好?七郎,你要丁忧么?” 邵书新看了他一眼,郑奕完全没留意到,邵书新只好说:“相公是丞相,怎么能……” “那还有夺情呢!”冷云大步走了进来。 这话姓郑的不能自己说,得有个外人来讲,冷云先对郑熹说:“节哀。” 两人先互相致礼,赵苏跟在后面行了一礼,冷云道:“沈瑛办事是办熟了的,别担心。只说你现在。” 郑熹道:“丁忧的奏本已经递上去了。” 冷云道:“我这就进宫,劝谏陛下!如今政事堂这个样子,不能离了你!” 郑熹道:“有王、窦二位,哪里就离不得我了?” 冷云道:“这都什么时候了?咱们就不要说这些客气话了!” 郑熹不能“一劝就听”,还是坚持要办好葬礼、结庐守孝,两下争执,看的人干着急也不敢插话。郑川只能说一句:“我、我守。” 郑熹道:“难道你还想不守孝的吗?” 冷云气得直翻白眼,对赵苏道:“哎,你来说给他!” 赵苏暗骂冷云是个王八蛋上司,愚蠢的九卿,这个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虎王的花奴(H)   村夜   顾氏女前传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恶蛟的新娘(1v2)   神秘复苏:鬼戏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NTR场合_御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