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异议,冼敬道:“二位相公要是没有其他的吩咐,下官就带他去户部详定了。” 王云鹤道:“去吧。” 祝缨又跟着冼敬出了政事堂,出了门儿,冼敬也放松了一点,笑道:“昔年一别,不想小友已成栋梁。” 祝缨忙说:“不敢,还差得远,见贤思齐、见贤思齐。” 冼敬道:“何必过谦呢?仗着聪明不肯沉下心的人太多了,害!都不是真聪明的人。” 祝缨道:“自己选的路。” “那是。” 不一会儿就到了户部。户部现在没尚书,就侍郎主持,另一个侍郎还是个挂衔儿的,祝缨也曾见过,是高阳郡王的世子、郑熹的亲表弟。这位表弟的脸居然没有长垮,还是一副“貌若好女”的样子,身体也还没有多么健康,仍然没有变得膀大腰圆。 高阳郡王的爵位到他身上就得再降一级了,他也不能再称王,先给他兼个官倒也说得过去。只是户部的事儿就只有冼敬在做了,冼敬的资历又不足以做个户部尚书,他顶着侍郎的头衔实际干着尚书的活儿,也还算方便。户部管钱粮人口的,祝缨要麦种得从他手里抠,最后交的赋税也都会流到他的手上。 世子看到了祝缨,一时没想起她是谁,听冼敬说了就想起来了:“哦,是你。” 冼敬道:“就是他。” 世子在户部跟冷云在大理寺也差不多,万事不管的,他说:“你们忙吧。” 冼敬又将部里的事分派了一下,指着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说:“你们将手上的事务处置完了过来一下。”最后才带着祝缨到了他的屋子里,与祝缨讨论起种麦的事儿。 进了这间屋子,冼敬先是好声好气让祝缨坐下,然后说了几句辛苦的话,又夸祝缨真是能干:“天下县令都像你这样,能把产量翻一番,我还有什么好愁的?” 祝缨道:“大人要是真着急,就赶紧把我的麦种批下来。” 冼敬笑眯眯地:“要多少呢?” “起码得一千石,不能再少了,”祝缨说着,将昨晚写好的那一叠纸又拿了出来,“大人请看,福禄县现有田若干亩,其中上等田若干、中等若干、下等若干,为不浪费,先从上等种起……” 冼敬一边翻看一边问:“下等的不管了?” “上等产粮多,起先二年种出来我得收一些当种子用的。要不,您再多给个两千石?” 冼敬一抹脸,表情就变了,道:“又要麦种,种了又不缴税,这说不过去吧?” 祝缨道:“想吃蛋也得先把母鸡喂大吧?” 两人讨价还价的时候毫无在王云鹤书房里讲什么礼、刑、经、史时的斯文样儿,都变得嘴脸刻薄起来。 祝缨道:“你现在管我要,我也是没有的。你搁账上也是欠着,福禄县在我到之前,都欠了二十年的租子了,你能怎样?” 冼敬道:“欠租还有理了?能怎样?当然是把你报上去啦!你就等着干不好把你调回来吧。” 祝缨道:“我回来更没人能交得起了。” 等到郎中和员外郎二人到门外的时候,冼、祝二人已吵得站起来了。冼敬见他们到了,咳嗽一声:“来啦?等一会儿。” 他对祝缨说:“那你得补给我一点儿什么。” 祝缨双手一摊:“没有。” “嘿!” 两人又吵了一回,冼敬嘀咕道:“好吧,就一千石,你也不能十年后再交。五年,不!三年!三年后税得再给我加……” “五年!不能再少了!”祝缨赶紧打断。她算了一下,五年还行,十年她也顶不住朝廷的压力,十年都种不出个名堂来,还有啥用啊? 她又说:“五年,租赋给你多两成!不能再多了!一千石麦子,你就想换以后年年多两成的粮,高利贷都没你这么狠的。” 两人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各让一步,冼敬给祝缨两千石的麦子,祝缨五年后得给他多三成的粮食税。 接着,二人就“五年后”的“五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又扯了一回皮,祝缨坚持:“这是宿麦,今年种、明年才能收的,得算下一年的。”活给又抠出了一年的时间。 郎中和员外郎两个看得眼都直了,他们常遇到哭穷的地方官,不过能跟冼侍郎吵成这样的县令也是罕见。二人心道:此人年纪轻轻就能不怯场,是个好苗子。 转念一想,这个是祝缨的话,胆子确实是应该很大的。 冼敬与她争吵完,将脸一转,把这二人吓了一跳,道:“这件事你们两个与她去办。” 郎中心道:您都跟他说完了,还有我们什么办事的余地? 冼敬仿佛知道他在想什么似的,道:“拟个推广的章程出来。” 于是王云鹤交给冼敬、冼敬交给郎中,这份差事终于有实际办事的人了。郎中道:“是。” 将祝缨请到他的屋子里,请祝缨坐下,摊开了纸笔,让员外郎记述,他再与祝缨协商每一条。 郎中姓张,五十多岁了,户部的郎中是个从五品的官儿,祝缨也不敢怠慢,她与冼敬不大客气,是因为跟冼敬算认识、且中间有一个王云鹤,要办的事儿王云鹤也是支持的,所以才能吵。张郎中又不熟,品阶也比她高,不能当面太失礼。 张郎中也心里有数,想这几日祝缨出入政事堂,又面圣了,听说还得赐绯衣,他也不多摆架子。两人客客气气,有商有量。 他们商量的就十分的细了,比祝缨答王云鹤的内容还要细致。多少亩田,能怎么种,增产多少。洗敬给派的任务并不只是福禄一县,还让他们写个“推广”的计划。这计划张郎中还摸不着头脑,少不得再问祝缨。 祝缨就手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给他们讲解,着重说了时令、气候等等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样种的,等等。 说到午饭的时候,祝缨就被冼敬留在户部一块儿吃了。吃完了没让她走,就在户部接着跟张郎中讲解、磋商。 下午,张郎中又问:“这垦田推广究竟如何?” 祝缨道:“说起垦田,就得说抛荒。偏僻地方,一旦有事,抛荒逃亡的就有。下任县令来了,一看,账上有这么多田,实际都荒了,哪里收得上税?硬收,剩下的人也要跑光了。恶性循环了。” 冼敬突然探出头来,说:“你就是这个‘下任县令’吧?” 祝缨道:“大人,进来听?” 冼敬摆摆手:“我还有事。” 说了一下午,到落衙的时候,他们的纸上还只是有一些零散的字词。 张郎中与祝缨约定第二天再过来商议。 …………—— 祝缨这一天要去的是陈峦的府上而不是王云鹤的府上。 陈峦如今还住在京城,这让祝缨有一点点的诧异。照说他已请求休致了,还说要回老家,这会儿不应该还在京城的。 祝缨有了一百贯的天降横财,给陈峦准备的礼物也就多了一些。 陈峦府邸收拾得跟郑府一样的干净整齐,门上昔日排着队来求见的人流几乎不见了。祝缨投了帖就得见。 陈峦的胡须白得更多了! 见了祝缨,陈峦有些高兴也有些感慨:“你还没忘了我呀!” 祝缨道:“相公这话味儿有点儿怪。” “我已不是丞相啦。” 祝缨道:“那也不差。” “诶~还是改个称呼吧。” 祝缨道:“相公,咱们就甭在这个事儿上耗时辰了吧?相公可好?” “好好!你呢?我怎么听说有点儿小官司?” 祝缨便将苏匡的案子和丰堡的案子都说了,又说了政事堂叫她回来解释,自己如何去了大理寺和御史台,怎么让他们抄了账去等等。 陈峦点点头:“王、施二位还是爱护后辈的。你呢?有什么打算?” 祝缨道:“晚辈是前年外放的,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想想有许多事情还没做完,就具本请再连一任福禄县令,陛下已然准了。” 陈峦拍着膝盖道:“做得对呀!要踏实地干。唉,你一个孩子家都知道远离,我竟……” “相公?” 当着她的面,陈峦吩咐道:“从明天起,收拾行装,咱们也该回家啦!” 祝缨道:“您这是什么意思呀?” 陈峦道:“你看这京城,适合久留吗?” “这……”祝缨知道他是误会了,说,“晚辈是因为有事。” 陈峦摇摇头:“喏,热炭盆里一大块儿赤金,炭火永不熄,伸手,不伸手?” 祝缨想了一下,道:“得看我想不想要。” 陈峦道:“如果想要呢?” “我找个火筷子吧。” 陈峦笑得惊天动地:“是极!是极!伸不伸手、怎么伸手,看要不要、看有没有本事拿!没本事、没看清,一伸手进去就是烫得皮脱肉烂!你可要记住了呀!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都要记着自己现在的心。” “是。” “哎哟,我有点想拿,也想大郎能拿,我们现今都没有火筷子。”陈峦说,“那还等什么?” 他又看了祝缨一眼,说:“我看你第一眼就知道你会有成就,你一向也做得不错。许多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卑微受过别人的蔑视,一朝得势就易心胸狭窄过于自卑又有疑心病,好在你不是这样的人。小祝啊,你现在也没有火筷子。你种麦的事我也听说了,是好事,还要踏实做下去,不可居功。那可不是你的火筷子。” “是。” 陈峦道:“你没弄明白。你的功绩有了,你的帮手呢?要有顶用的帮手。光杆儿一个,屁用没有,不能指望着别人‘瞧你人不错’过日子。” 祝缨道:“晚辈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才能招来相应的人不是?鸡窝里养不出凤凰,纵有,也往梧桐树上飞了。好在晚辈可以连任,如今时间宽裕可以从容筹划了。” 陈峦捋须笑道:“你是个有主意的人呐!很好!以后有事,不妨也多给我写写信,老了,想找人说话了。” “是。只是不知寄往何处?晚辈正在催促户部给拨麦种,好押运回去。” 陈峦道:“当然是送到家里。” 他环顾了一下书房,自嘲地笑笑:“舍不得,舍不得。我虽请辞,又使人回家收拾宅院,这一拖二拖呀,又起了贪念喽!不是你来,我几乎要接着赖下去了。你什么时候离开,我与你也走同路走一段,咱们做个伴儿,路上也有人说话不孤单。” “好。” ………… 祝缨离开陈府,再回自己家,想想自己与陈峦相识的过程,也觉得有意思。谁能想到陪他最后离京的会是自己呢? 她笑笑,写了些帖子,叫来曹昌:“明天不必等我,你去投几封帖子,再送些东西出去。”她分派了田罴家等处,让曹昌送东西。再让曹昌给休致的老王也送个帖子,邀他与大理寺同僚们一起吃饭。 第二天再去与户部讨价还价。 初稿很快拟了出来,不但有福禄县的内容,后续推广一府、一州乃至数州的计划都有。 张郎中让祝缨看看。祝缨道:“这是大人的事,下官怎么能指手划脚呢?” “看一看,看一看嘛,早早弄妥了,彼此都省心。” 祝缨这才接了,一看,这位执笔的员外郎日常显然是做老了事的,写得顺畅得紧!她只看关节处的数字对上了,关键的词句没有歧义,尤其给自己的麦种和税的优惠年限没错。就说:“诸位做事太可靠了。” 张郎中笑道:“大家都传说,小祝做事才是妥当呢!” 互相吹捧几句,张郎中道:“那我就这样递上去了?” “有劳。” 此时还没到落衙的时候,祝缨就亲自往大理寺去,给同僚们递帖子请吃饭。在大理寺,她被人围了起来,也见到了久违的左丞。 她说:“老左,给你写信你也不回!还要我来请!我订好了席面,一道吃?” 左丞在苏匡的案子里受了牵连,又被削了一些职权,笑得有点勉强:“好。” 祝缨散了一回帖子,见武相和崔佳成不在,问道:“武、崔二人呢?还在女监?谁与我同去?” 左丞道:“我吧。” 二人往女监走去,左丞道:“小祝,我愧对你呀,交到我手上那么多东西,我竟守不住。” 祝缨道:“你这话说得,倒像是窦大人与郑大人说话了。大理是你的?是我的?有天大的本事,主官不是你,你也无法不是?你手上还有多少?抽个空儿,咱们再去转一回,那些人我都还记得,给他理顺了。老左,你人在大理寺就是宝贝。” 左丞笑笑:“听你一说话,心情就会好。” 祝缨道:“那是。” 一会儿到了女监,连男监的看守都提着钥匙来拜见她。男人女人都有哭的,也有跪下拜的:“小祝大人!” 祝缨散了两张帖子,又对诸狱卒说:“也有你们的,我都安排好了。”大理寺的吏、卒几百号人,她是真的写不过来。大家都说:“好!” 祝缨算好了,张郎中把章程递上去,冼敬审,冼敬审完了多少得添点见解再递到政事堂在,政事堂二位看过了可能还得再改点儿,最后交给皇帝,皇帝再批下来。批完了过政事堂等处执行。 祝缨再去领麦种,她还要亲自挑一挑好的,因为过了朝廷的明路,朝廷会再拨车伕、马匹、运粮车等等一整个车队再给她派押送的官吏——七到十天都是非常正常且不拖延的。 半个月后她能动身,都能算办事利索了。 她正可趁这功夫把京城的旧识们都拜访一回。 她在大理寺又与旧相识们都聊了一会儿,跟左丞约好了休沐日带他见一些自己认识的旧人。 赶在落衙前回家,收拾一包礼物让曹昌扛着,主仆二人再去拜访刘松年。 ………… 刘松年是天下文宗,虽近来被召回做官事务却不忙,按点的到了家。门上早等着一群青年才俊了,才俊堆里,一个斜倚在门柱上的小无赖就尤其的扎眼。 刘松年跳下马来,大步走到门柱前打量:“噫!不穿绯衣就装柱子,是不是傻?” 祝缨懒洋洋地道:“红配绿,显眼。这不,能让您眼里有我了。” 刘松年笑骂:“胡说胡说!油嘴滑舌!你靠那儿干嘛?进来。” 祝缨麻溜跟着进来了。 刘松年常年是个生气的状态,看到祝缨他的心情反而变好了。说:“怎么不穿?” 祝缨道:“满城朱紫,不差我不一个。本来就是‘假’又不是真的能穿得上,显摆什么呢?” 刘松年道:“你这嘴也很讨厌了,为什么老王不说你?” 祝缨道:“不知道。” 刘松年翻了个白眼,两人进正堂里坐下,刘松年道:“你又带什么来啦?”他满心以为能再翻出个拓片出来,再不济,有个破木板子也行。夹手夺过了礼单一看,登时大失所望:“这都是什么?这都是什么?俗物!俗!” 不过是些金帛之类,数目还不太多,夹点儿笔墨纸砚什么的。 祝缨道:“不要还我。拢共就这么点儿钱,我还不够使呢。送给了这个,就没有钱再送那个了,没有俗物开道,别的东西也送不到跟前。” 刘松年突然不骂了,说:“是啊。哎,不对,你那珠宝不错呀!一件值上百贯!” “什么珠宝?”祝缨问。她啥时有这么贵的东西了? 刘松年仰脸看房梁,不说话,祝缨道:“您快说吧,我都穷疯了。” 刘松年哼唧一声,从袖子里掏出件东西来,微微泛着点宝光,道:“喏!” 祝缨一看,小心地道:“您……带着呐?” “嗯。”刘松年含糊地答了一声。 他的仆人笑道:“安德公主拿价值百贯的一支钗跟代王妃换了一件呢。陛下知道后下令匠人寻访照做,却总不得。” 祝缨的脸颊跳了几下,她那珠子,按斤称的买了好几斤亲自挑的,磨粉的材料啊!回去赶紧多买几斤! 刘松年故作不经意地问:“又来干嘛啊?” 祝缨道:“看看您啊。吃橘子不?等我种的橘子好了,给您送点儿过来,吃不吃?” “啰嗦,要送就拿过来,空口说什么?” 祝缨道:“等好了就送。哎,您上回说的番学,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就是差点意思的意思。” “就那个人,能进太学吗?” “想考末等就进来。” 祝缨道:“那就行。” 赵苏吧,她就给搭个梯就行了。 她跟刘松年没诗文能够讨教的,不过刘松年对当地的诗歌感兴趣,又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就这事儿又聊了一会儿,祝缨也说了一些阿苏家的事儿,还说了阿苏家与利基族那一场冲突。 刘松年道:“古人也常有以人为祭品的事儿,祭品身份越是尊贵越好。噫!虽是蛮夷,倒有古风。”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又在嘲讽人了。 祝缨道:“就是他们现在还是小孩儿,咱们已经是大人的意思,是不是?” “哼!” 祝缨又说:“商量个事儿呗。” 刘松年感兴趣地问:“什么事?” “呐!以后有什么难写的文章,是不是能找您代笔……” “呸!”刘松年说,“你找不着人啦?” “有你,我还找别人干嘛?我又不傻!” 刘松年勉勉强强地说:“行吧。”他等着祝缨出题目,祝缨犹豫了一下,还真给出了个题目——编一编耕种的歌。 各地都有一些民谚、歌诀来讲农时之类,但是这些内容以祝缨的经验来看,并不是通行各地的。主要是南北,差异巨大。 福禄县当地之前不种麦,更没有种麦的歌诀。祝缨道:“我已试种出一季了,都有收获了。日子我都记下来了,您看看!对了,快些编出来啊,我没几天就得回去了。还有稻子要收呢。” 说完,她拿出一叠试种的记录来,标出必须要编进去的内容,另有一些内容可编可不编,刘松年如果有本事就请也编进去。 刘松年瞪眼:“你还真要支使我?!” 祝缨道:“那要不,明年收了麦子送您一石当润笔?” “哼!” “能还价的,您要嫌少了咱们再添点儿。麻烦您字写好点儿啊,不然不好照着刻。” “去去去!”刘松年一手收了试种的记录,一手挥苍蝇似的赶人。 祝缨不再久留,起身郑重一礼:“拜托了。” 刘松年也敛了活泼的表情,认真地说:“临走之前你来拿。呿!什么时候同你这么熟了?回去吧。” ……—— 此后祝缨一边等着批复,一面又陆续拜访故人。 王云鹤排在刘松年之后,见面后对她说的是些鼓励的话,祝缨并不向他告鲁刺史的状。王云鹤留给她的时间并不多,告诉她:“陛下已准奏了,正在选种、派人,准备好了就会告知你。” 祝缨向他道了谢,没有王云鹤关注这事儿办不了这么顺利,且将她召回来这一趟本身就帮了她一个大忙了。 王云鹤道:“年轻人当勉力前行。” “是。” 祝缨做事实在是不需要人操心,王云鹤道:“既请旨连任就要干好,苍天不负苦心人。” “是。” 王云鹤之外,她又陆续拜访了一些官员。继面与温岳、郑奕等人聚会,再拜访一下金大娘子、温母等人代张仙姑和花姐问好,又宴请昔日同会僚、禁军中的熟人。也没忘往老马的茶铺里再坐一坐。 临行前,她带了一篓铜钱到了慈惠寺里,先给了尼师二十贯:“大姐在的时候常过来舍药的,现在也还常惦记着。” 尼师宣了一声佛号,也托她带着药给花姐和张仙姑:“这些药材南方不易买到好的。” 祝缨也接了。 她又给了借住在这里的付小娘子两贯钱补贴,付小娘子的孩子还是病恹恹的,能走能说能动,比同龄人还是失了几分活泼。大理寺的补贴如今减了,她就顺手给两贯。 付小娘子有心不收,又挂念儿子,只得含羞收下了。收了钱之后,付小娘子忍不住又向她说了一件事儿:“小周好像遇到了难事儿。” 祝缨道:“我正要问呢,那天吃酒的时候,她脸色就不太好。我还道她与哪个怄闹别扭了。” “她的脾气大家后来也都知道了,人不坏,脾气坏,倒没坏心。要说怄气,也得跟她家里。大人只管想想她的年纪,怕是。生得又好看,能写能算,还有份差饷,有的是人求。她爹娘又是那样的,恐怕……” 祝缨道:“知道了。” “大人,不是小人爱好播弄口舌,姑娘家要在这件事情上栽了,下半辈子就毁了。我们这样的人,能自己糊口全赖大人一念之仁。唉,再遇上旁的事儿就真的无法了。只好看谁好心就求一求了。她好强,不好意思说,我们看出来了,不能装不懂。” 祝缨点点头,给慈惠庵又添了点香火钱,慢慢踱回家,曹昌牵着马跟在后面。 到了家里的巷口,就看到曹母站在小门那里往外张望,一看到他们来,曹母迎上来低声道:“大人,家里来了个姑娘,问她是谁,她说是大理寺的人,姓周。” 祝缨道:“知道了。” 她仍从前门进,曹父也开前门迎,周娓就坐在门房里的一条长凳上等着她回来。 祝缨道:“今天不当值?进来说。”将她带到书房。 一进书房,周娓见四下无人,就跪了下来:“大人,姓迟的要打探牢里的事儿!这回是认真的了!” 第164章 回家 周娓原本的“主家”祝缨是有印象的,能拿一包盐来当毒药试探放良出去的仆人是不是还“忠心听话”,也是个人才了。 祝缨道:“他想干什么?” 周娓深吸了一口气,有点怔忡的样子。祝缨道:“那你就从头说。” 周娓想了一下,仰着脸说:“迟家很久没问我话了,直到窦大人到了大理寺之后没多久,有一天,我爹回来了。” 她说“我爹”的时候说得又快又急,仿佛不愿提及似的。周娓这个爹,在祝缨的印象里好像从来没给闺女带过什么好消息。祝缨很耐心地等周娓说下文。 周娓低声道:“迟家女婿犯了案子,落到了窦大人的手里,那男人现在关在了大理寺的大狱里。” 祝缨点点头,窦朋新官上任,内、外都得抓,对内是抓权,对外就是审案,二者相辅相成。内,苏匡是他的蠹虫,外,谁倒霉正好在这个时候撞他手里就是谁了。不过有人借着苏匡的案子想搞大一点,才有了后面的风波。 这个迟家的姑爷,不知道又是怎么一回事了。 祝缨问道:“他犯了什么案子?” 周娓早有准备,前因后果讲得还算清楚:“起初是个侵占民田的案子,哪知逼死了人命,那家人告了他,地方上追查了一回也想大事化小的,就拿了他们家的家奴判了个流刑。 案子到了大理寺,被窦大人察觉不对,将人拘了来,要细细查问。他们慌了,走路子也走不通,那时窦大人正在查苏匡的案子,大理寺人心惶惶,也没人敢接这件事儿给他们脱罪。 他们就叫我爹找我,开始是想打听案情,好随时应付。我说,大理寺的规矩,不许女卒乱走,女卒只能在女监里,出去必得两人以上。他们就叫我、叫我……” 周娓咬牙切齿:“叫我向男监里打听!还要串供!” 迟家女婿这回运气是太差了,连撞南墙,苦主不肯私了,地方上虽然没有过分追究,但也不是不追究,拿了家奴判了个流放。流放犯得过大理寺,撞到了要立威的窦朋,不肯拿个家奴敷衍。 迟家如今也没多大的势力了,在旧家奴看来迟家还是一座大山,实则已很难有面子向窦朋讨情了。所以周娓这个放良开始新生活的前仆人就倒了霉。 祝缨问道:“怎么串的?” “详情没说,就叫我、叫我……” 周娓实在难以说出她的父母让她做的事,他们说:“跟那里的人说点好听的,央他们递个话儿,他们要是不答应,你就说许十贯钱,跟他们撒个娇儿。这事儿一定要办成了,郎君已然允了,以后给你添个嫁妆。哎,你要能嫁给大理寺里不拘哪个谁,府里还多给你些嫁妆。你兄弟也能跟着小郎君一道读书……” 祝缨看她脸上的表情也能猜个几分了,她不逼问周娓的父母说了什么,只问:“串什么?” 祝缨不问,周娓心里更难受了,不免想,祝大人是不是已经猜到了?这种猜测让她愈发尴尬且不安。 她有点恍惚地说:“一些证据,都推到下人身上,叫他死咬着,他什么都不知情。” 祝缨抬眼看到曹母有点不安地端着张托盘往书房里走来,没有让周娓起身。曹母进来,祝缨看她托盘上放着两盏茶,曹母给祝缨上了一盏茶,又小心翼翼地看了祝缨一眼,再看剩下的那一盏茶:“大人,这个……” 祝缨摆了摆手,曹母不自觉地露出一个放心的笑来。 等她走后,祝缨才让周娓起来,将茶推给了她:“喝口茶,慢慢说。” 周娓接了茶先不喝,说:“要是人都像大人这样就好。我就知道,亲生爹娘对闺女也不是掏心掏肺的,他们想掏了我的心肝!又是叫我跟监里男人撒娇套话,又是要择个大理寺里机灵的人嫁了,不过是想叫我拿身子给他们趟条路罢了!自己个儿什么本事没有,歪门邪道一个顶八个!我要干了这一件事儿,一步错,步步错,以后再没有抽身做人的机会了。一辈子都是他们的牛马。” 说着说着,眼泪也掉了下来。 她低声说:“可是以后怎么办呢?” 祝缨道:“不要为无能的人落泪。” 周娓道:“大人,我知道,他们最是无能无用的人,有能耐的人,地方上也不敢管。管了,他们自能与窦大人说话,哪用得着我?就是无能,又想耍心眼儿。可是……他们是我……旧主人……” 说到这个她就恨得牙痒痒,真是如蛆附骨,撕扯不掉。她更怨父母,为什么对亲生的女儿也能这样不管不顾。 祝缨道:“你猜猜,一旦事发,你是个什么下场?” 周娓道:“不用猜,能再给他们家当奴婢都算是好下场了。大人,我……”她又有点羞愧,她知道自己不是个很可靠乖顺的下属。 “我不甘心。”她说。 “如果有机会,谁不想光明正大的做人呢?”祝缨说,“你这事儿我接了。不过你得先说说,这两家都有什么古怪。还有什么旧案在身,什么枉法之事。” 她心里已有了主意。 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是很难理清的。什么样的身份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周娓不幸,遇着了迟家这样的旧主。因为习惯了支使人,哪怕放了良,心里也依旧认为自己可以随便祸害别人的人生,也难免招人恨了。 祝缨与迟家没有什么怨仇,但是周娓是女监,动女监是祝缨不能容忍的。 周娓想了一下,低声道:“我离开那府里的时候年纪还小,只是隐约听到一些事情,并无证据。只有一件事是知道的,府里的大娘子以前收了人的钱,代平官司,逼死过人命。” “无论有没有证据,都告诉我。” “是。” 周娓低低地说了一些迟府的事,都是普通富贵人家常有的事儿。就像许多官员一样,什么侵占田地、人贩子手里买来路不明的奴婢、买卖官司等等。等她说完了,祝缨道:“知道了,你还依旧回家去。” “我懂。” 祝缨道:“行了,回去吧。” “是。”周娓将茶放下,慢慢地退了出去,走到门边时突然问,“大人,您什么时候回来呀?” 祝缨道:“这可不由我呀。放心,给你了结此事。” ………… 周娓走后,也到了午饭的时候了,午饭后,祝缨让曹昌去往窦朋家里递个帖子。 她自己也出门,先去了老王家,与老王聊了一会儿,再去左丞家,让左丞家人去将左丞找回来。左丞这几天精神好了很多,一回家就问:“稀客,你这是有什么事么?” 祝缨道:“除了那点产业,你现在手上还有多少事儿在管?” 左丞道:“也不多了。我与胡丞两个分管,现在又多了小鲍。” 祝缨道:“近来不太平,你得留神大理寺叫人利用钻空子。” “怎么?你听到什么消息了?” 祝缨道:“看好了,别叫人把大理寺的案子走漏了消息,更不要让犯人与外面串连了。咱们在大理寺有今天,都是因为十几年前那件卖放囚犯的事儿,别人事发了给咱们腾地方。” 左丞严肃地道:“不错!” “我一会儿还要拜见一下窦大理,这种事儿我就不跟他提了,你来提?” “行!” 祝缨从左家出来,那边窦朋也约好了,时间在第二天。 当天晚上,祝缨又去找了鲍同年。 鲍同年近来小有得意,苏匡跌倒了,他的机会倒来了,窦朋更愿意栽培他,他也向窦朋表达了投效的意思,一段佳话就此开始。 祝缨登门,他笑着将人迎了进去:“寒舍狭窄,比不得你那宅子。” “我那算什么?家底都砸在上面了。你里位置又好,又方便。过不两年就能再置个大宅子了。我可听说了,你老兄最近春风得意呀。” “哪里哪里!”鲍同年十分谦虚。 两人坐下,就说些八卦了,他们的同年里,如今在大理寺的就只有鲍同年一个人,其他人都散在各州县里,鲍同年道:“都不如你,已是一县主官了,绯衣也有了,五品指日可待!不像我们,虚度年华,还在各种辅官的位子上打转。” 祝缨道:“你想外放?” “又不够格!不做主官,想干什么也没意思。” “我看你是不想走,窦大理也未必肯放你呢。” “说笑了,说笑了!真想出去几年,出去几年,我也能有所房子啦。我不比你,在京里就能凭本事挣一所房子。我要置你那样的家业,非得犯法不可!你有什么窍门不?” 祝缨道:“你在窦大理手上,就给他好好干几件出彩的事儿呗。” “经营上头我恐怕不太行。” “跟大理寺里自己人较劲招怨,也容易叫人给你使绊子。不如在外头找点案子,拣那个头不大不小的,难一点儿但又不会给自己惹麻烦的。最好有个一官半职,但又犯法,以前人破不了,你知道了,破了……” “说得轻巧,上哪儿找去?” 祝缨道:“寻摸一下,总是有的。这四周有点势力的人,犯点案子容易叫人顶罪……等等,你手上有这样的案子么?” 鲍同年前:“还真有一个!”将迟家女婿的案子说了。 祝缨道:“有点耳熟,你让我想一下。哦!” “怎么?” “这人没什么,不过他岳家姓迟。” “怎么说?” “迟家有点古怪在身上,旧年也有点案子,你查一查,兴许有收获。窦大理正因苏匡的事不太好看,案子破了,你露脸儿,他心里也舒服。” “不错!” 两个同年又叽喳了一阵,祝缨从鲍同年家告辞,临行之前说:“以后我那里要有复核的案子,你可得给我上心呐!” “一定一定!只要经我手,必不叫你的案子过夜!” 第二天,祝缨算好了窦朋回家的时间,她取了一份礼物去拜见窦朋。这次拜见本来就是在她的计划里,不过因为周娓,她把这计划提前了几天。 窦朋在京城还没有置下府邸,现在是借住在一位同乡的府邸里。同乡的官阶不如他高,府邸不算大,位置也不太靠北。窦朋的仆人倒是不少,以他的品级,朝廷还给他配仆人,多是征发服徭役的人充任。差不多品级的官员都有些听使的人,祝缨其实也有,不过她情况特殊,都不放在家里用。 到窦府来求见的人还是有一些的,窦朋却先见了祝缨。 祝缨被引到了窦家的花厅,宾主叙礼坐下,窦朋道:“早就想与子璋好好聊一聊了,却总不得机会。” 祝缨道:“下官再过几日就要南下了,特意来拜见您。一则聆听教训,二则请示您案子上还有什么要垂询的,趁下官还在必定知无不言。” “我能有什么可以教你的呢?不过多吃了几年的盐,你的本领可比我这老骨头强多啦,我倒有事要请教你哩。” “不敢。” 窦朋道:“案子,哼,本也没什么!这个苏匡——” “本是大理寺的事儿,谁给它宣扬出去,谁就是要闹事的人。”祝缨毫不犹豫地说。 窦朋点点头,没告诉祝缨他要怎么做。而是说起了女监的事儿,他说:“亏得你想得仔细,否则当年真就难以收场了。” 祝缨道:“下官鲁莽。” “不,想得很好。我看你必还有旁的想法,不妨说出来你我探讨探讨。” 祝缨道:“整天瞎忙哪里还有脑子想?不过下官在福禄县倒是开始使女仵作。” “哦?” 祝缨道:“找个习点字的女子,验女尸更方便。稳婆之流未必识字,更不懂如何验尸,隔行如隔山,描述上难免会有差异。” 窦朋道:“此言有理!”又借着识字的事儿夸祝缨的识字碑,祝缨道:“下官也是没有别的办法了,一个连数都不会数的人,叫他挖坑他都数不清挖了几个,干什么能干得好呢?仵作的事儿干系生死更是马虎不得,女仵作要是能推行开来就好了。” 窦朋笑道:“确实!听你这么一说,我也想在大理寺里招一、二女仵作了。唔,倒也可行。你要不介意,你我联署如何?” 祝缨双手一摊:“我已开始干了,只要别追究我就行。我这就要回去种地了,这制度上的事儿,还是大人您来吧。上回女监的事儿,我可磨了不少嘴皮子,我可不想再来一回了。” 窦朋大笑。 两人聊得还算投机,又说起案子来。窦朋说起他任地方的时候有一个案子,就是因为验尸的时候没发现女尸某处伤口所以冤枉了人,嫌犯的母亲到他面前喊冤,经他主持重验才抓到真凶。 祝缨道:“说起这个,倒与当年迟家的一个案子很像。”她顺口就把周娓提供的讯息告诉了窦朋。窦朋颇感兴趣地问:“还有这回事?怎么判的?” 祝缨低声道:“没判,有所耳闻,案子没交到大理。不能查明可真是太遗憾了!” 窦朋若有所思,道:“那可真是有趣了。” 祝缨道:“您手上的案子还不够多?” 窦朋笑笑:“没事儿,就快结了。” 窦朋又向她问了一些大理寺里的事,着重问的是:“你接手之前,是个什么章程?” 祝缨道:“也是按品级。接手之后确实添置了一些,各人也依品级多了些补贴。” 她慢慢地报了一个数,又说还有一些细节也都是要花钱的。平日不显眼,日积月累也是一笔。比如每天在大理寺吃的饭,再比如日常用的纸笔墨夏天的冰、冬天的炭之类。 窦朋心道:是个干实事的人。我手下没有这样的人,恐怕不如他经营得力,不妨借着苏匡的事,就说让苏匡挥霍了不少公产无法追回,因此减省一些补贴。要骂,就让他们骂苏匡去。 他干刺史的时候还算合格,算了一下,打算将补贴减一减,卡在一个让人有点难受又不至于闹起来的程度。这样一般的人接手也能运转过来。 两人聊了好一阵儿,祝缨仍是以宵禁为理由辞出。 ………… 至此,祝缨在京城要特别拜访的人已经都拜访完了。 她那个推广种麦的计划也被批了下来,计划是张郎中执笔,祝缨最后也得了个署名的机会。先从福禄县种起,福禄县花两到三年试种,效果好了再推广到南府。这一次批了祝缨两千石麦种,祝缨当然也得答应冼敬,五年后多交三成的粮。这两千石的麦子,朝廷就当是免费给祝缨的。 以后各地推广种植第一批的种子,也是朝廷分发给各地。朝廷计划着,南方的部分粮种不由朝廷的库存划拨,而是由福禄县这类先种的地方选取,就近运给各地。 这么个划拨法,祝缨猜得是冼敬提议、王云鹤点头的。 不过眼下她只要带着这一批的麦种南下,顺便跟陈峦蹭一程的优待就好! 她先跑去陈府,告知自己要动身的时间,接着就去接收麦种。 这一批两千石的麦种被仔细地挑选,装的时候也很仔细。因为已经到了夏天了,路上不免会下些雨,须得注意防潮。万一霉坏又或者现在就发芽,那可就坏了。祝缨又与押粮官碰了个头,商定了沿途的事项——主要是吃、住的问题。 期间听到的消息,御史台那里将苏匡的案子给判了——追赃,夺官,贬为庶人,直接发配了两千里。算来他离京城比祝缨还要更近一些。罗元是内官,皇帝不发话御史台也不能拿他怎么样,追赃都是先追的苏匡的家产。御史台再将罗元涉案的事报给皇帝,由皇帝裁夺。 内廷传出来的消息,罗元因为收受贿赂受到了训斥,在内廷的职位也被降了,他的职位给了蓝兴的一个干儿子。至于罗元要如何应对,就不是祝缨所关心的了,案子结了,她和左丞都从这件事里脱身,对她而言就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动身前一天,祝缨先去郑府辞行,府里依旧热情,装了一箱子的东西给她。彼时郑熹不在家,郑侯和郡主将她叫过去说话。岳妙君还特意给她准备了一些药材,并且给张仙和祝大都有物品捎带。 直到此时,祝缨才发现坐在郡主下首的岳妙君肚子已经挺起来了。 坏了,又得多准备一份儿礼了。祝缨想。 其次是去了刘松年家,从他那里取写好的种麦歌。刘松年将写好的稿子交给她,说:“说好的我的润笔,不能忘了。” 祝缨道:“忘不了。” 她只去这两处,其他人家就不去道别了,派曹昌去送个帖子捎个信就罢。 金良等人都先到她家里来给她打点行装。郑奕担心她的车不够,派了上次送她的几辆大车,温岳担心她钱不够使,又给送了点。祝缨道:“我的田租可没这么多。”温岳笑道:“预支的,行不行?” 祝缨从身上摸出一只小盒子说:“拿这个抵,给伯母玩吧。” 温岳打开一看,是一枚异形的珍珠,镶成
相关推荐:
顾氏女前传
淫魔神(陨落神)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我的傻白甜老婆
新年快乐(1v1h)
篮坛大亨
深宵(1V1 H)
万古神尊
树深时见鹿
蝴蝶解碼-校園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