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思。 听到能种高亩产的土豆,当然兴奋了。 瞬间一个个强者卖粮。 为什么不卖呢,又有钱赚,冬天还能种土豆继续赚钱,不卖是傻蛋。 因为姜梨花的土豆种植权,还搞得别处偷偷想高价来收粮,然后发战争财的粮商算计都打水漂。 压根没人愿意卖,除非把价格开得更高。 可开太高他们也亏啊。 但价格不高,人家凭什么损失种土豆的名额卖粮给你。 最后三万亩田收下来的稻子,几乎九成都被姜梨花收到手。 所幸这段时间北朝帝刀了不少顽固士族,给国库充了一笔钱,不然还真要给百姓打欠条。 姜梨花分出两千万斤稻子,交给武定大将军那边派来押运的军队。 剩下几百万斤则充做稻种。 毕竟明年她还想让东南土地,符合条件的都种上三季稻呢。 不符合条件的则继续种小麦。 不过不是本地低产小麦。 而是四月就能收,亩产千斤以上的春小麦,和七月才能收,亩产千斤的冬小麦。 她都算好时间,三月开始种春小麦,到六月中旬就能收下来。 七月开始种植冬小麦,明年二月中旬就能收下来。 当然,这样对比三季稻肯定会亏一些。 所以小麦的定价会比稻子稍微高一些。 无论如何都必须让市场达到平衡。 等国内粮食丰足起来,她再慢慢推出新作物。 比如玉米、红薯、棉花、甜菜等等。 稻子收完后,也轮到姜梨花的土豆田收成了。 这次来看热闹的人特别多。 大家都想亲眼瞧瞧传说中亩产八千斤的土豆到底是什么神仙物种。 除此外,还有一堆的请愿声。 水稻赶不上了,冬日土豆总能种一点了。 外地人都喊着让姜大人别厚此薄彼。 姜梨花则表示,今年种植的土豆都会当军粮输送给军队。 因为土豆育种需要用到根茎,所以八月种下的一批土豆会用来作为冬日豆种。 数量有限,只能供应两万亩土地左右。 即便是潼阳县也不是人人都能种。 至于选择潼阳县,自然因为潼阳县距离她近,比较好管。 毕竟是新的作物,她不盯着,万一别人乱种,岂不是浪费资源。 如果送到远方种植,万一出什么问题,难不成要她天天跑来跑去。 她如果还只是之前的八品小农官倒也罢了。 如今不只是三品大员,还是二等侯爵。 谁敢说让一位侯爷大老远跑来就给他们看土豆地。 第一百九十一章 都想奔向潼阳县 听到衙役传达的话,众人顿时没音了,只能遗憾自己不是潼阳县的人。 有人这么一想,顿时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 对啊,有姜大人在,以后潼阳县说不定会发展得更好。 不如趁早搬来潼阳县,那以后不也可以和现在的百姓一样享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了? 当下不少人赶紧跑回去。 也怪想起这点子的人多嘴,当众喊出来。 这想法不止提醒了来潼阳县的外地人,还跟风似的吹出去。 导致不少东南百姓都起了迁移心思。 而且目标都很一致,那就是潼阳县。 姜梨花还是从李强口中得知这个消息。 李强现在已经荣升潼阳县衙门捕快。 苟县令五月时就不得不忍痛与新县令卸任,赶往别处去赴任。 随同离开的还有他的心腹秋师爷。 新县令是去年殿试新晋榜眼。 就目前来说看起来还算挺清正,不难相处。 姜梨花比较满意他的一点就是没有想象中读书人那种清高,不会因为被一个女人压着而不满。 最重要的是听话,还喜欢干实事。 不管对方是不是在装,只要不妨碍到她的工作,姜梨花不介意来的到底是谁。 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县令过来,自然也要把衙门整肃一番。 像原来主簿那些没什么作为,也跟姜梨花没什么交情的老油子,就会被慢慢清掉。 一些表现好的,则会被提拔起来。 像李强,就是被破格提为捕头。 一方面是新县令在给姜梨花投桃报李,也算变相收买人心。 还有一方面也是跟她传达整肃衙门只为公,不因任何人。 从对方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是一个左右逢源的聪明人。 姜梨花便也给他下放更多权益。 像征粮的事就交给他办,这也算实打实的攻击,至少能在北朝帝那边留个名。 姜梨花的做法,也让新县令更往她这边靠近。 第一个表现就是重用李强。 现在双方传消息,几乎是李强在跑。 得知这个消息,姜梨花清楚是新县令在问她,如果真有人迁移过来,潼阳县收不收。 如果不收,就要从一开始便绝了这些人的心思。 如果收,一旦打开这个口子,后面恐怕会有更多人。 一旦半路不收,怕会出乱子,必须做好后续准备。 潼阳县这十几年跑了不
相关推荐:
老师,喘给我听
她太投入(骨科gl)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大唐绿帽王
偏执狂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寡妇门前桃花多
媚姑
赘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