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耽误了,所以消息晚了几天。 其他没那么忙的人,比他更早发现了郑侯的健康状况。 军中将校,有不少是勋贵家出身,往家里写封信、顺便送个信都不用自己派家仆,甚至可以借着公文驿路的便利回京。这样送信的勾当,当年祝缨在福禄县的时候就与京中的郑熹使用过。 冷侯嘴严,但这么多的人,总有嘴不严的。便是想嘴严,一听郑侯“可能”病了,也要担心自家人,要打听打听消息,与相熟的人商议对策。 消息捂不住了。民间一丝风声也没听到,对于冷侯等人却不是秘密。 冷侯对郑熹道:“你虽做了丞相,也不要卖弄聪明!你爹好好的,自然能够镇得住军中,让闭嘴就闭嘴。他一旦病了,你猜那些人会不会再老实听话、令行禁止?” 郑熹离席起身,向冷侯长揖:“还请叔父教我。” 冷侯略拿了一下乔,也扶起了他,道:“说不得,顶好是郑侯能够痊愈,否则就要做好准备。得想好怎么对陛下说。王云鹤又病了,诶,明日咱们一同面圣。” 两人商议了一回,次日,冷侯也正常地上殿了。 他们二人计划好了早朝之后要面圣说一说郑侯的事,岂料没等到散朝,便有御史出列,称听闻京中有流言,道是郑侯疾病。 殿上所有人的目光先看了这个御史,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人,三十上下,挺拔站立。再齐齐看向郑熹,王云鹤病假,他是朝上唯一的丞相。 郑熹把这个御史给记在了心里。 然后不慌不忙地出列,对皇帝道:“前线胶着,军情瞬息万变,想是讯息不通,臣至今没有收到这样的消息。” 皇帝道:“遣使去问。” “是。” 有这一件事,旁的事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人心里都闪过了一个念头:郑侯多大年纪了?此番出征还能活着回来了吗? 太子也有这样的担忧,散朝后他留了下来想与皇帝聊一聊,不想郑熹、冷侯也留了下来。皇帝正想问战事,便将三人唤到近前,问道:“据你们看,此次战事如何?” 太子尚未开口,郑熹当地一跪:“陛下,臣父实染风寒。” 皇帝“诶”了一声:“你不是说……” 郑熹眼睛微红,抬头看着皇帝,诚恳地道:“陛下,那是在朝上。一旦谣言传播开来,人心军心还能稳么?到时候不败也要败了。这样紧急的时刻,岂有自己泄气的道理?纵然要处置,也要悄悄的办呀。臣恨不得亲自过去侍奉父亲!可也只能强忍不安。” 冷侯也跟着说:“是这个道理。胡骑来去如风,一旦松懈,必为所乘。” 皇帝问太子道:“你看呢?” 太子想了一下,道:“郑相公所言有理。不如暗中派一御医。” 皇帝道:“可,你们去办吧。” 郑熹忙代郑侯谢恩,匆匆去安排。 冷侯本以为皇帝会留他咨询,不想皇帝丝毫没有这样的意思,只得与郑熹一同出来,殿中于是只剩下天子父子二人。 太子等人走远了才对皇帝道:“他们隐瞒这消息,只怕半是为公、半是为私。” 皇帝被这些大臣搓磨了几年,也磨出了些眼光,道:“当然啦。不过呢,只要能一败而胜,使胡人不敢南下,也就容他了。” 太子道:“是否……下令北地官员……探病?” 皇帝道:“让祝缨去看看吧,这人,就是太单纯,要做事就一门心事做事,也不在旁处用心。” 太子总觉得祝缨是个有城府的人,也不知道他爹是怎么得出一个“祝缨单纯”的结论的。不过祝缨办事确实让人放心,太子便也不反驳了。 太子却是有另个想法想对父亲说的:“阿爹,设若郑侯有个万一,郑相公就要丁忧了。如今王相公也病着,政事堂不能没有人,是不是补一个?” 皇帝道:“你看谁合适?” 太子道:“儿年轻,也看不准,还是要阿爹定下的。只要能做事就好。顶好不要乱哄哄的就知道吵架。” 皇帝深以为然:“唉,刘、施二位要是还在就好了。罢罢!就窦朋吧。” 太子想了一下窦尚书,好像也没什么不妥的,除了不是那么的夺目,守成倒也能做得。他道:“只要合阿爹的意就好。” 皇帝道:“身为天子,怎么能够恣意而为?是要合适治理天下。你要记住啊!不可随意胡来。” 太子恭敬地领了训。 郑熹这里选派了御医往北送,这里又派了信使找祝缨。 ———————— 郑熹把御医送走,同时又写了封长信给祝缨,托她留意照顾一下郑侯。如果可能,对中军大营也再多上心,协助郑侯办一些事,尽量隐瞒消息。如果有“万一”,提前送一消息回京,他好准备。 御医上路,郑熹便召来了温岳。 温岳丁忧在家有些日子,眼见出孝,该安排上了。 郑熹更不废话,问温岳:“你的本事,还没落下吧?” “不敢懈怠。” “好,你去大营报到吧!” 温岳忙问:“那禁军?” “我安排别人。你到了军前,戒骄戒躁,要谦逊谨慎,敢于担当。如此一来,才好谈以后。” 温岳试探道:“君侯……” 郑熹道:“但愿只是微恙。你到了那里,与子璋会面,他是个念旧情的人,必会照应人的。他于军事不甚了解,你要与他好好相处。” 郑熹想得很周到,祝缨身份勉强够了,且是个管补给的,拿捏住了前线的将士,可以比较好的执行郑侯的安排。但是其他方面,想必是不如温岳一个祖上就混行伍的人。趁着郑侯还在,接下来还有祝缨照应,把温岳送上去,立功,受赏、升职。 慢慢通过温岳继续掌控军中的部分势力。 温岳忙答应了。 郑熹动作很快,温岳在御医后面也跳上了北上的大路。 郑熹寻思着,自己的安排应该很周到了,剩下的就看天意。环顾四周,只见政事堂里唯有他一人,竟生出一点点寂寞的味道来。 忽然有点想王云鹤了。 一声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相公!王相公来了!” 郑熹的目光砸在了通报的书吏的身上,将这书吏看得一个哆嗦:“相、相公……” 郑熹收回了目光,正一正衣冠,疾步出迎。却见王云鹤被两个书吏搀着,正往政事堂走来。他快步走上前去,挥开一个书吏,亲自扶着王云鹤:“您还病着,怎么亲自过来了?” 王云鹤缓缓地道:“我听说,朝上不太平。” 郑熹面带忧色:“传闻家父微恙,已派人去看了,但愿不要误了战事才好。” 王云鹤看一眼他,郑熹的目光不避不让。 王云鹤道:“你是怎么想的?” “临阵换将是大忌。” 王云鹤点了点头:“我知道,倒也是这么个道理。然而要防万一。主帅缠绵病榻,恐怕军心不稳。” “是。” 王云鹤与郑熹进房交换了一下意见,王云鹤的意思,得派个副帅过去:“听郑侯之令,又可代郑侯出击。” 郑熹道:“您看,冷侯如何?” 王云鹤道:“现在能用的左右就那么些个人。承平日久,用进废退。只盼着这一场仗能让上下警醒些,能磨出几个可用之材。” “是。” 王云鹤倒是个君子,自己虽病着,面圣的时候仍是建议保留郑侯,同时派出冷侯,并不曾借机要召回郑侯来养病。 郑熹也不得不敬佩这个胖老头儿,换了他,未必就有这样的心胸。 郑熹日盼夜盼,只想盼着郑侯痊愈的消息。不意皇帝召了他与王云鹤过去,告知了要再任命一位丞相的消息。 王云鹤不反对窦朋,郑熹此时也不便反对。皇帝于是下旨,让窦朋进了政事堂,同时仍兼任户部尚书。 做了丞相之后,窦朋对前线的补给便大方了许多,以往总要多问两句再给,现在这两句还是问,但是数目上放宽了一些。 钱没白花,七月初,捷报传来。 郑侯安排两路大军主动出击,兵士经过了整顿、补给也跟得上,取得了一些战果。 捷报传来,顿时压住了郑侯病重的消息,皇帝很是高兴,给郑川赐爵,又在宫中设宴,宴请朝廷百官。又下旨,慰问郑侯,命郑侯尽力而为,要打得胡人畏惧天威主动求和才好。 君臣有一阵子没有听到好消息了,大部分喝得微醺,皇帝也有了些酒意,在宦官的搀扶下要往后宫休息。 他亲近册封了一位美人,温柔和顺又会耍些无伤大雅的小性子,十分合意。才到爱妃殿外,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引得扭头后看。 来人是郝大方:“陛下!太子殿下请您往前面去。” “嗯?” “相公们接了个奏本,见您已到后面来了,不敢擅闯,太子殿下便派了奴婢来请陛下移驾。” 皇帝心情不错,道:“前面带路。” 步辇跟着郝大方掉头,一行人回到了前殿。 太子、丞相、冷侯等人都在,个个面色凝重。皇帝微醉,并未留意道,含糊地问:“这是怎么了?” 郑熹当地一跪:“陛下,臣父病重。” 皇帝的酒醒了大半:“什么?” 郑熹又重复了一遍,眼泪也流了下来,将郑侯的奏本递了上去。 皇帝眼睛有点花,让太子来读。 郑侯的奏本写得情真意切,先是感慨自己的年老、岁月的无情,又是写对皇帝的忠诚、对国事的担心。最后写怕自己撑不到最后,所以要先上本,写一写自己对后事的建议。 郑侯希望让祝缨暂代他的职位,理由也简单:祝缨是个忠臣,其次是比较能干。 皇帝忙说:“召郑侯回来!祝缨暂代,能行么?” 因被胡人痛打过,皇帝在这件事情上也学乖了。祝缨的忠心那当然是有的,但是领兵,他行吗? 郑熹道:“臣父统兵多年,看人一向准的。” 皇帝又问王云鹤,王云鹤道:“不是祝缨行不行,而是别人不怎么行。 眼下朝中诸将皆不如郑侯,郑侯所定之策,当优于旁人。派人替换郑侯,有能力的,可能会改变策略,多半没有郑侯高明,易败。没有能力的,一旦自负只会做得更糟糕。如果循规蹈矩,就会战战兢兢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也易败。一旦策略有变,是一连串的变动,谁都不能保证改道会改成个什么样子。 要在大事上能坚持,小事会变通,能应付这个局面的,祝缨是一个。” 皇帝听到这里,也已取中了祝缨,他仍问窦朋。 窦朋道:“祝子璋一向务实。” 皇帝又问太子,太子很稀罕郑、王居然都没有反对祝缨,他想了一下,道:“丞相们说得有理。” 丞相们于是建议皇帝下诏,召郑侯回京“述职”、“受赏”,郑侯离开期间,让祝缨暂时处理前线事务。 ———————— “这不是胡闹吗?祝子璋何时领过兵?要说他安抚北地,我也不说什么了。代郑侯?要是胜了,就该收兵。若是还有大战,就该选派良将!这算什么?让郑熹的门生接着把持北地军务?”一个文士模样的人说。 冼敬道:“这话过了!他可不是什么郑家门下。” 余清泉道:“可也暧昧不明。且他确乎未显将才。” 冼敬问道:“陛下首肯,政事堂也签了名,不然呢?” 先前那个文士道:“总不能都交到他一个人手上吧?不如……分其权?” “嗯?” 文士道:“也是为了保全他。权柄太重,易生祸端,对他也不是好事。您算算,他如今在北地的权势!恐怕盛极而衰。他身上有四个使职!” 文士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掰着数,听得冼敬背上泛起汗来,惊道:“确乎不好收场!” “他还不到四十岁。”文士又添了一句。 这位是冼敬的同年,如今也在京城,现做了学士,与冼敬关系倒是不错。 冼敬道:“我去同相公说去。”心里想的却是,难道老师看不出来?为何会同意呢?哪个臣子有这样的权柄,都是不好的。 他找到了王云鹤,想听听王云鹤的看法。 王云鹤道:“既是使职,待胡人求和之后,便可解职入京。到时候,他也有四十岁了吧……” “只怕到时候威势已成,陛下也难以驭使他了。” 王云鹤道:“陛下与大臣,当是相知、不相负。驭使?你怎么能有这样的念头?” 冼敬忙反省,王云鹤道:“眼下第一要应付外敌。” “是。” 冼敬这里还是听了王云鹤的话,将自己人按住了。不料没几天,宫中却又传出旨意来,派了冷侯到前线,将前线兵马分作两部,冷侯领东路、祝缨代领西路。 冼敬听到消息,惊出一身汗,急急去找王云鹤辩解:“不是我!” 王云鹤的眼睛抠了进去,看了一眼冼敬,道:“我知道。” “诶?难道是……不对啊,郑熹也不应该……冷侯……” 王云鹤:“别猜了,是穆成周。” 冼敬目瞪口呆:“陛下能听他的?” 王云鹤道:“只要对陛下说,祝缨手上的权利也太大了,易使人不知有天子。” 冼敬低声问道:“您……怎么知道是他进言……” “陛下与政事堂商议的时候说的。”:,m..,.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370. 节度 能被政事堂选中,也都非凡俗。…… “什么?!!!”苏喆惊声尖叫,“凭什么啊?!!!!” 苏喆气得要死! 京城的旨意下来了,居然是分兵! 苏喆北上本是凭着一股子的意气,她是她阿妈唯一的继承人,是在阿翁身边教养长大的孩子!在刘相公府里混个闲差她也接受了,刘相公有趣、阿翁也是为了她劳心劳力。 可是! “凭什么?”苏喆尖利地质问,“阿翁哪里对不起他们了?打从记事起,阿翁就为这朝廷经略南方,好吧,不说以前,就说现在!阿翁这般辛苦,他们凭什么分兵?!!!郑侯都要将北地交给阿翁的,皇帝凭什么要分兵?” 这是苏喆所不能理解的! 卓珏等人也是一腔的愤怒! 包主簿道:“莫不是朝廷之中,奸佞当道?若是王相公主政,当不致于此!” 林风与祝青君努力将苏喆给拉了回来,林风道:“你先别疯行不行?!等义父说话,怎么你倒先替主父做主了呢?” 祝青君则缓声道:“小妹,你缓一缓,看看大人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苏喆怒道,“我自打被阿妈接回家里来就没受过这样的窝囊气!” 林风有些无措,他是有些怕苏喆的,只好频频向祝青君使眼色。 祝青君低声对苏喆耳语道:“你再生气一点儿,闹得更大一点儿,咱们才好向大人陈情。” 苏喆催怔,旋即大吵起来。林风在一旁与项安等人故意一唱一和:“北地现在如此安乐,都是大人夙夜劳心!” “是啊!大人辛劳一年有余,郑侯都以事相托,怎么朝廷又生出事端来了?” 所有人都在为祝缨鸣不平。 苏喆等人可不管什么“保全”! 祝文将眼睛瞪出了血丝,对卓珏道:“凭它什么!!!没有大人,北地能有现在和乐的样子?” 卓珏自己的心里已经怒气高涨了,还要安抚这些人:“是朝廷这些人为大局考虑嘛!” 如果没有苏喆等人先闹起来,他现在应该已经闹开了。十分不幸的是,朝廷的诏命下到了行辕,他作为一个正经读书人出身的官员,还得安抚苏喆等人。 安抚了半晌,卓珏也怒了:“陛下这是要干什么?!索性,咱们去寻大人说明白去!这也太欺负人了!” 卓珏有私心,为他卓氏族人,为他南士诸友,一开始不给还罢了,郑侯先举荐祝缨代理大营,他们也跟着忙了很久,且忙且乐,朝廷又安排了冷侯过来分兵。给出去的还带往回收的吗? 最冷静的只剩祝缨了。 祝缨看着林风与祝青君两个人合力将苏喆往后拖,唇角微翘。 苏喆看到了更生气了:“阿翁!你笑什么?!!!你还笑得出来呢!!!” 祝缨摆了摆手,轻声道:“好啦,我知道你的心意。” 林风与祝青君试探地略松了一松手,看苏喆没有扑上去,才小心地往后退了半步。 祝缨看了看眼下室内诸人,都是自己人。才说:“要沉住气。” 苏喆小声嘀咕:“我已经够温和冷静了。” 祝缨道:“我知道你们的意思,然而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击退胡兵之后再说呵。京城里怎么想的,我大约能够知道一二。小妹,你想一想,冷侯是不好相处的人么?” 苏喆是一点也没被祝缨绕晕,她认真地说:“此一时彼一时,京城养老
相关推荐:
人妻卖春物语
大唐绿帽王
心情小雨(1v1强制)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下弦美人(H)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小怂包重生记(1v2)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高达之染血百合
归宿(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