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不在焉的给斥了几句,眼看府衙里运转正常了,她才转到后衙去。 ———————— 后衙,家里已经忙上了。 种完宿麦之后,离除夕就很近了,祝缨给京城的年礼都在路上了,家里今年人口多了许多。除离巧儿回家,项乐、项安、顾同可能回家,其他人都没别的地方去,还是跟祝家过年,这要准备的东西就多了去了! 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了。这头才给小姑娘准备着红头绳、小红鞋,给小小子准备红底儿的虎头帽子,剪窗花的红纸才买回来,置新衣的红布才拿出来,太子死了! 张仙姑难过了半天:“哎哟,太子,和气人呐!” 巧儿等女仆对太子的生死兴趣不大,但是对张仙姑这句话兴趣有点大,连几个寡也都问:“老封君,您见过太子?” “诶,也就一面儿,说几句话,和气呐!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走了呢?” 一旁杜大姐比她们要难过得多,也不知道为什么,京城出来的人对皇家的感情总要深厚一些。 花姐比她们都急,祝缨是做官的,东宫薨了,接下来官员们受到的影响肯定更大,这可怎么办呢?她一边将腰间一个彩绣的香囊摘了下来,一边忧愁。旁边几个孩子都是一脸的无所谓。 冷不丁的,正在外面团团转的祝大说了一声:“前头忙完了?!” 大家一齐去迎祝缨,祝缨扫了一眼,道:“收拾收拾吧,就是今年不能热闹了。” 张仙姑还惦记着太子怎么就死了,祝缨道:“别念叨也别乱猜,隔着三千里能猜着什么呢?再过些日子我就要上府城见冷大人了,他兴许知道。” 祝大道:“郑大人得亏不在东宫了。” 祝缨心说:他这回可亏大发了! 看几个猴子,仍是泾渭分明的两派,祝缨摇了摇头,到前面去写她的奏本去了。才写完,小吴跑了进来:“大人,我实在写不来啊!” 祝缨道:“写,我给你审稿子。” 小吴只得自己写了个,字数比祁泰的少一半儿,也没什么典故,祝缨给他圈出错字,又让他把拍皇帝马屁拍得太过份的几句删掉,小吴脸都青了,删掉这几句,越发显得少了,他肚里没词了,这可怎么是好? 祝缨只好又给他补了几句,告诫他:“你要再这样,以后就没法儿办了!上下往来的奏本公文自己都不懂,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小吴道:“学!我学!”顾同个半桶水,他跟着顾同学,最近衙门事多,两人学习的时候就少,未免懈怠,这不,欠账了。 接下来两天其他人的奏本也陆续交了上来,祝缨当面不说,私下还是看过了再让发出去的。章司马和荆纲写得很顺,她不打算改,其他人的只要没有犯忌讳的用语,她也不管。只有张司兵写的跟小吴差不多水准,被她揪了来改了一回才一统发出去。 三天一过,祭桌撤了,一些用品也烧了。 荆纲腰系白布,到府衙来辞行。虽然现在赶回去也晚了,不是京城,百姓给皇帝戴孝都没那么长的时间,但还得回去。 他又送了一份礼物,这次还是携父母妻儿前来的。 荆纲此来就为一件事——托付家人。 祝缨在后衙见的他们,荆纲道:“下官这便辞去,家中大人还请大人照看。有违法事,大人只管处置。” 祝缨道:“府上就在南府,我自然会看顾。” 荆纲苦笑一声:“父母老迈,或有耳目混沌之时,还望大人海涵。大人有何德政,荆家必响应大人。”他看了一眼父亲。 荆老封翁比之前也老实了许多,道:“大人看我老眼昏花面上。” 祝缨道:“这是哪里话?好好相处,日子长着呢。” 荆纲又说:“下官要赶路回去,携带家眷不方便,拙荆待春暖花开再回,此番我将带五郎回去。”他想过了,弟弟还是自己教吧!搁家里,父母管不住,弟妹也确实难管一个在外面疯浪的丈夫,万一再撞到祝缨手里,能指望人家饶他几次?还是带走! 祝缨道:“怕到了地方有人因你而奉承他,你越严厉外面越放纵,一张一弛之间大寒大暑不伦不类。你可要多上心了。” 荆纲道:“是。” 略叙一阵儿,荆纲就回家揪着弟弟走了。荆五郎不用去考府学的选拔丢人现眼,荆纲也没能在府学里讲成学。祝缨扼腕。 如今府学里估摸着也没心了,祝缨又去了一趟府学。 府学里果然是比较躁动的,他们与府里的文吏衙役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妄议大政。对谁会是新任的储君十分的感兴趣。 祝缨没打招呼就混进了府学,她没蓄须,换身青袍,看起来跟个年轻学子似的。蹲着听了好一阵儿,才站起来抖抖脚,对争执着“立嫡”、“立长”还是“立爱”的学子们说:“陛下家才逢新丧,你们就在这儿说这个,不合适。东宫建储二十余年,尸骨未寒,就以大义的名份讨论他身后之位,不妥。做人呢,有点儿人情味儿更好些。给逝者一些体面,给生者一些关怀,朝中君臣也不会误了大事的。” 理由是冠冕堂皇的。学生说一说朝政的事,她也不骂学生见识短不配讨论这个。 她不训斥,知道这事儿堵不了人的口,不说府学了,就是京城高官,这会儿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们因她和气,都老实长揖请罪。最激昂的邹进贤也只说:“学生们只是发急,并无他意。” 祝缨点点头:“不必跟着我,博士在哪儿?” 祝缨与博士商议的事情是,将选府学生的事儿推迟到明年正月,正月二十开考,二月前定名额。二月正式开课。 博士道:“使得。” 祝缨又蹓跶着出了府学,一路闲逛。路上也有认出她来的,也有没认出她来的。认出她来的吃了一惊,她也对人笑笑,跟人闲聊两句,看人不自在就自己走开,看人胆子大就多说几句,问一问年景,问一问生活,再问一问街上安宁不安宁、太平不太平。 一旦站住了,就有人围住了她,围得越来越厚。 人们都跟陪笑,祝缨道:“衙门不折腾,就能安宁许多了,是也不是?” 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那确实是。 祝缨虽做了知府,与人聊天的时候仍然十分之神棍,不多会儿,又聊熟了许多人。见她和气,百姓也渐渐不怕她了。他们也有好奇与“狐仙”斗法的,也有好像她拿贼的,胆大敢她说话的都往前凑。腼腆的就或站或蹲在一边笑着看。 忽然,临街二楼的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个橘子砸了过来!祝缨往边一闪,看清是橘子,反手一抄,在离一个蹲着围观的小姑娘脑袋一寸的地方接住了橘子。 围观者大声喝彩:“好!” 忽然,祝缨听到一声断喝:“这是干嘛呢?臭卖艺的!在这儿摆摊不孝敬你哥吗?” “嗡!”围观者又笑又不敢笑,又有点开心,给祝缨让开了一条通道。围着祝缨的圆环缺了个口子,让她看到了一个在这个时候还敞着怀露出毛胸的黑壮汉子。 额…… 黑壮汉子也没想到是个书生样的人,个头还跟自己差不多高,不过他也不怕!他大步上前:“你是哪里来的?” 他有点眼力,见祝缨不似本地长相,先问一句。 祝缨认真地说:“我没哥。” 围观的人接着笑,黑壮汉子脸也红了起来,十分恼怒,蒲扇般的大手扬起就要挥下。一般而言,一巴掌下去,够将这个小白脸儿打落几颗牙齿打肿半边脸,小白脸脑子就得懵,就得知道厉害了!他娘的!最恨小白脸了! 人群一齐惊呼! 祝缨在街上混的经验十分丰富,大概街上的二溜子都差不多,一看他肩膀动,她就知道这人要干什么。要么是真打,要么是作势吓唬,无论如何,都是要扬手的。 “锵!”祝缨拔出了短刀。 在南府行走她就没带长刀,短刀出鞘,刀锋向外,稳稳地握着,右腿退后半步,人站稳,等着那只手送货上门。 “嗷!”壮汉是真打,掌中留下了一道深可见骨的狭长创口。 祝缨左脚又往后退了一步,与他拉开了点距离。心道:巡街的衙役怎么还不过来呢? 府城比福禄县城大得多,不像福禄县站在街头望到街尾,衙役且还不知道知府亲自下场斗殴了。 那边黑壮汉子又大声喊叫让兄弟们过来,围观的人都不说破祝缨身份,就等着他倒霉。他一面退,一面骂:“小白脸耍诈,竟拿兵器!” “哦。”祝缨说。 任凭壮汉叫骂,她一个字就打发了,反而把壮汉气个半死。祝缨只是奇怪,自己有兵器而他吃了亏,为什么不跑? 壮汉想的是,小白脸不跑正好,我兄弟来了一起招呼,他一个人打不过我们许多,他手里的刀是好货,我一定要拿到! “诶?怎么回事儿?!”丁贵巡街来了,看到人多就要驱散。 “没事儿。”祝缨说,“拿了吧。” 丁贵认得祝缨的声音,跑过来一看:“什么?大人?!!!项二呢?干嘛去了?牛金这个死鬼!他偷懒了吗?” 祝缨将身边的人也都分派了衙门里的差使,并不让他们只在自己身边“养尊处优”。她一个人也不需要这么许多的男仆。 直到此时黑壮汉子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当时往地上一跪一磕头,还没哭呢,后面一声:“大哥?!谁惹大哥不痛快了?” “我,”祝缨说,“都拿了。” 真好,可以清一清街面了。 祝缨道:“叫司法佐和司兵都到我这儿来,郭县令也叫来,我就说我有什么事儿忘了干呢,忒不得劲儿。原来是没收拾你们!” 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喝彩。 无赖流氓哪儿都有,单看当地官府管不管了。祝缨在福禄县就狠管过一回,到了南府之后千头百绪,也是因为没有福禄县那样的亲自探访很长时间,无法精确地抓到人。各地之百姓又素有一个能忍了就不去告状的习惯。许多事情就得官员自己去发现。不亲自探查,日子也能过下去,不过是苦一苦百姓。亲自探查了就好些。 祝缨道:“我都没管街上卖艺的收税!带回去,打!”非得叫他把钱吐出来不可!可气人了,当年她摆小摊算命的时候也交过保钱的,名曰保护,实际上没有这些人她根本就不用交钱。 她环顾了一下,道:“凡有受过这伙无赖欺凌的,都可以府衙来告状。” 二楼的窗子已经关上了,窗缝后面一个小姑娘吐吐舌头,又大着胆子看下去。捂着噗噗乱跳的心口,长长松了口气。没闯祸呢! 祝缨回衙,理直气壮地以“太子新丧期间闹事”为由,开始整肃街面!整个府衙也因此从“太子薨了”的迷一样的慌张中找到了发泄的口子,李司法亲自带人巡街,只觉得自己真是倒霉!好悬没把这无赖打死!这不是显得他渎职吗?跟知府大人要保钱?! 郭县令也苦着个脸,南府府城也是他南平县的县城,治安不好,他也有责任。 正好,太子没了,也没法儿过个热闹年,就拿这个热闹凑数了! 祝缨却又面临着另一场“讨伐”。 第一个是顾同,他一跳三尺高:“老师怎么能亲身涉险呢?” 第二个是项乐:“都是我的错,我该跟着大人的。” 然后是丁贵:“我该留意,早些赶到的。” 次后是张仙姑知道了:“你这是要干什么呀?什么都自己干,这官儿不是白升了吗?”呃,也是角度清奇。 祝缨道:“我出门透口气,没特意拿贼!遇着了就打了呗,又不是打不过。” 胡师姐道:“以后出门我跟着。” 张仙姑道:“胡娘子,那就拜托你啦!” 这就给祝缨安排上了。祝缨道:“真不用。” 祝大又端起老封翁的架子来:“什么用不用的?就这么定了!哼!” 府衙里在忙了一阵儿知道原委之后,章司马也劝她:“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白龙鱼服终是不妥。” 王司功等人也都说:“大人也该带几个随从。那些无赖不长眼睛的,他们有眼不识金镶玉,万一擦伤了怎么是好?大人还有更要紧的事务要办呢!” 小吴就跟她面前抹眼泪。 祝缨见状,道:“好吧。”先答应了,干不干的,以后再说。 劝的人觉得意见被采纳了,听的人自有主意又不用再听聒噪,双方都表示很满意。不过近几天祝缨要出门,就总会被胡师姐给盯上,只好在街上随便一转,看看衙役有没有抓良冒功,然后就回到家里,自己也练会儿功。 胡师姐新近有了两个小徒弟,一个是苏喆,另一个是锤子。锤子耻于没有打过小姑娘,苏喆耻于三打二没有将人打个稀烂,都认为平手是个可耻的成绩,也都想练习。 胡师姐也就两个都随便教教,连项乐、项安当年那样都不算,就是带孩子玩儿。项乐、项安当年没有磕头拜师“敬师如父”,类似于家里请了个西席。胡师姐不是特意当西席来的,不过两个猴子想习点武艺,她也教一点儿,先扎马步,再练拳脚枪棒。两人都有渴望,锤子眼馋梅花桩上的功夫,苏喆却听说了她的一手弹子,想学。 祝缨一过来,两个小猴子也跟着来了,都不肯在对方面前示弱,都钉在前院里扎马。 苏喆想学弹子,胡师姐只说:“不合适。” 苏喆便请祝缨给她讲情:“阿翁,女孩子打架也很合适的!” 胡师姐哭笑不得,这一手还不算是她家的绝技,只是需要练,且苏喆年纪也太小了。大户人家的女儿,不用学这个。可怎么给她说也说不通。 只得抓了几一把弹子让她拿着,苏喆手能有多大?拢共也拿不了几颗。胡师姐一搓一捻一掷,弹子飞出去正中靶心。苏喆手指一搓,啪,弹子掉到了地上。 祝缨嘲笑道:“哎哟,手短!” 苏喆气结,横着脑袋往祝缨大腿上撞了来,被祝缨张开手掌抵住了:“难道你的手很长么?” 苏喆哼唧了一声。祝缨张开手,与她的手比了一下:“呐!不管开心不开心,长短都在这儿了,是不是?你要不认自己手短,还照着师傅的样子来,还是不成的。除非你再长大一些,手长成了。现在想要学会呢,就得问问,有没有短手的法子。” 苏喆生得时间不凑巧,打小不爱听别人说她不好,“短”来“短”去的正生气。祝缨扳过她的脑袋,又慢慢说了一遍:“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短在哪里了,以后能长多长、怎么应付这个短,就行了。” 祝缨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不过,将自己明白的道理给她说一说,也是尽心了……吧? 苏喆好像听懂了,问胡师姐:“师父,我现在要怎么练呢?” 祝缨很满意:“胡娘子,这弹子要怎么使力呢?”她也馋啊! 这可比带着弓箭方便多了。其实有有射弹子的弓,那个她没练过,起手就是学的射箭,现在不如就学空手弹子。 胡师姐也就从头到尾将要领一说,并不觉得她能一下就学会。哪知祝缨接了弹子,调试了几下,半袋弹子打完,就能打到靶子了。然后她活动了一下胳膊和手腕,说:“准头还是不行,还是得练。这个得小心,用力不当要脱臼。” 苏喆和锤子两眼放光,祝缨道:“过阵儿叫项乐给他们寻些小弹子,立个近些的靶子。” 苏喆怪叫:“阿翁!你早就有办法了!” 胡师姐也是一乐。 祝缨看看锤子,这孩子自从到了自己家可是长高了不少,一身肉也长得比一般孩子结实。 第二天,她处理完府衙里的事儿,就让项乐把锤子和石头带到前衙来。 ————————— 两个孩子因祝缨的吩咐,也不在家里玩闹了,衣服外面也罩了月白的小罩袍。他们好奇地看着前衙,这里他们绝少能够踏足。 祝缨看了他们一下,问道:“还记得寨子里的家么?” 两人都摇了摇头,锤子的神色比官员们听到太子死了还慌张,问家是什么意思?他才与苏喆打了架,又跟苏喆在师父那里别苗头,苏喆是主人的亲戚,是客人,这是要赶他走吗? 主人家一向客气,也不打骂人,可是主人就是主人…… 石头没这么多心眼儿,听祝缨问下一句:“想不想回去?”马上回答:“我跟锤子一块儿。” 锤子更觉艰难了,也只有在这里,他拖着石头还能过得下去,换个地方可就不好说了。他有点倔强、也有点乞求地看着祝缨:“大、大人,能不走么?” 祝缨道:“行啊。” 锤子突生出一股逃出生
相关推荐: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生存文男配[快穿]
军师威武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御用兵王
归宿(H)
我以力服仙
心情小雨(1v1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