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HP同人]离我儿子远点! > 第304章

第304章

省心。 番学分发纸笔、检查笔记、考查功课等等,巫仁因为有一个亲娘一个孟姨,俩人都学得慢,巫仁就给她们安排。顺手将其他几个同学也给“调理”了一下,学生分几成几拔,谁的什么功课好、什么功课差,她都给记成了一张表,再没出过错。 孟氏自已就是能主持家业的寡妇,王芙蕖也是个利落人,却全不如巫仁有条理。 花姐近来在加紧整理自已的笔记,她起先想的是等自已老了,将经验结集传给学生,人生也算圆满。祝缨要印书,她不得不将手上现在有的给凑一凑。巫仁的到来让她从学校里解脱了出来,除了上个课,别的事几乎不费心,只管书稿。 巫仁还会算账,番学医学的账目给她算得清清楚楚,与仇文算账时一文钱也不差。 花姐乐得回家对祝缨说:“拣到宝了!” 祝缨心情也不错,道:“看来咱们都很顺利。”已稍稍适应了山下的男女被她安顿了下来,女子先让胡师姐给带着,男子就交给侯五。前后院的就都有了正式的护卫的人手。她将后衙的花园也利用起来,在那里收拾出了几间房子,女子就住在那里,男子则跟同侯五住在前院。 花姐道:“房子能住人了吗?” 祝缨道:“对。” 花姐道:“哎哟,又要算账了。要是巫大娘能帮我就好啦。” 祝缨道:“有些事也不能交给外人,赵苏要过来了。他家里的意思,年纪也不小了,给他娶个妻一同赴任去。咱们少不得也要备一份礼物。” “说的哪家的姑娘?” “那边递过来的信是这么说,到底是谁还没讲。” “那我先将礼物备下。” “福禄县令也快到了。” “哎哟!” “嗯,终于有人来了。” 两人闲说几句,花姐又问祝缨再要几本识字课本。 祝缨道:“不是给你过了?番学里一人一本,你又说巫大娘识字。” “她是认得字的,前天路过育婴堂想给那里也捎几本。” “那里啊……有人教吗?” 花姐道:“张六就识字,叫他顺手教了吧。” “行。不过要等几天新书印出来才行。书我给了项安她们几本,学徒识点儿字对她有好处。” “那也还剩。拢共印了一百本,抛开番学、项安那儿、府里留的,你还应该有十本。” 祝缨道:“送京城了。有好东西得随时显摆,不然离得远容易被忘了。” 花姐恍然:“原来如此!那我等新的了。” 祝缨对她做了个手势:“你的新书,可快着些啊。” “嗯。”花姐寻思了一下,可以请巫仁帮忙抄录整理。一本手稿总会有许多修改、更正的地方,涂改太多到最后就有些不清楚了。重新整理一遍,她再审一下稿,最后付印会比较好。 发现巫仁的好处之后,花姐也想与她商量一下问诊的安排。这两件事有时候需要让巫仁到家里来商议,这需要同府里说一声。 祝缨道:“既是忙正事,你带她来就行。也跟娘说一声,娘也见过她的。” “好。” 祝缨没有见巫仁,花姐的事情她知道即可,并不插手。新任的福禄县令尚培基正在驿站里住着,明天就要过来拜见她了。 —————————— 尚培基有点小小地激动,一路颠簸,他总算到梧州了! 看到那块写着“梧州”字样的界碑的时候,他差点想坐在界碑上不动了,这一路太不容易了! 他是北方人,四月里到南方,将衣箱翻了个底朝天,找出最清爽的夏衫穿在了身上仍是不住地出汗。更惨的是语言,语言不通为难着所有的南下官员。 还好,驿丞的官话说得还能听,尚培基与驿丞简单地交流了一下之后,得到了休息的地方,驿丞则将消息传回了梧州城。 祝缨派人通知了莫县令与福禄县的童立等人。莫县令是福禄县之前的主事者,童立等人现在看守福禄县,尚培基如果要接手福禄县,得跟他们打交道。 尚培基没想到自已已经惊动了刺史,第二天赶到梧州城的时候还怕自已来得突然,未必能见到刺史本人。他先到刺史府投帖,做好了让他回去等候的准备,不想门上很热情地说:“原来是尚大人!请稍待,小人这就进去禀报。” 尚培基很顺利地被带到了签押房,正式见到了“传说中的祝刺史”。 见面之前,尚培基对祝缨有着许多的臆测。这人太能搞事了,尚培基的心里,这得是一个气势逼人的上官。到了一见却是一个看着比自已还年轻的文弱年轻人,如果不是确认自己到的是真的刺史府,这人又没有须,他甚至怀疑是有人骗他。 祝缨道:“尚县令?” 尚培基行了个漂亮的礼,祝缨看他,三十上下,一张国字脸,一部漂亮的短须。这与履历合得上了。 尚培基不但是个“新任县令”还是个官场上的新人,他考的进士科,所以这年纪就比祝缨考明法科刚做官的时候大上许多——翻了个番还要往上蹿,他今年三十一。在进士科绝不算老。 祝缨道:“请坐。” 尚培基坐了下来,拱手道:“下官初来乍到,有不周之处还望大人见谅。” “好说,好说。” 祝缨与他闲谈几句,询问一点路上辛苦之类,又问他:“可带了家眷来?” “未曾,岳母疼爱女儿,不令远行,留在京城了。” “哦。令岳是?”祝缨从他的父祖三代的履历上也没看出有什么出彩的,都是“良民”,没有官职。 尚培基无奈地道:“她家原在外任,才回的京城,说来大人或许不知。不过内子的堂伯是现任的工部侍郎。” 祝缨道:“你这岳家可有些来历,你当努力。”工部的蔡侍郎也不是个凡人,他爹是皇帝在做太子时候的东宫属官。 “是。” 祝缨又说:“请别驾他们过来。”丁贵去请人的时候,祝缨又告诉尚培基先认一认府里的人,以后有往来方便一些。 很快,章炯等人都来了。 尚培基在苏飞虎、林淼身上多看了两眼,又与章炯叙话。两人都是进士出身,能聊得更多,先叙各是哪一年的,又谈到一些主考官之类。祝缨很有耐心地听着,章炯率先结束了与尚培基的对话。 祝缨道:“以后相处下来就知道为人了。来,认一认,这是莫县令,福禄县之前是他代掌。” 尚培基又与莫县令见礼,莫县令道:“尚令赶上好时候啦!刺史大人亲手将福禄县打造成如今的繁华模样,我接手的时候就没再费力去想平逋租之类,如今福禄县府库充盈,你是好运气呀!” 尚培基也听说了会接前任的烂摊子,但是想祝缨往朝廷报的都是喜讯,当不至于差太多,于是也含笑听了。 祝缨又留他用饭,第二天,派了个王司功将尚培基送出城去。 —————————— 尚培基带着几个仆人,在官道上行得并不快。他看了看沿途的庄稼,觉得自已判断得不错,梧州的情况不至于太差。 他想做主官,这样免于掣肘,岳父家找来找去能安置他的也就是这里了。远,但是祝缨收拾过了。蔡侍郎有一个理论:祝缨这小子出身寒微,大家都说他能干,能干不能干的姑且不论,这一路高升的运气是真不错!跟他沾边的人几乎都升了! 让侄女婿过来再蹭一波,妥。 尚培基南下之前得到了一些叮嘱,见祝缨的时候也比较礼貌,看祝缨也是个正经人。梧州,偏僻之地都有点繁华的样子了,街上百姓虽不像京城富足,但都透着一股生机。 尚培基还算满意。 他一路到了福禄县,童立等人也恭敬地迎他进城,请他进衙,给他交代一应事务。尚培基也粗粗地看看档案、再查查仓库,真如莫县令所言,府库充盈。 尚培基心道:好!如此正可大展拳脚了! 他也拜会县中父老,再去县学,又召集县衙官吏人等问事,最后新看了市集的识字碑,顺口问了几个小贩识不识字之类。 福禄县的百姓对县令总有一点亲切的意思,给他唱了一段。 尚培基心道:祝刺史倒没有谎报政绩,确实干了许多实事哩。 接着,他就觉出不对味儿来了。福禄县的商贾之势太盛。做事都要讲个钱,讲个利,这让尚培基不是很喜欢。他先问“会馆”,县里的士绅们告诉他其中的利润,连同乡要借住也得付钱,随行捎带书信、货物也要付钱。还有勾兑钱币之类。 样样不离钱。 县里的女子也很猖狂,已经超出泼辣了!贫苦人家妇女抛头露面也就罢了,什么样人家的妇女都能骂两句丈夫。有女差就罢了,这是为了男女大妨,但是男女差役一处吃饭真是让人看不下去! 尚培基先下令,明申“大妨”,听说是祝缨在的时候就这规矩,他说:“刺史大人初掌福禄时,一切草创,县衙物资不丰,不得不如此。如今府库充盈,不必勉强在一处。” 又出了个告示,申明了伦理纲常。再召来士绅,让他们要“淳厚”,给同乡人搭把手再收钱,这不就坏了风俗么? 最后,他给祝缨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写知道“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但是现在事都办差不多了,您得收敛一点儿,正一正规矩,免得朝廷里有人拿这些事攻击您。 信送到南平县,没找着祝缨。此时已入五月,祝缨这儿吃完了粽子,带着全家进山避暑去了! 尚培基等了几天没等到回信,又去打听了一下,发现刺史大人居然进山了! 这怎么了得? 尚培基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要去见他!” 童立看着他这一串眼花缭乱的动作,劝道:“大人,梧州是羁縻,刺史大人要时常巡视各族都在情理之中啊。且咱们又不熟山路,不如等大人回来,您再去州里见他老人家。” 尚培基焦虑地等了半个月,祝缨从山里回来了。山中别业情况不错,她将父母留在那里,项乐在那里陪同。 回到刺史府就撞到尚培基堵门。 祝缨客气地请他进府,尚培基脸色不太好,因为他又发现了另一件事:重用女官就算了,还聚集了许多女工。 祝缨问道:“尚县令有事?” 尚培基脸颊抽动了一下,道:“不知大人收到了下官的信不曾?” 祝缨道:“尚县令关心我。然而我不得不如此。孔子还赞管仲呢。”又将之前自已关于危墙的解释说了一遍。 尚培基十分不赞同,他定了定神,道:“原来大人是这样想的。是下官孟浪了。” “何必过谦?县令说的也都有道理。” 有道理你就是不听,是吧? 尚培基客客气气地告辞,回到了福禄县开始奋笔疾书,给蔡侍郎写了一封长信。将祝缨种种情况都写了,再给祝缨一个评论:好弄险!:,,. 笔趣阁789提供下载(biquzw789.org) 262. 放心 “名上实下,赔光根基” “拜见义父。” 赵苏理起新裁的青袍拜倒在刺史府后衙的书房里。 经过了国子监的考试,再过吏部一道选拔,他得了一个县令的职务。朝廷对官员一向优容,新任命的官员可以有一定数目的假期,视其任职地与原籍天数不等,允许官员在限定的期限内办理私人事务,诸如探亲之类。然后赴任。 赵苏要办的事很多,打从吏部领到了告身就忙得不可开交。先是跟在京城的师长、同学告辞,又要拜会一下郑侯府等处,告知自己要离开了。着重告诉郑侯府,他要去赴任了,以后义父的讯息如果来得慢些绝非故意怠慢。 吏部给他派了一个下县的县令,品级不高,到了地方能自己做主,这里面必是有义父的情面。 赵苏离京城更加不敢耽误,一路疾行,第一站就是梧州的州城。这里以前是南府的府城,赵苏年轻的时候曾到过几次。一些记忆中的地方都改变了,此间门变化与福禄县一样,无不显出一股“变得更好”的气象。 怀着“若将来我的治下也能这般脱胎换骨就好了”的想法,赵苏到了刺史府,此时他还未曾还家,没有看到福禄县的情况。 府里已知他要回来,早早就准备好了,此时已是五月中,南方已经炎热难耐了。赵苏在京城住了几年,对家乡的气候稍有不适,从入府到书房,才换上的新衣就已透了点湿意。 侯五在前面引路,赵苏还与他闲聊了两句,问他身体。侯五道:“可比以前舒坦多啦!” 赵苏状似无意地说:“府里人比以前多了,也更有规矩了。” 侯五道:“哎,大人面前别提,还不是那个白眼狼!” 赵苏脸一沉:“哪个?” 侯五低声把石头的事说了,赵苏道:“原来如此。你也休气,他是自己作死。” 两人搭了几句话就到了祝缨的面前。 祝缨看赵苏,比去年又多添了一点意气风发,笑道:“不错。” 赵苏拜完了义父才说:“托义父的福。” 祝缨道:“还得你自己有本事。”让他起来,又让人把苏喆、郎睿、祝炼带了过来。 苏喆得管他叫舅舅,但已不怎么记得还有这么个表舅了。一旁郎睿更是茫然。赵苏对这三个人颇有耐心,跟苏喆小提了两句阿苏家寨子里的事,对郎睿更是和气,问一下郎锟铻现在还光着膀子不。对祝炼的话就更多一点,祝炼身边少了个人他也没问,只问祝炼功课读到哪里了。 苏喆问道:“阿舅为什么不问我的功课呢?” 赵苏轻描淡写回了一句:“你的功课,我问你阿妈就知道啦。” 苏喆对他扮了个鬼脸,赵苏也不说她不稳重,两个人颇有一点默契。 赵苏又问张仙姑和祝大,祝缨道:“他们有年纪了,我送他们进山避暑了。” 赵苏道:“要说山里的好处,避暑算一样。儿也要回乡探亲,正可拜见阿翁阿婆,只是不知二老是在——” 祝缨道:“别业里,过几天回来还赶得及给你送行。” 赵苏道:“原该我去请安,怎敢劳动长辈?” “你那假期,还是省着点用吧。回家有你忙的。” 赵苏是福禄县几十年来第一个正经授了一县主官的人,在刺史府住不多久就向祝缨告辞回家省家。祝缨让他顺便把苏喆给捎去同行,赵苏有喜事,或许还有亲事,苏喆得跟着去。 —————— 赵苏风风光光地回到了福禄县,又与顾同等人不同。顾同从来就是整个儿的福禄子弟,赵苏以前只能算半个,如今倒在父老的笑脸相迎之中找到了一些少年时想要的“尊重”。只是这份尊重现在仿佛也没那么重要了。 他将苏喆先交给母亲,赵娘子揽着侄孙女,又看儿子,眼中饱含热情。其中之关切,也抚平了一些赵苏童年时的遗憾。他爹赵沣更是高兴,先放了一长串的鞭炮,又祭祖,又是要摆宴席。 赵苏也不拒绝,在自己的家乡,热闹一点也是无妨的。 赵娘子带着苏喆去热闹,又絮叨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儿子跟嫂子、侄女见个面什么的。赵苏道:“祭完祖,我也想给舅舅上炷香。”时至今日,他也不去想什么舅舅对他好是有什么企图之类,幼年时舅舅确是给了他许多的关爱。 赵沣又问:“拜见过你义父了吗?” 赵苏道:“小妹就是我带回来的。” 赵沣一拍脑门:“哦,对对对!”他乐疯了!又跟儿子说,县里的士绅们要请吃饭,又要叮嘱赵苏临走前得再跟义父请教,还说要给赵苏成亲的事。 赵苏别的先不问,看母亲带走了苏喆,才问父亲:“爹说我的亲事?要说哪家?难道已经定下来了?” 赵沣道:“我们请教过你义父,他说如鱼饮水。你呢?怎么想?” 赵苏道:“爹娘怎么想?” 赵沣道:“你娘还想你娶寨子里的姑娘,说也有下山进番学的。我看你还是娶个同乡的好。你说呢?” 赵苏道:“我想求娶祁先生家的小娘子。” 赵沣扶了扶下巴:“什么?祁……”祁泰,一个……不知道怎么说好的人。他的女儿倒像是个利落的姑娘,可是这爹实在是不太行,纯是运气好撞到了刺史大人的手里给带起来做的官。有什么用? 赵苏道:“我在京城这些看年看得多了。士人娶妻不过是两样,要么是原籍乡亲,稳固根基。要么就是京城高门,图个前程。咱家处南蛮之地,年貌相当的淑女难寻。我又别无长处,求娶名门淑女一步登天也是难上加难。凭婚姻成事只怕不能如愿的,不如将婚姻看简单些,只讲婚配,不从婚姻中求前程。学

相关推荐: 深度催眠   我的弟弟不可能有这么大屌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   清纯绿茶拒绝被套牢 NP   伊甸蔷薇(兄妹骨科)   重生之爷太重口了   六十年代单亲妈妈   仗剑(gl武侠np)   穿越成地主家的傻儿子   宫门共妻(云之羽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