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史,领主制成为往事,城堡的军事地位一落千丈。三十六邦国彻底被从罗格朗大地上抹去,只剩下一个彻底统一的大帝国。 血腥变革之后,罗格朗的重商主义得到推行,新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背信弃义,冷血残暴,不择手段……这些形容词就是在这场变革之后,加诸到普尔兰一世身上的。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变革,普尔兰一世成为了“中世纪的最后一位君主,新世纪的第一位君主”。 他开启了属于铁与枪的新时代。 第188章 番外 记者没有想到, 今天公开的竟然会是普尔兰一世本人关于血腥变革的私人信件。 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博物馆会在神像柱廊展出《国王与他的城》和《龙与蔷薇》了。历史上, 普尔兰一世有着很多称呼,在今天比较常被人提及的有“世界之王”“荣光共主”, 然而他还有一个并不光彩的称呼—— “背誓者”。 背誓者, 这个称呼与大变革有关。在大变革发生的那年九月,一共有两百七十名罗格朗贵族在蔷薇王宫前的广场断头台上被处死, 其中参与过反抗神圣军战役并立有战功的骑士不下百人。 这个事件, 后来被称为“血色九月”。 血色九月在当时引起了整个骑士世界的轰动。 中世纪是属于骑士的时代, 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是当时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1]。甚至可以说,在当时所有国家都属于“骑士王国”。君主与骑士之间, 是一种誓约关系,君主赐予骑士土地,骑士们向君主宣誓效忠。除去圣廷尚未灭亡时, 教皇能够以“绝罚令”解除君主与骑士之间的效忠誓约外,它一般被默认是牢不可破的。 然而, 普尔兰一世背弃了自己在加冕仪式上与贵族们缔结的这种誓约。 他将军事, 封地等权力,逐步从骑士阶层手中收回。单就从道义上而言, 普尔兰一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毫无疑问会遭受谴责。正因为如此,以地方领主为首的旧贵族们联合起来,声讨国王的“背誓”行为。 普尔兰一世强硬地镇压了这场暴动, 牵涉其中的保守派骑士一一被处死。 在血腥变革完成后不久,普尔兰一世因病去世, 将一个崭新的帝国交到了“捍卫者”约翰将军的儿子手中。但是舆论界对普尔兰一世的抨击并未随着他的病逝而终止,人们认为这是这位帝王一生最大的污点,他可耻地背弃了效忠于自己的骑士,杀死了他不应当斩杀的帝国功臣。 甚至,有人认为普尔兰一世的病逝,是命运对他“背誓”的惩罚。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普尔兰一世一开始其实是想以较为和缓的手段,推动新的经济制度改革。流血九月的发生是个偶然,普尔兰一世并不是没有想与保守派和解,但双方的矛盾太过于激烈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普尔兰一世是迫于无奈才处死曾经跟随自己的骑士——证据就是,那些骑士被处死之后,普尔兰一世并没有祸及他们的家人,甚至隐晦地给予了保护。 两种争论的关键点在于,普尔兰一世处死那么多骑士,是被迫?还是有意而为? ——似乎,只要确定这一点,就能够断言,普尔兰一世到底是不是一位背信弃义,冷血无情的君主。 现在,答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泛黄的纸上,普尔兰一世的笔迹凌厉,透过字迹那位君主冷静无情的声音仿佛回响在人们耳边: “……当我们彻底收回领主法庭的审判权后,他们就会意识到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了。 准备好我们的火枪和炮弹……一切皆可牺牲,一切皆可抛弃。 城堡时代该结束了。” 血腥变革,血色九月。 全都出自普尔兰一世本人的意志。 ……………… 距离圣威斯大教堂不远的一座独立别墅中。 穿着古典衬衫的国王坐在花亭的石椅上,翻阅着一本《罗格朗通史》。阳光透过墨绿的叶子,落在他身上,斑驳错落。他看起来还和圣威斯大教堂再加冕的时候没什么两样,时光在国王身上停驻了。 “1433年,海上神圣军入侵罗格朗东南。为了保证整体战局的胜利,希恩将军下令蔷薇铁骑战略性撤退,转守科雅山脉,自留布巴斯城,以身平民愤。” 国王沉默地看着这段话,许久,无声地笑了笑。 他翻过去,略过了自己熟悉的那一段时间,看起了十八世纪以后的历史。 在地狱之门能够打开之后,国王并没有立刻返回地狱,而是在人间又停留了十几年。直到罗格朗从中世纪向工业时代的转折完成之后,他才随着魔鬼一同回到了地狱。不过,作为“王权”权柄本身,在罗格朗君主权力仍处于上升期的时间里,国王还是能知道罗格朗都发生了什么。 直到新的变革发生,社会的阶层再次变动,一如预言里说的“大地像陶钧一样翻转起来,那最下面的将到顶上[2]”。十八世纪之后,新的革命发生,平民要求成为国家的主人,许多国家的君主被压上断头台,王权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按照最初的命运,在王权被人们抛弃的那一刻,就是国王的死期。 作为权柄的化身,国王的“死”与凡人的死不一样。他所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姑母撩人
大唐绿帽王
小公子(H)
我以力服仙
下弦美人(H)
魔界受欢之叔诱(H)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生存文男配[快穿]
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