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戏剧性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对萧何是另眼相看,特别看重,这就存在了问题了,第一为什么刘邦的意见和大臣的意见总是拧着的?为什么?再一个萧何为什么在封侯和排座次,两次能够得到刘邦的照顾,这个很不容易啊。 画外音: 在第一功臣的竞争中刘邦力推萧何这就让人不解了,论战功萧何不及曹参,论谋略他又不及张良,那么为什么刘邦偏偏看重萧何呢?难道仅仅是他当亭长时萧何对他照顾过吗?为什么刘邦这次要拧着大臣们的意见独断专行呢?刘邦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王立群: 我想这里边的理由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叫功不可没,萧何确实有功,我们在《汉初三杰》这一集中间讲过萧何他的四大功劳,叫成全沛公,成全高帝,举荐韩信和经营后方,四大功劳,萧何功不可没这是基础。第二点就是萧何跟刘邦私交极好,这一点大家不要忘了,刘邦跟萧何是有很深的私交的,他俩的私交非常好,其他人比不上啊,比如说张良,张良跟刘邦没有私交,他俩怎么认识的呢?他俩是张良起兵以后去投奔另一个人,在路上遇见刘邦了,就加入刘邦的队伍,他是这样相遇的,而且张良后来为了辅佐韩王成,他有一段时间把刘邦送到汉中,他回去了,等他的主子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他绝望了又来投靠刘邦,你看这个关系,就刘邦对他敬重,但刘邦对他并不倚重,萧何就和他不一样,萧何跟刘邦有私交,我们前面讲过。 我们再说曹参,曹参跟萧何、刘邦都是原来在沛县一同做官的人,当然萧何、曹参地位比刘邦高,但是萧何跟刘邦是有私交的,他们是同事,但是同时有私交,曹参跟刘邦是同事,但是没有私交,我们稍有阅历的人都知道,就是我们是同事,但是我们只是共过事,但是私下里没有交往,没有私交,所以关键时刻刘邦不会替他说话,我觉得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三条,叫需要丞相,刘邦把西汉帝国建立以后,他由大规模的战争转入到和平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间,刘邦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在打天下的时候,刘邦最需要的是能够领兵打仗的人,像曹参这样的人,像韩信这样的人,但是一旦他当了皇帝,一旦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文官,能够治国的文官,而在这所有这些人中间,张良是什么?张良是个高参,始终是一个高级参谋,从来没有实权,更没有处理过国家的行政方面的大政,所以张良显然不行,周勃跟曹参都是以军功著称的武将,打仗是好手,能治国吗?不知道,并不知道,这两个能打仗的人,刘邦还不敢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俩,那剩下萧何呢?萧何是经过实践证明,他是能够经营国家机器的人,你看楚汉战争这四年,刘邦在前面打,整个的关中、汉中、巴蜀都交给萧何一个人处理,刘邦其实在灭秦以后,刘邦颁布了两条重要的法令,其中有一条,我们讲过了,叫约法三章,这个约法三章呢,要害就是把秦朝的烦琐的那个法律中间的一些苛法给它去掉,其实刘邦还有第二条命令,我们过去提了一下,没有重点讲,刘邦的第二个命令就是关中所有的秦帝国的基层官吏一律留任,包括县令、县长啊,乡里面啊,这些基层官吏全部留任,我们现在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简,其中最有名的是睡虎地秦简,我们看睡虎地秦简可以发现,秦朝的法律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到汉代了,刘邦去掉的只是那个苛法,维持社会治安的法令都保留下来了,这些法令留下来了,基层官吏又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听命于秦的皇帝,现在听命于汉朝的皇帝,这法令都基本没有变,谁最熟悉这些法令呢,除了这些基层官吏以外,在刘邦集团中间最熟悉这些法令的就是萧何,萧何在沛县起兵之前是主吏掾,他熟悉这些法令,所以用萧何做丞相,这是刘邦既定方针,你想想我们刚才讲了四个功臣,张良叫敬重,曹参叫感激,周勃叫信任,只有萧何叫倚重。 他这么倚重萧何,其实就想让萧何做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现在我们就回答了,我们刚才没有讲的一个问题了,刘邦为什么非要跟功臣们拧着劲儿,说的是军功,刘邦是偷换概念了,大臣们的概念都很清晰,大臣们都很明白,要按军功,毫无疑问那就是人家曹参的,别人是不能够比的,曹参身上受了那么多伤,攻城掠地的功劳一笔一笔记下来,我们看《史记》的《曹相国世家》,曹参的功劳写得很清楚啊,谁都比不过他,所以刘
相关推荐:
顾氏女前传
红豆
乡村桃运小神医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深宵(1V1 H)
我的风骚情人
开局成了二姐夫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