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度吧,所以我们没事,将来肯定能封,这叫什么?这叫急封雍齿。 画外音: 张良劝刘邦封雍齿,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徇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那么这个意外获得好运的雍齿到底怎样得罪过刘邦呢? 王立群: 其实雍齿跟刘邦的结怨是叫,有一个成语叫源远流长,他俩的恨那早了,是刘邦一起兵,雍齿就是刘邦的部将,刘邦一起兵以后,他是起自哪儿呢?起自沛县丰邑,沛县是县,邑就相当于今天一个镇,刘邦一起兵就派雍齿替他守住丰邑,这个丰邑是他的大本营,这是他的老家,然后他带兵出去打仗了,他外边打了胜仗,大本营丢了,雍齿叛变了,雍齿的叛变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被动,雍齿为什么叛变?很简单,两条,按《史记》的原话记载叫:“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就是雍齿平时就看不上刘邦,再加上刘邦一带大军出征,雍齿受到了当时魏国军队的压力,当时魏国就想把丰邑给吞了,就告诉雍齿,说你要投靠我们魏国,我封你为侯,你要不投靠魏国,我们把丰邑给灭了,雍齿本来就跟刘邦不和,当然什么原因没有交代。第二就是魏国军事的压力,在这个压力之下雍齿叛变,替魏国人守丰邑,而且丰邑的子弟跟着雍齿跟刘邦作对,刘邦一听说自己大本营丢了,匆匆忙忙带着兵来打丰邑,结果第一仗就打了个大败仗,把刘邦气得大病一场,回到沛县养病去了,一攻丰邑没有攻下来,但是这是个心病啊,所以刘邦就想去投奔另一个起义军,想从他那儿借兵打丰邑,结果半道上遇到秦军又没有借成兵,刘邦后来费了很大的劲儿把另一个地方打下来了,荡,打下来了收编了五六千兵,然后着军队二攻丰邑,又失利了,又没有打下来,最后刘邦为了三攻丰邑,逼得刘邦没有办法,把刘邦逼到一条好路上去了,刘邦就投奔项梁了,刘邦为什么投奔项梁,我们前面讲过,但是没有提原因,就是因为刘邦要打丰邑,他投奔项梁就想向项梁借兵,项梁还对刘邦特别器重,给了他十员战将,五千士兵,刘邦带着军队三攻丰邑,把丰邑拿下来了,雍齿打了败仗以后投奔到魏国去了,后来雍齿又归了刘邦,刘邦正在用人之际,人家来投奔他,你不能杀人家啊,而且后来雍齿还很能打仗,打了很多胜仗,所以你打了胜仗更不能杀了,所以刘邦一方面是恨得牙根痒。另一方面又不敢杀,你杀了他以后很多人就跑了,军心就散了,这就是刘邦跟雍齿结怨的经过。 这件事张良不知道,张良投奔刘邦比较晚,但是刘邦心里可清楚,所以张良就说,找一个你最恨而且全军将士都知道的那个人,先封他,两个条件,一个是你恨,再一个你恨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要是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也不行,一定要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你最恨的人,把他一封天下就稳定了,这件事张良做得很巧妙,应当说很有智慧。 画外音: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受封之后的张良,在正值事业巅峰的时候,竟然逐步淡出了朝政,有人认为张良是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也有人认为张良退出朝政是万不得已,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疾病缠身,那么张良淡出朝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后来真的不理朝政了吗? 王立群: 张良受封以后,据史书记载,张良跟着刘邦定都关中以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就是张良跟着刘邦到了长安以后,就逐步地淡出朝政,然后说自己有病,不吃粮食,练一种辟谷的功,就是练功养生,这件事情给张良留下来一个美名,四个字,叫功成不居,有了功劳了反而急流勇退了,后人对张良所有的表扬都脱不开这一点,一个说他有智慧,一个说他功成不居,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张良真是功成不居吗?这里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张良是有病,他淡出朝政是为了养病。第二种意见说张良是明哲保身,淡出朝政是为了自保。这是两派意见,各说各的理,张良是不是有病啊,确实有病,有没有记载呢?有记载,比如《史记·留侯世家》有这么一段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从楚汉战争开始,张良就经常害病,就在刘邦的身边病歪歪的病歪歪的,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没有单独去领过兵。《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封侯以后张良干脆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就是张良确实是有病,而且《史记·留侯世家》中间写过这么一段话说:“余以为,其人计
相关推荐: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村夜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恶蛟的新娘(1v2)
蝴蝶解碼-校園H
弟弟宠物
旺夫
桃源俏美妇
女奴的等价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