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兵多,汉军的士兵少,而且韩信下令打一会儿就撤,但是撤的时候有一条,要把所有手里的军旗和战鼓全扔了。古代打仗有一个规矩,军旗跟战鼓最重要,如果打仗中间谁能缴获了一面旗,或者抢了一盘鼓,回来要受重赏。所以韩信一撤退就把军旗、战鼓全扔了,扔的满地都是。赵军的士兵队形就乱了,都去争着抢那个战旗、抢战鼓。然后韩信就带着他剩余的一万人退到背水列阵的大营之中,赵兵攻过来,汉兵就在韩信的指挥之下双方对峙。由于韩信的军队没有退路,所以人人殊死搏斗,这个仗打得非常惨烈。汉军死活不退,最后赵军没有办法,说明天再打吧,就撤回去了,等他们转过头来一看,傻了,原来他们赵军的大营中间插的自己的军旗全没了,全是两千面汉军的红旗,所以,赵国的20万大军都以为大营被攻占了,赵王被抓了,所以军心一散,这20万人一哄而散成为散兵了。赵国的大将杀了很多逃兵,想阻止军队的溃散,但是阻止不住。然后韩信大开营门,带领他的军队重新杀回来,在乱军之中杀死了陈馀,活捉了赵歇,把赵国的20万军队一举歼灭,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井陉之战。 画外音: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面临三个不利因素,首先是“身处险境”,其次是“弱旅迎敌”,最后还“以寡击众”,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韩信为什么能在井陉之战中大败赵国的20万大军呢? 王立群: 井陉之战一结束,韩信手下的人都来请功,交出来我俘虏了多少人,我抓获了多少人,交了多少东西,最后问韩信这仗怎么能打胜,兵法上讲的历来不是如此,为什么我们却能够打胜,你这个背水列阵不在兵法。韩信说,在兵法你们没看,兵法上有两句话。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就这么两句话。他说你想想我手下是什么军队,我这三万人可不是精兵,精兵全被汉王刘邦抽走了,这是新参军的新兵,等于是我领着一群老百姓在打仗。我领着三万老百姓打仗,如果我把他们放在能逃命的那个路上,一打仗全逃了,我只有把这三万老百姓放在没有可逃的路上,老百姓才人人各自为战,我才能打赢,底下所有的将领听完都非常佩服,认为井陉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背水而战”,迫使每一个老百姓都得为自己的生存去玩命。实际上韩信还没有讲透,我再补充讲三点,韩信这一仗之所以能够打赢还有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第一个叫主客易位,主人跟客人交换了位置。打仗的时候呢,什么叫“主”,什么叫“客”呢?这就是打仗有进攻,有防守,往往进攻的时候军队一定要多,防守的时候军队可以少。而韩信打井陉之战两个不利条件,就是三万对二十万,本来自己就人少,还有充当进攻的角色,所以这个仗不好打。再一个,地形不利,韩信怎么来主客易位呢?他先搞了一个一万人布置一个背水列阵,然后带了一万多人出去打一下,假装战败就退回来了,退回来这两万多人全部在防守,赵军的20多万变成进攻方了。本来自己是进攻一方,现在换了个个,让对方成为进攻,自己成为防守,这就叫主客易位。第二个原因叫阵型合一,就是打仗要布阵,冷兵器时代的布阵最常见的是两种阵法,一种是方形阵,无论是正方形、长方形,叫方形阵,方形阵的特点是有利于进攻,方形阵的弱点就是两翼很薄弱。打仗还有一种阵法叫环型阵,就是把军队布置成一个圆,把战车围起来,所有的士兵都在战车旁边布置成一个圆。这个环形阵特别容易防守,就是它没有一个薄弱环节,它把分散薄弱的士兵抱成一个团,然后来防守。他那个背水列阵就是利用了这个环形阵的阵法,因为背水列阵的时候,后边是水,你不用担心赵军会抄你的后路,后面不可能有赵国军队。两边也是水两边也不可能赵军过来,后边、左右都不用防,防的只有正面,所以韩信把所有的军队都放在正面来防守,所以赵军是死攻,汉军是死守,能够守得住,他其实只防正面这一面,他实际上布置的是一个环形阵。第三个原因是奇正相和,什么叫正呢?正就是常规,常规为正,变化为奇,这就是正和奇。防守为正,偷袭为奇,这是正和奇。韩信他这个打仗他是正和奇都用了,所以我们叫他是奇正相和。 画外音: 韩信北伐平西魏国、灭赵国,几场仗打得都是有声有色,尤其是在井陉之战中,以3万老弱之兵大败20万赵军,更是韩信军事生涯中的成名之作,但赵王如果听从部将李左车的
相关推荐:
我的风骚情人
镇妖博物馆
深宵(1V1 H)
开局成了二姐夫
红豆
新年快乐(1v1h)
旺夫
淫魔神(陨落神)
交流_御书屋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