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他好听话(触手H) > 第73章

第73章

变领域0到1的一步,氦3聚变就是1到15,而从氦3聚变再到重核聚变却是15到1000,甚至更夸张。 只是,面对这座拦阻在前的“高山”,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无数研究员也始终未曾放弃过。 在超过150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中,加上外围为重核聚变反应堆的配套技术,分支技术,细分和延伸领域一些难题做努力的研究员,学者。总共参与重核聚变的各类研究人员,学者的数量,超过了五千万人。 也就是此刻的虫族化人类文明,才能够拿出,或者说供得起如此数量的研究员,在同一个项目上,持续上百年的研究。 在整个研究历程中,核心和外围的研究员们曾经遇到过许多巨大难题。 在最初,如何让“重核”实现聚变,产生聚变反应,都困扰着一众研究员们。 重核聚变的反应条件,相比于二代氦3聚变的反应条件,不是倍增,而是量级上的迁跃。 当初在氦3聚变上使用过的方法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这不是将曾经在氦3聚变上满足过氦3聚变反应条件的方案重新拿出来敲敲打打,再完善,再做雕花就能够实现的。 就为重核聚变点火这一步,人类文明的研究员就需要找到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某种意义上,重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实际又是从头开始。 曾经的二代聚变技术只是给人们指明了接下来的方向。但之前的经验,对于三代重核聚变的研究,基本没有任何帮助。 而在好不容易在温度上和压力上能够满足让重核聚变实现反应的条件, 紧跟着一个新的问题就冒了出来。 为了满足让重核聚变始终反应的艰难条件,在反应堆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以维持。 在人类文明建造的第一座重核聚变的点火实验装置上,重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远远低于维持重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条件。 也就是说,重核聚变反应实验堆的自持率小于一。 在第一次实验时,为了维持重核聚变反应进行下去,还需要同时有十座大型氦3聚变堆为实验堆供能。不然反应条件不足,反应自然中止。 此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类文明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员们。 人们需要的是输出功率远大于氦3聚变的重核聚变,如果其不能自持,或者说维持自持之后,输出功率和能源量还不如氦3甚至氘氚聚变,那所谓的三代重核聚变技术就变得基本失去了意义。 而这个问题拆分下去,又涉及到无数新的问题。 可以说,在重核聚变示范堆成功之前,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一直在为这个问题而努力。 最终,历经超过150年,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用一个粗暴而精巧的方式解决了重核聚变实现的难题。 粗暴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们,几乎是用一点点磨的方式,将重核聚变反应堆从自持率远低于1的状态,磨到了现在示范堆的状态。 回顾过往超过150年的重核聚变研究历程,依旧以氦3聚变到重核聚变是15到1000比喻, 从15到1000,150年里,研究员们从未有过什么,骤然从15跃升到一百,或者说从一百跃升到200的过程。 有的只是,基于无数研究员无数成果下的0.1,甚至是0.01,乃至更甚的一点点进步。 然后花费超过150年的时间,走到了现在。 在建造真正的示范堆前,人类文明就曾经建造过数量恐怖的实验堆。 而说精巧,是因为此刻的重核聚变示范堆,从内到外,从核心到配套设施,每一步,每一处都汇聚着,人类文明无数工程上,理论上的超级天才们的巧思和闪烁的灵光。 有无数的研究员们一生的思考,汇聚成了整个反应堆庞大工程中一个极小细节的成果,甚至许多时候,哪怕一个极小分支的一个问题,都凝聚着不止一位研究员一生的全部。 最初参与重核聚变研究的那一批研究员,都早已经离世,在相同的期望下,在这旷日持久的研究中,研究员们已经完成过数次接力。 此刻,蔺道就正站在刚完成首次实验的重核聚变反应堆前。 研究员们将第一座重核聚变示范堆的建造位置,选在了月面。 即便以此刻人类文明的眼光,重核聚变示范堆也是一个庞然大物。 它的底面占地面积中,最长直径超过了10公里。 从外观上来看,比起一座聚变示范堆,它更接近于一座看起来有些峥嵘的月面城市。 它也的确比不少较小月面城市都大。 而为了启动它,其内部一共内置了四座大型氦3聚变堆。 而其虽然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如果拆开这个庞大系统的每一处,就会发现其每一处都在工程和设计上堪称完美。 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学者们,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将重核聚变堆的一切都做到了极致。 在重核聚变示范堆完成建造的那一天,所有参与的研究员都很确定一件事情。 或许对于更高技术水平的文明来说,能够以一种更巧妙或者更底层的方法,来实现重核聚变技术的应用。 但在目前相同技术水平下,没有什么文明能够做到更好。甚至都不定能够实现。 或者说,正是因为人类文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做到了极致,才实现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重核聚变技术。 此刻人类文明的重核聚变技术,某种程度上完全是靠“精巧”来实现的。 完美的控制,精确的反应条件,最大程度的能量利用。 如果说,环太阳粒子加速器是人类文明在工程规模上的巅峰,那么此刻的重核聚变示范堆就完全是精巧层面的人类巅峰。 不过,不管怎么艰难,此刻人类文明,在能源技术上,终于还是实现了这次如同相隔天堑的跨越。 从具体处,150年的时间如同愚公移山。 从宏观处,150年时间所有研究员们如同一滴滴水滴,乃至更小的水分子,聚合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形成一道无可睥睨的洪流,强行冲垮了,拦阻在前的高山。 对于虫族化的人类文明来说,没有什么有答案的难题能够真正阻拦住人类文明的脚步,哪怕是再艰难,人类文明依旧能够摸索出那唯一的道路。 欢呼声在重核聚变示范堆的首次运行达到预期后响起。 从人类统治疆域边缘的柯伊伯带,乃至更远地方的,因为蔺道而知道发生了什么的远航飞船上, 再到人类的母星,地月系统,以及太阳系更内环位置上,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附近的观测站。 人们激动而振奋。 能源对于一个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当然为此兴奋。 不过,这份兴奋也并不影响人们继续推进着手上的工作。 相反,在重核聚变技术宣布实现过后,人类文明的生产效率与生产力受此影响,只会更高。 按人类文明一如既往的效率,在示范堆确定点火成功之后,新的重核聚变堆就已经开始诞生了。 纪年217年,十月。 受重核聚变技术突破的影响,原本的电推进技术也因为能源,得到了一些突破。 按照实验数据和计算,搭载新的电推进系统的飞船,极限速度能够达到9.03%光速。 相比于能源输出功率上的飞跃,重核聚变和之前氦3聚变在能源量级上的跨越。 基于重核聚变技术提升了一些的电推进系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跨越。 这不是重核聚变技术不行,而是电推进技术不行了。 电推进系统这种形式,已经不足以完全发挥出重核聚变反应堆在能源上的优势。 就如同先前研究员们已经达成的共识一样,这种工质推进引擎,已经摸到天花板了,哪怕能源功率再提升,依旧不足以让电推进系统的速度再来一次大跨越。 可以说,此刻的电推进系统拖了重核聚变反应堆的后腿。 当然,在飞船上,重核聚变反应堆也有一个问题。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各方面的问题,重核聚变反应堆体型大的夸张。 而重核聚变反应堆的绝大多地方,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都没有办法进一步改进了。不然研究员们在示范堆上就实现了。 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里,重核聚变反应堆的体型都没有办法缩小。 这种超级体型,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了一艘星际飞船的设计。 重核聚变反应堆巨大,飞船设计就不能小,庞大的飞船带来自重的提高,相同的加速需要携带更多工质,更多工质也需要更大的飞船……最终出现一种边际效应。飞船肯定是不可能无限建造的更大的。 最终,目前的最优解,也就只能够做到9.1%光速的极限速度,而且还需要比之前群星级飞船更长

相关推荐: 老司机和老干部的日常   罪大恶极_御书屋   他来过我的世界   朝朝暮暮   凡人之紫霄洞天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女儿红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可以钓我吗   掌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