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红微破,舌面、两腮内及牙龈等处犹如积雪,故名 “雪口”,亦称 “鹅口疮”。庆幸尚未蔓延至咽喉周围及鼻孔,否则可引起乳食不利,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喉中痰鸣等险候。观其指纹略沉、淡紫,问其二便如何?近日是否身发寒热?其母言道:“小便量少微黄,大便3 天内积肚成形,虽不秘结,但气味很浓而臭,身体未见发热。” 此亦是胎儿妊孕期间,感受孕母热毒,蕴积于心、脾二经,出生后胎毒上炎,熏灼于口舌,发为此患。治宜清解心脾积热,方用清热泻脾散为主加味。处方:栀子2g,石膏5g,黄连2g,生地黄、黄芩、茯苓、朱灯心、生薏苡仁、淡竹叶各3g,生甘草1g,2 剂。1 剂药煎2 次,药汁混合一处,分多次少量温服,1 日至1 日半服1 剂。三煎药汁取其清澈液,用棉签蘸湿,轻轻自内向外拭去如白厚舌苔样 “雪口”,1 日五六次,如积雪样拭去后,复用清澈药汁洗之(用量不可过多,以免呛着婴儿)。乳母饮食要偏于清淡,勿进辛辣及荤腥油腻之物,切勿熬夜饮酒,保持心情平和。谨防小儿感冒,夜间哺乳量不宜过大。 此方以清解心脾积热为主,故用栀子、石膏、黄芩、黄连、生地黄、茯苓、朱灯心之辛凉、苦寒、凉血、清心之味以解其毒;加生薏苡仁、淡竹叶、生甘草以助渗湿利尿、清泻心火、调和诸药之力。屡用于新生儿感受母体湿热胎毒,发为鹅口疮或称雪口者,一般服药一二剂治愈。治愈后乳母饮食注意,并谨防小儿饮食积滞、外感发热,呵护好口腔清洁,1 岁后即少有出现此患的。 9 月5 日二诊。患儿母亲告知:“照您的嘱咐内服外洗,1 剂药服用将近两天后,孩子便尿清,大便不再味浓腐臭,舌尖红退,白厚舌苔样东西渐少,吮乳已基本正常;第二剂药服后,口腔白屑全退,不再烦躁啼哭,吮乳、精神都已完全正常。是否还需要吃药?” 视其面色、精神已经正常,雪口及舌尖红赤、指纹淡紫已退,舌苔薄白,胎热已除,鹅口疮已愈。苦寒之剂不可续服,以防伤及小儿稚嫩之阳。但是乳母饮食尚要继续注意,切勿骤食辛辣燥热之物,以防婴儿哺乳,重受热邪,复发鹅口疮等疾。 按语:鹅口疮常见于1 岁以内小儿,尤以初生婴儿为多见。如能及时治疗,非但容易治愈,而且预后良好。偶有延误治疗,致使白屑蔓延至咽喉,阻塞呼吸,身发寒热,口舌糜烂,甚至波及鼻孔,乳食不利,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喉中痰鸣等症,是为危重之候,须防不测之忧。故虽为小患,但必须早治。个人用上方因人稍作加减,一般都能在3 天以内治愈,加以乳母饮食等方面注意,保护好婴儿口腔洁净,尚未见到过一例不易治愈者,亦未见到过一例因为鹅口疮而留有后患者。如本例患者的鹅口疮,虽然时延2 月余,但病情尚不算严重,吮乳、精神都无较大影响,白屑未延及咽喉周围,仅是舌尖红赤溃破,尿黄、便臭、精神微烦啼哭等症。故用清热泻脾散为主,加生薏苡仁、淡竹叶、生甘草3 味,以助原方的栀子、石膏、黄连、黄芩、生地黄、茯苓、朱灯心的清解心脾积热、渗湿利尿泻火之功,2 剂药服用近四天治愈。加以乳母饮食等方面注意,以及对患儿的精心呵护,治愈后未再反复,而且预后良好。 若此患治愈后,盲目再服原方苦寒之剂,所谓续清余毒,则大为不可。因为小儿稚嫩之体,虽是母体遗毒,但不为大患,病去即止,续以乳食等方面养护即可。本方药多苦寒,胎热去,二便和,白屑化,舌尖红退,即为热去之象,故原方不可再服。再服必伤脾胃阳和之气,运化功能必受影响,随之出现纳差或吐泻消化不良等症,乃是常见之患,不及时调治,必会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故偏于苦寒之剂,病去即止,切不可因为疗效显著而盲目过服。有病则病当之,病去过服药饵则正气受损。尤其是苦寒之剂,应用时尤当审慎! 90.
相关推荐: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乡村透视仙医
婚里婚外
山有木兮【NP】
过激行为(H)
篮坛大亨
树深时见鹿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