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患者2 个月前与人说笑,对方失手将其推倒于约2 尺高土坎下,当时未觉甚痛,后右胁下日渐闷痛,时而如针刺感,一连数次,每当天气变化,或遇怒气,或饮生冷,或食生硬之物便发。近十余日疼痛不息,脘腹牵痛闷胀,午后低热,纳减,易怒,睡眠不安,头目昏眩,大便干燥难解,小便色黄、频欲解而涩短,虽经调治,中西药及针灸等效果均不显著。脉来小坚、弦长之象,舌质晦暗、乏津、无苔,面色黄里透青而暗,两眼眶呈淡青色。此即《灵枢》所谓 “有所堕坠,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之证也。法当疏肝利气,活血散瘀。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g,黄芩、赤芍各12g,酒大黄6g,枳壳12g,紫苏子9g,桃仁6g,当归尾、红花各9g,甘草4.5g,少以米酒为引,以助药势,2 剂。 8 月16 日二诊。上药服下头剂腹胁疼痛数阵,服至2 剂时即无所感。细诊脉象,与前无减,此乃药轻力微,不能散其聚也。原方酒大黄改生大黄,枳壳改枳实,量加至15g,另加苏木、木香各6g,水、酒各半煎,去渣温服,以大便利下恶血为度。因患者与我相距数里,又恐药猛攻下太过,便再三嘱咐其子:以下出恶血(死血)为度,且勿过之,以防血脱。 8 月19 日三诊。脉细,舌质淡红,津回。患者云二诊药服下较前腹痛更甚,二便仍无所感。后遵所嘱将2 剂药合煎,加量服下。2 小时后腹痛加剧,肠鸣及矢气不息。约过半日,大便解出如酱油状稀糊,一连四五次,泻后胁腹顿觉宽松,疼痛渐止,知思饮食。至此病邪已去大半,当以轻剂调理肝脾,加以饮食调养,以善其后。切勿攻克太过,过则伤正也。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2g,云茯苓12g,柴胡9g,枳壳9g,山楂9g,香附、全当归各6g,木香6g,延胡索6g,麦冬9g,香附12g,红花6g,甘草3g,3 剂。逾年往访,胁痛痊愈至今,劳作如常。 37.毒滞血营(乙肝大三阳) 杨某妹夫,男,27 岁,乙肝病毒携带史3 年,1998 年9 月30 日杨某拿其血生化检验单来求治。化验单提示:HBsAg(+),HBeAg(+),HBcAb(+),即人们常言之 “大三阳”。精神、饮食、劳作等一切正常。经判断辨证,多属毒滞血营型,治当活血解毒。处方:茵陈45g,山栀子9g,大黄9g,血三七9g,丹参30g,黄花败酱草24g,赤芍18g,大青叶30g,叶下珠30g,土茯苓24g,黄木香6g,红木香30g,青皮9g,生甘草9g,1 日1 剂,1 个月后复查。 患者不知何故,服药20 剂后未再取药。12 月3 日,杨某拿来的化验单提示:表面抗体阳性,余皆转阴,病痊愈也。 38.黄疸 杨某,男,23 岁,农民。1990 年8 月13 日首诊。患者胃脘胀满,尿黄、厌油、发热十余日,历经数医诊治,皆曰 “感冒加消化不良”。吃药打针,几无效果。近四五天来脘胀更甚,饮食难进,体倦乏力,睡眠不实。视患者面色、白睛深黄,精神不振,舌质红绛,苔黄厚而腻,脉象滑数。乃湿热郁滞、肝胃不和之阳黄证也。治当清热利湿,疏肝散瘀。用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15g,薏苡仁60g,车前子15g,丹参30g,黄柏15g,柴胡9g,木香9g,赤芍15g,3 剂。 8 月17 日二诊。患者自述:上药服下腹部微痛,继而便溏,日解四五次。3剂服后脘胀减,欲思饮食。此为药已对症,当续治之,原方再服3 剂。 8 月22 日三诊。视患者面黄、眼黄退去大半,精神见爽。舌质红绛已退,苔稍厚微腻,脉缓滑。此为湿热之邪已衰,不可苦寒续攻,当健脾胃与利肝胆同施,即所谓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也”。遂改拟健脾益胃、疏肝利胆法续治。
相关推荐: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乡村透视仙医
婚里婚外
山有木兮【NP】
过激行为(H)
篮坛大亨
树深时见鹿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