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周锦渊就会看一眼。 点完名后,周锦渊点了下PPT,简洁的课名就出现在了屏幕上,正式开始了他的讲课,“医案!又叫脉案、病案,也就是我们的病历记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医案,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对于经验医学来说,这样的记录就更加重要了。看医案,看前人名家的理、法、方、药之运用,化为己用,这是最好的学习之法!” 众位同学回过神来,都默默做出了同意的表情,这门课只有大二及以上才能选,刚入学的旁听生不提,大部分人都懂得医案的重要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如何学习。 但听明医、明师分析经典医案,还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不知道第一堂课,周老师会以哪位名家的医案开场。 周锦渊一点,PPT翻了一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经典医案,来自我十六岁行医所遇……” 所有人:“…………” 第71章 周锦渊说完后, 全场静默了起码十秒。 ……有一种很想吐槽,但是仔细想想又不知道怎么吐的感觉啊。 本来以为会看到什么叶天士、施今墨, 或者现代名老中医, 莫教授也行吧。结果周老师放起了自己的医案, 还是十六岁时行医的,十六岁! 但是你要因为年纪, 就说人家的医案够不上“经典”两个字,又不大对, 毕竟周老师现在也才二十二、三,却已成名。你敢质疑年纪,很有可能下一秒就被打脸啊。 所以仔细一想,吐什么槽啊, 感受一下被学神统治的恐惧就是了! 不止经典医案就是周老师本人的, 而且他和助教容神的表情都特别理所当然。 人家的十六岁在干什么,我们的十六岁又在干什么,就算人是医学世家, 他们学院也不少家里世代从医的,这一行多得是医N代,不见得每个都如此。 “这是嗜睡案一则。患者为女性, 三十出头。在你们助教家遇到的,她来拜访, 提及了自己的病情,当时我还未正式设案开诊,但大胆一治, 说服这位女士,一剂即取得了显著效果。” 周锦渊的PPT上写得比较简单,只是把他当初的医案放上去了,他自己读出来时,又补充了一些细节。 容细雪转头看周锦渊,可能是想到那时候周锦渊怎么忽悠人家吧,还笑了一下。 台下学生:“哦——” 这个哦,哦的是怎么医案还有助教,还去家里,俩人真是远房亲戚么?这一家子都是变态学神基因吗? 而且容神还笑了,笑得台下都有轻微的抽气声,不知道为什么直觉告诉一部分人,这俩不像是亲戚。 周锦渊说起这些细节,倒不是可以秀一把和助教的关系,重点是行医时的态度。 现在大众普遍对年轻大夫有质疑,而有些年轻大夫自己其实也没什么自信,出了学校后,很多时候不敢开方,临床不知如何下手。 其实,胆大心细即可,尤其处处都有老师,现在风气又比以前开放,自己开不好还能请前辈把关,主要得积极临证积累经验。 “病人主诉是近两月,每晚七点左右,即会难以自制地入睡,不管在做任何事,不管什么姿势,甚至在和人聊天,也可能忽然昏睡。一个小时后,又自然苏醒。再怎么努力控制睡意,七八点的样子,总是会睡着。她尝试了很多药方,治疗,甚至怀疑是中邪了。” PPT这一页只放了病人的主诉,和诊查而已。 下面还有周锦渊的四诊记录,比如病人舌淡红瘦瘪,脉沉实稍数,大便干燥,偶有胸闷等等,没什么特别不舒服的地方,除此之外也没有异常状况。 很自然,大家就陷入了思考。好古怪的病,每天定时昏睡一小时,无法自制……难怪治好后被列入了大佬的经典医案。 在场包括了好几个年纪的学生,水平也各有高低,一些学霸从诊查记录,其实也能琢磨出不少东西来。 一般多眠古人都从阳虚论,但病人不止是嗜睡,睡一个小时又醒来了。而且根据诊查的舌、脉象等看,病人可能有阴虚、血燥,清阳不升…… 其实,有诊查记录,已经是完成了十分困难的开头部分,尤其脉诊。 周锦渊是精于脉诊,但对很多人来说,是“心中易了,手下难明”,这是十分易学却难精通的诊法。幸好还有其他三诊合参,现在又能用现代医学仪器辅助。 虽有准确的四诊记录,但一时之间,大多数在校生还是无法整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辨别这个病案到底什么情况,该如何辨证论治。 “我当时的辨证方法很简单,都在书里。”周锦渊解释道,“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过,嗜睡,很多时候是和心、脾、肾等肺腑功能失调有关系的,病人也确实肾阴虚,肝血燥,胸闷。” 因为周锦渊选的病案好,症状蹊跷,教室内外几百人,听得都十分入神,就跟悬疑推理似的,特想知道结果、自己猜对了多少。 “诸《景岳全书》里提到不寐,说‘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引起心阳偏亢,出现夜寐异常’。《素问》说,‘肝热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病人胸闷,和肺有关,《黄帝内经》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诸气,也就包括了卫气。《灵枢》又是怎么描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卧,阴气尽则寤’!” 周锦渊一口气就背了一大段医书原文,都是PPT里没有的,别说停顿,速度甚至有所加快,但又很清晰,字字入耳。 “嗜睡和心、脾、肾等肺腑有关,同样是因为他们可以影响到卫气。卫气循行失常,则睡眠失常。病人犯病都在每晚七时,又恰恰正是卫气从行阳转为行阴的时候。 “于是证据环环相扣,我可以得出结论,症结全在卫气。阴虚血燥,清阳不升,故此在卫气要行阴时嗜睡,又行阴之路不通畅,转醒!” 整个判断过程,从周锦渊口里说出来,清清楚楚。医书经典张口就来,连磕巴都没有,显然是烂熟于心。既然当时能想到,那就是至少十六岁已烂熟于心了。 “喔——”台下响起了掌声,盛名之下无虚士,这个辨证过程真是有理有据,又十分清爽啊! 大佬年少时就熟读经典,临证时还能立刻想到对应典籍,互相参考。透过表面看实质,揪出问题关键。将看似古怪的病症,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大佬自称很简单,都在书里,其实是特别体现功力才对啊。只有一个字可以说了:服。 “所以这里我要岔开话题,提醒你们学医非常重要的一点,博览群书,培养中医思维。有翔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践。”周锦渊实事求是地道,“这也是我学有所成的原因之一。” 周锦渊说得很直白,“我父亲的医术也很好,家里世代行医问道。有的人可能会想,我是从小家传,言传身教,所以更容易取得成就。但是,还有句俗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医者,更是一定要兼得众家所长,如果我只学到家传,那么我很难超越我父亲。同样,即使有的同学没有家传之学,同样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成就明医。 “当年我其实也曾经有些困惑,你们的助教做过一个统计,古代名医成名年纪、方式不一样,有的少年成名,有的年过半百才刚开始学医。而家传、师承和自学成医的比率其实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学医时间、方式,这些的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占压倒性优势的数据,最大的共通点,是这些名医都勤学经典,注重临床。于是从此,我把家里的医书都背了下来——当然,大家尽力而为,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背下来,至少熟读理解,广泛阅读。” 听到前面,众位同学还有些喝到鸡汤的感动。 到最后几句,却是有些按捺不住了。所以不止是熟读经典,根本全都背下来了?真的假的啊,这得是什么记忆力啊! 这个能力,一般只在新闻、小说里见到过哈。 “周老师,您真的能全都背下来吗?背了多少?都像刚才那几段一样流利吗?”有学生举手问道。 “谭茗同学。我能看到的反正都背了,不说倒背如流,但是默写没有问题。”周锦渊说道。 提问那同学惊了,老师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刚刚不就点名一次吗,难道她这么出色,连老师都注意到她,还记下她的名字了? 已经有聪明的学霸猜到了端倪,颤颤巍巍地道:“老师,那你记得我的名字吗?” “邵峰同学吧。”周锦渊看了开口的人一眼,几乎没有思考,立刻道。 全场都沸腾了,我去,真的假的啊,这就都记住了。 各个角落选上课没选上课的人都开始举手,想让周锦渊说他们的名字。 周锦渊绝对不是蒙的,没选他课的能一眼认出来,选了的也能一口说出名字。这座位都是今天随意坐的,即使周锦渊提前背了花名册,也得和脸对应上啊! 有个前排的学生忍不住道:“有句话我已经说累了,震撼我全班啊!老师,你这技能也太牛了吧!” 从这一点,他们就相信周锦渊真的能背下来很多医书了,这应该是天生的绝佳记忆力吧。 “是吧?谢谢。”周锦渊笑意盈盈地道,仿佛不经意地提醒,“所以你们想逃课的也要想清楚了。” 所有人兴奋的笑容都僵在了脸上,本来还热热闹闹的教室瞬间寂静下来,只看到老师还在魔鬼一样微笑。 ……靠啊!!! 难怪一个期末要面批的老师,居然会宽容表示只点一次名! 感情不是以后的课都不查人了,而是点一次他就记住了,看一眼谁来谁没来就知道了,用不着点名啊,直接给你扣平时分了! 周锦渊无视所有人惊恐的表情,愉快地道:“接下来我们再继续说这个嗜睡案,怎么用药。当时我开的方子,是以杏仁、紫菀、苏梗调肺气,以此改善卫气循行失常,同时,升麻用以帮助升清,生地、熟地……” 接下来的整堂课,周锦渊继续解读医案,带大家走进自己的思路,分享了不少干货。 学生们被他暴击了两次后,好不容易用后半节课才在知识的海洋中恢复了过来。 到了下课时,有学生弱弱提问:“周老师,那期末作业会是怎样的,写论文吗,难不难?” 都是冲着学分来的,一个以为会很好过的选修课,可别给挂了啊! “你们怎么都很关心期末作业吗?放心吧,期末作业也只是占百分之四十。”周锦渊笑着道。 众人这才稍微松了口气,“这么说剩下的是平时表现分,不迟到旷课,还积
相关推荐:
直男的女神系统(H)
我们不是包养关系而是在谈恋爱?(H)
兽人的宝藏
《都市偷心龙爪手》(未删节1…1160章)
红楼大霸王
扶贫大鹅村
潜规则
情潮(ABO NP)(gl)
占有你的身体(女尊)
竹马守寡的第七年(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