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得是官家啊。 钱、权、物、人全在你俩手里,名声给秦桧。 这个安排实在是妙,太妙了! 哈哈哈......” 眼看他都快把自己给笑死了,岳飞和赵鼎俩人都是一脸的无语。 “要不,本相现在去跟官家说说,让你来当这个总负责人? 这个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啊。” 赵鼎这么一说,刘大中赶紧摆着手投降。 “别别别,我即不德高望重,也不会写文章,字更写不好,我可承不了这个名。” “你这不就谦虚了嘛,本相觉得你行。 我现在就去跟官家说去。” 说完他就作势要走,然后被刘大中一把给拉住了。 “赵相饶命!” “真不要? 天竺、和安南的土地本就肥沃无比,等这两个水坝修成之后,更是旱涝保收。 你要当了这个总负责人,当地百姓不得把你当成活菩萨供起来?” 看到赵鼎脸上的调侃,刘大中直接送了他一个大白眼儿。 “得了吧! 他们如果老实的话,这两个水坝就是保他们旱涝保收的活菩萨。 但他们要是不老实的话,就会知道什么叫菩萨一怒血染万里了。 而且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官家的心思啊? 如果民间对这两个水坝的评价好的话,那就会宣传是你俩负责修的水坝。 如果民间评价不好的话,那就会宣传秦桧是总负责人,你俩只是奉命干活而已。 反正就是有功的时候秦桧蹭不上,有过的时候他又跑不掉。 这么好的差事,我可不敢抢,还是交给咱秦副相吧。 我现在就是好奇,秦副相知道这事儿之后,心里会怎么想。” 秦桧可不知道,已经有一口天大的锅在等着他了。 他这会儿正在自己房间里砸东西呢。 眼看秦桧已经快把自己桌上的东西砸完了,前来拜会的万俟卨赶紧上前拉住了他。 “秦相,别再砸了,这些东西可都是刚刚置办的。” 万俟卨这么一提醒,秦桧顿时把自己手里的镇纸给放下了。 但放下之后,他还是好气。 于是,大骂了一句。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不足与谋啊!” 听着秦桧这句话,万俟卨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今天来见秦桧,是因为考试已经结束,他们也都知道了考的是什么。 当他得知考题之后,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第二反应是愤怒。 然后,他就来找了秦桧。 结果,就碰到秦桧在砸东西。 显然,秦桧比他还气。 因为正常情况下,科举的题目都是比较中庸的,不会表现出什么倾向性。 只有这样,才能相对清楚的,考察出学生的学识到底怎么样。 毕竟科举选拔的只是官场的预备人才,而不是成熟的官员。 只需要他们的学识足够,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便已经足够了。 但历史上也不是没出现过,倾向性相对明显的考题。 每次出现这种考题之时,便意味着朝堂已经被某一个势力掌控了。 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会用一些倾向性相对明显的考题。 这么做的目的,便是测试学生的政治倾向。 然后从中择出盟友,踢走反对者。 简单来说,就是只看立场,不看才华。 当他知道考题的瞬间,他便知道这题绝对出自于屁股坐在江浙淮士族一方的官员。 弄出这么一份考题,就是想要筛选出自己的盟友。 但让万俟卨无语的是,他们确实有能力在考题上面耍一些小聪明。 可他们似乎忘了,最终评卷考卷的权利,并不在他们手中啊。 搞出来这么一份考题,跟把刀子递到对方手里,有什么区别? 而这份考题最终能成为考试的正式题目,也就证明主持考试的赵鼎一帮人,看懂了他们的目的。 并且,用他们亲手递上的刀,架在了他们自己的脖子上。 你想筛选盟友? 正好,我们也想。 这便是秦桧气的大骂坚子不足于谋的真正原因。 看着气的上气不接下气的秦桧,万俟卨张嘴就来了一句。 “秦相,江东士族自古以来都是这般鼠目寸光,要不然也不能被骂这么多年鼠辈。 您也别跟他们置气了,再把自己气着了,就划不来了。” 谁知道他这么一劝,秦桧更气了。 “老夫也是江东士族之一,你的意思是,老夫也是鼠辈?” 秦桧这么一吼,万俟卨顿时尴尬了。 擦,忘了这一茬了。 于是,他就赶紧往回找补。 “秦相您误会了,我怎么会骂您是鼠辈呢? 虽然您是江东士族之一,但您和他们不一样。 就算退一万步,您是江东鼠辈,也是鼠辈中的顶级.......” 说到一半儿,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之后,他赶紧捂住了嘴。 然后,对着秦桧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秦相,我说我来的时候喝多了,您信不?” 听见这句话,秦桧因为太过生气,竟然被......气笑了。 一时间,场面更加尴尬了。 尴尬了一会儿,万俟卨都快用脚趾抠出来一个秦府之时,秦桧突然咳嗽了一声。 然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般,淡淡的说道: “罢了! 事已至此,生气也是无用,一切等科举的结果出来再说吧。 只是......” “只是什么?” 秦桧本来是想说,只是这件事过后,要抓紧和江南士族切割了。 但话说到一半儿,他才突然发现,自己根本切割不了。 反倒是万俟卨,他本就是汴京人。 只是因为当初朝廷南迁,才和江南士族搅和在了一起。 如果他要是下狠心切割的话,还真能切割的掉。 我要是出声一提醒,岂不就让你过上好日子了? 不行,我切割不了,你也不许切。 想到这里,他的声音更淡定了。 “只是我们也不必那么悲观。 赵鼎、岳飞那些人虽然与我们立场不同,但还是非常正直、无私的。 就算有些学子的立场不是他们想要的,但如果真有才华的话,他们肯定也不会刻意打压。 所以,事情不一定会有我们想的那么坏。” 听见秦桧这话,万俟卨人都麻了。 秦相您给自己的对手送一个正直无私的评价是不是不太合适,这样会显得站在对立面的咱们不太像个好人啊。 或者说,您现在已经这么自觉的把自己定义成反派了? 第972章 朕的翰林学士哟,你怎么还自称学生呢? 在秦桧等人的忐忑不安和众学子们的翘首期盼之中,科举的榜单终于是出来了。 第一名便是那位主张先建立防御,然后再打出去的策论的作者,他叫做张孝详。 那位岳飞、赵鼎等人都急着知道名字的活阎王,也就是这次科举的第二名,叫做杨万里。 第三名便是虞允文。 而那位想把岳飞封神的鬼才,在成绩公布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被刘禅给悄悄叫到了宫里。 “学生范成大,拜见官家,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眼前这个行礼入仪的年轻人,刘禅命其平身之后才说道: “朕记得你。 你生于吴县,幼有才名,十二岁便遍读经史,十四岁即有诗文传世。 当年母后回朝之时,你也曾作赋赞贺,天下为之倾倒。 只是之后为何再未有你的诗文流出?” 刘禅这么一问,范成大立即委屈巴巴的说道: “官家,这都赖您和元帅啊。” 他这委屈巴巴的样子,一下儿就把刘禅给整不会了。 “啥意思? 我俩怎么你了?” “俗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但在您的运筹帷幄和元帅的南征北战之下,咱大宋一年一个样儿的变化。 每次学生心有所感,想立个毫言状志之时,却总是一回头就发现您和元帅已经把学生的毫言状志给实现了。 一次是这样,两次还是这样。 学生吹牛逼的速度,根本追不上你俩开疆拓土的速度。 时间长了,那点儿写诗的兴致,也就彻底给憋回去了。” 范成大委屈巴巴的说完这句话之后,刘禅瞬间被惊到了。 这个拍马屁的角度,好新颖啊。 朕得把他的话抄下来,让大臣们好好学学。 以后谁再想拍马屁,就照这个标准拍,实在是太爽了呀。 想到这个,他就看向了旁边的起居郎。 “都记下了吧?” “回官家,一字不差。” 他俩这对话,差点儿没把范成大给吓死。 扑通跪地之后,他就忐忑的问道: “官家,学生是不是说错什么了?” 他这一跪,直接把刘禅给跪懵了。 “没有啊!” “那您......” 指了指起居郎之后,他还是问,你是不是在记我的黑料,好方便秋后算帐。 因为他的话没说完,刘禅也不知道他竟然会这么想自己。 但他既然指了指起居郎,那必然是跟这个有关。 于是,刘禅便理所当然的回道: “哦,你说起居注啊? 朕的一言一行,都会记录在案的。 其中重要的部分,以后都会载入史册。 今天,就是你史书留名的开端哦。” 刘禅这句极具蛊惑性的话,让范成大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真......真的?” “那是当然,朕一言九鼎,岂会诓骗于你?” “谢.......” 但他这一个谢字还没说完呢,就听刘禅突然话锋一转。 “只是......大宋好像没有你发挥才能的余地啊。” 刘禅这一句话,让正在兴奋的范成大脸一下子就白了。 “什......什么? 官家您.......” 见自己一句话把人吓的都结巴了,刘禅赶紧笑眯眯的问道: “你的那篇策论,确定是你自己写的吧?” 问完之后,看着疯狂点头的范成大,刘禅继续问道: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 刘谦这么一问,范成大顿时脸红了。 “自古以来想往外扩张,无非就那么几个途径。 要么靠军事,要么靠经济。 但咱们大宋,军事方面有元帅,经济方面有贵妃娘娘。 学生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如何在这两个方面超越他们。 然后学生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另辟蹊径。 无意之中,学生偶然发现,利用宗教扩张这一方面,咱们大宋还是个空白。 所以,学生就......” 说到这里,范成大没再往下说,而是看着刘禅露出了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看到他这笑容,刘禅不由的赞了一句。 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暗暗夸了一句之后,刘禅才一脸遗憾的说道: “朕也希望你能填补这个空白,但岳爱卿只想当战神。 对于当主神这事儿,他毫无兴趣。 所以,咱大宋是没你发挥才能的机会了。” 刘禅这么一说,范成大刚刚亮起来的眼睛,瞬间黯淡下去了。 但就在这时,刘禅又突然问道: “你知道大秦不?” 听到这句话,范成大都快裂开了。 一看他这个表情,刘禅顿时明白他误会了。 “朕说的不是始皇帝那个大秦,是传说中处于极西之地的那个大秦(汉朝时对罗马的称呼)。” 刘禅这话一说,范成大下意识的往后一退。 “官......官家您想干嘛?” 他这一退,把刘禅都给退无语了。 你这个反应是什么意思? 朕看着像什么哄骗小朋友的坏人吗? 心里暗暗吐槽了一句之后,他就凑近了范成大继续说道; “朕记得大汉还有大唐的记载上都有记载,包括咱们大宋的商贾也说过,那些大食的商贾从咱们大宋买走的丝绸、瓷器、茶叶、铁锅之类的东西,其实并不全是他们自己用的。 他们买走了之后,大部分都转卖到了这个叫大秦的地方。 可惜的是,咱也不知道这个大秦到底在哪儿。 但朕想着,他们能从大食人手里买那么多东西,应该是挺富的吧。 而且,景教好像就是从他们那里传来的。 既然他们能信那个劳什子景教,拜那个什么阿罗诃,凭啥就不能拜咱们元帅呢。 他们那个阿罗诃有什么呀,咱元帅手里可是有几十万大军呢。 拜咱元帅,一定比拜他们那个阿罗诃靠谱。 你说是不?” 听着刘禅满是蛊惑的话,范成大人都傻了。 “官......官家,您的意思是想......想让学生找到大秦,然后忽悠他们信奉元帅?” 看着结结巴巴的范成大,刘禅顿时不乐意了。 “这怎么能叫忽悠呢? 你这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接受咱元帅的保佑。 而且,朕的翰林学士哟,你怎么还自称学生呢?” 第973章 范成大:这样的考验......我顶不住啊。 朕的翰林学士哟,你怎么还自称学生呢? 听见刘禅这句话,范成大整个人都懵逼了。 大宋的翰林学士,只有三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便是科举考试的前几名。 但就算是前几名,也得通过馆阁选拔之后,才能进入翰林院。 而且进入翰林院,距离成为翰林学士还有很远的距离。 刚进翰林院的学子,一般会授个校书郎之类的职位,然后一步步升职,混到顶点才能成为翰林学士。 第二个来源,便是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经重臣推荐,皇帝批准之后,才能进入翰林院。 然后同样要一步步的晋升,最后才能成为翰林学士。 而第三个来源,便是皇帝特召。 这种情况极少,一般是名扬天下的神童,而且还要通过专门的神童试,才有可能会被皇帝特召。 比如名扬大宋的婉约词宗师晏殊,但是从这个渠道进入翰林院,并最终成为翰林学士。 范成大认真在心里对比了一下,然后,更懵逼了。 我是科举的前几名吗? 是个屁! 非但不是前几名,甚至都快成倒数了。 我是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吗? 是个屁! 我特么一天班没上呢。 那我是名扬大宋的神童吗? 勉强.......也算不上。 自己确实从小被夸神童,但也就是在老家一带有点儿名气而已。 放在整个大宋,还真排不上名号。 比如有个叫虞允文的,苏大学士的老乡。 人家的神童之名,可比自己响得多。 所以,自己特么的到底是怎么在一个条件都不符合的情况下,直接原地起飞,一步跨到别人奋斗的终点,成为翰林学士的? 哦,懂了。 官家是要让我找到那个叫大秦的地方,然后给他们传教。 可是官家,我再怎么说也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人。 你拿翰林学士来考验我,我......根本经不住考验啊。 一想到这个,范成大干脆也不扭捏了。 “微臣谨遵圣谕,定不让官家失望。” 听见这句话,刘禅一下子乐了。 然后,从袖子里拿出来一块牌子就递到了他跟前。 “官家,这是什么?” “这是采风使的令牌。 你离开大宋以后,除了你带去的护卫之外,朕会另外安排人暗中保护你。 这些人平时不会干涉你的任何作为,当然也不会给你提供什么帮助。 但如果你在外面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或应对不了的危险,就根据约定的暗号把这块令牌拿出来,他们自然会献身。” 听到这个,范成大激动的泪都下来了。 “臣拜谢官家隆恩。” 但他刚谢完抬起头,就见刘禅又拎了一块令牌举在了他面前。 “还......还有?” “那当然。 这个是皇家商行的令牌。 拿着这个令牌,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拿到你需要的经费。 你的经费无人审计,也没有上限。 只要你觉得需要,凭着这个令牌拿钱便是。” 一听这个,范成大哭的更凶了。 “官家您放心,臣就算是死在外面,也绝对不辜负您的期望。” 他这么一说,刘禅那是相当的满意。 但是,他正准备好好勉励对方几句呢,却见范成大眼巴巴的抬起了头。 “官家,还有啥福利没有?” 听到这话,刘禅顿时愣在了原地。 然后,在他的注视之下,转到了他身后。 再然后,一脚踹在了对方屁股上。 “滚! 翰林学士的俸禄,会定时送到你家里。 你的一家老小,朕也会亲自派人照顾。 至于你的爵位,朕也给你准备好了。 但是,在你配得上这个爵位之前,不要让朕看到你。” 被刘禅一脚从御书房踹出来之后,范成大乐的是牙不见眼。 但其他人的心情,可就复杂了。 这次科举录取的人数,达到了三千九百八十六人。 而技术科那边则更夸张,达到了六千三百二十八人。 两个考试加起来录取的人数,达到了大宋立国以来,录取人数的一半儿。 比大唐二百八十九年时间录取的人数,还要多三四千人。 毫不夸张的说,此次录取的规模创下了科举制度兴起以来的绝对记录。 等榜单出来那一刻,京城里的鞭炮声就没停过。 就算那些没考上的人,此时也是相当的激动。 虽然他们这次没考上,但如此大规模的录取,他们只要勤学不辍,早晚有中举的那一天。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国家开疆拓土带给他们的好处。 如果换成以前的话,他们就算想破脑袋,也不敢想国家能在一次考试之中,就录取这么多人。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随着榜单公布,前几名的答卷也慢慢流传了出来。 通过对这些答卷的分析,再对比自己的答卷,他们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 凡是名次靠前的答卷,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几乎都是在朝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延伸。 延伸的越合理,可行性越高,各次就越靠前。 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基本功要扎实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朝廷的政策相当的了解。 他们犯难的地方,就在这里。 正常来说,想要了解朝廷的政策,有两个渠道。 一是在学习之余,多收集多观察多分析。 但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集到施行于自己本地的政策。 如果想要收集其他地方,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政策,则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还有金钱。 但就算这三样全都具备,收集的东西也不一定齐全。 除了这个途径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途径,便是誊抄朝廷的邸报。 按理说,大宋朝的学子们,在这一方面要比其他年代的学子幸福的多。 因为大宋朝原则上,是允许学子们誊抄非机密的邸报的。 但允许归允许,到了执行层面,就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毕竟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也不只是一时一地的特例。 所以,也不知道是谁突然间冒出来的想法。 要是朝廷能把各地的政策汇编成册公开发行,方便学子们随时查阅,那该省多少事啊。 甚至,就算要我们出点儿钱购买,我们也愿意啊。 第974章 赵鼎:就不能让本相清静清静嘛! 如果朝廷能把各类政策江编成册公开发行的话,掏钱买我们也是愿意的。 本来这只是个别考生,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但也不知道是中了什么邪,短短几天之内,这想法竟然成了所有落榜生的共识。 又过了几天之后,这想法就再次进化成了如果看不到这个汇编的话,那下次的科举肯定还是没戏。 这一下子,所有的落榜生全都如坐针毡了。 可是,朝廷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啊。 难道,我们这辈子注定与中举无缘了吗? 不行!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不能认命! 等这个想法深深的种进落榜生的脑子里之后,突然有人来了一句。 “要不,咱去向官家请愿吧?” 这个想法冒出来之后,惊得一众落榜生顿时瞪大了自己清澈的大眼睛。 好想法啊! 于是,登闻鼓院外边儿的大街上,一下子就跪满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学子。 等赵鼎收到消息之时,气的差点儿没跳起来。 为了让你们了解天下大事,所以就让朝廷把各项政策进行汇编,然后公开发行? 你们就不能让本相清静清静吗? 欺负本相不懂是吧? 你们说的那玩意儿,他不还是邸报嘛。 但你们可知道,朝廷的政策本来就是给官员们看的。 能让你们这些学子前去誊抄,已经是对你们的格外开恩了。 你们还想得寸进尺? 美的你们呢! 什么? 掏钱? 掏钱也不行! 把那些东西整成汇编,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手,更需要大量的纸张,这可都是成本。 到时候让你们掏钱少了,顾不住成本。 让你们掏了多了,你们再随手造个与民争利的舆论,不得把本相给恶心死? 再说了,就算朝廷愿意不计成本的亏损来支持你们这些学子,也没那么多人啊。 这次科举是录取了不少人。 但这些人早就安排好地方了,那叫一个萝卜一个坑。 甚至,一个萝卜要去填好几坑。 本相从哪里再偷一点儿人手,去给你们搞这个? 一想到这里,赵鼎便无语的挥了挥手,对着前来报住的官员说道: “朝廷没有精力去给他们搞什么汇编。 但本相随后会下令,让各地的官员不得阻拦前去誊抄邸报的学子,让他们都散了吧。” “是!” 应了一声之后,前来报信的官员转身就要走。 但他刚一转身,就被赵鼎给叫了回来。 “大人,您还有什么吩咐?” “好好跟大家解释,别吓着这些孩子们。” “是!” 等这官员走了之后,赵鼎便继续忙他手里的活。 但是,还没过一会儿呢,那官员又回来了。 “学子们都散了吗?” 听到这话,那官员立即而露难色的说道: “大人,他们还在鼓院外面。 他们说......” “说什么?” “他们说价钱可以谈。 无论一份汇编的价格有多高,他们都能接受。 但是,朝廷要是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走了。 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有几个学子,已经跪晕过去了。” “什么? 晕了几个?” 看着突然蹿到自己面前的赵鼎,那官员顿时吓了一跳。 “回.......回大人,目前晕了三个。” 听到三个之后,赵鼎暗骂了一句。 真是个完蛋玩意儿,身体这么差,就算中举了,估计也受不了现在的办事强度。 骂了一句之后,他才看向了那官员。 “你马上去太医院请人,先救治那些晕倒的学子。 然后,你再多派人数,去和他们好好谈,千万稳住他们别让他们激动。” “是!” “回来!” “大人您还有什么吩咐?” “去开封府调集一些衙役在现场候着。 记住了,不是让他们抓人,而是防止有人趁机生事。 这些学子可是咱大宋的苗子,绝对不能出事。” “大人放心,开封府的衙役就在现场,没人敢闹事的。” “嗯,如此本相便放心了。 你去吧。” “是!” 应了一句之后,那官员就又出去了。 但过了一个多时辰之后,他又回来了。 一看他又来了,赵鼎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他们还没散?” “回大人,没有!” 说完了之后,他便为难的看着赵鼎说道: “大人,下官和其他几十位同僚嘴皮子都磨破了,但他们就是不听。 而且,他们也不闹事,就那么跪着请命,下官连驱赶他们都找不到借口。 要不,大人您去见一见他们?” 听见这话,赵鼎无奈的点了点头。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说完之后,他便随着这官员开始出门儿。 但刚到门口,就和刘童博撞了个满怀。 刘童博手忙脚乱的把赵鼎扶住,确认他没事儿之后,才赶紧问道: “赵相急急忙忙的是打算去哪儿呢?” “还能去哪儿,登闻鼓院呗。” “啊? 哎呀,这不是巧了嘛,赵相您不用去了。” “啊?” “官家为了这事儿,正在御书房等您呢。” “官家也知道这事儿了?” 见刘童博点头,赵鼎安排那官员继续去稳住局面之后,便随他进了宫。 等他进了御书房之后,才发现不仅刘禅在这儿。 岳飞也在这儿呢。 于是,他见了礼之后,便直接说起了登闻鼓院那边儿的情况。 等他说完了之后,刘禅便问道; “对于学子们的请求,赵相你怎么看?” 刘禅问完了之后,赵鼎便迅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等把自己的想法讲完了之后,他才总结道: “官家,不是臣不想给这些学子们提供方便,实在是没办法啊。 就算这次一共录取了近万人,但对于朝廷缺人的现状也只是有所缓解而已,远不到富余的程度。 所以,实在是抽不出人来搞这个事儿。 而且,收钱也是个麻烦事儿。 不论收多收少,最后都容易吃力不讨好。 因此,臣还是觉得,让他们像以前一样到官府去誊抄邸报便是。” 赵鼎一说完,刘禅就看向了岳飞。 “爱卿你怎么看?” “回官家,臣觉得赵相言之有理。 这个事儿虽然不大,但做起来极为繁琐。 关键是这个事儿毕竟是牵扯到朝廷的政策,一旦汇编过程中出现什么谬误,不仅会影响这些学子,也会波及到大量的百姓。 所以,这个事情普通的吏员可以根本就做不来。 如果真要搞的话,必须得有对朝廷政策烂熟于心的官员来主持才行。 而这样的官员,每一个都在重要的岗位之上。 因此,这个事儿是真搞不了。” 岳飞这么一说,刘禅顿时没了任何心思。 “既然如此,那就.......” 但他的话还没说完呢,就听到外面有一个声音喊道: “官家,臣妾以为这个事不仅能干,还能大干特干。” 第975章 岳飞:赵相你就跟着娘娘混,没错的。 官家,臣妾以为这个事不仅能干,还能大干特干。 听到这个声音,三人立即就看向了门口。 然后,就看到高软软从外面走了进来。 “爱妃你刚才说什么?” “臣妾刚才说......” 这话说到一半儿,高软软突然发现赵鼎正一脸狐疑的看着她。 然后,她便改口说道: “官家,臣妾觉得您得支持那些学子啊。 他们想了解朝廷的政策,难道是为了他们自己吗?” 她这么一问,刘禅还没说话呢,赵鼎就马上问道: “难道不是吗?” “那当然不是了!” 看着信誓旦旦的高软软,赵鼎差点儿没把白眼儿翻到天上。 “那娘娘觉得他们是为了谁?” “那当然是为了咱大宋啊。” 听见
相关推荐: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烈驹[重生]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痞子修仙传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总统(H)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