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看透了官家的目的之后,他瞬间没了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冒出来的一瞬间,他就是眼前一亮。 对呀,任你的局再完美,我不进去不就没事儿了? 想到这里,他就一脸兴奋的抬起头看向了秦桧。 “秦相,我想到了,只要不入局.......” 结果,他刚说到一半儿,就收到了秦桧一个大大的白眼儿。 “你想什么呢? 那可是世袭罔替的爵位,谁能顶得住这个诱惑?” “可这诱惑后面,明明是巨大的陷阱啊。 只要让大家看到陷阱的存在,不就好了吗?” “呵呵,你以为真的没人能看出来吗?” “啊?” “能站在这个朝堂之上的,哪一个是傻子? 可就算看透了又怎么样? 官家给的世袭罔替的爵位是真的。 所以,就算看透了一切,也没能顶得住为自己家族带回一个爵位的诱惑。 而且,哪怕再理智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自已的孩子一定不会走到互相伤害那一步。 只要存了这种侥幸心理,就仍然会踏入这个局中。 因此,别想了,这局没法儿解。 除非有一天,赵宋的某一个皇帝昏聩无能,自废武功。 要不然的话,每一个得了爵位的人,就只有世世代代为了赵宋江山鞠躬尽瘁的命。 最狠的是,这特么甚至不是个坏事儿。 而是一件值得双方都大书特书的好事儿。 想想吧,有世代忠良这四个字儿在史书和你家的家谱之中双双写着,就算你家的爵位真在哪一代不幸丢了,你家的后人也得拼了命再给拿回来。 然后,再次进入一个循环。” 稍微推演了一下秦桧说的情况之后,万俟卨瞬间冷汗直流。 狠! 真特么狠! 想到这里,万俟卨突然一脸颓废的说道: “秦相,如果当初官家说要改革科举的时候,咱们不跳出来反对,是不是就没有这事儿了?” 万俟卨这么一说,秦桧突然就尴尬住了。 淦!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眼看秦桧被自己一句话给弄沉默了,万俟卨无奈的来了句。 “秦相,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 “什么规律?” “官家每次要说什么事儿的时候,他一开始给的条件总是最好的。 咱们越争取,到最后得到的反而越少。 就像这一次一样,咱们本来只是想保住江浙淮地区的学子在科举之中的超然地位。 可到头来非但超然地位没保住,还被官家用一个看似巨大的让步,把所有人给圈死了。” 万俟卨这么一说,秦桧的脸顿时黑了。 “你想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如果刚才咱俩说的那些,如果真的不是秦相你的过度脑补的话,那咱们是真的玩不过官家啊。 要不......咱从了吧,别再跟官家斗了。” 万俟卨这么一说,秦桧眼泪都快下来了。 你特么才发现斗不过啊? 我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可我没办法啊。 金兀术那边捏着我的死穴,江南士族捏着我的命根子。 哦对,命根子现在已经没了。 但我的家族在这里,而且早就与他们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我想切割都切割不了,我特么能怎么办? 我倒是也想过,干脆做一个只忠于官家的孤臣。 我每次想到一个有利于官家的政策,执行到最后都会莫名其妙的让岳飞变成最大受益者。 我好不容易搞了个采风使,本想着加强一下官家手里的力量,可最后岳飞变成了实际负责人。 我得罪满朝大臣搞了个独立的审计,本意是想好好查查岳飞的账。 可查来查去,把岳飞查成廉政模范了。 去年的军费突然涨了一成,我本以为终于抓到岳飞的把柄了。 可查了半天,不仅没查出来他贪污,反倒查出来他把自己的俸禄全捐出来做军费了。 搞到最后,变成官家每个月亲自把俸禄押到他这里。 然后,还得亲自押着他上街买买买,看着他把钱花了才放心。 这些事儿,我特么长谁说理去啊? 我现在根本就分不清官家到底是被岳飞给胁迫了,还是他压根儿就跟我不一条心。 我分不清! 我真的分不清啊! 越想这些,秦桧就感觉越气,越气他就越委屈。 想着想着,竟是连眼泪都哗哗的掉了下来。 他这一掉眼泪,可把万俟卨给吓了一跳。 “秦相您怎么了秦相? 我知道您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官,但咱毕竟是官家的臣子,听官家的话也没什么丢人的。 您......您别哭啊。 您这哭起来,看着怪吓人的。” 万俟卨不劝还好,他这一劝,秦桧气的鼻涕泡都出来了。 “你以为我不想听官家的话吗? 我特么是不知道怎么听话啊。 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怎么就这么难呢?” 看着秦桧眼泪洼洼的样子,万俟卨虽然心疼,但也并不能理解。 在他的视角里面,秦桧天天入宫陪伴圣驾,应该是挺得宠得。 实在是不太理解,他的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不理解,干脆他也不随便劝了。 “秦相,要不下官陪你喝一杯?” 一听这个,秦桧顿时也不哭了。 “走! 万花楼,老夫今天要点十个。” ....... 俩人跑到万花楼借酒浇愁之时,赵鼎这边却是已经忙得脚不沾地了。 因为,这一年的科举,终于要开始了。 作为科举改革之后的第一次考试,这一次的考试选择了同步进行。 不仅要准备正常的科举,还要准备技术类的考试。 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远远多于历次的考试,仅仅是考场的准备,就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终于准备的差不多了之后,他也难得坐下好好的喝一杯茶。 只不过,还没等他一杯茶喝到嘴里,便有属官来报,礼部尚书刘大中求见。 一听刘大中来见,他便知道是来给他送考题供他审核的。 见了刘大中之后,俩人简单一番寒暄,刘大中便拿出了密封起来的考题。 认真检查了一下密封,确认没有问题之后,赵鼎便揭开封条看起了考题。 只是,看到备选的考题之后,他便不自觉的皱起了眉头。 第964章 朝廷为了招人,脸都不要了? 赵鼎打开了题目之后,只见里面的一张纸上写着三道题。 第一道题是论证国家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道题是论证励精图治与穷兵黩武的界限。 第三道题则更夸张,论证藏富与民与藏富于朝孰优孰劣。 看完了三道考题之后,赵鼎不由的就皱眉看向了刘大中。 “这题你看了没?” “看了呀!” 看着笑嘻嘻的刘大中,赵鼎顿是不乐意了。 “你看过你还把这种题拿上来? 你没发现这题目出的包藏祸心吗?” 他这么一问,刘大中顿时大吃一惊。 “啥? 包藏祸心? 在哪儿呢?” 刘大中这么一说,赵鼎顿时一脸震惊的看向了他。 因为从他的脸上,赵鼎竟然没看出来,他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 于是,他便没好气的说道: “这不是明排着的吗? 你看这第一题,论国家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什么叫深度? 那不就是吏治的精细程度嘛,而这个广度,很显然指的是国家的疆域大小。 是个人都知道,国家越大治理起来越难。 而且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像天竺、蒲甘那些地区,对哦了,还有蓬莱。 这些地方因为距离朝廷太远,消息传达的慢,资源投入的也不足。 所以,那些地方的发展,与京城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甚至,因为那些地方的基础太过于薄弱,朝廷前期投入的大量资源,其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收益。 除了这些之外,比如人口不足之类的,都是咱们要面对的问题。 但咱们手里有完整的数据,咱们都知道这些投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必要是能产生大量收益的。 至于眼前遇到的困难,也只需要按步就班的去一点一点解决便是。 但是,那些没处理过政务的学子们懂什么? 他们手里既没有数据支撑,也没有应对这种长期投入的经验。 在他们的视角看来,地盘过大之后,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且这些过于遥远的领土还不容易控制。 甚至,随时都有反叛的危险。 既然如此,何不用心经营自己的核心地区呢? 而咱们的核心在哪里? 中原和江浙江淮而已。” 说到这里,他便看向了刘大中。 “现在你懂了吧? 他们这就是有意的把核心区和遥远的边境地区对立起来,然后引导学子们去二选一。 甚至我猜,如果这不是考试的话,他们都敢直接呐喊,别特么只想着扩张了,等等你的百姓吧。” 赵鼎这么一解释,刘大中顿时被惊呆了。 “不是吧,他们这么阴险?” “呵呵,他们的阴险还不止于此呢。 你再看第二个题,论证励精图治与穷兵黩武的界限。 这他娘的简直是脸都不要了,这是直接指着朝廷的鼻子说咱们穷兵黩武呢。” 说到这里,赵鼎鼻子都差点儿被气歪了。 “就咱们的那点儿军费投入,也配叫做穷兵黩武? 再说了,就算是穷兵黩武又怎么了? 没有咱们穷兵黩武,他们说不定现在还在金国人的铁蹄之下瑟瑟发抖呢。 还有这第三题,什么叫藏富与民与藏富于朝孰优孰劣? 他们干脆明着说让朝廷给那些商人减税就是了呗。” 吐槽完了之后,他就一脸无语的看向了刘大中。 “立道兄你什么情况啊? 他们这么明晃晃的心思,我可不信你看不出来。 你不直接否了,让他们重新拟定题目,而是拿到我这儿来,你到底咋想的?” 看着吹胡子瞪眼儿的赵鼎,刘大中嘿嘿一笑。 “赵相啊,我觉得咱们得相信学子们的智慧。” “啥?” 见赵鼎还没明白,刘大中便接着说道: “赵相,你太高看这些人了。” “什么意思?” “他们使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无非就是想用这种办法为自己筛选合适的盟友。 然后好在将来共同维护他们的那点儿利益。 但他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 “哦? 哪一点?” “咱们除了那几条铁路线之外,还在全国任何一处地点都有设驿道。 就连海外的地盘,咱们也有渡船定期通航。 如此之多的交通工具,足以帮咱们的学子打开视野,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赵相你觉得,那些看过了全国各处生机勃勃景象的学子们,还会相信他们那一套江浙淮天下第一的说辞吗?” 刘大中这么一解释,赵鼎瞬间明白,自己被他给耍了。 “好你个刘大中啊,你故意拿本相开心是吧?” “嘿嘿嘿,下官哪儿敢啊。” 俩人贫了一句之后,赵鼎才问道: “你的意思是,咱们干脆将计就计,就用这一套试题?” “我觉得行,这一套题简直就是智商和眼界的筛选器。 如果连这套题都答不好,那就证明这人压根儿不是咱们需要的人才。” “可是,这样改卷的难度会不会太大了? 毕竟,稍微有点儿眼光的人,答这套题并不难。” 听见这话,刘大中两手一摊。 “这就不关我事儿了,反正我又不参与改卷。” “卧槽......” 大骂一通刘大中无耻之后,赵鼎拿着题就找上了刘禅。 刘禅看完了之后,倒是颇为淡定,简简单单说了个准。 见他答应的这么干脆,赵鼎顿时感觉更不放心了。 这也太随意了吧? 于是,他赶紧说道: “官家,这题会不会太简单了些,这样改卷会很难的。” 赵鼎的话说完了之后,刘禅脸上的疑惑一闪而过。 题目简单了,改卷会变得困难? 有这事儿吗? 朕不懂啊。 朕前世那会儿,还是察举制呢,压根儿不用考试。 朕也是到了大宋之后,才知道有科举这个玩意儿。 所以,你说的这个东西,朕是真不懂啊。 要是岳爱卿在这儿的话,朕就直接承认自己不懂,让他决定怎么办了。 可是,他没来。 所以,你就别怪朕不懂装懂了啊。 心里想着这个,他便淡淡的说道: “爱卿此言差矣,朕倒是以为,越是简单的题目,越是能看出来学子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朕觉得这题目甚好,就不用换了。” 得了刘禅这句话,从宫里出来的时候,赵鼎总是觉得他似乎被忽悠了。 但是,他也找不到证据。 于是,这一年的科举就这么开始了。 然后,等学子们进了考场,拿到试卷之后,便纷纷傻眼儿了。 “卧槽,早就听说朝廷缺人,没想到竟然缺到这种程度了? 没想到啊,朝廷为了招人,竟然脸都不要了。 这么简单的试题,对得起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吗?” 第965章 虞允文这货也太疯狂了吧? 随着科举结束的钟声响起,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一个个信心满满的停下笑。 然后,便收拾好自己的考篮,兴奋的出了考场。 再然后,便是挤进各大酒楼之中,嘲笑起了今年的奇葩考题。 “早就听说朝廷现在各个地方都缺人,只要是个识字的,都恨不得抓来当官儿。 原来我还不信呢,没想到竟然真的是这样。” “嘿嘿嘿,就是就是。 今年的运气真是逆天了,没想到能遇上这么奇葩的考题,这次想不中举都难了呀。” “嘿嘿嘿,这就叫时势造英雄啊。 我本打算今年再考不上,明年就去考技术科,好赖混个官位算了。 没想到,今年竟然走了这么大的运气,碰上这么简单的题。” 这边正议论的火热之时,突然一个声音冷笑道: “呵呵,一群无知之徒。 也只有你们这些不学无术之辈,才会以为这次的考题简单。” 听到这声冷笑之后,众人顿时不乐意了。 “你特么谁呀? 我看你才是大放厥词。” “在下不才,姓刘,名文敬,隆州人士。” 见说话这人仪表堂堂,众人顿时也收起了轻视之心。 “刘文敬? 不认识! 听你的意思,你觉得这次的考题不简单?” “那是当然。” “那你说说,怎么个不简单法了?” “呵呵,想要我说的话,你们不得先说一说,你们都答了什么?” 听见这话,马上有一个学子打扮的人站了起来。 “这还用说吗? 第一个题是让论述国家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那自然是以深度为干,以广度为枝。” “哦? 何为以深度为基,以广度为枝?” “呵呵,这都听不懂? 听不懂的话,看看这汴京正在修建的城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岳元帅的意思这不明摆着的吗? 中原乃是朝廷的核心。 聚天下之财,将中原经营成牢不可破的铁桶之后,再一点一点的向外延伸......” 此人说完了之后,刘文敬笑眯眯的说道: “这位兄台高论。 那请问聚天下之财经营中原,又该如何来聚这个财呢? 四方之财每年聚多少于中原,又最为合适呢? 还有,往外延伸之时,第一步又该延伸向哪里? 是要往南? 还是向北?” 刘文敬的话问完了之后,对面之人顿时脸色铁青。 “卧槽,我没想过啊。 我把论点论证完了之后,时间就已经差不多了呀。” 说完了之后,他便一脸惊恐的看向了身边的人。 “你们不会都是这么论证的吧?” 他的话问完了之后,原本围在他身边的人有的一脸兴奋,而大部分则一脸沮丧。 很显然,他们答的程度应该跟这人差不多。 眼看对面之人已经如丧考妣,刘文敬嘿嘿一笑,转身就准备上楼去往自己定的房间。 结果他刚走到拐角处,就听到一个声音说道: “刚才听兄台一番宏论,在下实是钦佩之至。 不知能否请兄弟共饮一杯?” 发现眼前之人长的斯斯文文,最关键是和自己口音相近之后,刘文敬拱手回道; “兄台相邀,岂敢不从? 请!” “请!” 两人刚一坐下,刘文敬便率先问道: “听兄台口音,是否也是隆州人士?” “正是,在下虞允文,乃仁寿县人士。” 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刘文敬顿时大惊。 “你便是虞允文?” 看着眼前刘文敬激动的样子,倒是把虞允文给吓了一跳。 “你认识我?” “七岁即能文,人称三苏之后隆州第一才子的虞允文,谁不认识啊!” 他这么一说,倒是把虞允文给弄的脸红了。 “乡邻谬赞而已,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见虞允文谦虚,刘文敬干脆也不再提此事。 不过,意识到对方是谁之后,刘文敬马上疑惑的问道: “您不是已经恩荫入仕......” 说到这里,刘文敬突然停了下来。 因为恩荫入仕对于大宋的官员来说,是相当不体面的一件事。 所以,有些才华的人,即使能够靠着恩荫入仕,一般也会再去参加科举,搏一个正式的出身。 眼前的虞允文,显然就是这种情况了。 意识到自己失言之后,刘文敬赔着笑往自己嘴上拍了一下儿。 “虞大人,学生失言,莫怪莫怪。” 看到他这个动作,虞允文一下子没忍住笑了出来。 “刘兄何必如此? 你们同科参加科考,若能中举,以后便是同僚,何必如此计较?” “是是是!” 眼见刘文敬还在因为刚才的失言而尴尬,虞允文马上转移话题道: “刚才听兄台所言,在下心中着实佩服。 不知可否详聊一番?” “能与允文兄谈论时事,乃在下之幸。 不知允文兄想聊什么?” “不知文敬兄以为,四海之财每年当聚多少于中原?” “在下以为,聚天下财富之三聚于中原,便已足矣。 如果取财过多,则边境不仅难以稳定,甚至还容易暴发叛乱。 一旦叛乱四起,则聚于中原之财,恐又将流于各地。 但要是取的过少,则难以弥补朝廷的投入。 而且,还容易造成弱干强枝之局面。 到了那时,恐怕又要再起前唐藩镇旧事。” 听到这里,虞允文直接端起来面前的酒碗。 “听君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 在下敬你,请!” 两人一碗洒饮下之后,虞允文马上又问道: “那文敬兄以为,朝廷若要向外发展,当向南还是向北?” “在下以为当向南。” “哦? 为什么?” “因为向南有海,可用舟船之利。” 见虞允文点头,刘文敬兴奋的同时,也马上反问道: “不知允文兄以为朝廷当往何处去?” 听到这个问题,虞允文微微一笑。 “在下以为,朝廷当四面出击。” 听到这个答案,刘文敬顿时惊呆了。 “向南在下能理解,向北又是为何? 北方的金国被灭了之后,再往北已经无利可图,朝廷为何还要向北?” “金国虽灭,但谁敢保证再往更北之地,没有其他的蛮夷? 与其等着将来有一天蛮夷来犯,我倒以为我们大宋当趁国力强势之时主动出击。 一直将我在宋领土扩张到极北无人之地,才能绝对保证我们大宋的安全。” 极北之地? 听到这四个字之后,刘文敬直接被惊呆了。 这货看着白白静静的,一个白面书生的模样,没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疯子? 一直打到极北之地没人的地方? 这特么太疯狂了吧? 第966章 坏了,我们成保守派了。 听到虞允文竟然想直接打到极北之地以后,刘文敬顿时觉得自己那野心勃勃气势雄浑的策论,保守的就像没出过门的小猫咪一般。 但下一秒他又怀疑,这货不会是在吹牛皮吧? 于是,他便一脸虚心的问道: “允文兄的雄心壮志真是羞煞在下。 不过,这极北之地到底有多远,这一路向北到底还有没有蛮夷,我们全都不知道。 朝廷恐怕不会贸然同意出征的吧?” 听到这话,虞允文一下子笑了。 “这有何难?” “啊?” “朝廷只要向民间悬赏极北之地的地图,必有商贾会为了利益前去北方探索。 等他们发现了生活在更北方的蛮夷,并且带回了当地的地图之后,朝廷再派兵过去便是了呗。” “啊? 就这啊? 可如果那些蛮夷距离我们大宋太远的话,那岂不是也很不划算?” 听到这话,虞允文马上摇了摇头。 “账不是这么算的。 无论多远的地方,只要那里有人能生存,那就证明那一块土地具备供人生存的条件。 只要这土地具备供人生存的条件,咱们拿过来就永远是值得的。” 见刘文敬听着自己的话,一脸的不解之意,虞允文马上换了个语气说道: “我这么问你吧,你认为咱们大宋有可能千秋万代吗?” 听到这里,刘文敬想也没想就摇了摇头。 “这不太可能。 虽然在官家的励精图治和元帅的南征北战之下,咱们大宋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强盛。 如果只算地盘的话,咱们大宋已经超越了商周以来的任何时期。 甚至,官家和岳元帅也都正值壮年,所以咱们大宋还远远未达到巅峰。 但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将来的若干年之后,咱们大宋肯定会陷入相对的衰落。 甚至,一直衰落下去也未可知。” 刘文敬这话说出来之后,虞允文激动了两手一拍。 “这不就是了吗?” 他这一拍手,直接把刘文敬给拍迷糊了。 “不是,我说啥了呀,咱就对了?” “你刚才说了呀,咱们大宋将来有一天,很可能陷入衰落,甚至是长期的衰落而无法自拔。” 他这么一说,吓的刘文敬立刻起身去捂他的嘴。 “哥,你是我亲哥。 你平时都不做阅读理解的吧,我是这个意思吗?” 用劲把刘文敬捂嘴的手掰开之后,虞允文才无语的说道: “哎呀,你怕个屁呀,你见官家啥时候因言罪人过了? 再说了,咱主要是理解意思就行,不要太在意那些细节。” “我特么能不在乎吗? 你只是说个推测,到你嘴里快成诅咒了。” “哎呀,不要在乎那些细节嘛。” “行吧行吧,你还是说你到底啥意思吧。” 只当没看见刘文敬无语的表情,虞允文便接着解释道: “按历史的经验推测,如果咱们大宋有一天真的陷入了衰落,那是不是也要走到诸侯争霸那个阶段?” 虽然很无语,但刘文敬还是点了点头。 看到他点头之后,虞允文就马上接着说道: “那不就对了吗? 既然早晚有那一天,那咱现在把地盘弄的大一点儿,到时候岂不是就能多容纳几路诸侯? 诸侯多了之后,竞争岂不是就更大? 竞争更大了之后,将来的那个获胜者实力岂不是更强? 有了更强的获胜者出来,岂不是就能把咱华夏带到更高的高度? 而且,地盘更大了之后,将来的百姓们逃荒也能多个选择。 选择多了之后,活下来的概率岂不是也更大一些? 我是实在不愿意看到咱们大宋的百姓,将来再重复晋末和唐末的惨剧了。 所以,我觉得咱们就应该趁着实力强大的时候,拼命的扩张咱们的地盘。 哪怕这些地盘咱们用不了,那也得拿在手里。 再不济,也能让百姓们到了乱世之时,多个逃难的选择啊。” 虞允文说完了之后,刘文敬的表情那是一言难尽。 张了张嘴,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之后,他干脆把虞允文面前的酒给倒满了。 “我现在算是明白,你为什么能被称为咱们隆州第一才子了。” 听到这话,虞允文好奇的问了一句。 “为什么?” 他一问完,刘文敬一脸无语的回道: “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让咱们大宋更加的强大。 可你不一样,你不仅想好了怎么让咱们大宋强大。 你连咱大宋如何体面的死去,也特么想好了啊。” 听到刘文敬的话,虞允文顿时一头黑线。 你他娘的到底是在夸我,还是骂我呢? 不仅仅是虞允文人麻了,负责改卷的官员,看着手里的考卷,也麻了。 不行不说,赵鼎这一次是严重的小看天下英雄了。 他以为学子们手里没有详细的数据,也没有参与过实务,写不出来太好的东西。 但事实证明,他错了。 而且,错的离谱。 这一次负责改卷的官员,七成都属于政治倾向相对激进的官员。 但改了这么多考卷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跟这些还没进入官场的学子们比起来,保守的就像正在抱窝的老母鸡。 大部分的学子,都准确的洞悉了朝廷的意图。 或者说,准确的把握住了大宋目前的发展阶段。 他们非常精准的认识到了,大宋现在正处于一个需要走出去的阶段。 所以,学子们的策论大部分都在讨论到底该怎么走出去。 只不过,他们那些走出去的方法,让阅卷的官员们大呼,真特么开了眼了。 比如眼前这一份儿,他设想的走出去的办法,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战争。 而是,宗教。 而且,他所说的宗教,并不是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的任何一个宗教。 而是一个以岳飞为至高神的新宗教。 他的论点是,反正现在百姓家门上全部贴的有元帅的画像。 而且,事实也已经证明了,如果哪个贴了元帅的画像还是被盗或者被抢了,朝廷是真的会不遗余力的抓到凶手,为这一家人主持公道。 这等保家宅保平安的功效,远远的甩什么佛祖、道祖之类的几百条街啊。 至于什么景教之类的,更是给元帅提鞋都不配。 既然元帅如此的灵验,那凭啥不让大宋之外的其他百姓信奉呢? 官家你可不止是大宋百姓的君父,而是天下人的君父。 所以,官家你不能厚此薄彼,要给全天下的百姓都带去福音啊。 第967章 华夏地界,神明禁行! 现在正改着这份试卷的官员,叫做刘玉。 他本人只是礼部一个普普通通的低级官员,他的父亲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布衣百姓。 但他的布衣父亲,在大宋却是相当的有名。 因为他的父亲,叫做刘允升。 绍兴十一年,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之后,身为布衣的刘允升,却公开上书朝廷,言辞激烈的抨击秦桧诬忠良,要求立即释放岳飞。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他被秦桧逮捕下狱,受尽折磨而死。 是那一场冤案之中,声援岳飞的义士之中级别最低,行动最激烈,结局也是最惨
相关推荐: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差生(H)
突然暧昧到太后
云翻雨覆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吃檸 (1v1)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痞子修仙传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