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 他们也同样觉得,官家让岳飞住在仁寿宫实在是有点儿无厘头了,不是配不配的问题,只是这么做的话,容易让人误会。 要是再有人从中兴风作浪的话,很可能会给岳飞招来麻烦。 如果不是秦桧这么急着跳出来的话,他们也会想办法劝谏的。 可是,看着秦桧被官家怼到哑口无言的样子,为什么就这么爽呢? 秦桧这会儿可完全顾不上看他笑话的那些人了,他实在是想不明白,官家这偷换概念的本事是从哪里学来的。 自己这一次劝谏,可是绝对有理有据的。 自古以来,确实是有不少君臣同榻而眠的美谈。 可是,从来就没听说过有哪家皇帝把自家太上皇的宫殿让给臣子居住的。 您冒天下之大不韪了,您知道不? 这么离谱的事情,您竟然能把他和礼贤下士扯到一起,有您这么扯淡的吗? 您扯淡也就算了,还给我扣这么大一顶帽子,您的良心一点儿都不会痛的吗? 虽然心里郁闷的想死,但他还真不敢让这顶帽子落到头上,太大了,带不动。 于是,他只能强忍着怒气说道: “臣绝无此意,还请官家明鉴。” 秦桧说完了之后,刘禅便欣慰的点了点头。 “朕也觉得秦副相不会这么想。 那秦副相觉得,朕让岳爱卿住在仁寿宫合适吗?” 刘禅一句话,让秦桧又是感觉喉咙一甜。 及时压下了不适之后,他才强忍着不甘回道: “回官家,臣以为合适!” 听到秦桧说了合适之后,刘禅手一伸: “那就开始吧!” 这句话听的秦桧莫名其妙。 “啊?” 见秦桧迷茫,刘禅理所当然的说道: “秦副相不是说了让岳爱卿住在仁寿宫很合适吗? 那你还不快请岳爱卿入住?” 噗...... 刘禅的话终于还是让秦桧破了功,压了好久的一口老血最终还是没压住。 看到这么个熟悉的场景,太医们内心已经毫无波澜。 只是轻叹一声: “呵,又来活了!” 第236章 安南和蒲甘的人口,该迁到哪里? 经过了太医们的全套服务之后,秦桧很快就悠悠醒了过来。 刚一睁眼,就看到刘禅正一脸担心的看着他。 但那张满是担忧的脸,此时看在他的眼中却和狞笑着的魔鬼没有任何的区别。 让我去请岳飞入住仁寿宫? 明明是你自己干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儿,却让我来背这个锅? 这要让不明真相的人知道了,我不得被人打死? 没有这么欺负人的啊! 我今天就是死这儿,这个锅也绝对不能接。 但刘禅并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见他醒过来了,就赶紧关心的问道: “秦副相感觉好点儿了吗?” “多谢官家关心,已经好多了!” “那朕就放心了。 既然没事儿了,那就快去请岳爱卿入住仁寿宫吧?” “我......” 正准备死战一番的秦桧刚说了一个字儿,就听到岳飞说道: “官家,您的关爱之情臣铭感五内。 但是,仁寿宫乃是为太上皇准备的宫殿,臣休德何能敢在那里养病? 而且,臣只是消瘦了一些而已,其他真的没有问题,还请官家恩准臣回家养病。” 岳飞说完想回家养病之后,刘禅想也没想就给拒绝了。 “不行,家里哪里宫里方便? 不见到你胖回来,朕岂能安心? 不过,你要真不想住仁寿宫的话,朕也不勉强你。” 听到这里,岳飞刚想了一口气,就听刘禅继续说道: “那爱卿就跟朕住在一起算了,我们君臣同榻而眠,岂不是也是一桩美谈?” 对于刘禅的这个要求,岳飞倒是没什么意见。 毕竟,之前又不是没一起住过。 “臣拜谢官家恩典!” ...... 半个月之后,等岳飞肉眼可见的胖了起来,刘禅才终于舍得放岳飞回家。 又过了三日,到了朝会的时间。 走完了前面的流程,也就是批准了离京和入京觐见的官员名单之后,便开始了议事流程。 流程刚一开始,赵鼎便出列说道: “官家,如今安南及蒲甘已定,为保证这两地长治久安,臣以为当尽迁其民,同时迁移百姓至安南及蒲甘两地。” 赵鼎说完这句话,朝堂上并没有什么反应。 因为这个事儿刘禅提前已经放出过风声,所以已经对于这事儿有了预期。 只不过,现在还不知道要把蒲甘和安南两地的百姓迁到哪里,同时又要从哪里迁移百姓到这两个地方。 因此,赵鼎说完了之后,大臣们一个个的都好奇的盯着他,想知道他的下文。 见到这么个情况之后,刘禅便从善如流的说道: “爱卿此谏实及谋国之言。 那爱卿以为,当把安南和蒲甘两地的百姓迁移到哪里。 又该从哪里迁移百姓到这两地呢?” 刘禅问完了之后,赵鼎便开口说道: “回官家,两年多以前,岳元帅北伐拿下的州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之后,虽已基本稳定,但人心空虚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因此,臣以为可安南和蒲甘的百姓当优先迁移往这些地方,以充实人口。 尤其是邓州、唐州、蔡州、颖州、泗州、海州一线,应该考虑第一批迁移。 待这一批移民完全稳定了之后,再考虑继续往北推进。” 赵鼎刚说了准备迁移的地点,大臣们已经开始不断的议论纷纷。 等他说到迁完之后还要继续往北迁移之时,大臣们直接就炸了。 于是,他刚一说完,就立刻有一人出列,怒声说道: “官家,臣反对!” 刘禅顺着声音一看,原来是御史陈中。 于是他不急不恼的问道: “陈卿反对什么?” “官家,安南、蒲甘之民乃贱民也,岂能将他们安置在邓州、唐州、蔡州、颖州、泗州、海州这样的膏膄之地? 而且,这几个州距离旧都太近,如果金国哪天再兴兵祸的话,这些州县随时可能成为对敌前线。 而这些贱民新附,一旦战事临身,难保其不会与我大宋离心离德。 万一他们要是战时投了敌,那我大宋危矣。 因此,臣反对将他们迁移到这些地方。” 陈中说完了之后,刘禅板着脸说道: “陈卿,安南和蒲甘虽是新附,但他们现在也是朕的子民,朕不希望再听到有人称呼他们为贱民。 懂了吗?” 刘禅这话说完了之后,陈中脸色颇为意外,但他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缠,而是直接应道: “臣知罪!” 见他认错之后,刘禅才问道: “那陈卿以为,当把他们迁到哪里?” “回官家,臣研究过雷州、琼州两地的环境,发现这两地的气候极其适合种植甘蔗。 但因为人口匮乏,产量极其有限。 臣以为正当把他们迁到这两地充实人口,扩大甘蔗种植,如此一来,便可产出更多的糖为宫中所用。” 陈中的话一说完,刘禅马上主来了兴趣。 糖这东西有多珍贵,刘禅可是清楚的很。 如果陈中说的话是真的,那倒确实是个好办法。 “陈卿以为,当往这两地迁移多少人口?” 听到刘禅的问题,陈中嘴角不由的翘了起来。 他就知道,抛出这个理由,没有人会不动心。 于是,他手一拱,坚定的说道: “回官家,臣以为当把安南和蒲甘的人口全部迁移到这两个地方。” 听到陈中这么说,刘禅不由皱了皱眉头,但他还是耐心的问道: “那如果把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全都迁移到这两个地方的话,陈卿以为可以增加多少糖的产量?” “回官家,只要把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全部迁移过去,至少可使糖的产量增加十倍以上。” “如果能增加十倍的话,倒确实是不错。” 刘禅说了这么一句之后,陈中脸上的笑意已经藏不住了。 然后,就在这个时候,刘禅又突然说道: “目前安南需要迁移的人口在七十万之众,而蒲甘需要迁移的人口,则在八十余万。 陈卿以为,如果把这一百五十余万人全部放在雷州和琼州的话,朝堂需要派多少大军镇守?” 第237章 张俊:我真是太难了! 听到刘禅的问题,陈中满脸都是意外,因为这个问题压根儿就没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之所以建议将这些人全都迁移到雷州、琼州之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朝廷真的将这些人迁到了蔡州一线。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地方距离开封太近了。 虽然目前很多人仍然不敢相信朝廷最终真的能打败金国,收复旧都。 但是,万一呢? 自从上一次岳飞大胜了金兀术收复了大片土地之后,很多祖籍本就是北地的官员,就已经开始把家族中的分支往这些地方迁移。 甚至,连一些祖籍南地的官员也开始在这些地方开始购置田产。 当然了,他们现在的动作还并不大,主要就是个提前布局而已。 这样万一将来朝廷真的收复了旧都之后,他们现在的投入便能得到大量回报。 可赵鼎的这个提议如果真的落实的话,就完全打破了他们的布局。 赵鼎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听的出来,在他的规划之中,第一批迁移过来的人,要起到一个千金市马骨的效果。 要达到这个效果,将来把这些人迁过来之后,就算不给他们最好的地,至少也得是第二等的地。 要不然,第一批人迁过来之后,万一活不下去,后续的跟进就要变得非常的难。 但这样一来的话,就要跟他们的利益产生冲突。 迁过来这几十万人当然不可能把这么多州县的地全都分完。 但是,几十万人突然涌入,必然会拉高当地的地价。 这样一来,会极大的增加他们布局的成本。 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除了这个原因,就是将来如果真的收复了旧都,这些地方基本就类似于天子脚下。 一群蛮夷,而且还是战败的蛮夷,也配居住在天子脚下? 想屁吃呢? 所心, 必须把他们支的远远的,越远越好。 至于让他们到了雷州、琼州之后种甘蔗,只是一个绝佳的理由而已。 事实上,限制大宋制糖产量的,从来都不甘蔗之类的原材料不够,而是制糖工艺不行,出来的粗糖杂质太多,导致最后精糖的产量上不去。 就算种再多的甘蔗,其实最终还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不是制糖方面的专家根本就不知道。 陈中倒是恰好知道,但是他怎么可能说出来的。 他的任务,只是把人忽悠过去。 至于几年之后,大家发现种了大量的甘蔗,糖的产量却并没有能增加多少之时,会不会怪罪到他身上? 对于这个问题,他完全不担心。 因为,那不赖我啊,反正甘蔗的产量是真增加了,我当初说的是对的。 至于为什么多种了那么多的甘蔗,糖的产量却只增加了那么一点儿? 那肯定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呗? 正是抱着这样一个想法,赵鼎主完了之后,他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而且从刚才奏对的情况来看,他基本上已经成功了。 官家明显对糖很感兴趣。 当然了,这几乎是注定的。 这个年代,谁能对糖不感兴趣呢? 可是,他没想到官家没有跟他掰扯把几十万人弄过去种甘蔗,到底能多出来多少糖,反而问他需要多少人去镇守这么多的移民。 一听到这个问题,陈中完全麻了。 这问题压根儿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再说了,就算他考虑了,他也想不明白。 但官家问了问题,他又不能不答。 正在为难之时,他发现秦桧不停的在给他使眼色。 顺着秦桧的眼神一瞅,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意思。 于是,他便拱手回道: “官家,臣乃言官,对于军事问题确实不是太懂。 臣建议,不如问问张俊大人的意见,官家以为如何?” 见陈中把张浚给推子出来,刘禅便看向了他。 “紫英啊,既然陈卿推荐了你,那你就和朕说说吧。 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都迁到雷州、琼州等地的话,需要多少大军镇守?” 张俊完全没想到陈中会在这个时候把他给推出来,但他也知道陈中这么做,是因为秦桧的授意。 此时张俊暗暗叫苦的同时,还忍不住大骂陈中愚蠢,这么容易就被官家带偏了思路。 不同的地形下,相应的人口需要的驻军,在略懂军事的人眼里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种事情造假的余地非常小。 陈中最正确的作法是压根不接这个话题,只一个劲强调制糖的巨大收益。 可这个混蛋非但接下了这个问题,还把问题抛给了自己。 这特么的不是让自己一屁股坐在了萝卜上吗? 想到这里,他强忍抽这个猪队友一顿的冲动,出列说道: “回官家,雷州、琼州皆瘴疠之地,自苏轼苏文忠(苏轼,谥“文忠”)之后才有了第一个举人,可见当地生存环境之恶劣。 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迁往那里的话,起初几年必有叛乱。 而且,雷州、琼州皆在大海之滨,不时有海盗出没。 因此,如果真要把这两地的百姓全部迁到这两个地方的话,非五万大军不可保其安稳。” 这俊所说的数字其实已经非常的保守,那两个地方并没有多大,如果真把一百多万人迁过去,居住的密度必然很大。 而且那两个地方除了个别大城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还在未开发的状态。 真把人迁过去之后,需要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开荒。 开荒成功之前,朝廷需要一直往里面投钱。 最关键的是,开荒期间,死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万一死的人多了,叛乱必然随之而来。 要真想平安度过最初的开荒期的话,没有十万人几乎严防死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张俊说的五万人,真的已经算是背着良心在胡说了。 但是,他说完了之后,仍然感觉到有一道似乎要杀人一般的目光落在了他身上。 压根儿不用想,他就知道这道目光来自于秦桧。 可他也只能一边在心里苦笑,一边假装没有看见。 哎,我真是太难了! 。 第238章 官家,您真会玩儿啊! 张俊意识到的问题,秦桧也同样意识到了。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是个大坑,他才在陈中被官家牵着思路接下这个问题之后,第一时间让他把张俊给推了出来。 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万一岳飞或者韩世忠跳出来了,那陈中可真要被砸死在这坑里了。 陈中死了,也就相当于站在他背后的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堆人都被砸死了。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张俊竟然敢在这个时候背刺他。 没错,在他看来这就是背刺。 但这会儿他也顾不得跟张俊计较这个问题了,张俊话音落下的第一时间,他就出列说道: “官家,张大人说的只是最糟的情况。 这些地方自从苏轼苏文忠大兴文教之后,早已不再是曾经的瘴疠之地。 而且,我们在这些地方本来就有驻军,完全可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最重要的是,甘蔗一旦在这些地方大量种植之后,糖的产量必然大增。 到了那个时候,不仅宫中使用更为宽绰,还可以对外贸易,大大的增加岁入。 因此,臣以为陈中大人的谏言极好,还请官家三思。”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 秦桧一说完,立刻就有大量的官员出列表示赞成。 见到这么个情况,赵鼎一下子就有点儿急了。 然而,还没等他想出来该怎么应对,就见刘禅一脸无奈的看向了秦桧。 “秦副相,你看看你,怎么又忘了呢? 你最近的记性怎么这么差? 不会是又生病了吧? 要不,朕派几个太医给你看看?” 刘禅这话说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官家为什么突然有这么一问。 至于秦桧,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官家,臣愚钝,还请官家指点,臣忘了什么?” 见秦桧连自己忘了什么都不知道,刘禅心说糟糕,秦副相他不会得了健忘症了吧? 这怎么行? 他要真生病了,还怎么陪自己斗蛐蛐? 想到这里,他便一脸担心的说道: “秦副相啊,要不你还是回去躺着吧,朕这就让太医上门给你诊治。” 秦桧确定自己一点儿病都没有,但官有竟然想让他回家躺着,这明显就是要把自己从朝堂上哄走啊。 从前官家可是倚自己为腹心的啊! 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开始专宠岳飞一人。 而自己也从秦相变成了秦副相,每天的工作也从处理政务变成了斗蛐蛐。 本以为这就够过分了,没想到啊,现在竟然连朝都不想让自己上了。 有这么欺负人的吗? 想到这里,他心里不由的生出了怒气。 “臣叩谢官家挂怀,但臣身体康健的很,不需要回家休息。” 一听秦桧这话,刘禅一脸无奈的看着他。 “秦副相啊,你可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你放心吧,就算你生病了,朕也不会放弃你的。 你安心回家养病,等你好了,朕再召见你,好吗?” 见官家还是口口声声的想把自己从朝堂上逼走,秦桧实在是忍不了了。 “官家,臣真的无病!” “啊? 你没病?” “臣当然没病!” 见秦桧答的这么肯定,刘禅一下子有点儿迷茫了。 “那不应该啊,朕不是跟你说过了嘛,你既然不懂军事,以后关于这方面的议题就不要再发言了。 可是,你刚刚却还是谈了那么久的军事,你这不是得了健忘症是什么?” 刘禅这句话,差点儿没把秦桧给噎死。 然而,还没等他说话,刘禅突然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哎呀,不会吧,秦副相你难道是故意不把朕的话当一回事儿?” 看着刘禅那一脸受伤的表情,秦桧一口老血又到了喉咙眼儿。 我尼玛,还能这样? 你这意思是,要么我今天有病,要么我今天欺君,二选一呗? 还没等他想好怎么选,就见刘禅一脸悲伤的看向他。 “秦副相,朕那么信任你,你怎么能......” 说到这里,刘禅已经悲痛的说不下去了,拿着龙袍的袖子就开始擦泪。 一看到刘禅这个样子,秦桧眼一闭,心死了。 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重新睁开了眼睛。 “官家,臣有病!” 秦桧一说自己有病,刚才还在擦泪的刘禅一下子就一脸惊喜。 只不过,刚喜了一半儿,他又觉得大臣生病了,自己还这么高兴,于是他又一脸担忧的看向秦桧。 “秦副相你真的有病啊?” 一句话说的秦桧感觉喉咙一甜,但被他给强忍住了。 “官家,臣真的有病!” “既然有病那就不要再坚持上朝了,太医,快送秦副相回家休息!” 刘禅一下命令,太医抬着担架就出现在了秦桧跟前。 看着速度又有精进的太医,秦桧两眼一黑,差点儿没一头栽倒。 扭头看了一眼满脸都是担忧的官家,秦桧认命般的往担架上一躺,眼都不想睁了。 这肮脏的世界,肮脏的人心啊,真是看够了。 然而,太医抬着他还走两步,就听刘禅在后边说道: “秦副相,要不,你去仁寿宫养病?” 噗...... 刘禅一句话,让躺在担架上的秦桧再也没压住那一口老血。 但因为他是躺着的原因,直接来了个天女散花。 这么个造型直接把刘禅给吓坏了,一边催促太医快把秦副相抬回府上,一边还在不停的喃喃自语。 “哎,秦副相的身体怎么就一天不如一天呢? 真是让朕担心啊! 算了,今天晚上不吃饭了,给朕的秦副相祈福。” 刘禅这句自言自语声音并不大,但上朝嘛,大家都离的近,因此该听到的都听到了。 然后,大宋朝的大臣们竟然神奇的达成了统一战线。 不论是哪一派的人,此时心里都是一个想法。 官家啊,秦副相的身体为啥一天不如一天了,您心里真的一点儿没数呗? 您刚才那句貌似自言自语的话,就是专门说给旁边的史官听的吧? 您把秦副相挤兑到吐血就算了,还得在史书上给自己立一个关心大臣以至于茶饭不思的名声。 官家,您是真会玩儿啊! 第239章 构陷他人?我岳飞不屑为之! 刘禅可不知道大臣们在心里是怎么编排他的,他是真的发自内心关心他的秦副相。 秦副相身体这么差,还要坚持上朝,还要陪他斗蛐蛐,太不容易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又擦了擦眼泪。 擦完了眼泪之后,他心里便暗暗下了决定,以后还是别让秦副相上朝了,只让他陪着自己斗蛐蛐就行了。 相父可是说过的,为君者当体恤大臣,朕要遵从相父的教诲。 嗯,就这么办! 心里下了决定之后,他才想起来正事儿还没办完呢。 于是,他又看向了岳飞。 “岳爱卿!” 看了半天的戏,岳飞心情是相当的愉快。 听到自己被点名之后,他便赶紧出列。 “臣在!” “刚才紫英说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都迁到雷州和琼州的话,至少需要五万大军镇守,你怎么看?” 一见官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岳飞,张俊整个人都紧张了起来。 以岳飞现在的受宠程度,如果岳飞要是拆他台的话,他以后的前途基本上就算是没了。 岳飞会拆他的台吗? 以己度人的话,他觉得岳飞不仅要拆他的台,还要对他落井下石。 毕竟,当年诬陷岳飞下狱的事儿,除了秦桧这个主谋之外,他可是最重要的从犯。 也就是当年官家突然改了主意,把岳飞给放了。 如果没有这一出的话,岳飞必死无疑。 而他张俊...... 所以,他不认为岳飞有任何的理由会帮他。 甚至岳飞都不需要陷害他,只要实话实说,他在官家那里的形象就没了。 毕竟,他所说的五万大军,真的太少了一点儿。 不仅是他,就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几人听完官家的问题之后,也齐齐的看向了岳飞。 只不过,从他们的脸上,并不能看出来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岳飞的感知何其敏锐,第一时间他就感觉到了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 略一沉吟之后,他拱手答道: “回官家,张俊将军所说的五万人虽然紧张了一点儿,但如果能和当地原有的驻军以及地方官密切配合,在不发生极端情况的前提下,应该是够用的。” 岳飞这句话说完了之后,张俊整个人都惊呆了。 岳飞不仅没对他落井下石,甚至连他的台都没拆? 这怎么可能? 他为什么要帮自己? 他的目的是什么? 张俊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岳飞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他不明白,岳飞其实什么也没有想,他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他恨张俊吗? 当然是恨的! 曾经可以托付后背的兄弟,却在关键时刻从背后插了自己一刀。 虽然因为官家的信任,自己最终化险为夷。 但是,背叛就是背叛。 这一辈子,他都不会原谅。 但不原谅,并不代表自己会去构陷他。 他刚才说的五万人,其实藏了不少的私心。 但五万人真的完全应付不了局面吗? 那还真不一定! 如果他背着良心去构陷对方的话,那自己和他张俊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事情,他岳飞以前不会做,现在不会做,将来也不会做。 他不屑! 听完了岳飞的回答之后,刘禅暗暗点了点头。 然后,他好奇的问道: “岳爱卿,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朕想知道,如果真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全部迁过去的话,要多少人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听到刘禅的问题,岳飞想也没想,就拱手说道: “回官家,如果要确保万无一失的话,至少需要十万人。” 听到岳飞说的数字之后,刘禅又接着问道: “十万大军一年所用几何?” “回官家,按岳家军的标准,十万人每月需用钱九十三万五千两百贯,每年则需要一千一百二十二万二千四百 贯。 除此之外,每月需消耗稻米十一万六千九百石,一年则需要一百四十万二千八百石。” 岳飞报完了数目之后,刘禅便又看向了陈中。 “陈卿啊,你刚刚说如果把这些百姓全都迁往雷州、琼州的话,糖的产量至少能增加十倍。 那朕想问问你,多出来十倍的糖,能值一千一百二十二万二千四百贯钱再加一百四十万二千八百石稻米吗?” 刘禅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陈中整个人都麻了。 官家您这样就有点儿没意思了吧? 您刚才说的数字,可是咱大宋一年十分之一还多的岁入啊。 您想靠着多出来的那点儿糖,就把这么多钱粮抹平了? 糖就是再值钱,也不能这么算啊! 那特么是糖,不是黄金。 如果制糖就能搞出来大宋十分之一还多的岁入的话,咱啥也别干了,都去制糖算了。 但这些话,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一个字儿都不敢往外说。 可是,这个话该特么怎么回? 真接说不够? 那自己估计得被打死。 说够用? 那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正是他愁着该怎么办之时,万俟卨忍不住出列了。 没办法,老大又被搞的下朝了,他这个秦党的老二不出头是不行了。 出列了之后,他便拱手说道: “官家,账不是这么算的!” 见是被自己叉出去好几次的万俟卨,刘禅下意识的就想呼叫大汉将军。 但这想法刚一起来,就被他给按下去了。 现在说事儿呢,不能老把人叉出去,这样不好! 于是,他便看向万俟卨。 “哦?那万俟卿认为这个账该怎么算?” “官家,十万大军确实花用不菲,但刚才岳元帅也说了,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需要这么多人。 等安南和蒲甘的百姓迁过去了之后,刚开始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点儿问题,但不可能一直如此。 根据以往以及前朝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下百姓们迁移到新地方五年之内是最容易出乱子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点儿,就会慢慢的趋于平衡。 换句话说,按照最坏的情况来算,十万人的驻军规模也只需要维持五年左右的时间。 五年之后,随着情况慢慢稳定,就可以撤回一些大军。 到了那时,花用就会大幅度的降底。 而且,制糖这个行业,随着经营的时间拉长,产量也会慢慢的提高。 到了那时,制糠的利润便足以覆盖驻军的费
相关推荐: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凄子开发日志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致重峦(高干)
蔡姬传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鉴昭行
捉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