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323章

第323章

来,重新回到它该有的高度。” 徐达心中一动,道:“孙子兵法?” 陈景恪点头道:“是的,孙子兵法。此法直指兵法大道,其思想是永不过时的。” 众人皆露出所有所思之色。 孙子兵法的发展历经好几个阶段。 最初版本篇幅也非常长,据说有数十卷。 后来经过历代用兵大家的修订,越来越精炼。 其中曹操的修订,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隋唐时期,孙子兵法的地位最高,可以说是兵家之首。 但到了宋朝,它的地位就开始直线下降,沦为了二流乃至三流的兵法书。 前世明清两朝也几乎不再提孙子兵法。 直到二十世纪,它的重要性才被重新认识,并广泛应用于更多的地方。 比如商战。 此时还处在大明初年,大家对孙子兵法的重视依然没有提上来。 突然听陈景恪如此吹捧这部兵书,大家自然觉得很奇怪。 但没有人觉得他尬吹,也没有人觉得他胡言乱语。 虽然他没有上过战场,但几次对战争的谋划,无不起到了关键作用。 辽东、朝鲜、日本、西域、安西等等,都是通过他的谋划,以最小的代价拿下。 可以说是决胜千里之外了。 他说孙子兵法厉害,大家自然不会怀疑。 不行,回去得好好研究一下这本兵法,免得跟不上时代真的被淘汰了。 这时老朱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新式火器何时可以列装?” 众人都齐刷刷的看向陈景恪。 陈景恪说道:“短期内是无法大规模列装的。” “其一,钢材质量不足,无烟火药威力太大,现在的铁料硬度和延展性都不足容易炸膛。” “为此很多火器都不得不削减了威力,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结构。” “像这个栓动式步铳,它枪管外面套的这一层壳就是后来加上去的。” “增加了火铳的重量,还导致头重脚轻,还有其他一系列问题。” “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全新的钢铁配方,找到合适的钢材,会有威力更大更好用的火器出现。” 最初他想弄的是类似ak47和98K的步枪,后来不得不接受现实,弄出了一个老套筒。 中国确实缺少优质铁矿,研究所从全国各个铁矿采集矿石进行研究对比。 最后发现崖州的石碌铁矿品质最高。 现在石碌铁矿已经被划为军用矿场,所有铁料全部应用于军工产业,不得对外出售。 特种钢的研究也早就立项,现在已经有了眉目。 最迟三两年就会有好消息,到时候就能生产更经典的火器了。 “其二,火器的生产方式你们也看到了,大部分零部件还需要工匠手搓。” “想大规模列装,人工成本太高了。” “我们正在研究更多机械工具,尽量用机械来生产更多零部件。” “……” “综合以上原因,现在大规模列装新式火器,是很不划算的。” “不如等个两三年,条件成熟了,直接列装更好的武器。” 朱雄英插话道:“现在大明的兵锋已经无敌于天下,没必要着急。” 老朱点点头,说道:“那就再等等吧……不过可以先小规模列装一部分军队吧?” 显然他还是不死心。 陈景恪说道:“这倒是可以,先列装一批,让大家熟悉熟悉新式火器。” 老朱一拍大腿:“那就这么定了,先弄一批手铳和步铳给锦衣卫,他们马上就要执行任务。” 先列装锦衣卫? 众人都忍不住一阵心惊肉跳,看来这次的事情,会比想象的还要大的多啊。 不行,回去就得好好自查一下,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纰漏。 之后大家纷纷上场,亲自体验了一把新式火器。 就连三小都叽叽喳喳的要玩一玩,然后就遭到了福清和徐妙锦的训斥。 不过陈景恪却反而表示了支持:“新式火器很安全,大人护着可以让他们摸一摸。” 闻听此言,老朱也说道:“咱们家的孩子,就得文能提笔武能上马。” “以后就是火器时代了,让他们摸一摸也好。” 他一开口,福清和徐妙锦自然不会再说什么。 于是在好几个试射员紧张的看护下,三小分别试了试手铳和步铳。 至于迫击炮,则没有让他们碰。 其他人就没那么多顾虑了,各种火器都体验了个遍。 最受大家青睐的,竟然是左轮手铳。 纷纷表示,想要一把获取把玩。 陈景恪没办法,取得朱元璋同意之后,送给了每人一把左轮,外带一百发子弹。 趁大家不注意,朱雄英找到陈景恪说道:“你怎么不趁机提一下民爵的事情?”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别急,我自有安排。” 朱雄英虽然很疑惑,却没有追问,而是放心的去玩射击去了。 直到众人玩了个尽兴,陈景恪才说道: “诸位天色也不早了,想必肚子也饿了,咱们去用个饭吧。” “得知大家要来,研究所的人可是很热情,准备了不少好吃的。” 老朱笑道:“走走走,咱正好饿了。” 于是一行人又向转向去了居住区,只是陈景恪故意带着大家绕了一段远路。 然后在路旁,‘意外’的看到了好几个大棚。 马娘娘笑道:“这里竟然还有大棚,那感情好,不愁蔬菜吃了。” 陈景恪适时说道:“娘娘误会了,这些大棚里的庄稼是周王种的,可不是用来吃的。” 马娘娘惊讶的道:“哦,老五怎么跑到这里来种庄稼?” 老朱也意外的道:“什么宝贝,竟然放在这里种?” 陈景恪说道:“就是普通的庄稼。” 马娘娘瞅了他一眼,说道:“行了,你也别卖关子了,快说说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吧。” 陈景恪这才说道:“什么都瞒不过您,我们意外发现,生产炸药的一种原料,竟然能让庄稼长的更好。” “于是就找来周王进行研究。” “上一茬小麦,产量达到了四百四十斤。” “什么?”本来还不甚在意的老朱直接跳了起来: “你再说一遍,多少斤?” 陈景恪肯定的道:“四百四十斤,我亲眼看着过的秤。” 老朱整个人都呆住了,嘴里不停的念叨:“四百四十斤,四百四十斤……” 其他人也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要知道,现在的小麦亩产,下等田一石左右,上等田也就两百四五十斤。 现在直接将产量提升了三分之一还多,也难怪他们不敢相信。 反应过来之后,老朱拔腿就往大棚里走去: “跟咱去看看。” 于是众人又拐弯去了大棚。 这些大棚里种的不只是小麦,有些种的是马铃薯,有些是殷薯,还有些种植的是其他蔬菜。 但不论是哪一种,长势都明显比外面见过的要旺盛许多。 翻看着更加肥大的菜叶,老朱不停的道: “好好好,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宝贝啊。” 其他人也走进地里,全方位观察,这东西要是真的,那影响可就太大了啊。 马娘娘也非常震惊,不过她明显想到了什么。 看了看朱雄英,又看了看陈景恪,突然开口说道: “重八,我觉得民爵的事情可以慎重考虑一下。” 老朱愣了一下,也反应了过来。 不过态度却与之前截然不同,斩钉截铁的道: “还考虑什么,推行民爵势在必行。” 第550章 外面全是革新派 对于老朱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武器太强,还会让大家没有安全感。 但粮食不一样,对农业文明来说这就是一切。 谁能给粮食增产,谁就能封神享受祭祀。 自洪武十五年改革开始,朝廷就组建了很多实验室,研究农作物增产的办法。 之前基本都是从改良种子方面着手。 至于施肥,大家自然知道这玩意儿很好,可肥料怎么着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有一种肥料,可以无限生产,可以全民推广。 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还不是增产三五十斤,而是直接翻倍。 在这个数据面前,民爵又算得了什么,老朱都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封神。 包括其他勋贵,此时也都不再反对民爵之事。 他们怕自己要是再反对,会损了阴德,死后下十八层地狱。 朱雄英悄悄竖起大拇指,厉害,直接掐住了大家的命脉。 陈景恪依然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 “土地轮耕是为了养地,有了足够的肥料,就无需轮耕了。” “所有的土地,都可以全年耕种。” 听到这话,大棚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家知道土地要施肥,没肥料怎么办? 暂停一年不种庄稼,靠自然恢复,也就是所谓的轮耕。 所以,天下的土地,永远都有一半是慌着的。 如果把这一半土地也利用起来…… “嘶……”大棚里再次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朱已经不只是手抖了,浑身都在抖: “你说的这肥料……真的能不限量生产吗?” 陈景恪点头,肯定的道:“可以,但……” 老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但是,倾尽一切努力,必须把肥料作坊建立起来。” 陈景恪郑重的道:“是。” 生产化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地方在于,用土法不顾后果的去做,确实也能生产的出来。 后果吗,经济效益低还是小问题……想想各种化学污染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复杂的地方就在于环保、高效率生产。 这就要求必须从零开始,打造生产线。 这不是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地方,都要打造一条完整生产线。 把化肥工厂建立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化工品生产体系。 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以前有需要都是实验室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大大限制了理科的发展。 尤其是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应用。 目前也确实有必要打造一整套的化工产业体系了。 还好,洛下书院十几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学生。 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理科培训,在这个时代那都是理科精英。 其中一部分没有天赋的,或选择出仕,或选择去当老师教育更多学生。 目前在书院和朝廷各技术部门工作的,有七千多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动用,抽调出来两三千,再把毕业生召回一部分。 组建一支五六千人的团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么说吧,前世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的国家,都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再加上朝廷的支持,陈景恪有信心把这套体系弄好。 而且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工业污染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就会把环保这个概念,植入工业中去。 大明现在是领先者,没必要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 困难怕什么? 一项一项去研究,没有啃不下来的骨头。 而且陈景恪的计划还不只是如此,他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基础建设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 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 因为化肥的插曲,大家也没了游玩的心思。老朱恨不得立即回宫,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还是朱雄英劝说:“大家早就在期盼着我们的到来,现在来了不见见他们,恐凉了人心。” “况且,以后生产肥料,也要从他们这里抽调研究人员的。” 老朱这才带着大家去吃了顿饭。 饭菜很丰盛,大多都是山里打的野味。 不过很显然,老朱吃的是食不知味,扒拉几筷子就声称吃饱了。 之后就是例行的领导讲话。 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组织到一起,老朱、朱标、朱雄英分别讲了几句。 三皇同时现身,还鼓励表彰大家,很多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这一套流程做完,老朱才带领大家离开。 回去的时候,陈景恪被喊到了老朱的御辇上,亲自向他讲述了肥料,以及工作建造的事情。 陈景恪就将自己的计划和他讲了一下,并且还拿火柴举例: “火柴看似简单,单独造几盒也很容易。但想要大规模生产,就非常麻烦了。” 要建造采木场、要加工木料,这一整套体系都要从零开始建设。 红磷也一样,要选矿、采矿、提炼等等。 这还只是原材料,还需要交通运输配合,将材料运到一起组装。 最后的产品还要通过交通运输,送往全国各地。 产业链越完整,效率越高,运输越方便,这一盒火柴的价格就越低。 “纯手工生产,这一盒火柴得卖十文钱。如果我说的产业链能建立起来,一文钱能买十盒。” “这套产业链不只是可以用来生产火柴,很多设备和原材料都是可以交叉使用的。” “木头除了造火柴,还能造家具、建房子;冶炼厂还能冶炼金银铜铁等其它矿石。” “它的很多设备,也可以为生产肥料提供原材料。” “修好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体系,应用面就更广泛了。” “只要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有什么新发明想要应用于实际,就不用再这么麻烦了。” “到时候,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价格都会变得非常低廉。” “肥料可以运送到千家万户,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 “全新的衣服只需要几文钱,普通人工作一天就能买一件。” “食盐运送到全国各地,可能只需要一文钱一斤。” 老朱听入迷,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种种画面,好半晌才说道: “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是的,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 老朱看着他,说道:“你说的东西,很多咱想都想不到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咱相信你的话。” “咱还是那句话,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需要钱财就去国库里取,需要人才就让朝廷帮你找,务必要将你说的东西建造出来。” 陈景恪都有点惊讶,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情,老朱起码会慎重思考一段时间。 谁知道根本就没有。 老朱痛快的有点不像是个皇帝。 不过紧接着老朱喃喃自语道: “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平稳度过寒冷期了吧,咱能为后世子孙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一旁的徐达、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 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 “如此才能腾出手来,建设景恪所说的产业链。” 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现在没必要了。” “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 第551章 无题 惩奸除恶计划,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首先要私下和重臣协商,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对外公布。 接下来两天,朱雄英和陈景恪一起召见了各要员,同时也给各封疆大吏去了公函。 对于这么大的行动,一开始大家自然是下意识的反对。 这倒是也能理解,如此大规模针对社会风气的行动,不符合几千年来的治国理念。 大家也担心,这么做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乃至引起民变。 况且,这也不算是啥光荣的事儿。 哪个朝代要是发生类似的事情,遮掩还来不及,哪会大张旗鼓的搞什么

相关推荐: 鉴宝狂婿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山有木兮【NP】   乡村透视仙医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过激行为(H)   深宵(1V1 H)   村夜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