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想法,还以为他担心自己受打击,安慰道: “先生无需担忧,我无碍的。” 马子才迟疑的道:“正夫,你似乎并不担心?” 曹端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道: “先生,安平侯所言的天,就是华夏数千年来所信奉的天,亦是我理学尊奉的天。” 马子才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转忧为喜道: “是了是了,我真是糊涂了……” 然后看向曹端,欣慰的道:“正夫,你已然超过为师矣。” 曹端谦虚的道:“先生过誉了,学生要和您学的还有很多。” 之后师徒俩就开始仔细研究起人权篇,并探讨在理学中的应用。 越讨论,就越是兴奋。 马子才也逐渐恢复了理智,并且说出了一句话: “只要这天不变,我理学就不会没落。” 然后他又赞叹道:“安平侯真乃生而知之者也。” 生而知之者,这算是对人才学的最高评价了。 就连曹端这样的神童,大家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天赋奇才之类的。 曹端亦敬佩的道:“安平侯所学,吾不及也。” “先生,我准备去一趟洛阳,当面向其求教。” 马子才并未拒绝,反而非常支持: “人权篇一出,理学被压已是必然,我们也无需做垂死挣扎。” “好好学习他的优点,改良我理学思想,为未来争取机会方为上策。” “听闻安平侯为人宽容大度无私,你诚心去求教,他必不会拒绝。” 说到这里,他遗憾的道:“我老了,不良于行,否则定然会同你一起去求教。” 曹端并不是书呆子,真正的大学问家,也没谁是书呆子。 他对人性是非常了解的。 所以知道自家老师是放不下面子。 一来是老前辈的面子;二来是怕同道说他叛变。 最致命的还是第二个原因,很可能会导致晚节不保。 曹端倒也没有因此就鄙视自家老师,反而非常理解他的顾虑。 毕竟年龄确实大了,没有折腾的余地了。 如果他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等学有所成回来改良理学,那就是一段佳话。 可要是学上一年半载人就没了,就真的解释不清了。 铁定会被认为晚节不保。 自己年轻名声没那么大,关注的人也就没那么多。 向对手低头去求学,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算被人误会非议,将来也有洗清的机会。 更何况,就算是改换门庭又如何? 年轻人学问不牢固,被别的学说吸引,实在太正常了。 别人看不过眼,最多也就是说他误入歧途。 等他做出一番成绩,误入歧途就会变成弃暗投明。 说白了,年轻人相对来说包袱小,容错率高。 就在曹端出发前往洛阳的时候,其他地方也有学子做出了相同的决定。 比如金幼孜、胡广等。 只不过这样的人并不多。 事实上,多数人其实并不能感受到人权篇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纲常伦理很重要,要拼命去维护。 可具体有多重要,在华夏文明体系里,又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的并不多。 即便有人告诉他们原因,因为缺少自己的理解,感悟也不是特别深。 所以多数人看到这篇文章,也只是觉得分析的很透彻,观点也很独特。 天赋人权听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些道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而是后面的《国》《法》《君》《民》等篇章,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人性需求理论,大同世界不同阶段的标准,他们反而觉得更有意义。 这些人或大受启发,然后潜心研读。 或张口大骂,认为大逆不道。 甚至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写奏疏,弹劾陈景恪毁谤君主,当以谋逆罪论处。 但学问深到一定境界,已经通达明理的学者,却都视此篇为最。 将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研究这篇文章上面。 即便是抱着别样目的,反对陈景恪思想的人,都不得不沉下心来研究。 ----------------- 皇宫里,看到弹劾陈景恪毁谤君主的奏疏,朱雄英乐了: “这些人怎么比我还敏感,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陈景恪无奈的道:“没办法,坚守了千年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触动。” “况且……”他压低声音,说道:“圣皇他老人家你也知道,孟子都能给撵出文庙。” “自然就会有人借此机会大做文章。” 朱雄英贼笑道:“你敢说皇爷爷坏话,好好好,快把圆圆送进宫来,要不然我可不保证会不会乱说话。” 陈景恪:“……” “说点正事,晋王那边不是刚传回消息,说已经拿下西州了吗。” 朱雄英颔首道:“拿下西州容易,难的是长久占领。” “不过还好,察合台汗国强行推广伊教,将西州百姓推向了我们这边。” “有了西州百姓的帮助,三叔在那边站稳脚跟应该不难。” “接下来就是慢慢迁徙百姓过去屯田了。” “如果顺利,最多两年就能正式将西州纳入治下。” 陈景恪说道:“想要在两年内完成屯田工作,需一名大才主政方可。” “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朱雄英说道:“夏元吉此人,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心道,这人可太行了,人家是宰相之才。 “此人能力倒是足够,不过他现在正在工部跟随白侍郎治水,将他抽走恐怕白侍郎不同意啊。” 治水人才难得,尤其是有学问有能力又愿意学治水的人更少。 夏元吉就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白英可是老稀罕他了,当宝贝一样带在身边。 摆明了当成继承人培养的。 朱雄英则很无语:“白侍郎才四十出头,继承人可以慢慢寻找,何必这么着急。” “况且夏元吉也就比他年轻十岁,当他的继承人稍显老了一点吧。” 陈景恪也莞尔道:“就是说啊,夏元吉有宰相之才,让他治水有点屈才呢。” “但我和白侍郎的关系你也知道,这事儿我没办法出面,否则他能天天去堵我家的门。”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行,这是我自己的决定,和你没关系。” 于是夏元吉就这样被任命去西州担任知府。 知府是正四品官员,现在夏元吉就是正四品,且是中枢六部官员。 去地方担任四品知府,妥妥的贬官。 而且去的还是刚刚收复的西州,和流放差不多。 这个命令下达后,甚至不少人都在打听,他到底得罪了谁? 竟然被贬到了那里。 然而夏元吉本人却大喜,连忙入宫谢恩,之后还宴请亲朋好友庆祝。 这让众人更是不解,莫非是失心疯了? 夏元吉却没有解释,很快就完成工作交接,走马上任去了。 唯独有一个人不高兴,就是白英。 真去堵陈景恪家的大门去了,非要让他赔个徒弟。 哪怕朱雄英说这是他自己的意思,甚至发怒说朝廷用人岂是你能置喙的,都没有用。 对于这样的执拗人,是真的没办法。 陈景恪只能表示,将来徒弟会有的,放心好了。 白英立即就说道:“别将来,现在就要,我要带在身边好好培养。” 陈景恪无奈的道:“我现在上哪给你变出一个人才来。” 白英装作大度的样子,说道:“算了算了,我也不为难你了。” “这样吧,我去洛下书院随便挑几个学生,便宜你了。” 陈景恪:“……” “好你个白英,是不是早就在打我弟子们的主意。” “不行,那可都是我的心血。” 话虽如此,最终他还是同意了白英的请求。 洛下书院的学生与别处不同,都懂数理知识。 虽然在陈景恪看来,他们的数理知识才刚刚摸到皮毛,可在这个年代已经是顶尖了。 在技术人才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坯子。 白英打他们主意,是很正常的。 治水确实是国之大事,培养一些专门人才,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陈景恪答应他的原因。 否则换个人想动洛下书院的学生,那就是痴心妄想。 第482章 科技就是玩具 生怕陈景恪反悔,白英当即就拉着他去了洛下书院,一口气挑选了十六名学生。 不是他不想继续挑了,而是院正程一民当场翻脸。 “再多挑一个,今天你休想带走一个人。” “安平侯?他陈景恪就是个甩手大掌柜,也好意思把学生往外面许?” 白英自然知道他是故意的,但也知道不能贪得无厌。 况且以后机会还多的是,不能一次把路给堵死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敲定了。 陈景恪悄悄给程一民竖起大拇指,老先生演技很高啊。 程一民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完全不给他面子。 陈景恪自讨了个没趣,只能尴尬的摸了摸下巴。 程一民确实舍不得这些学生,每一个都是他的心血啊。 在送行的时候,他感慨的道: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你们在书院学习多年,也是时候出去施展拳脚了。” “以后遇到什么难题,不要不好意思,放心大胆的回来求助。” “咱们书院上千名师生,都是你们的后盾。” “我相信,你们必能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出一番大成绩。” “无愧于你们的祖宗,无愧于一生所学。” 陈景恪作为院长,自然也要出来说话的: “离开书院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段学习的开始。” “希望你们永远牢记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也希望你们能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要让自己的十几年求学生涯变成笑话。” “今天大家提起你们,会说你们是洛下书院的学生。” “我希望将来这句话会变成,洛下书院是某某某曾就读的书院。” 一番话说的一众学子,既是伤感又是激动。 不过总体上来说,他们还是高兴居多。 这次他们约等于走了举荐门路,直接获得了官身。 放在以前要参加科举,他们大多数人是没机会的。 事实上,这批学生算是天赋不高的那种,否则也不会被挑走。 程一民多重视这些学生啊,视之为理科的种子。 在没有成材之前,怎么可能轻易让人挑选走。 但每个人的天赋都不相同,理科越深对天赋的要求就越高。 很多时候,天才灵光一闪,就能顶得上无数普通人几十年研究。 洛下书院目前的情况就很类似。 一开始还不明显,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天赋差异表现的就愈加明显。 别的不说,就一个简单的坐标系、统计,就能难住许多人。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清楚该分流了。 理科天赋好的正常升级,去学习研究更高深的学问。 天赋一般的,看他自己的选择,可以转去学别的,也可以继续深造。 虽然难有多大的成就,但起码能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那种天赋很差年龄又大的,就只能转去学别的。 当然,洛下书院不是单纯的理科书院,也是有别的学问可以学的。 本学院没有合适的学问,还能去李善长组建的法学院,方孝孺组建的伊洛书院。 总之,总有一条路适合他们。 白英挑走的十六名学生,大多都是天赋一般年龄又大的那种。 再继续留他们深造,属于浪费学校资源,也浪费他们的生命。 让他们进入社会去实践,反而是更好的道路。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跟着白英学到多少东西,能有多大成就,那就看他们的悟性和造化了。 总而言之吧,对于书院来说,做到了问心无愧。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个最好的结果,也能对家里有个交代。 他们自然很高兴。 送走白英和学生们,陈景恪看着满脸不舍的程一民,笑道: “好了好了,知道你和学子们感情深,舍不得他们走。” “可古人说的好,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学生们也大了翅膀硬了,该让他们飞了。” 程一民很是唏嘘,说道:“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中年变成白发苍苍。” 陈景恪说道:“打住……您老人家确实有白发了,但还不到白发苍苍的年龄。” “别的不敢说,再活个一二十年是没问题的。” 还不到六十岁呢,好好的给我当牛做……咳,好好的教书育人。 程一民也只是感慨一下,并没有真的打算退休之类的。 好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在算学届也是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未来编撰算学史,他是无法越过的人。 现在他正干劲儿十足,怎么可能会退。 之所以这么感慨,是因为这是洛下书院创办以来,第一次送走学生。 是的,洛下书院创办至今已经九年多,除了因故退学的。 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送走学生。 原因并不复杂。 招收的学生年龄都不大,普遍十一二岁,最小的才六七岁。 后续他们每年都会招一两百人,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在这里学个十年八年是很正常的。 之所以专门招小孩,是因为理科最重基础,需要从小培养。 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要超过成年人的。 尤其是十来岁到二十来岁,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最容易迸发灵感的时期。 再过一些年,身体方面,持续衰老会影响思维。 经验方面,则会被之前学过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难以突破旧有的知识框架。 所以洛下书院的正式学子,只有小孩子。 成年人想加入,除非是那种极有天赋之人,不过这种人太少了。 而且成年了还愿意加入洛下书院学习,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又真正喜欢理科的那种。 说的难听点,就是吃饱撑了没事儿干的那种人。 这种人也不存在毕业的想法,恨不得一辈子都在书院里一起学习研究。 所以,这十六名学生,确实算是第一批正式送走的。 而且大家都能预感到,这十六人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学生离开。 陈景恪习惯了学生流转,且他来书院的时间确实不多,感触不算多深。 程一民不同,将家搬到了书院,每天吃住都和孩子们一起。 亲眼看着他们长大,感情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年龄大了,最是受不得离别。 想到孩子们即将离开,他自然不舒服。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矫情人,发了几句牢骚,陈景恪安抚几句就恢复正常了。 转而谈起了正事:“部分学生年龄大了,受限于天份学业上也难有大的作为。” “强留在书院就是害了他们,也该给他们一个交代了。” “你想好怎么安排他们了吗?” 陈景恪正色道:“书院安排出路,这不能成为规矩和常态,否则很容易就形成党派祸国殃民。” “不过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前几批学生确实不能轻易放走。” “需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才学,造福国家和百姓。” 程一民摆摆手说道:“这些套话就别和我说了,直接说怎么安排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尴尬的道:“习惯了……接下来几年出师的学子,会有三个去处。” “朝廷的技术官员、蒸汽机研究院、封国国学书院。” 这个封国国学,指的是封国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央朝廷的机构,封国自然不能用这个名字,就改为了国学。 程一民眉头紧皱:“封国也要人?” 陈景恪颔首解释道:“现在在民间普及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 “为了促进理科的发展,只能先从有钱有势的人家着手。” “各封国的国学里面,基本都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教他们效果会更好。” “且这些权贵子弟,未来大多都会成为官僚,让他们学习理科也有助于将来全面普及。” “更何况,谢缙绅在南洋数次写信问我要人,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程一民也不得不承认,陈景恪说的就是现实。 想学习理科,就必须要进行大量实验,普通人家哪能负担的起。 和穷文富武是一个道理。 至于让朝廷承担……朝廷也同样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开销。 所以目前在民间推广数理知识,更多是科普性的。 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会告诉他们原理。 仅仅只是科普的话,写本专门的教材谁都能教,用不着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学生都是种子。 天赋最好的那一批,留下继续深造研究更高深的数理知识。 剩下的,大多都会去合适的地方任教,培养更多的数理人才。 各封国的国学,汇聚了大量权贵子弟,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前世西方科技的发展路数。 最早就是贵族们消遣攀比的玩具。 那会儿的科技还很落后,在应用方面几乎为零。 就算有了发现,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说白了,无法转化成利益。 举个例子,你提取出了氧气,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氧气的应用,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可能会去研究?就算想研究也没那个资本。 只有权贵,才有那个精力和实力。 权贵们研究这个,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啥的。 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成了攀比的工具。 你看,我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你没研究出来吧。 啥,你没研究过数理? 孤立你。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被发明出来,科技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 科技开始带来利益。 到了这个时候,研究科技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既有利益方面的驱使,也有研究真理方面的伟大追求。 国家也开始鼓励人们研究科技。 之后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科技真正的开始腾飞。 陈景恪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凭什么只有有钱人才能研究科学技术? 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不过他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后门,那就是专利。 目前他不会搞专利法,就算有人想搞,他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很简单,免费将有钱人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全天下的人。 反正这些权贵有钱,能经得起这些损失。 全当是为了荣誉了。 而且他也已经想好了,等各封国国学步入正轨,会设立一个科技奖项。 专门奖励那些做出突破的人,给他们金钱、荣誉乃至权势。 相信那些吃饱撑的没事儿干的权贵们,会挖空心思去研究这些东西的。 普通人里面,真出现天才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儿,也能通过奖项改变命运。 等将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等朝廷有能力全面普及理科体系。 再顺势提出专利法案,以此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技研究。 这就是他对发展科技树的大体计划,很早以前就构思好了,只是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实施。 解缙去南洋担任总教谕,负责南洋各封国的文教建设。 他是知道数理知识的重要性的,就几次写信,想让陈景恪派一些学生去各封国的国学授课。 这恰好和陈景恪的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而且还能卖个人情给解缙,何乐而不为呢。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他还得谢谢咱呢。 至于蒸汽机研究院,现在更像是大明皇家科技园,研究的东西可不只是蒸汽机一种。 这里才是最需要数理人才的地方。 洛下书院的学生,哪怕是天赋最差的,也都经过系统的数理培训。 是蒸汽机研究院最稀缺的人才。 事实上,这里也是书院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场所,双方合作非常紧密。 将来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会去这里工作。 程一民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全部计划,但对于他推广数理知识的步骤,还是很支持的。 也同意了派遣一部分学生,去各国国学任教的计划。 况且,那些学生去了各国,也算是做了官,不算屈才。 而且他还帮陈景恪出主意,道: “我觉得,可以让那些去封国任教的学子,先跟着你学习一下大同世界思想。” “有助于你的思想全面推广。” 陈景恪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说道:“也好,正好那个培训班要开始了,就让他们一起去听吧。” 程一民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 “对了,这几日不少人来这里找你,大多都是要挑战你的,被我打发走了。” “还有一些说是来找你学习大同思想的,你要不要见一见?” 陈景恪无所谓的道:“你帮着遴选一下,合适的就让他们来培训班旁听吧。” 程一民笑道:“看你满不在乎的样子……曹端你应该知道吧,他也来了。” 陈景恪惊讶的道:“谁,曹
相关推荐: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恶蛟的新娘(1v2)
NTR场合_御宅屋
蝴蝶解碼-校園H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顾氏女前传
交流_御书屋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