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道:“大明周报是朝廷口舌,这两篇文章能出现在这上面……” 众人再次震惊。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还是说,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种试探行为?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压低声音说道: “我是洛阳人,早在数年前就听说过一个传闻。” 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什么传闻?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 那个儒生似乎有些紧张,深吸口气才说道: “有勋贵醉酒之后口放厥词,说太上皇许诺他们……分封诸侯国……”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开始催促:“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第408章 造体系 后来? 那人说道:“当时大家很震惊,不过并不相信他的话。”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 众人不禁点头,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时候,为了拉拢人心都会给出一些许诺。 比如裂土封王啊,比如什么共富贵啊之类的。 但这种公开的承诺,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传出。 大家确实没有听到过任何此类传闻。 大概率是那个人酒后吹牛不打草稿。 不过,敢吹这样的牛,是真的找死啊。 那人继续说道:“他酒醒之后,也说自己是酒后失言,还上书请罪。” “幸好今上仁厚没有治他的罪,只是罚了半年俸禄略作薄惩。” 敢公开宣称要裂土封侯,这是妥妥的死罪。 只是罚俸确实是薄惩了。 他特意强调是今上,可见也是认为,换成朱元璋在位,这个大嘴巴勋贵大概率是要没。 众人也都非常认同,不禁连连称赞,皇上仁慈啊。 今上登基,真是天下人的福气。 话题很快回到事情本身,那名勋贵被惩罚之后,关于分封的事儿也就没什么人提了。 后来倒是又出现过几次传言,但大家都认为是那个大嘴巴勋贵酒后失言的后续。 前世信息爆炸时代,好多古早话题,都能被人翻出来二次炒作。 更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有人几个月后才听说这件事情,就当成新闻私下传几句很正常。 但这些传言都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当然,谣言之所以没有传开,很大一个原因是不敢传。 别的谣言也就罢了,这种列土封疆的谣言,真要追究起来所有说过的都要受罚。 在皇权时代,尤其是在拥有锦衣卫的大明,没人敢乱传这一类信息。 此人并没有说酒后失言的勋贵是谁,大家也没有追问。 都是有志于科举的士子,谁都不想还没步入官场,先得罪一个位高权重的勋贵。 当然,大家自己私下去打听,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这件事情大家也都是当成趣事来听的,没人认为太上皇曾经许诺过分封。 更没人将这件事情,和报纸上刊载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只以为是巧合罢了。 在八卦了一会儿之后,大家就继续讨论大华夏概念以及南洋分封。 毕竟这关乎他们的科举成绩。 就在众人讨论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只见楼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正是洛下书院的算学先生方广津。 他对身边的二十余岁青年说道:“伯允,真不准备参加科举了?” 其他人也纷纷劝道: “学习这么多年,不试一试你甘心吗?” “是啊,行与不行,试上一试又何妨。” “至少对自己是个交代,以后回想起来也不至于后悔。” 酒楼其他人都诧异不已,听对话好像是这个年轻人要放弃科举,他的朋友都在劝他。 这……还剩下三个多月就考试了,人也已经到京城了,为何不试一下? 大家倒也没有轻视他,有资格参加京考的,那都是获得举人身份的。 举人身份有出仕的资格,属于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 比如海瑞,就是举人出身。 刘伯允倒是非常洒脱,说道:“谢方先生、诸位同窗的好意,然自家知自家事。” “我的成绩并不好,几次预考都排在末尾,参加科举不过是自寻烦恼。” 所谓预考,就是模拟考试。 古代有正经老师教的,一般都会拿历届真题做模拟考试。 方广津说道:“预考和正式考试有很大区别,不能因此就盖棺定论。” “你去参加科举,未尝没有胜算。” 一旁的吃瓜群众恍然大悟,原来是算学生。 然后有见多识广的认出了方广津的身份,让在座的人都忍不住肃然起敬。 盖因他不但是洛下书院的先生,还是算学研究班的核心成员。 众所周知,科举被理学把持,但算科除外。 这个科目是国子监算学班在负责,而算学班几乎都是陈景恪算学圈子的成员。 相当于算学圈子掌握着算科考试。 以方广津在算学圈子的地位,约等于算科士子都是他的门生。 计官群体掌握着户部、金钞局,等于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 现在因为改革,因为量化管理,计官又开始掌握各个衙门的钱袋子。 随着计官群体的壮大,方广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没有出仕,但其影响力超过许多朝中大佬,谁见了他都得给几分面子。 眼前的这群考生,可不敢在他面前失礼,说话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 同时大家也对刘伯允好奇不已,这位是什么人? 让方广津如此重视,还要亲自来劝。 对于自己成为众人目光中的焦点,刘伯允表现的非常淡定,说道: “院长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必要死磕科举。” “只要用心去做,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发热。” 见他把陈景恪都搬出来了,方广津一时间有些无语。 院长那是为了宽慰你们,不想你们有太大压力,你怎么还当真了? 不参加科举你怎么做官? 刘伯允似乎猜到了他的想法,说道:“出仕的事情我已经想好了,我是举人,可以直接出仕。” “我老家是云南的,那边缺少人才,尤其缺懂算学的。” “我家乡县的府君,得知我跟随先生学习算学,且获得了举人身份,数次邀请我回去造福乡里。” “只是以前我学业不精,怕坑害了乡里没敢答应。” “现在总算是勉强将先生教的东西学会了一二,自觉有能力担当重任,所以决定回乡。” “府君可是许诺了我户房主事之职,这起点比大多数进士都要高了。” 大明地方衙门的机构设置,模仿了中枢六部,设置了六房。 户房掌管一县的钱粮物资,类似于现在的财政局局长和仓储部负责人。 对普通人来说,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大明科举改制之后,进士有两年的观政期,在这期间他们只能干最基层的工作。 就算两年后吏部正式授予官职,一多半人也只能担任乡长一类的职务。 起点也远不如他这个户房主事。 但方广津却依然不满意,说道:“举人总归低人一等,将来升迁也要看人脸色。” “想迈过五品的门槛更是难上加难……” 一二三品为高级官吏,布政使、六部侍郎、尚书等以上的职务,全都是这三个品级的官员担任。 四五品为中级官吏,中央各衙门的主要负责人,州府的知府、推官等,一般都是这个级别。 六七八九品就是低级官吏,乡长、县令、下等府的知府等等,都是这个级别。 上中下之间的门槛很高。 九品官靠熬资历就有机会成为六品,但没有突出政绩或者贵人相助,绝无可能跨过五品。 进士比非进士,更容易跨过这道门槛。 想成为高级官吏更麻烦,不是光有政绩就能办到的。 目前默认,要么是勋贵有功绩在身,要么是进士出身。 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有足够的政绩才有可能。 方广津劝他考进士,显然是寄予厚望的。 刘伯允心下非常感动,但又有些好笑: “我的先生啊,就算是进士出身的人,又有几个能跨过五品门槛的?” “有生之年能让我摸一摸六品就满足了。” “况且当地方主官要求异地任职,这与我造福家乡的意愿不符。” 行政主官,如县令、主簿、司法官等等,必须异地任职。 吏员或者副职,可以在本地任职,但想更进一步也必须遵守异地任职原则。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士绅做大。 见方广津还要劝,他正色道:“先生心意学生明白,非常感谢先生的器重,然我意已决。” 闻言,方广津只能无奈的道:“罢了罢了,人各有志,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吧。” 刘伯允躬身行礼道:“谢先生。”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回乡之后我会开办书院,教授算学知识。” “若是发现了有天赋的苗子,会推荐给书院,希望先生能给他们一个进学的机会。” 方广津摆摆手说道:“说的什么话,你的学生就是书院的再传弟子,来书院进学理所应当。” 刘伯允脸上露出喜色,道:“我先代家乡学子,谢过先生……” 说话间几人就离开了酒楼,只留下鸦雀无声的一众士子。 听听人家说的话,举人出身,起步就是户房主事…… 关键当先生的还不满意。 一股酸味弥漫,像是恰了柠檬。 要知道,他们这些考进士科的,四五万人抢五百个名额。 好不容易抢到了,两年观政期要去基层部门磨炼。 两年后授官,大部分人也做不了户房主事。 当然,进士自然也有优势,前几年只要不犯错,升迁是很快的。 稍微出点成绩,就能去县里担任主官,踏上青云路。 可正如刘伯允说的那样,这五百个进士,能顺利当上县令的又有几人? 考中进士就能担任县丞县令的年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这时,有人幽幽的说了一句: “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是啊,谁让人家是学算学的呢。 再想想几年前,众人更觉得讽刺。 当年理学要和算学切割,理学生要把算学撵出国子监,科举也不考算科了。 可是现在,随着新政的推广,计官越来越重要。 全国各个衙门,都急缺这方面的人才,算学人才成了香饽饽。 尤其是国子监和洛下书院培养出来的算学生,更是极为抢手。 每天都有大把的人守在两处的门口,征募算学生去本地衙门就业。 起手都是主事级别的职务。 还别觉得高,不论是国子监还是洛下书院的学生,对此都不是很感冒。 他们想走的是科举路线,这样将来的路会更好走。 除非是确认科举无望,才会接受地方衙门的征辟。 比如刘伯允就是这种情况。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学算学的就是高人一等。 不服气你可以和他竞争啊,他能做的工作,你要是也能做,你就可以取代他。 可惜,进士科就算不懂,蒙也能蒙一篇策论出来。 算学不懂就是不懂,蒙都蒙不了。 总不能参加工作之后,拿着一份表格闭着眼睛乱填吧。 真这么干了,顶头上司怎么想不知道。 传到太上皇耳朵里,大概率会认为你在挑衅。 那后果……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呢。 所以即便心里很酸,他们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倒是有人在朝堂上说过这事儿,认为有违官吏选拔标准,长此以往会破坏官吏选拔晋升体系。 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 朝廷倒也没有讳疾忌医,而是郑重的开会讨论,然后下令各地方衙门征辟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不能让滥竽充数的人混进来。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现实的需求面前,地方官该征辟人才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 人家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新政要求量化管理,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 向吏部打报告,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 我们能咋办?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 只能自己征辟计官。 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 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 反对征辟算学生没问题,可我们面临的问题,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啊。 你们拿不出办法,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们又反对。 那要不咱们换换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再也没有人反对地方官征辟算学人才了。 对于此事,陈景恪自然也知道。 别看他是算学圈子的领头羊,但并不支持这种野蛮式的选拔官吏。 他是造系统的人,自然不愿意有人破坏自己造出来的系统。 哪怕受益的是他自己派系内的人也不行。 可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妥协。 “先解决有无问题,再想办法完善制度吧。” “说白了,还是合格的算学人才太少导致的。” “朝廷必须开设更多的算学书院,培养更多的算学人才。” “如此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朱标和朱雄英也深以为然,于是就下令在每个省建至少一座算学书院。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这些书院是指望不上的。 只能放任地方衙门违规征辟算学人才。 不过总的来说,算学吃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目前真正的大事儿就是分封。 报纸上那两篇文章,自然是在朱标的授意下发表的。 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分封做预热。 事实上,关于大分封的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去了。 知道此事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 秘密一旦被多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 期间难免会有人透露出去。 比如醉酒说大话,比如去青楼潇洒玩的高兴了故意炫耀。 不过还好,大家并不相信他们的话。 而且一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都不用朱元璋和朱标出手,勋贵集团自己就会把事儿解决了。 这话你也敢往外说? 你丫的不想活了是吧。 自己不想要封国了,也别祸害我们。 在勋贵集团自己的努力下,每次有消息泄露,都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但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总会被有心人记下来。 陈景恪看着报纸,说道:“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两篇文章,把被压下去的‘谣言’重新炒热。” 朱雄英说道:“光靠这两篇文章恐怕还不够吧,让锦衣卫也去推波助澜一下。” 陈景恪点点头,对徐允恭说道:“给魏国公和梁国公传个话。” “警告勋贵们,最近一定要沉得住气,谁敢乱说话后果自负。” 第409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 因为方孝孺的文章,一个话题突然就变得火热起来。 那就是,夏商周的分封和后世的分封,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人认为,区别是有的,但远没有那么大。 其本质还是勋贵集团分饼子,尊王攘夷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况且,尊王攘夷的概念本就是齐桓公提出来的,和夏商周的分封没什么关系。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华夏简史》搬了出来。 这上面有夏商周时期的封国分布图,有些封国确实与四夷接壤,后来也通过对四夷的兼并壮大。 可更多的封国,就处在中原土地上。 我们不能罔顾事实。 也有人认为,三代分封就是基于尊王攘夷的思想提出的。 他们也没多说,就将《左传》给拿了出来。 “分封建国,以潘屏周。” 这句话和尊王攘夷其实是一个意思。 他们据此做出推论,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人那里借鉴来的。 为什么他提出‘尊王攘夷’,其他诸侯国都不敢反对? 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这些藩属国能存在的法礼基础。 反对‘尊王攘夷’,就是反对夏商周分封。 作为一个藩属国,反对分封,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左传》的地位毋庸置疑,一下子就将反对之人堵的说不出话来。 而且左传里面相关记载非常多,可见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一种普遍思想。 不过反对派依然不愿意彻底认输,他们承认夏商周分封有“尊王攘夷”的意思。 但也不能否认其分饼子的事实。 否则,你怎么解释他们在中原分封了那么多诸侯国? 对此,支持派也不好反驳,因为这就是事实。 《华夏简史》上写的清清楚楚,现在是个读书人,都对这些东西耳熟能详。 但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双层防线。 将最有能力的诸侯,分封在四夷边境,作为周王室的最外围防线。 由他们抵挡蛮夷的侵扰。 齐国、燕国这些诸侯国,都是为此而封的。 然后周王室又在边境诸侯国的后方,分封了许多诸侯,形成了第二圈防线。 第二圈防线的诸侯国实力相对较弱。 但有边境诸侯国抵挡外敌,他们可以安心发展,生产更多的物资。 他们生产的物资,可以更好的支援边境诸侯国。 让边境诸侯国可以全力与四夷作战。 特殊时刻,比如边境诸侯国一旦失守,第二圈诸侯国能顶上去。 就算打不赢,也能为周王室争取调兵的时间。 周王室居天下之中,手握中原膏腴之地,没有安全隐患,可以安享天下。 即便发生了犬戎之乱,也有诸侯国来救援,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数百年。 这个理论一出,本处于劣势的支持派顿时就兴奋起来。 看看,看看,这才是真相。 老祖宗什么都想到了,都是后人把经给念歪了。 反对的一方则嗤之以鼻,古人能想到这么多? 然而此言一出,就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 啥意思?侮辱古人,羞辱先贤是吧? 祖先就是厉害,要不然夏商周国祚能那么长? 要不然后人依然在使用周礼? 没有周公,哪有今日的华夏文化? 大帽子一扣,反对派立即溃不成军。 支持派乘胜追击。 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很多东西他们都想到了,只是太多被遗忘了。 还有一些被刻意曲解了。 夏商周的分封,就是非常完美的制度,事实摆在眼前你有什么可狡辩的? 吵着吵着,话题就跑歪了,变成了要不要复兴周礼。 如果复兴周礼该怎么实施。 总之,大家为了一些有的没的,打不完的口水仗。 普通读书人只是习惯性参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成了别人手里的工具。 一个话题能在京城被炒作起来,背后往往有推手。 而推手炒作这些话题,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 但他们不知道没关系,有些人知道。 朝中那么多大臣,但凡政治敏锐度高的,都察觉到了事情的异常。 他们开始思考,这幕后推手是谁,目的是什么? 话题起源于方孝孺的文章,他是陈景恪的挚友。 那么他的这篇文章,会不会是出于陈景恪的授意。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陈景恪的目的何在? 再往深处想一想,以陈景恪和皇家的关系,这事儿大概率得到了皇帝授意。 那么皇帝目的何在? 复兴周礼?别闹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核心,还是分封。 皇帝想拿分封做什么文章? 到了这一步,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周报上有两篇文章,前一篇指出目前亲王数量不够,后一篇方孝孺就鼓吹了一波夏商周的分封。 并隐晦的提出,可以用分封异姓诸侯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封异姓诸侯!!! 答案摆在了眼前,却没有一个人敢相信。 都什么年代了,竟然真的还有朝代愿意分封异姓诸侯? 可如果是假的,这两篇文章,和现在被炒的很热的话题怎么解释? 关键是,放在以前,锦衣卫早就出动抓人了。 现在外面都吵翻天了,朝廷一点反应都没有。 皇帝就像是瞎子聋子一样,这可能吗? 大家不禁联想到了之前的谣言,太上皇许诺分封勋贵。 那时大家都不信,可现在想来,莫不是真的? 而且越想大家就越觉得疑点众多。 朝廷大刀阔斧的变革,勋贵集团始终支持。 很多革新都是直接拿勋贵开刀的,他们也毫无抵触的全盘接受。 当时大家就很好奇,大明的勋贵吃错药了?这都不反抗一下? 还是说你们真就这么忠于皇帝? 如果谣言是真的,太上皇许诺大分封,那么一切就都解释的通了。 在分封面前,因革新受损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就算他们现在不放弃那些利益,等分封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国,也照样要全部舍弃。 难怪,难怪,难怪啊。 想通了这一切,群臣豁然开朗。 在心里藏了许多年的疑问,这一刻全部都有了答案。 原来这一切都是谋划。 太上皇真是老奸……呸,老谋深算啊。 有些人则想的更远,这不是太上皇的手笔,十有八九是陈
相关推荐:
鉴宝狂婿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山有木兮【NP】
乡村透视仙医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过激行为(H)
深宵(1V1 H)
村夜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