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228章

第228章

妻二人渡过难关。” 说完就起身行礼。 众人对她的反应皆惊讶不已,倒不是因为这番话有多高明。 而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她表现出来的沉稳,实在太难得了。 要知道,她今年才十六岁。 之前一直养在深闺,和世子成婚也才半年多。 说实话,没有人把她当回事儿。 世子病倒的时候,也从来没人问过她的意见。 但恰恰就是她,在这危急关头站了出来。 姚广孝和杨璟反应过来之后,马上就意识到事情来了转机。 立即起身大礼参拜:“臣等必不负陛下、大王所托。” 他们两个人表态,其他人也跟着起身表示忠诚。 接着,姚广孝就趁热打铁说道:“国不能一日无主,世子病重无法理事,理当世子妃暂摄国政。” 杨璟也表示支持。 姚广孝的地位就不说了,杨璟也不简单,他是燕王府军方统帅。 事实上,如果朱元璋在这里,肯定非常震惊。 洪武十五年就已经病逝的营阳侯杨璟,为何还活着,为何会在燕王府? 说起来,事情还是要回到胡惟庸案上。 胡惟庸作为丞相,又是淮西集团在朝中的话事人,谁不想和他搞好关系? 杨璟自然也不例外,没少给他送礼什么的。 本来只是很正常的人情往来,但等胡惟庸事发,情况就变了。 人情往来就变成了罪证。 杨璟数次跟随徐达征战,两人关系非常好,于是就求到了他的头上。 徐达自然知道他是无辜的,心软之下就帮了他一把。 当时朱元璋杀红了眼,正常劝谏是没什么用的。 他们就想了个办法,诈死。 人死账消,老朱就算想大肆株连,也不会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清算一个死人。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得知他的死讯老朱也不搞株连了,还追封他为芮国公。 而杨璟,则在徐达的安排下,进入了燕王朱棣手下任职。 至于朱棣为何要帮助岳父欺骗父亲,历史上没有记载,后人只能自己猜测。 反正,杨璟确实承了这份情,对朱棣忠心耿耿。 靖难之役他再次复出,最后战死于灵璧,因功被追封为璟国公。 根据时间推算,当时他在灵璧的对手正是徐允恭。 也就是说,他大概率是死在徐允恭的手下。 只能说,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这一世没有了靖难之役,但燕王主动请封次大陆,他自然也跟了过来。 到了这里之后,他终于开始抛头露面。 虽然没有正式恢复本来的身份,但也没有改换姓名,而是继续以杨璟示人。 不过除了极少数知道真相的,大多数人都将其当成了同名同姓。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正是因为朱棣帮忙诈死脱罪的事情,杨璟对燕王府非常的忠诚。 在来锡兰岛的时候,朱棣将军事方面的事情,尽皆托付给他。 他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在这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帮张氏稳定局面。 现在,有了他们两个的支持,再加上张氏方才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众人也就顺势表达了忠诚。 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张氏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 处理事情颇有章法,即便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能通过询问懂行的人获得答案。 众人对她的态度,从原本的不以为然,变得尊重起来。 就连姚广孝都惊讶于她的表现,同时心中也倍感高兴。 世子娶了一位贤妻啊,燕国未来可期。 然后,在张氏的指导下,众人确定了总体方针。 世子由她照顾,外面的事情则交给众人处理。 具体来说就是,内政交给姚广孝,军事交给杨璟。 遇大事有两人商议着来,如果他们商量不出结果,就来找她。 其余人各司其职,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计划行事。 如此一番安排,顿时就将高层的心给稳住了。 大家都是有能力的人,缺的就是一个主心骨。 现在张氏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这个责任,众人也就镇定了下来,剩下的事情反倒是简单了。 接着,他们对外放出消息,世子病情好转,人已经清醒可以处理政务了。 只是因为接连生病,身体亏空太大需要静养,所以不宜公开处理政务。 小事由姚广孝和杨璟负责,大事再来找他。 底层官吏和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见高层统一了口径,自然也就不会怀疑。 更何况,高层确实都镇静下来,开始正常处理公务。 每天送入王府的公文,都能被很好的批阅处理好,大家也就更不会怀疑什么了。 事实上,这些文书全都是张氏批阅的。 她一边照顾朱高炽,一边在姚广孝和杨璟的帮助下,处理各种政务。 在这个过程中,她表现出了超凡天赋。 没多久就已经能自行处理军国大事。 让姚广孝都忍不住惊叹,张氏巾帼不让须眉。 如此过了一个多月,朱高炽终于度过危险期,人也清醒了过来。 然而长期的病痛折磨,确实让他的身体垮掉了。 大多数时间都昏昏沉沉,只有少数时间是清醒的。 得知王府发生的一切,他心中五味杂陈。 有后怕,有高兴,有欣慰…… 对张氏的感情就更复杂了,内疚、心疼等等情绪混杂。 两人订婚很早,但张氏从小生活在北平,他在洛阳接受教育,实际上并没有见过几次。 要说有多深的感情,那是骗人的。 但得知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他对其又敬又爱。 这样的姑娘,谁会不喜欢呢。 张氏自然也感受到了丈夫的变化,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 之后,她想将政务交还给朱高炽。 被他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我的精力实在无法支撑繁琐的政务。” “且你处理的很好,大家也习惯了你的风格,没必要在这节骨眼上替换。” “况且,你我夫妻一体,何必在意这些小事呢。” 有了丈夫的支持,张氏就更有底气。 遇到和姚广孝等人意见相左的事情,也敢于坚持己见了。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她还是会尊重其他人意见的。 每天处理了什么事情,也会借着聊天的机会一一告诉朱高炽。 所以,虽然一直躺在床上,朱高炽对燕王府的情况亦了如指掌。 随着身体的恢复,他也逐渐将政务接了过来。 外面的人丝毫不知道,头顶的天换了人。 有句话说得好,病去如抽丝。 他的身体依然很虚弱,大多数时间都只能躺在床上,不适合公开露面。 只有少数高层才能见到他。 很多政务,依然是张氏在帮他打理。 姚广孝时不时的就会过来商谈一些事情,顺便帮他把把脉检查一下身体。 总体来说,他的身体一直在恢复,状态越来越好。 “最多再有半个月,世子就可以如常人一般行动了。” 对于这个消息,朱高炽和张氏自然都非常高兴,再次对姚广孝表示了感谢。 闲聊了几句之后,三人就聊起了正事。 姚广孝将锡兰岛燕王府的情况详细介绍了一遍: “……百姓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军队也开始训练。” 毕竟水土不服的不只是朱高炽,还有很多人。 在到达目的地后,大批的人病倒。 还好大明对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这次他们过来,携带了足够的药材,才没有酿成大祸。 即便如此,也严重耽搁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利用这段时间,我对身毒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军方也对攻打潘迪亚做了数十次推演,已经有了成熟的战略计划。” “不过我们觉得,将出兵时间放在明年初较好。” 说是明年初,其实也就剩下三个多月时间。 放在这个时间节点,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马上就要新年了,作为华夏最重要的节日,其意义是不一样的。 大家刚刚迁徙到这里,心中难免会有些惶恐不适应。 过年的喜庆,能让人忘却很多负面情绪。 也能通过节日,让人对新环境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其二,也能利用节日麻痹次大陆上的那些人,让他们误以为燕国没有别的野心。 其三,自然是等待大明那边的资源全部到位。 燕王府初来乍到,是没有能力自己生产战争物资的,只能从大明运送过来。 这需要时间。 “主要是南洋乱局,导致往来西洋的船只比往年少了一半还多,这也影响到了我们收集物资的速度。” “不过即便是按照现在的速度,也能确保在明年初,储备到足够的物资。” 朱高炽想起南洋乱局,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了一些,说道: “不知道大明那边的情况如何了,大分封计划是否顺利。” 第407章 尊王攘夷 洛水旁的一家酒楼,里面坐满了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举都会提前几个月动身,然后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到达洛阳。 一来是为了应对意外情况,比如路上耽搁了,比如水土不服生病。 二来也是想和其他士子交流一番,既能增长学问,也能多结识一些人脉。 读书人嘛,最喜欢发表意见,尤其是喜欢扎堆讨论国家大事。 所以,各酒楼就成了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最近热门话题有两个,一个是大华夏概念,一个是南洋分封。 “今年的策论考题,我以为十有八九和华夏有关……” “英雄所见略同,我也以为至少有一两道题和华夏有关。” “我以为可以更大胆一点,题目应该有华夷之辩。” “我也以为当有此题,破题的方向都想好了。” “如果没有更好的破题方向,就抓住‘出则夷狄、入则华夏’来答,至少不会偏题。” “我觉得,配合南洋来答题,更容易得高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赞同。 蹭热门话题来答题,这是自古以来的考试习惯。 而且但凡有一点政治敏锐度,都能意识到南洋分封不只是分封那么简单。 很可能是一次政策大调整,甚至是某些历史性大事件的转折点。 这种热度要是不蹭,拿不到高分也怪不得别人。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对政治的看法。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卖报卖报……南洋分封波澜再起……” “卖报卖报……方唯物最新文章,论南洋分封与周礼复兴……” 方唯物就是方孝孺的雅号,因唯物学而得。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辩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认可了他的能力和唯物学。 确实是一家之言,有可取之处。 理学大儒视其为大敌,但在地位上却将双方放在了同等位置。 说白了,他们已经认可了方孝孺大儒的身份。 普通读书人反而不那么敌视他了。 毕竟学问不到一定层次,是无法理解两者深层次差异的。 至于什么道统之争,和他们关系也不大。 学习谁的道统都没关系,重点是学到了。 目前,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学习唯物学唯一的障碍,就是科举。 毕竟现在科举依然掌握在理学派手里。 而唯物学,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 用唯物学答题,那纯属作死。 如果科举允许以唯物学思想答题,读书人马上就会去学习研究。 正因为大家不再敌视他,所以听到他又写文章了,还是关于南洋分封与周礼的,就忍不住想要买来看看。 万一提供了新的答题思路呢。 更何况南洋分封又出了问题,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所以,听到报童的叫卖声,马上就有几个士子出去买了几份回来。 然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翻看上面的文章。 前面没什么好看的,都是一些政策方面的讲解。 唯一让大家心中不适的,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杀了好多人。 六百多人被杀,一万多人被流放。 而且标题是用红色的大号字体印刷,特别的刺眼。 虽然不至于感同身受,但依然让大家心中沉甸甸的。 换成别人这么干,肯定被大家喷残暴之类的。 即便杀的都是贪官污吏,那也不行。 可干这事儿的是朱元璋,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然后牢牢的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 以后自己当官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就算贪,有些钱也不能动,而且最好干一些政绩出来。 有政绩护身,只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有很大概率能得到减刑。 这是大家根据朱元璋处理贪官的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规律。 只能说,在利益相关的时候,永远不要小瞧人的主观能动性。 摸索上位者的喜好,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推测上位者做事的规律,在官场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了。 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很难晋升高位。 很快众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 一个很陌生的作者写的,前面的分析吹捧就略过不提,在文章末尾该作者提出了一个质疑: 现在的南洋可不是当初的莽荒之地,从开海的角度来考虑,这里就是大明的大门。 如果这里出现实力强大的国家,就会从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南洋不宜出现特别强的封国。 这也就意味着,要分封至少十个亲王过去。 可是大明的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看完这篇文章,众士子不禁为这个作者的胆量感到敬佩。 这番分析,直接对亲王的忠诚发起了质疑。 当年朱元璋为了推行分封,可是杀了很多人的。 殷鉴不远啊。 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大家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亲王的忠诚。 而是鼓吹,亲王能力出众,封到外面能开疆拓土,为大明屏障。 现在不但有人质疑了,还敢发表在报纸上。 实在是胆大包天。 不过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能刊登在大明周报上,就说明得到了上面的允许。 也就是说…… 众人都露出了然之色。 太上皇不会怀疑自己的儿子,可当今皇上却会怀疑自己的兄弟啊。 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让人放出的风声。 这才对吗,皇权面前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 众人越想就越觉得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皇帝可以吹风敲打自家兄弟,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借风生事。 太上皇可还活着呢,头版就是他杀人的报道。 他不会拿皇帝怎么样,却可以拿下面的人泄愤。 谁都不想触碰老朱的逆鳞。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众人语焉不详的讨论了几句,就赶紧转向了下一篇。 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礼。 文章内容正如标题所示,就是讲周礼和分封的。 其它内容可以略过不提,最核心的论点是: 他认为,虽然大明只分封亲王,而周礼分封的是诸侯王,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礼的。 然后他又论证了,为何是符合周礼的。 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尊王攘夷四个字上。 他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其核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 靠着将诸侯王分封在四方边境,拱卫王室抵御外敌。 而且这些诸侯国深入蛮夷之地,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蛮夷。 经过他们数百年的教化,原本的四夷之地,全都变成了华夏国土。 四方蛮夷都融入了华夏。 如此方才有了华夏广袤的疆域以及众多的人口。 秦朝之后,虽然也有朝代采取过分封,但那些分封都已经变了质。 不再是‘尊王攘夷’,而是分饼子,或者直接说是利益集团分赃。 关键是,他们分的饼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他们做的,是把饼子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然后当成自己的去瓜分。 最终的结果是,或因分赃不均,或因有人贪心,最终都酿成了祸端。 其中以晋朝的八王之乱为最。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忘记了‘尊王攘夷’这个核心。 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曲解,才让‘分封’污名化了。 让大家误以为分封会掣肘中央朝廷,是取祸之道。 大明将亲王分封在四夷之地,抵御蛮夷拱卫大明。 是溯本归源,是正统的分封,是标准的‘尊王攘夷’。 所以才说,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礼的。 可以预见的是,华夏疆域将在百年后,迎来新一轮的大扩张。 华夏文化,也必将因此更加璀璨。 先贤教化天下的理想,也将会在大明的手里,再上一个台阶。 看到这里,一众士子犹如醍醐灌顶。 “尊王攘夷,原来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 “难怪夏商周用分封国祚绵长,后世朝代采用分封,反而导致国家大乱。” “后世之分封,只得其形未得其意,实乃东施效颦也。” “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师,难怪当初他力主复兴周礼。” “是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方先生学问之精深,我被难望其项背也。” 众人越讨论,就越觉得方孝孺的观点非常精妙。 兴奋的众人,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尊王攘夷最早是齐桓公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为自己称霸提供思想依据。 这句话的本意,是号召诸侯国尊奉周王室,不要打内战,共同抵抗蛮夷侵扰。 靠着这杆大旗,他将自己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成为了春秋第一任霸主。 现在方孝孺将尊王攘夷和分封联系在一起,堪称神来之笔。 将两者的内涵,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为大明的分封,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礼’的思想依据。 毕竟,为了解决宗室内斗才搞分封,这个理由太功利了,也不方便拿到台面上来说。 ‘尊王攘夷’,就非常的高大上了。 至少读书人更加喜欢这个理由。 所以,他们马上就接受了这个理论。 对方孝孺的吹捧,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就算是最虔诚的理学教徒,在这篇文章面前,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方孝孺大才也。 眼看着讨论就要变成对方孝孺的吹捧,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后面呢,快将后面的内容读出来啊。”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听他们读后续内容。 后面的内容多是畅想,如果大明的分封政策能落实,将会带来哪些具体好处。 说白了就是给大家画大饼。 不过有了尊王攘夷思想,这个大饼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遗憾的语气说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还顺便解决了勋贵势大掣肘王权的隐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只是时代变了,大明没办法分封勋贵,只能封皇室宗亲。 听说海外领土广袤无边,分封几千个诸侯国都没问题。 只可惜,皇室成年男丁还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过来。 并且他还大胆的预测,将来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够用导致的。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 但…… 写到这里,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依照周礼分封勋贵为诸侯王。 可是……这个提议实在太大胆了啊,说是造反都不为过。 不过想想说这话的是方孝孺,众人又觉得正常了。 毕竟当年他就主张全面恢复周礼。 现在提议分封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设。 而且以他今时今日在学术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欢这种论调,也不会说什么。 况且,他也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听完最后的暗示,众人下意识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勋贵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依照周礼分封诸侯王,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蛮夷之地有了诸侯王管理,就不会对大明产生威胁,而且还解决了勋贵集团尾大不掉的隐患。 至于这些诸侯王会不会坐大,然后学习秦朝反过来吞并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灭在所难免。 可诸侯国想造反,就要先兼并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这个过程需要几百年。 一个朝代享数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 得到提醒,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前一篇文章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用,问大家该怎么办,后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如果说两者没有关联,谁都不信。 第一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方孝孺用笔名写的。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胆子实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过……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为。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提醒

相关推荐: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恶蛟的新娘(1v2)   NTR场合_御宅屋   蝴蝶解碼-校園H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顾氏女前传   交流_御书屋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