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211章

第211章

樉并未停歇,再接再厉将白羊国剩下的土地全都拿了下来。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黄历4088年,也是建章三年。 朱樉正式建立秦国,领土包括极乐岛、巴士林岛和原白羊国领土。 李芳被任命为国相,徐膺绪为大将军,柳芸娘为绣衣卫统领,其余人各有封赏。 柳芸娘就是杏红,因立下大功,自觉可以抬头做人,终于恢复了本来姓名。 所谓绣衣卫,就是锦衣卫换个名字而已,在秦国可谓是位高权重。 不过朱樉并没有设立国都,只是将大不里士设置为临时行在。 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抚波斯人,我没有长期占据这里的意思。 将来会遵照约定,将此地交给你们建国。 并且他还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那里,给波斯人划了一块土地,给予他们自治权。 果不其然,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波斯人,顿时就安定了下来。 然后就召集在各国定居的波斯人,回来共建家园。 眼见真的复国有望,很多波斯人都聚集而来。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波斯人都愿意来这里。 前面说过,这里的人少有国家族群概念,更多的是遵从利益和信仰。 部分波斯人也同样如此,并不是很在乎什么波斯不波斯的。 他们家族在那里生活了几十数百年,早已经融入当地,怎么可能割舍的掉。 然后就是信仰方面。 伊教内部派系是非常复杂的,逊派和什派只是最大的两支而已。 在两大派内部,还被细分出了许多小派别。 阿扎萨受到陈景恪的影响,深知想保持族群独立性,必须要在信仰上与其他族群区分开来。 所以,在波斯自治区建成后,他就将宰德派做为本地波斯人的主流信仰。 宰德派是什叶派的分支,但教义温和,更偏向于逊派。 是什叶派内部一个极小的分支,信徒非常少,很适合他们的需求。 但他这么做的后果,也将很多波斯人拒之门外。 有时候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信仰都不同,怎么可能在一块儿生活? 相比于波斯人的纠结,大食人就很舒服了。 在白羊国建立后,他们就准备带着搜刮的财物,返回自己的领地。 然后朱樉就邀请了一部分留下,作为中层官吏,帮忙治理白羊国。 没办法,秦国人太少了,必须借助外力。 波斯人依然是他借助的主力,但必然不能全依靠波斯人。 引入竞争机制才是最合适的。 大食人就很高兴啊,朱樉爸爸果然还是最信任我啊。 就高高兴兴的留下了一批人帮忙。 而此举,也进一步加深了大食人和波斯人的矛盾。 为以后两国不和,埋下了伏笔。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朱樉很快就对原白羊国领土,施行了有效统治。 秦国正式登上安西历史舞台。 当然,朱樉也没忘记给大明写信,请求支援。 别的都可以不要,一定要想办法多弄一些人过来。 这里实在太缺人了。 同时,他还将安西的局势详细的写下来,并做出大胆预测。 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帖木儿都将无力他顾。 是大明消灭察合台汗国,兼并西域的最佳时机。 建议老三尽快对察合台汗国动手。 错过这个时间,就要面对来自帖木儿的压力了。 虽然正面击败了帖木儿,但朱樉丝毫没有轻视对方。 能当这么多年的安西霸主,帖木儿是有真本领的。 这一战他之所以输,一大半都是因为轻敌。 相信经过这一次之后,他会提高对大明的重视。 虽然大明不怕他,但没必要给自己创造困难不是吗。 至于休养生息的国策……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国家也已经恢复了一定元气。 况且打西域那些小渣渣,也费不了多大的功夫。 大明完全可以轻松支持这场战争。 等朱棡彻底占据西域,他的秦国统治应该也稳固了。 到时候兄弟俩东西夹击,帖木儿有再大的本事也只有挨宰的份儿。 如果老四能顺利拿下印度,三兄弟一起出手就更好了。 然后他还给陈景恪写了一封信,探讨如何治理这里。 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询问是否可行。 在治国方针这方面,他也非常信任陈景恪。 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足有一寸多厚,命人带着送往大明。 怕路上出了意外,他还分开寄了两份,确保万无一失。 忙完这些,他就开始着手治理国家。 虽然在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帮助下,他对这块土地实现了基本的治理。 然而细节上问题非常多。 首先,这是一个多部族组成的国家。 生活有波斯人、土克曼人、蒙古人、突厥人、库尔德人…… 族群多,管理就麻烦。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各种矛盾纠纷不断。 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新生的秦国也走不了多远。 面对这个问题,朱樉的处理方法非常直接霸道,驱逐。 他下了一道政令,一个月后秦国将施行属于自己的律法。 到时候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之前是什么身份,都要遵守这套律法。 如果不想被约束,就在一个月内迁离秦国。 一个月后秦国将进行身份普查,并授予平民身份。 从此之后,生是秦国人死是秦国鬼。 再擅自迁徙,处死。 同样的,普查结束后,外人再想加入秦国获得身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非秦国人,在秦国会被区别对待。 不是优待,而是限制权利。 不过最后一条被所有人忽略了,拥有秦国身份有什么好处吗? 完全没看出来。 反而是你限制我们迁徙,那才是大问题。 于是生活在这里的许多部族,都站出来反对此事。 然后,他们就被秦军堵门了。 部族所有高层全部被诛杀,百姓被打散安置到各个定居点。 这一下,所有反对声音都停止了。 能接受这个规定的,都开始老老实实的过日子。 不能接受这项变革的,则开始着手迁徙之事。 本来他们还担心,迁徙过程中会不会被阻挠,或者财产被扣留什么的。 哪知道秦国官吏非但没有阻挠迫害他们,甚至还主动提供帮助。 所有能带走的,也全都允许他们带走。 秦国一文钱都不要他们的。 这一下,反倒让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 咋?就这么希望我们走吗? 事实上,朱樉确实希望他们走。 “现在走的,都是比较强的部落。” “他们的首领更喜欢自治,不喜欢朝廷插手他们的内部事务。” “有他们在会影响到中央权威,走了更好。” “愿意留下的基本都是小部落,无力对抗中央,有利于我们管理和推行自己的律法。” “且,他们不走,后续从大明迁过来的百姓住在哪里?” 最后这句话,彻底说服了秦国的一众官吏。 是啊,这里适宜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多。 外族占据了,就没办法再安置明人。 强行安置就会变成争抢土地,甚至演变成流血事件。 现在他们走了,剩下的事情反而简单了。 等到明人百姓迁徙过来,和剩下的土著交叉居住在一起。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完成同化。 对于阿扎萨的询问,朱樉则是另外一种相似的说辞: “未来会有更多波斯人迁徙过来,他们不走,新迁徙来的人安置在何处?” 一句话,就让阿扎萨和波斯人,变成了这条政策的支持者。 一个月后,该迁走的部族都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空了出来。 这是很正常的,迁走的基本都是大一些的部族。 他们实力强,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较为肥沃。 现在全都成了空白地带,任由秦国中央安排。 朱樉派人清查了户籍,现在还剩余百姓四十七万人。 算上从大明带过来的汉人,共计五十四万。 之后,他建立了府、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他来安西的时候,可是带了大量读书人的,足以将主要岗位都安排满。 此举大大削弱的部族首领的权力。 不过没迁走的,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虽然满腹牢骚却也没有反对。 接着就是各种细致的法律措施。 比如,废除奴隶制度,所有平民一律平等。 比如废除苛捐杂税、人头税之类的,统一征收田税、商税、财产税之类的。 新税法一经颁布,就引起了秦国百姓的欢呼。 原本对谁统治他们还无所谓的普通百姓,马上就成了秦国的拥护者。 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收什么税并没有固定的规矩,从来都看老爷们的心意。 老爷们娶第一百房小妾,都可以作为征税的理由。 秦国明确规定了税法,不用在担心老爷们整幺蛾子。 虽然缴纳比例并不算低,可整体算下来依然是前所未有的轻徭薄赋了。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开心。 原本等着看秦国笑话的诸多势力,在看到新税法后都变了脸色。 这真的是要了亲命了啊。 然后立即下令,不允许讨论秦国税法,否则视为谋逆。 将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之后,朱樉又做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他一意孤行,颁布了‘屠鱿令’。 第380章 鱿人的祖宗之法:背刺 屠鱿令可以说来的莫名其妙。 之前没有一点风声,朱樉也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这么突然提出来了。 以至于听到命令之后,李芳等人都非常震惊。 然后连忙劝谏。 他们知道陈景恪特别讨厌犹大,大明反鱿就是他一手推动的。 当然,熟读《犹大书》的他们也很反感这个族群。 朱樉在秦国推行这一政策,也是对大明政策的一种延续,他们并不反对。 可目前实在不适合啊。 秦国初立,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环境,来施行各种政策。 如此大张旗鼓的针对特定族群,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朱樉也承认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颁布屠鱿令,不只是为了响应大明的政策,也是为了秦国的发展。” 见众人一副不解的样子,他就解释道: “虽然打败了帖木儿,震慑了周边势力,但我们毕竟是外来者。” “从思想到律法再到外貌,都和本地人有着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会让我们遭到周边势力的排斥和孤立” “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融入他们。” “想要融入他们,就必须找到共同点。” “让他们觉得,我们和他们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李芳疑惑的道:“这和反鱿有什么关系?这里的人可不反鱿。” 朱樉说道:“他们是不反鱿,但他们普遍信教,将神的旨意视为一切。”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陈伴读和我说过一个词叫意识形态。” “他认为东西方世界最大的差异,不是长相而是思维方式。” “我们华夏是多元文化,能理解和接受任何一种思维。” “但西方多是单一文化,非此即彼,容易走极端。” “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无法接受……”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日后与西方世界接触,会遇到很多麻烦。” 陈伴读说的? 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众人依然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后不停的点头。 陈伴读说的,那肯定没问题的。 朱樉有些无奈,陈景恪的形象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啊。 再复杂再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要说是他的意思,大家就会无条件的听从。 “再说回反鱿的事情……” “这是佛道和妈祖教的规定,我们是遵照神灵旨意行事。” “虽然大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依循神的引导生活。” “那么其他势力就会认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宗教思维。” “当他们自认为,能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就会降低对我们的猜忌心。” “日后我们在安西就更容易立足。” “这是我来安西之前,陈伴读告诉我的。” “以反鱿伪装成宗教思维融入当地,也是他的主意。” “等将来我们站稳脚跟,就不用在乎他们的看法了。” 众人都连连点头,没办法,陈景恪都被搬出来了,他们实在不好再反对。 但朱樉却能看得出来,众人并没有完全听懂这些东西。 不过他也能理解,意识形态这玩意儿他也是琢磨了许久,还和很多胡人进行交流才了解的。 李芳他们一时间无法理解,是正常的。 不过他也没有再做更细致的解释,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是外来者,也是少数派,让人惧怕比让人尊敬更能长久。” 惧怕会让人瑟瑟发抖匍匐在地,不敢越雷池一步。 尊敬很多时候会给人留下好说话的印象,然后就是得寸进尺,认为你软弱。 最终会对你挥出屠刀。 “先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无论你对一个人多好,只要对另一个人更好一点点,那个人就会不满会认为你偏心。” “从而理所应当的无视你所有的好,痛恨你唾弃你。” 就算朝廷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都能获得一定的人权。 只要还有人享受特权,只要还有人过的比其他人舒服,大家依然会充满怨气。 众人都非常惊讶,这话他们能听得懂,正因为听得懂才感到震惊。 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能让百姓不满足于自身的富贵,处处与别人攀比? 李芳忍不住问道:“这也是陈伴读告诉您的?” 朱樉颔首道:“是的,他认为大明早晚会进入一个物资充沛,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彻底摆脱贫穷的时代。” “到那个时候,百姓就会不满足于眼前的殷实生活,追求绝对的公平……” 虽然其核心都是‘平均’,但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用老办法。 不过陈景恪没有和他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更多的还是在讲如何应对另外一种意识形态。 李芳等人都以为自己产生了幻听,消灭贫穷? 这可能吗?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朱樉自己也不信,但他也没有质疑,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在这里推行新法,给他们平民身份,轻徭薄赋……” “现在他们会感激我们,视我们为再生父母。” “可等他们习惯了这一切,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一旦我们哪里做的不够完美,不能让他们满意。” “他们就会痛恨我们,视我们如仇寇。” “所以,我们要弄一个反面例子,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 “对他们好,是因为我们仁慈,而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义务。” “他们要感恩戴德……” “否则,我们可以对他们好,也同样可以剥夺他们的一切。” “不知恐惧,就不懂珍惜……” “而鱿人,就是最适合当这个反面教材的族群……” 至此众人再无疑问,全都变成了屠鱿令的支持者。 说服了内部之后,王令正式下达。 抓捕诛杀所有鱿人,包庇者视为同罪。 此消息一出,果如李芳他们担忧的那般,引起了社会动荡。 其他诸部见秦国毫无征兆的针对鱿人,自然就生出了担忧。 今天弄鱿人,明天会不会就弄我们? 鱿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四处游说,试图拉拢各部族共同对抗中央。 鱿人多以经商为主,在本地往往都是有钱人。 有钱就有关系网。 在他们的串联下,刚刚建立了初步秩序的秦国,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波斯人也同样有些坐不住了,连忙去找阿扎萨。 阿扎萨连夜来到大不里士询问情况。 朱樉对他自然又是另一套说辞:“你应该知道,陈伴读在大明的地位。” 阿扎萨点点头,陈景恪在他心中可是有很多标签的。 天下最聪明的人,大明太上皇最宠爱的女婿,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太子最亲密的朋友。 马娘娘的救命恩人,太子妃的老师…… 不但对大明三代君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就连内阁也是看他的脸色行事。 就算亲王在他面前都要低半头。 说他是大明除了三位君主之外最有权势之人,一点水份都没有。 关键是,他才是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那个人。 否则,哪有他阿扎萨的今天,波斯人想复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但……这和陈伴读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力主反鱿,这事儿他自然知道。 可秦国目前这特殊情况,实在不适合吧? “我知道陈伴读很讨厌鱿人,我也很讨厌……” “但我相信他能理解我们的困难,不会要求我们现在就反鱿的。” 朱樉说道:“陈伴读自然能体谅我们的难处。” “可你要知道,感情在很多时候能左右很多事情。” 阿扎萨面露疑惑,什么意思? 难道你想说,你对陈伴读有特殊感情? 所以才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用来讨好他? 朱樉并不知道他的想法,否则当场就能让他血溅五步,耐心的解释道: “大明有很多藩王,也有很多藩属国……” “朝廷在一定时间内,能拿出来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藩王的需求。” “其中必有先有后。” “先支援谁后支援谁,对朝廷来说都无所谓。” “可对于需要支援的藩王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陈伴读有能力决定资源如何分配。” 阿扎萨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 感情能左右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如何分配资源。 朱樉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扛旗了反鱿大旗,陈景恪肯定会很高兴。 分配资源的时候随便歪歪嘴,都能让秦国吃的脑满肠肥。 秦国获益,也就意味着波斯人离复国更近一步。 朱樉继续说道:“至于反鱿带来的动荡……就算所有的部族全都反叛又能如何?” “只要有大明的支援,我能重来十次百次。” “而他们,只要失败一次,就将失去一切。” 阿扎萨成功被说服。 他是去过大明的,知道一些那边的情况。 以大明的实力,只要愿意支持朱樉,重来十次百次确实不是开玩笑。 所以,他完全理解了朱樉的打算。 但…… “我们最好给大家一个合适的理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惶恐。” 哪怕这是理由是为了讨好万里之外的一个人。 朱樉颔首道:“我知道,理由已经找好了。” 他起身从旁边的书架上拿下来四本书,一本犹大书,另外三本则是佛道妈祖三教反鱿的相关教义。 “这就是理由。” ----------------- 秦国各部族都知道阿扎萨去见朱樉的事情,也都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就连周边势力,也在好奇朱樉为什么要这么做。 至于鱿人,更是翘首以盼。 虽然他们掌握着大量财富,可自身实力并不强。 原白羊国境内,加起来不足三万人。 因为动乱有一万多人离开,现在大约还剩下两万人的样子。 不过鱿人从来不是靠人数立足的,而是凭借经商能力掌握财富,进而拉拢权贵获得权力。 可秦国初建,他们还没来得及往军政两界渗透。 对秦国高层没有任何影响力。 如果屠鱿令真的被执行,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他们才会串联鼓动其他各部,共同抵制这条政令。 甚至,波斯中层去找阿扎萨,也是他们游说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安西就是一个绝对强权的世界。 只要高层执意要推行的政策,没有推行不下去的。 阻力? 在屠刀面前没有任何阻力可言。 要么执行我的命令,要么咱们一决生死。 为了自己的颜面,帖木儿能随随便便屠掉一座城七八万人。 要知道这里是安西,七八万人已经是超级大都市了。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在当地的人,是很灵活的。 他们感受到危险的时候,确实会站出来尝试反抗。 一旦发现统治者执意要做,立即就会服软。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鱿人才会如此担心。 如果阿扎萨能劝得动朱樉还好,如果劝不动,那就危险了。 然后,他们就收到了噩耗。 屠鱿令继续执行。 如果说阿扎萨带回了什么消息,那就是朱樉关于此事的解释。 大明信仰三个宗教,佛道和妈祖,在这三家宗教里鱿是荼毒人间的恶魔,需要诛除。 明人自幼接触三种宗教,对鱿人非常厌恶,所以才会颁布屠鱿令。 然后他还暗示大家,大明朝廷有一个仅次于君主的重臣,非常非常厌恶鱿人。 并且编写了一部《犹大书》,上面记录的全是鱿人的恶行。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将佛道妈祖三教的相

相关推荐: 沉溺NPH   村夜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深宵(1V1 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红豆   NTR场合_御宅屋   我的风骚情人   开局成了二姐夫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