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反应最大最强烈的,反倒是白羊国。 一个黑羊国一个白羊国,只看名字就知道这俩不对付。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这俩国家是死仇,不死不休的那种。 黑羊国信奉的是什派,白羊国信奉的是逊派。 黑羊国和帖木儿帝国是半敌对,白羊国是帖木儿帝国的藩属。 虽然白羊国和小亚细亚的白袍子王爷们一样,都信仰逊派。 可双方也是有仇的。 仇来自于领土要求——白羊国想扩张。 事实上,前世白羊国确实在十几年后,一度占领了部分小亚细亚的领土,巴士林也短暂的被他们统治过。 现在秦国突然冒出来,夺取了巴士林的所有权,并宣布了对白袍子王爷们的保护权。 在白羊国看来,就是在抢他们嘴里的肥肉。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过人的名树的影,大明这个名字,还是有亿点威慑力的。 白羊国王卡拉·奥斯曼向自己的宗主国,帖木儿帝国通报了此事。 此时帖木儿刚刚征讨钦察汗国回来。 虽然此战他大获全胜,可持续了五年的战争,也让帝国兵疲马困民竭。 正常来说,至少得歇息两三年才能再次发动大战。 然而,雄心勃勃的帖木儿,得知大明的手竟然伸到了这里,顿时就无法忍受了。 别的势力怎么跳他都无所谓,唯有大明的势力他不能忍。 于是不顾部下的劝说,执意亲征小亚细亚。 准备用铁与血告诉世人,谁才是这里的王。 不过他也知道,跟随他征讨钦察汗国的主力不能再出征了。 否则不用打,疲惫不堪的部下就先造反了。 于是就将别处的守军抽调了一部分回来,勉强凑了五万大军。 比如正在攻打穆札法尔国的军队,就全部被抽走。 这给了岌岌可危的穆札法尔国喘息的机会。 穆札法尔国的国主沙·曼苏尔大喜,然后毫不犹豫的,就将自己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朱樉。 他自然没安什么好心。 秦国和帖木儿帝国打的越惨烈越好,最好能一直焦灼下去,让帖木儿无力他顾。 黑羊国也全国戒备,生怕被帖木儿搂草打兔子给一起弄了。 而且优素福也抱着相似的心态,准备坐山观虎斗。 所以,也一直在给朱樉通传情报。 小亚细亚的白袍子王爷们也慌了,帖木儿的威名在这一块,能止小儿夜啼。 他们不禁有些后悔,自己为啥要和秦国结盟? 但后悔也已经晚了,只能祈求秦国能获胜。 朱樉趁机提出了很多条件,比如帮秦国打探各种情报,比如为秦国采购战马。 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的白袍子们,自然是满口答应。 于是各种情报源源不断的传来。 帖木儿才刚刚出发,朱樉就已经将他的底裤是什么颜色都摸清楚了。 当然,朱樉可没有将情报任务,都交给这些人。 杏红和岑信通两人,也借此机会将自己的情报网撒了出去。 获得了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比如帖木儿帝国的敌人具体都有谁,比如钦察汗国那个被帖木儿废掉的大汗脱脱迷失复辟等等。 这些情报有的现在能用到;有些眼下用不到,却能为以后的长远计划提供支持。 除了这些情报,朱樉最关心的就是战马问题了。 在安西和小亚细亚,骑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只可惜,这里离大明太远,不方便运送战马。 而他一个外来户,想大批量采购战马也不现实。 所以,他才会趁此机会,要挟白袍子王爷们为他采购战马。 在死亡威胁面前,白袍子王爷们也爆发了巨大的力量。 只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竟然凑了四千多匹战马。 当然,这其中黑羊国、穆札法尔国暗中出了不少力。 朱樉大喜,立即抽调了两千卫队组建了骑兵。 他的卫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骑兵,擅长骑射。 有了战马熟悉一段时间,就能恢复战斗力。 同时,他又命人将百姓中的青壮,全部招募加入军队。 组建了一支一万四千人的步兵队伍。 这些人可不是炮灰,从到达小亚细亚那天开始,他施行的就是全民皆兵政策。 所有人每周都要参加两天军事训练。 这么长时间下来,青壮都是合格的士兵。 以亲王卫队为骨干,以青壮百姓为兵,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一点都不差。 然后就是打造战车、拒马、弓弩箭矢等等物资,为接下来的会战做准备。 二十天后,帖木儿的大军终于到达白羊国。 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372章 问问我的舰炮 九月底,帖木儿率军到达白羊国。 白羊国王卡拉·奥斯曼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亲自到国界边上迎接。 帖木儿对他的谦卑非常满意,当即就许诺,等打败秦国就出兵帮他消灭黑羊国。 卡拉·奥斯曼欣喜若狂,一度激动的匍匐亲吻帖木儿的靴子。 回到王都,他立即下令,召集全国的军队协助帖木儿作战。 除了必要的防守兵力之外,所有的军队全都被集结,最后竟然给他弄出了四万余人。 和帖木儿的五万余军队加起来,将将超过十万人,不过对外宣称是十五万。 帖木儿毕竟也是战功赫赫之人,虽然仇视大明,却也没有贸然出兵。 而是不停的派人收集情报。 让人没想到的是,之前一直和秦国暗通款曲的黑羊国王优素福,偷偷把秦国的情报送给了帖木儿。 小亚细亚这边,个别白袍子王爷,也秒秒钟选择背叛。 出卖秦国和联盟的情报,以换取帖木儿的原谅。 反倒是穆札法尔国的国主沙·曼苏尔,严词拒绝并羞辱了帖木儿的使者。 然后还将此事告诉了朱樉,让他小心被人出卖。 对此朱樉没有丝毫的意外,作为外来者,不被本地人信任是很正常的。 与之相反,帖木儿纵横安西数十年,名字能止小儿夜啼。 更何况双方兵力悬殊,该讨好谁可谓是一目了然。 别说是那些本地人,就连秦国内部都有很多人心怀忧虑。 汤軏就忧心忡忡的道:“我们只有两万六千人,还有一万是水师。” “帖木儿部至少有十万大军……我们真的要正面迎战吗?” 朱樉表情淡然:“怎么,怕了?” 汤軏脸色有些红,却老实的点头道:“怕,怕失败,更怕无颜见大明父老。” 朱樉笑道:“你倒是坦诚,放心,本王心中有数。” 汤軏也不再说什么,其他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见朱樉如此胸有成竹,也心安了许多。 他的军事能力是得到过验证的,值得被信任。 朱樉接着说道:“让水师出动,将白羊国的水师全部歼灭。” “同时照会列国,将所有船只开出安西湾。” “五日后,我们将会无差别攻击海湾内所有船只,直到我们与帖木儿的战争结束。” 李芳劝说道:“大王三思,大敌当前不宜得罪太多人啊。” 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态度,这时候应该拉拢中立国才对,怎么能如此强势威胁对方呢? 对他们的反应,朱樉不禁有些失望,不过还是解释道: “我们是外来者,你们不会以为,他们会坐视我们立足吧?” 更何况,如果秦国立足,大明的商品必然会优先通过秦国进行中转。 以后他们还怎么通过中转贸易赚取暴利? 所以,让秦国和帖木儿两虎相争,是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 如果秦国战败,那也能消耗帖木儿的有生力量,使他短时间内无力再发动侵略战争。 中立国再顺势出兵,瓜分秦国遗留的资产,壮大自己的力量。 如果秦国获胜,那就更好了,帮他们解决了安西最大的隐患。 而且秦国以弱胜强必然是惨胜,很难再有战斗力。 他们正好出兵收尾,顺势接收秦国留下的资产。 所以,与帖木儿的这场战争,无论秦国是输还是赢,都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觊觎。 尤其是黑羊国和穆札法尔国。 而两国的最佳出兵方式,就是通过安西湾用水师投放兵力。 因为陆上出兵速度慢,还会被敌人阻挠,水上则省事儿的多。 所以,秦国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清空安西湾。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惹得其他势力不高兴…… 朱樉表示:“他们不高兴又能如何,有意见先问问我水师舰炮再说。” 眼下他们希望秦国消耗帖木儿的兵力,就算不高兴也不会说什么。 等秦国击败帖木儿,他们就算不高兴也不敢说什么。 而且有了这次的行动,以后几乎就默认了秦国在安西湾的霸权。 所有势力的船只进入这里,都要经过秦国的允许。 明白了这一切,李芳等人看向朱樉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这就是秦王啊。 面对帖木儿的十万大军,依然淡定自若。 还能兼顾全局,将所有事情都考虑的面面俱到。 可惜……路走偏了,否则成就远不止于此。 另一边,帖木儿也很快就拿到了想要的情报。 沙哈鲁看着手中的情报,说道:“骑兵两千,步军一万四,水师一万。” “算上那群不知死活的大食人凑出来的五千骑兵,也不到三万人。” 他是帖木儿第四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却已经是战场老将了。 攻打穆札法尔国的军事行动,就是由他主持的。 前世,他于一年后亲手杀死了沙·曼苏尔,灭亡了穆札法尔国。 后来他在帖木儿死后,重新整合了分崩离析的帖木儿帝国,维持了在安西的霸权。 而他的死亡也标志着帖木儿帝国彻底没落。 帖木儿要攻打朱樉,抽调的主力就是隶属于他的军团。 他自然也要随军出征,且是帖木儿此战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听完朱樉的详细情报,卡拉·奥斯曼迫不及待的吹捧道: “区区三万人,在大埃米尔的大军之下,将不堪一击。” 帖木儿却很清醒,说道:“大明不是普通的国家,明军的强大也非其他国家的军队可比。” “我们不能因为人数差距,就轻视他们。” 马屁拍在马脚上,奥斯曼连忙一副受教的样子: “大埃米尔教训的是,我不该轻视任何敌人。”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说道: “我国亦有万余水师,可以牵制秦国水师。” “如此他们能上岸作战的军队,就只剩下骑兵、步兵万余人……” “不知大埃米尔以为此计可行否?” 帖木儿却摇头道:“情报中说,秦国水师有炮舰,可在数里外攻击敌舰,恐怕你的水师不是对手。” 奥斯曼内心很是不以为然。 我知道火器厉害,当年蒙古人用这玩意儿攻陷了不少城池。 可火炮才能打多远?更何况是装在船上,摇摇晃晃的能打的准? 什么七八里外命中靶船,肯定是吹嘘的,要么就是运气。 再说了,我只是让人去牵制对方的水师,又不是决战。 打不赢跑总可以吧? 带着对方的舰队在海里绕圈圈,也是一种牵制。 你帖木儿就是瞧不起我们…… 被人鄙视,总是会心里不好受的。 虽然是藩属国,可奥斯曼依然很憋屈。 更憋屈的是,他不敢表现出来,还要称赞对方顾虑周全。 他太讨厌这种感觉了。 帖木儿又不会读心术,自然不知道这位表情谦卑的藩属心里在想什么,自顾自的进行着自己的军事部署。 不外乎就是加紧筹集军事物资,休整军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 然后,他还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给朱樉下战书。 战书上明确写了,他将在半个月后起兵征服小亚细亚,期待明军的到来。 送信的任务,自然交给了奥斯曼。 心情不爽的奥斯曼,就准备将信交给自家水师。 你帖木儿不是看不起我们的水师吗,我偏偏要让水师去亮亮相。 然后他就得到了一个噩耗。 一天前秦国水师对他们发动突袭,白羊国水师全军覆没,位于法奥的港口也被焚毁。 现在秦国水师正沿着大食河(阿拉伯河)北上,炮击沿途的定居点。 听到这个情报,奥斯曼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当场。 要知道,在安西和小亚细亚这种地方,居民大多都沿河居住。 白羊国也不例外,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 现在被秦国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 清醒过来之后,他也顾不上之前的憋屈,连忙去找帖木儿求援。 得知此事后,帖木儿也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他确实看不上白羊国的水师,也不认为对方能牵制的住秦国水师。 可绝没有想到会败的如此快,如此彻底。 不光水师被全歼,还被人家沿河直上,攻击两岸的聚居区。 秦国似乎比他想象的还要强大的多的多。 不过,他依然有些无法相信,秦国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将大炮装在船上,就能发挥如此大的威力? 事实上确实不怪他,他认识的大炮笨重无比,射程虽远却无法保证命中率。 他并不知道,大明的火炮是经过陈景恪和工匠们改良的。 重量轻了许多,威力和射程都有所提升,命中率也提高了不少。 甚至还加装了减轻后坐力装置。 若非材料不过关,这些大炮可以直追三四百年后,西方列强的装备了。 用来对付现在的敌人,简直不要太轻松。 帖木儿怎么都无法想通此事,于是决定亲自去看个明白。 他带领五千骑兵,日夜兼程前往目的地。 在离阿巴丹二十余里的地方,他见到了许多仓皇逃难的百姓。 让部下抓来几个询问,很快就知道了缘由。 攻击来自于水面上的战船,是一种声音很大的武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起攻击。 具体多远,说什么的都有。 有说五六里的,有说七八里的,还有说十几里的。 主要是,火药在西方世界还没有普及开来,只有一部分人才知道。 普通百姓压根就不知道这玩意儿,更不知道火炮。 只能将自己见到的东西,用最夸张的语言描述出来。 帖木儿的神情却越来越严峻。 他从这些人的话里,大致听出了一些东西。 秦国的战船对阿巴丹镇和港口进行了炮击,他们的大炮射程非常远,最远疑似打到了十几里外。 对此他心中存疑,但也不敢完全否定。 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炮弹。 听这些难民说,炮弹不是铁球,而是一种落地会爆炸的东西,方圆数步内人畜不存。 还会引起大火。 这威力就太恐怖了。 未知的东西,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帖木儿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决定必须去见一见这全新的大炮。 否则,这场会战不好打。 一行人快马加鞭,很快就来到了阿巴丹镇。 此时整个镇子和港口,都陷入了一片火海,只有少部分人徒劳的在救火。 河面上已经不见了秦国战舰的踪影。 他连忙抓了几个百姓审问,得知在一个多时辰前,秦国军队就已经撤走了。 这让帖木儿非常的懊悔,应该早点过来。 他心中已经计划好了方案,派一部分骑兵故意向秦国战船靠近,吸引对方炮击。 好亲眼见一见那未知大炮的威力。 只可惜,对方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事实上,秦国水师离开并不是巧合。 大食河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好几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入海通道。 总长度大约在一百里左右,水比较深,河面也较宽,适合大船通行。 而阿巴丹镇,恰好处在几条河的交汇处,也就是大食河的开端。 再往里走,就要进入它的支流了。 河道变浅变窄,战舰进去不好调头,很容易被人家摸到身边给弄沉。 所以,在炮击过阿巴丹镇之后,秦国水师就掉头回去了。 正好让帖木儿扑了个空。 不过帖木儿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他派人去寻找弹坑,通过弹坑看到了很多信息。 弹坑最密集的距离,大致在五到八里这个范围内,最远的弹坑确实打到了十一里外。 这个距离,让他都心惊不已。 越是精通兵法的人,就越知道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 更让他心惊的,是那些炮弹确实会爆炸。 炮弹落点都有一个小坑,小坑方圆十几步范围内,布满了碎铁片。 很多碎片都深深的扎进了木头里。 如果打在人身上,非死即伤。 收集到的信息越多,他的心就越沉重。 对即将到来的这场会战,首次产生了怀疑,自己的军队真的能扛得住大炮的攻击吗? 这让他不禁有些懊悔,为什么不听部下的劝告,强行出兵。 就算要出兵,至少也要了解对方的真正底细啊。 可惜,后悔已经晚了。 现在整个安西和小亚细亚,都知道了他和秦国的矛盾。 劳师动众的过来,最后不战而退。 以后他还如何统驭诸多部族? 所以,此战有进无退。 不过他毕竟是久经战场的统帅,很快就稳住心神: 不对,大炮必然有缺陷,否则大明早就一统天下了,何至于让自己活到现在。 找到大炮的缺点,加以针对。 此战,必胜。 第373章 花钱是一门学问 身在洛阳的朱元璋、朱标、陈景恪等人,并不知道朱樉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用,距离太远,大明有再多力气也发挥不出来。 大明能做的,就是按照计划,源源不断的将各种物资运送到秦国。 现在大明的海外贸易已经非常繁华,几乎每天都会有几支外贸船队离港。 每天也都会有船队归来,带回大量的钱财以及远方的商品。 前面说过,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外国连为大明提供原材料的资格都没有。 一船船商品运出去,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和少量的稀奇事物。 大量的贵金属流入,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即便大明早就施行统一的货币,原则上贵金属无法直接作为‘钱’使用。 但事实上,有太多办法可以取巧。 比如大宗贸易,我直接用金银以物易物可以吧? 比如金银拿到所谓的珠宝店,兑换成钱也可以吧?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可能真的完全禁绝金银贸易。 朝廷的货币政策,也只是确保民间小额交易,无法使用金银而已。 事实上,以金银为等价物的交易,依然普遍存在。 以前大明的金银存量比较少还没什么,现在贵金属大量流入,如果朝廷无法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也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陈景恪说道:“至少,大额的宝钞会贬值。” “宝钞的信誉再高,也远不如金银能带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说道:“用宝钞把金银都收回来不就好了。” 朱标、朱雄英、陈景恪:“……” 朱元璋有些疑惑的说道:“咱说错了?” 三人同时点头。 老朱神情如常,没有看出一点的不好意思: “嗐,咱不懂这个,就是瞎说的。你们聊,你们聊。” 朱雄英给他倒了杯茶,又端来一盘松子,说道: “皇爷爷,您喝茶,嗑松子。” 老朱高兴的道:“还是乖孙孝顺……好好好,你们快商量正事吧,别管我了。” 眼看着三人再次投入讨论中去,他眼中闪过一抹失落。 他已经很努力的在了解新政,可随着变革的深入,他越来越看不懂了。 现在一开口就是错。 大孙子为啥要给他倒茶端松子?还不是想用这玩意儿堵他的嘴。 哎,真的老了,眨眼就六十五了,不服老都不行啊。 不过…… 看到朱标和朱雄英,他心中又充满了欣慰。 后继有人啊。 另外三人不知道他的想法,正在讨论如何利用多出来的金银。 之前朝廷一直在想办法收购民间的贵金属,然后藏在府库里不往外花。 可这并非长久之计。 府库里的贵金属没办法往外花,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钱再多,不能拿出去花,和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长此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演变成,国库里堆满了金银,朝廷却穷的揭不开锅的局面。 陈景恪如是说道:“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钱流动起来。” “只有流动起来的钱才叫钱,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朱标有些头大的道:“可是,如何将这些钱花出去?” “我们已经在不压榨民力的情况下,拼命的花钱了。” “可是钱就像是会生孩子一样,一天比一天多。” “放在十年前,谁要是给我说,有一天我会因为钱多而头疼,我肯定会认为他疯了。” 陈景恪说道:“如何花钱,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懂
相关推荐: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将军在上
我的风骚情人
山有木兮【NP】
镇妖博物馆
开局成了二姐夫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虎王的花奴(H)
篮坛大亨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