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77章

第177章

肆牵连。 被杀的基本上都是直接犯事之人,很少牵连中枢高官,所以才显得如此平静。 可有句话叫杀鸡儆猴。 那些被杀掉的都是鸡,被震慑到的是天下的官吏。 新皇已经证明,他是能杀也敢杀人的。 自然没人敢主动往刀口送。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就此通过。 朱标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由李善长担任组长,另一名内阁学士耿光担任副组长。 专门负责工作计划之事。 群臣对此并无什么特别看法,这种牵扯全国的计划,找一名有经验的官员全权负责,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朱标此举是为再一次扩大内阁权力做铺垫。 驳斥权的意义,之前已经说过。 一旦将这个权力交给内阁,那么它就将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关。 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变动。 如此大的变动,即便是有徐达和李善长坐镇,也会带来极大的震动。 这是朱标不愿意见到的。 所以一点点的移交权力,到最后顺水推舟,是最好的办法。 而五年工作计划,就是最好的契机。 接下来朝廷的工作重心,肯定是五年工作计划。 各种相关政令,都要从这个工作小组发出。 最终的工作情况,也要向小组汇报。 说的更直白点,议政和执行两大权力,都变相的交给了这个小组。 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完成最后一步改革。 对于朱标的手段,陈景恪叹为观止。 “看看,陛下这手段才叫高明啊,一切都是那么的丝滑,将变革带来的动荡降到最低。”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 “磨磨唧唧,换成皇爷爷,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 陈景恪吐槽道:“换成太上皇,这会儿也已经血流成河了。”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咔嚓一刀,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多省事。” 陈景恪知道这货是叛逆期到了,习惯性的嘴硬,也没当真。 -----------------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的事情,很快就传开。 民间的反应,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 老百姓多持担心态度,认为朝廷又要折腾了。 反而是读书人群体,态度比较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都是善政,新皇是个有作为的君主。 证据自然是史书上那些名臣的例子,基本都有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的事迹。 这说明啥? 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 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主持去做,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为了支持新政,新皇每年还从内帑拿出六百万贯补贴国库。 这要不是有作为的君主,啥才是? 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 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的计划虽好,但太过于理想化了。 而且允许截留赋税,简直就是助涨贪腐之事的发生。 两派不停的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朝廷一直在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情报很快就汇总到了朱标手里。 朱标等人看过之后觉得很正常,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竟然有那么多读书人支持,反倒是意外之喜。 陈景恪没太关注读书人的看法,两派互喷口水,前世互联网上他见过太多了。 什么事情都能争,什么事情都要争。 你要真把他们的话当真了,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他更关注的是百姓对变革看法,基本都是反对。 明明是造福当地的良策,百姓却不支持。 理由很简单,怕朝廷折腾。 怕折腾,所以宁愿什么都不变。 这个现实,让他非常的无奈。 因为百姓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变革或许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可期间产生的波动,却可能让很多人家破人亡。 谁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一批人。 所以大家宁愿不变。 可不变……永远都不会变好。 这就是矛盾所在。 想到这里,他由衷的说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先圣真至理名言也。” 朱标好奇的问道:“哦,景恪有何感触?” 众人也都看了过来,不知道他从这份情报里看到了什么东西。 陈景恪就趁机将自己的感悟说了一遍,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始终是看着朱雄英的。 因为这个道理朱标和李善长等人肯定知道,只有朱雄英不太了解。 事实也确实如此,听到他的分析,朱雄英很是有些不以为然: “变革总会有牺牲,但会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朱标等人其实也都认同这一番话,陈景恪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有更深的想法: “话虽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将这种牺牲当做理所当然,要想办法降低变革对百姓造成的不利影响……” 末了,他说出了前世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听到他前面的话,众人其实都有些不以为然。 什么都考虑,会增加变革的成本。 既然走了这条路,那就要做好一往无前的准备。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不过对于陈景恪说出这番话,他并不觉得意外。 这一直以来都是陈景恪最大的弱点,心太善。 也是皇家对他放心的真正原因。 你自污就能打消皇帝的怀疑了?天真。 可你心善,是真没威胁。 但陈景恪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一沉。 这句话实在太贴切,太形象了,是对变革的最好总结。 不,甚至可以说是对所有历史变迁的最好总结。 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代入感。 朱标开口说道:“此言甚妙,百姓在变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而我们在时代洪流面前,又何尝不是微不足道的呢。” “人同此心,诸位在施政之时,要多加考虑,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李善长等人齐声说道:“是。” 陈景恪心中长舒了口气,有朱标这句话,今天这一番话就没有白说。 至于朱雄英……呵,小子,你思政课上的还是不够啊。 朱雄英没来由的打了个寒噤,他疑惑的四处瞅了瞅,没有漏风的地方啊。 ----------------- 下班回家,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波斯人阿扎萨。 阿扎萨也看到了他,立即迎上来,用娴熟的官话说道: “陈伴读,冒昧来访还请海涵。” 陈景恪听着他那,比很多官吏还正宗的官话口音,笑道: “我的朋友,能见到你我也很开心……你的官话说的不错。” 才两年时间,就熟练的掌握一门语言,这天赋确实很高。 难怪之前在中亚的时候,他能游历诸国。 两人寒暄了几句,陈景恪就把他迎到家中,聊起了这段时间的经历。 这两年阿扎萨再次发挥了他的能力,游历了大半个大明,对生活在这里的古老国度进行了调查。 考察的结果让他无比的震撼。 果然不愧是让祖先都心悦诚服,甘愿以藩属自称的族群。 强盛、辉煌。 不过他也知道了很多华夏的历史,知道这个族群并不是一直强盛,而是存在着周期。 有秦汉隋唐那样的强大帝国,也有两晋两宋那样的屈辱时刻,还有被异族统治的历史。 大明是驱逐异族之后,建立的全新政权。 这非但没有让他小觑华夏,反而让他更加感到不可思议。 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这种坚韧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 至少他知道的族群,只有华夏做到了。 波斯曾经创造过辉煌,跌倒过很多次,也爬起来过很多次。 可是在数百年前那一次跌倒,他们就再也没有爬起来过。 非但如此,他们还丢失了祖上传下来的习俗文化,被迫接受敌人的文化。 而华夏族群,即便是在最低谷,依然没有丢失自己的传统。 两相对比,让他更加的钦佩。 于是他摒弃了宗教观念,开始全面了解华夏文化,试图从中找到复兴波斯的机会。 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件事情,大明正在推行的种种善政,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那一部分政策,基本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而且江湖传闻,这一切都出自那位年轻的陈伴读之手。 七八年前他才十二三岁,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他几以为,陈景恪莫非就是华夏族群的先知? 否则,怎么能做到这些? 然后,他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对方似乎对波斯有所了解。 那么,是否可以从陈伴读那里获得一些提示呢? 如果他愿意出手指点,波斯复国或许就能看到一些曙光了。 不过阿扎萨并没有直接来找陈景恪,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为什么要帮你? 至少他要对华夏有足够的了解,对那位陈伴读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好的去寻求帮助。 于是,他按捺住冲动,继续游历大明。 并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全部都写了下来,有些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历时两年,终于重新回到这个老大帝国的京畿,他第一时间就来到陈景恪门前守候。 本来他还有些忐忑,对方会不会忘记了自己。 等真见面了,陈景恪一眼就认出自己,让他心中松了口气。 一阵没营养的废话说完,阿扎萨趁机拿出了自己的见闻录: “陈伴读,这是我两年来游历大明的所见所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哦?”陈景恪有些惊讶,没想到他竟然会来这么一出。 好奇的接过翻了几页,更是感到大为震惊。 写的很细致,也没有一味吹捧或者贬低,缺点和优点一并记录。 让陈景恪对大明的基层情况,对变法带来的种种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是他还用中亚那边的情况作对比。 虽然这种对比不多,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对陈景恪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将手中的书合上,他由衷的说道: “非常感谢你,我的朋友,这本游记对我太重要了。” 阿扎萨心中一喜,客气的道:“陈伴读客气了,不过是举手之劳。” 陈景恪小心的将书放在桌子上,沉吟了一下,说道: “不知你可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 阿扎萨按捺住狂喜情绪,说道:“不知陈伴读对波斯有何看法?” 陈景恪心中已经隐隐有了猜测,这还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啊。 本来还在想着,怎么鼓动他搞波斯复国搅乱当地局势,没想到他自己送上门来了。 当即不动声色的道:“古波斯是个伟大的族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现在吗……”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那种不屑显而易见。 阿扎萨非但没有觉得屈辱,反而非常兴奋。 他对曾经的波斯有好感,那岂不是正好吗。 陈景恪似乎觉得这样不妥,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转而说道: “居鲁士创造了波斯第一帝国,是何等的强盛辉煌……” “也为整个极西诸国,树立了榜样。” “虽然后来波斯第一帝国覆灭,然沉沦数百年后,再次建立了萨珊王朝,成为当地的霸主。” “波斯人于我华夏的友谊,也是在那时候建立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双方就频繁的交往,隋唐时期正式建立邦交……” “萨珊王朝还曾向大唐求援,只是当时大唐亦内忧外患不断,实在无力出兵。” “等后续腾出手来,萨珊王朝已然覆灭,实在令人遗憾。” 说到这里,陈景恪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惋惜: “更让人痛惜的,不是波斯第二帝国覆灭,而是波斯人被伊教彻底驯服。” “曾经辉煌的波斯文明成了过眼云烟……波斯历史上的英雄史诗,也被人所遗忘……” “如果换成在华夏,这就是数典忘祖,所有后人都要以死谢罪。” 阿扎萨既羞愧又兴奋,终于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不是我等不愿意复兴祖上荣光,奈何敌人太过强大,如之奈何啊。” 第326章 神灵就是小偷 波斯帝国确实对中西亚、欧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文明多灿烂就不好说了。 不过现在是为了忽悠对方,自然要多说点好听的。 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族群,会不喜欢听别人夸自家好的。 尤其是听一个强者夸自己,那种自豪感会更强烈。 阿扎萨就是如此。 见陈景恪能准确说出许多波斯历史,且对曾经的波斯帝国赞誉有加,非常的开心。 大有找到了知己之感。 其实来大明之前,他对波斯复国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想法。 毕竟波斯帝国实在太遥远了,而伊教又反对祖先崇拜。 而作为世仇的基教,更是明令禁止祖先崇拜。 从小接触的都是这种东西,作为宗教学者他对神灵的忠诚,是远超过波斯这个群体的。 所以对复国不感兴趣是很正常的。 在游历途中,他加入了一个由波斯人组成的萨菲教团。 但这个教团也只是为了抱团取暖,没有明确的复国思想。 到了大明,他亲眼见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 这里无比的繁华强盛…… 这里世俗统治世界,宗教信仰自由。 这里的人崇拜祖先,并以其事迹为荣…… 这里的种种告诉他,原来世界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他试图寻找这个国度坚韧、强盛的原因。 最终答案指向了祖先崇拜。 崇敬祖先,为这个族群带来了有序历史传承。 即便处在低谷,他们依然靠着传承抱团在一起,寻找下一个复兴的机会。 而后来者,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勇攀更高峰。 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有了现在的华夏。 眼下大明的变革,在他看来就是这种接力的结果。 那个陈伴读确实是天才,但他的能力不是神灵赋予的,而是祖先经验的积累。 恰好到他这里迎来了一次爆发。 他的这种推测是否靠谱且不去说,就只说作为一名宗教学者,他竟然对祖先崇拜产生了认同。 已经可以视作是对信仰的背叛了。 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试图将这个念头驱逐出脑海。 如果他依然生活在伊教世界,是可以做到的。 然而,此时他身在大明。 身边的一切都在影响着他,让他无法做到自我心灵的净化。 越是想要驱逐,这个念头就越是频繁的出现。 并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叛逆,甚至开始质疑神灵。 无所不能、至高至大至伟,又无比的仁慈的神灵,竟然不允许信徒怀念先辈。 祂也太狭隘了吧? 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在神灵的指引下完成的,一切荣耀归于神灵。 这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在窃取凡人的劳动成果。 神灵就是小偷。 当这个念头冒出来,他感觉自己的脑袋都炸裂了。 整个人的思想似乎分成了两个,一个指责他亵渎神灵,一个认为神灵是狭隘的小偷。 他无法解决这个思想问题,最终选择了苦行。 准备以肉体的磨砺,来反馈到精神层面。 他放下了所有的杂念,步行游历大明,用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 他了解到,华夏有诸子百家,有多种宗教,有很多不同的信仰。 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王朝,都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选择了法家,有的选择儒家,有的选择崇信佛教,有的选择尊崇道教。 但不论选择哪种思想,华夏依然是华夏。 最终他悟了。 宗教不过是工具,内核是人。 工具凌驾于人之上,是本末倒置。 这个念头生出,之前的种种内心挣扎,都归于平静。 只剩下一个念头。 复兴波斯帝国。 而今日,他也正是为这个目的而来。 他对这个国家有所了解,虽然已经打开国门,但总体思想依然趋于保守。 只有这个力主革新,又对波斯有所了解的陈伴读,才最有可能会为他提供帮助。 一番交流下来,他更加肯定,这个陈伴读确实对波斯很有好感。 于是,他终于图穷匕见,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不是我等不愿意复兴祖上荣光,奈何敌人太过强大,如之奈何啊。” 闻言,陈景恪嗤笑道:“此言欺骗一下外人还可,莫要将自己给骗了。” “大食帝国几次动荡,都是不错的复国机会,你们一次都没有抓住。” “据我所知,现在你们就是一盘撒沙……” “但凡真的有心,就不会如现在这般,连最基本的族群组织都没有。” 阿扎萨有些尴尬的道:“陈伴读误会了,非是我们不想抱团,而是不能。” “因为过往的荣光,我们波斯人一直备受当地统治者忌惮。” “一旦发现我们有抱团的迹象,就会出动武力镇压。” “直到蒙古人到来,我们才趁着势力空白,在阿塞拜疆建立了萨菲教团。” “但也只敢以宗教形式存在,不敢暴露复国的想法。” 这话半真半假。 之前说过,萨珊王朝覆灭后,波斯人就化整为零融入了大食帝国。 靠着丰富的行政经验,成功成为当地的官僚阶层,以及宗教学者。 任何一个国家统治中亚,都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治理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要说他们没有能力抱团,那是扯淡的。 但他们抱团也确实不容易,不过不是来自于统治者的打压,而是他们自己丢失了文化传统。 没有了共同的文化和追求,血缘关系又逐渐疏远,想抱团就太难了。 后来波斯复兴,也是靠着什派作为立国思想才形成的凝聚力。 什是少数派,全民改信什派之后,就与当地占据大多数的逊派区分开来。 依此形成了内部凝聚力,并抵抗住了其他族群对他们的同化和兼并。 后来更是成为了什派的大本营。 当然,这都是后话,眼下萨菲教团还没有全面皈依什派。 只是一个纯粹的宗教组织。 成员虽然以波斯人为主体,但还包含了诸如库尔德、土库曼、阿塞拜疆等民族。 这些信息,有些是陈景恪前世就知道的,有些是这两年收集到的,还有些是阿扎萨自己告诉他的。 不过他并没有揭穿阿扎萨的谎言,那样怎么合作? 所以他故作什么都不知道,惭愧的道:“原来如此,是我人云亦云了,很是抱歉。” 阿扎萨连忙道:“陈伴读无需如此,其实你说的也没错,是我们这些后人不争气愧对先祖。” 陈景恪叹道:“因为萨珊王朝和华夏的友谊,我对波斯是有好感的。” “得知你们这几百年的情况,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说到这里,他突然摇摇头,说道: “算了算了,这是你们自家的事情,你们自己都不着急,我又何必操心呢。” 阿扎萨急切的道:“不,我们非常想复国,只是敌人的力量太强,需要一些帮助。” “若您愿意出手相助,我波斯人将感激不尽。” 连您都用上了。 陈景恪被他的话给震住了,愣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你在开玩笑吗,我的朋友。” 阿扎萨认真的道:“没有,我是真诚的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 陈景恪似乎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想笑又不好意思: “不是……我的朋友,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馊……嗯,这个主意的?” “大明和波斯万里之遥,我怎么帮你们?” 阿扎萨拿出一张地图,上面有大明、中亚和西亚的大致轮廓。 这种图现在在大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经常出海的人都有,他能获得并不奇怪。 不过朝廷也不是什么样的地图都往外传。 外面流传的只有大致轮廓,一些详细的地形地貌数据则属于机密,只有朝廷要害部门掌握的有。 “陈伴读请看,这里是大明,这里是西域,这里是帖木儿汗国,这里就是我波斯故地。” “两地看上去很远,然实则我们有着共同的敌人。” 陈景恪不动声色的道:“哦?” 阿扎萨指着西域和碎叶川说道:“汉唐时期,这里皆为华夏之土。” “现在西域被察合台汗国窃据,碎叶川为帖木儿汗国窃据。” “大明重现华夏荣光,将来定然是要收复这些失地的。” “察合台汗国虚弱,不是大明的对手。” “可帖木儿汗国不同,他们实力雄厚又有着地理优势。” “大明想要击败他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如果此时有一个势力,在后方掣肘他们,大明面临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陈景恪不置可否,道:“你说的这一切都只是猜测,眼下大明的敌人只有一个,北元。

相关推荐: 乡村桃运小神医   将军在上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沉溺NPH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NTR场合_御宅屋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旺夫   树深时见鹿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