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48章

第148章

最高军事大法官。 蓝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奏朝廷,请求恢复军正制度。 军正是秦汉时期的军法官。 之后的历朝历代,为了精简机构,就将这个职务和别的官职合并了。 说白了,秦汉以后就没有专门的军法官了。 确实缩小了军官规模,但也让军法的执行失去了规范化和制度化。 蓝玉上任后的第一枪,就是恢复军正制度。 在都司一级设置军正署,总管军法的执行。 朱元璋乾纲独断,直接签署命令恢复军正一职。 老朱自然不会反对,因为这都是私下商量好的。 恢复军正制度,也是陈景恪的建议。 军正署大约相当于前世的军事法庭。 否则,以蓝玉的脑子,累死也想不出这玩意儿。 一开始大家都没把军正署当回事儿。 军法这东西,该怎么执行全看将领的意思,军法官就是吉祥物罢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好像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军正署和抚慰使合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明治军活动。 重点打击暴力治军,严禁欺凌、羞辱、残害士兵。 一旦被发现,会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严重的上军事法庭。 这一下军队就和炸了锅一般,纷纷反对此事。 只是掌管军法的是蓝玉,主持教化工作的是太孙。 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反对这俩人的工作。 他们只能拿下面的士兵撒气。 很多军官故意虐待士兵,以此表达对文明治军的蔑视和抗议。 然后他们就求锤得锤了。 蓝玉直接下令,抓。 从重从严处理。 上千名军官被处以记过处分,其中不乏高级将领。 一百余位军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其中有七名是将领。 这一下整个军方都炸了锅。 无数人涌向军正署,试图将人给救出来。 还有很多人,跑到徐达等人的家中求情。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治军的,他们何错之有? 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功臣,为什么要这么羞辱他们? 然而,这些大佬要么闭门谢客,要么沉默不语。 眼见大佬们不肯站出来,很多人都察觉到事情不妙。 但事关原则问题,他们不可能退缩。 于是弹劾军正署和蓝玉的奏疏,和雪花一般飞向皇宫。 面对军方的内讧,文官集团看热闹看的那叫一个开心。 不过更多的人充满不解,蓝玉这么做图个啥? 不想在军中混了吗? 蓝玉非但没有给自己做任何辩解,反而上书弹劾了一名伯爵。 此人残害军士证据确凿。 大明勋爵法有规定,拥有爵位的人犯法,要先废除爵位才能审判。 所以,即便有证据,蓝玉也拿他没办法。 只能先上书弹劾。 朱元璋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也很直接。 褫夺了那名伯爵的爵位,然后扔进了军事法庭审判。 这时徐达等人终于站了出来,先是安抚了众将领。 然后明确告诉他们,文明治军也是本次军改的重要内容,不论能不能理解,都必须执行。 这一下,军方哑火了。 最终这一百余位军官,有十六人因为虐杀军士被处以极刑,其中就包括那名前伯爵。 其余的要么判处监禁,要么就是流放。 如此严重的处罚,震惊了天下。 军官们终于明白,这次朝廷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吓唬他们,而是真的要整治军法。 文明治军也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 不论他们心中是如何想的,胳膊扭不过大腿,只能接受。 普通士兵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竟然真的把那些军官给判了? 朝廷是真的把我们当人看啊。 军心反而更加的凝聚。 抚慰使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了。 平日里任凭他们如何宣讲,都没有多少人听,更没有多少人信。 现在士兵开始主动追着他们问问题。 对他们宣讲的东西,也逐渐相信起来。 而这种变化,更让军官们感受到了压力。 所有人都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不只是军方,文官集团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连军队都要接受如此严厉的整肃,更何况是行政系统。 那位朱皇帝杀起人来,可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啊。 空印案、胡惟庸案、赵瑁案,可都才过去没几年。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典型,百官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起来。 因为此事,蓝玉在军方可以说是臭名卓著了。 一个个都将他视为叛徒,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诅咒他。 但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不知从哪里传出: 文明治军是太孙伴读陈景恪主张的,蓝玉做的一切都是他指使的。 那么多人被处分、被判刑,也都是他强迫蓝玉做的。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区区太孙伴读,如何能指使梁国公? 答案很简单: 因为生儿子的事情,蓝玉欠了他天大的人情。 蓝玉的性格大家都知道,勇猛无比,但非常讲义气,一口唾沫一个钉子。 以前他没有儿子,没少被人嘲笑。 后来吃了太孙伴读的秘药一口气生了俩儿子。 但逆天改命是要遭受天谴的,陈景恪帮助蓝玉生了俩儿子,老天爷生气了。 所以陈景恪尚公主这么多年,一个孩子都没有。 这就是老天爷对他的惩罚。 这个人情实在太大了,别说是让蓝玉主持文明治军,就算让他死都不带犹豫的。 这一下,再也没有人怀疑。 因为秘药生子遭天谴之事,本就是公开的秘密,平时大家私下没少拿此事开玩笑。 很多人还幸灾乐祸,认为陈景恪活该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拿这个人情要挟蓝玉,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于是,矛头都指向了陈景恪,他成为了军方的眼中钉肉中刺。 无数弹劾他的奏疏飞向皇宫。 只是都杳无音讯了。 很明显,朝廷要保他。 但依然无法阻止疯狂的军方。 匿名威胁信、往他家中扔石头,甚至当面唾骂他…… 除了刺杀之外的方法,都被用了个遍。 陈远夫妻俩被吓的不轻,但更多是担忧儿子。 福清气的浑身哆嗦,如果不是陈景恪拦着,她非要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 很多原本认识的人,也开始和他保持距离。 但知道真相的人,却对他更加的欣赏和佩服。 徐达特意摆了一桌酒席,邀请他赴宴。 席间徐达亲自向他敬酒:“你的胸襟和担当让人折服,这一杯伯伯敬你。” 并且还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叫过来,向陈景恪敬酒: “记住了,以后要视其如兄如父。如果我不在了,一切以他马首是瞻。” 当然了,徐允恭不在此列,他被派到地方上去练兵了。 冯胜、傅有德、汤和、王弼等人虽然没说什么,对陈景恪也多了几分敬意。 作为当事人,蓝玉什么都没说,只是命人将那些人的罪状整理成册,颁发全军学习。 同时他还上奏,辞去了所有职务,只保留了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一个差使。 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对此,陈景恪只有感动。 朱雄英却非常不满:“你倒是痛快了,可这一下也彻底将军方给得罪了。” 陈景恪毫不在意的道:“得罪就得罪了,我又不在军队混,他们能奈我何?” “更何况这本来就是我指使梁国公做的,又岂能让他背黑锅。” 朱雄英说道:“以后你要辅佐我开创盛世的,将军方得罪了,还怎么帮我?” 陈景恪笑道:“我是帮你出主意,又不用上战场,军方恨我也不耽误什么。” 朱雄英见他满不在乎的样子,更是气愤: “你不为自己想,也不为家人想一想?不为后人想一想?” “我们都这么担心你,你自己怎么就这么没心没肺呢。” 陈景恪笑了笑没有回答。 但看到这个笑容,朱雄英却突然泄气,长叹一声也不说话了。 朱元璋的反应就很真实了,他一边斥责军方,一边给了陈家丰厚的赏赐。 陈景恪家里有好几个仆人,也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朱雄英的护卫统领牛二虎,也不再和之前那般针对他。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陈景恪只是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还是那句话,君有君道,臣有臣道。 并不是说单纯的保持忠心,就能长久。 真正的长久之道,是主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 比如,主动降低自己的危险性。 皇帝什么时候会杀心腹大臣? 一般有两种情况: 其一这个心腹大臣有能力威胁皇权的时候。 其二,皇帝觉得自己被威胁的时候。 尤其是后者,更加重要。 当皇帝觉得你是威胁的时候,你就危险了。 以陈景恪的能力,早晚有一天会站在人臣巅峰。 别看现在君臣和谐相互信任,等到那一天到来,情况就不好说了。 啥,你说将来急流勇退? 司马懿之后,就没有这个选项了。 所以他借着这个机会,自绝于军方。 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危险性。 一个被军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是没有能力造反的。 朱元璋赏赐这么多东西,是给他的补偿,又何尝不是对他的做法的鼓励呢。 朱雄英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年轻人总是充满热血。 他觉得自己无端被怀疑,很委屈,很生气。 可他是个聪明人,知道陈景恪为何这么做。 正因为知道,才会沮丧。 文明执法计划,在皇帝支持,军方大佬默许,蓝玉强硬手腕推动下,被贯彻执行。 军官们无可奈何,只能被动的接受,心中却更加痛恨陈景恪。 陈景恪知道,风气不是那么快就能扭转的,文明治军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实现的。 但现在有了一个好开头不是吗。 蓝玉面临的情况好转了许多。 不过作为帮凶,他也被不少人痛恨。 这也预示着,他基本失去了带兵打仗的机会。 一个不得人心的将领,是无法统帅军队的。 蓝玉一开始也很失落,但很快太子朱标就找到他。 “你统帅过数十万大军作战,攻破过北元王廷,在功绩上已经没有遗憾。” “现在你贵为护军、梁国公,荣誉上也达到了人臣极限,封无可封……” “以后除非是面临国家生死存亡,你几乎没有上战场的机会了。” “这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所有将领都是如此。” “魏国公、宋国公、颖国公,皆是如此。” 蓝玉点点头,确实如此。 别的不说,徐达已经六七年没接触过兵权了。 冯胜自辽东之战结束,也就是去地方坐镇一下,练练兵。 傅有德等人也都差不多。 朱标继续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对朝廷就无用了。” “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朝廷需要你们的威望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次的变革,若无你们坐镇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而你作为雄英的外舅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需要你坐镇洛阳,帮我弹压军方。” 蓝玉彻底解开了心结,起身下拜,郑重的道: “敢不为殿下效死。” 第280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 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明想要休养生息,可外敌却不会配合。 云南那边叛乱不断,更准确说,大明至今尚未真正征服云南全境。 很多部落逃到了原始丛林,不服朝廷的管理。 还有些部落口服心不服,叛降不定。 即便朝廷制定了种种民族政策,效果依然不大。 幸得西平侯沐英镇守,方才确保了大明对云南的统治。 川蜀一带的南蛮部落也同样如此,不知道发什么疯,好几个部落叛乱。 只是很不幸的是,恰好赶上傅有德镇川蜀。 老傅一瞅这情况顿时乐了,毫不客气的笑纳了这份军功。 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之后朱元璋调整了军事部署,在四川、湖广、贵州三地设立都司,防范南蛮再次作乱。 反倒是两广、江西、福建等地,这两年没有爆发什么土人之乱。 究其原因,还是太孙朱雄英安抚得法。 这些土人部落,果然如之前约定的那样安分守己。 遇到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再如之前那般直接造反,而是派人来找太孙告状。 朱雄英也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满足,而是分情况。 如果他们占理,就帮他们讨回公道。 为此陆陆续续处置了十几个不当人的贪官污吏。 如果是他们的要求过分,朱雄英不但不满足,还会给予训斥。 有时候还会写信,狠狠的痛骂他们的首领等人。 挨了训斥的土人部落,不但不生气,反而乖乖的改正。 然后送上礼物,表示一定改正,太孙您别生气。 这让所有人无不啧啧称奇。 很多时候,这些省份的地方官遇到和土人相关的棘手事情,也会派人来求助朱雄英。 只要他发话,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 可以说,这一份成绩,为朱雄英赚足了声望。 尤其是云南、两湖、川蜀、贵州等地的蛮夷作乱,更是衬托的他不凡。 不过,这些土人作乱虽然麻烦,对朝廷来说不过是癣疥之疾。 真正麻烦的还是来自于北元的压力。 也速迭儿杀死天元帝父子,自命蒙古大汗。 他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了元朝国号、取消了皇帝称号,也废除从中原学习到的政治制度。 全面恢复了蒙古旧制。 如果认为他这么做是为了去汉族化,那就太小瞧他了。 忽必烈击败了他的祖先阿里不哥,成了蒙古大汗,然后建立了元朝。 他废除元朝国号,去皇帝称号,全面恢复蒙古旧制。 就是为了否定忽必烈一系所做的一切。 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正统’身份。 既然忽必烈一系的做法是错的,那我恢复蒙古旧制就是对的。 我才是蒙古黄金血脉的继承人。 我杀了脱古思帖木儿父子也不是造反,而是为了维护蒙古正统。 他这一招确实很好用。 之前说过,虽然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但蒙古人并没有大规模南迁去中原定居。 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草原上,过着祖祖辈辈一样的生活。 所以,蒙古人基本上还保持着祖辈的生活习惯。 元朝皇室从中原学到的那一套政治制度,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以前这种情况还不严重,毕竟首都在北平。 这种政治制度,更多是用来治理中原和南方的。 草原上依旧使用原本的制度。 可等北元王廷逃到草原上,这就情况就显得很突兀了。 现在也速迭儿全面恢复蒙古旧制,反而更符合大众的认知。 两厢一对比,可不就显得他更像正宗的蒙古大汗吗。 接受他的统治,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啊。 也速迭儿轻松的洗去了犯上作乱的罪名,摇身一变成了蒙古正统的维护者。 再凭借手中强大的实力,很快就获得了蒙古各部的效忠,成为了真正的大汗。 然后他果如陈景恪所预料的那样。 新主上位,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必然会南下劫掠的。 况且蒙古这两年,接连遭到大明的军事打击,损失也非常严重。 不南下劫掠,是无法顺利熬过这个冬天的。 从四五月份开始,他们就频繁南下。 只不过当时也速迭儿还忙于稳定内部,南下的兵力并不多。 主要来自于前丞相咬住和前太尉乃儿不花。 他们这么积极,其实也是为了向也速迭儿表忠心。 只是大明早有准备,他们非但没占到便宜,还撞了个满头包。 即便如此,大明的边军也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蒙古人给中原带来的阴影才过去不久,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还没有消失。 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等人再次感叹于陈景恪的智慧。 一次猜中是运气,两次就是实力了。 而且还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变化,做出的推算,更显得不容易。 陈景恪自己却没有丝毫得意,而是表情凝重的道: “也速迭儿也是雄主啊,恐怕咱们的蚕食计划要改一改了。” 在座的都是大佬,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徐达说道:“以也速迭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果给他成长的时间,恐怕会成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必须要趁他还未成长起来,出兵彻底将其击溃。” 大明休养生息,别人也同样在恢复实力。 如果也速迭儿能力一般,无法快速完成草原一统,大明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 但现在他表现出了超强的能力,就不能给他喘息时间。 必须要趁现在蒙古实力虚弱,一鼓作气将其彻底打垮。 朱雄英有些庆幸的道:“还好,咱们提前结束了其他方向的战事。” “现在只打北元,并不会影响大明休养生息。” 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 大明七千五百万人口,又有中南半岛等地提供粮食。 不用压榨百姓,也足以支撑在一个方向用兵。 朱元璋也不是犹豫的人,既然必须要打,那就提前做准备。 他立即就下令,军改先紧着山西和北平来,必须要在秋季结束之前完成。 同时秘密传令给朱棡和朱棣,加紧练兵随时做好出征准备。 是的,这一次朱元璋准备让两个儿子挂帅,同时从山西和北平出兵,分两路北伐草原。 还下令往山西和北平输送军需粮草。 提前准备,大明可以做的更从容。 大明的军粮输送制度很奇特,日常所需全靠商贾运送。 其实就是利用盐引制度。 商贾往边关运送军需粮草,边关出具证明。 他们拿着证明来换取盐引。 只有战争时期,才需要征用民夫运输粮草。 现在大明提前半年开始做准备,依然能借助商贾的力量运输。 也就是多发放几张盐引的事情,那些商贾巴不得这种事情多发生几次。 这都是钱啊。 至于修筑碉堡的计划,则再次推后了。 先看明年北伐结果再说。 想起这个蚕食计划,陈景恪也是哭笑不得。 还真是一波三折啊。 不过这本就是个长期计划,倒也不急在这一时。 ----------------- 这些事情,并不能影响到大明脚步,变革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陈景恪反而闲了下来。 他又不用负责具体事务,该出的主意也出完了,可不就是闲了吗。 也终于能抽出时间,去自己的书院瞅瞅了。 这天一大早,他乘船来到书院。 偌大的地方,就只有这一所书院,显得非常的冷清。 不过陈景恪很满意这个环境,安静了才好治学。 书院里面倒是很热闹,有学子在操场活动。 小孩子们无忧无虑,吵吵闹闹很是开心。 更多的教室或传出讲课的声音,或传出齐声朗诵的声音。 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景象。 让陈景恪心生欢喜。 来到办公室,却见方广津一副气冲冲的模样,周围不少人在安慰他。 陈景恪笑道:“呦,这是谁把我们的大天才气成这个样子啊。”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见到他,纷纷行礼: “院长您来了。” 方广津也连忙起身:“院长,您什么时候来的。” 陈景恪笑道:“刚到,就看到你在生气,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 方广津,形学研究班发掘出来的天才,算学天赋非常高。 不论是多么困难的算学问题,一学就会,还能举一反三。 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吃透了新式算学,熟练的使用各种新式定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也是陈景恪最器重的一个人,并给予了其极高的期望。 什么线形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拓扑流行,群论等等,都等着他来研究重现呢。 他自己对算学也非常痴迷,研究起来可谓是废寝忘食。 本来他是不用来教学的,是陈景恪强拉着他教的。 而且还不是让他教算学,而是教的自然。 原因很简单,给他换换脑子休息一下。 方广津自然不愿,可他对陈景恪很尊敬,又不愿意拒绝,只能不情不愿的接过了这个担子。 每天都会抽出半个时辰的时间,给学生们上课。 今天这么生气,原因也很简单。 有人对自然这门课提出了质疑。 “……那群勋贵子弟竟然说自然没有什么用,学子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现在也不乐意学这门课了。” “您说气不气人?” 其他人也纷纷出声谴责,甚至表示就不应该让这群权贵子弟进来。 陈景恪眉头微皱,问道:“都有谁质疑?” 方广津说道:“带头的就是那个汤暹,徐增寿他们有参与。” 汤暹是汤和的二孙子,借着徐达那次机会,一起塞过来的。 只是徐增寿竟然也参与了,有点出乎意料。 陈景恪又询问了一下他们几个平日的表现。 几位先生虽然很生气,却也没有污蔑人,将他们的真实表现说了一下。 虽然他们

相关推荐: 鉴宝狂婿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山有木兮【NP】   乡村透视仙医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过激行为(H)   深宵(1V1 H)   村夜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