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40章

第140章

明不应该趁此机会扩大战果吗?” 陈景恪摇头道:“如果大明继续进逼,面临生死存亡,他们反而会放下成见联合抵抗。” “只有他们感觉安全了,才会斗的更狠。” “不过草原人有个习惯,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大收获人心,必然会南下劫掠。” “所以我推测,接下来几年有志于竞争汗位的草原大部落,必然会频繁南下叩关。” “大明最好做好防守反击的准备。” “而且咱们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计划了那么久的碉堡网计划,也可以慢慢的实施了。” 朱元璋终于大笑道:“哈哈……好好好,你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宰相了。” 第266章 无题 “张弛有度?”马皇后惊讶的说道:“这真是他说的?” 朱元璋颔首道:“是啊,谁都能看得出来,他的很多革新有未尽之意。” “咱以为他会趁着迁都,大刀阔斧的推进变革。” “没想到他竟然说要休养生息五年,着实出乎咱的意料。” 马皇后欣喜的道:“好好好,他有此认识我们也就放心了。” “大明立国二十一年,从来都没有消停过,百姓已经不堪其扰,是时候歇息一下了。” 朱元璋赞叹的道:“若他再年长二十岁,咱不介意恢复丞相制,让他来当大明的丞相。”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说道:“你这是恩将仇报,没看到他一直在竭力避免权势吗。” 朱元璋嗤笑道:“呵……规避权势?他太天真了,站在那个位置上,很多事情都由不得他了。” “以雄英对他的信任,以及他的能力,将来必然要行宰相事的。” “虽然他竭力避免与权贵相交,可他的计划总要有人去实施。” “他弄一帮子人研究算学形学,其目的就是从中选拔合适的人才。” “现在又准备开办书院,教授他的那一套学问……” “将来他培养的人出仕,必然会推着他前进的。” “嘿……到时候他就知道,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 马皇后也知道此事在所难免,只能无奈的说道: “希望他们君臣能善始善终吧。” 朱元璋不在意的道:“儿孙自有儿孙福,那时咱们早已经是冢中枯骨了,操这个心做什么。” “不过他能知道张弛有度的道理,应当也知道如何保全自身,咱们就别瞎担心了。”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雄英心中有股气,想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景恪以前行事更是雷厉风行。” “我就怕他们两个做事太冲动,反而坏了大事。” “现在我已无忧矣。” 朱元璋点点头,也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然后他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既然接下来五年以休养生息为主,咱是不是可以让位给标儿了。” 马皇后哭笑不得的道:“你就这么不想当这个皇帝?” 朱元璋连忙摇头道:“妹子你是懂咱的,不是不想当这个皇帝,而是该让了。” “这五年朝廷也不是什么都不做,陈景恪说要深化革新。” “可是现在咱已经无法理解他的革新了,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拖后腿。” “让标儿来当皇帝,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大展拳脚。” “而且皇位更替必然会带来朝野动荡。” 虽然朱元璋和朱标两父子共用一套班子,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有些位置还是要换人的。 而换人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政局的动荡。 现在朝廷要休养生息,能将这种动荡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等修养生息结束,朝廷必然会有大动作。” “到那个时候再换皇帝,会影响到朝廷大计的。” 马皇后也被他说服了,微微颔首道:“你考虑的也不无道理。” “不过你也说了,换皇帝是一件大事,不能仓促而行。” “这样吧,先找个机会让标儿监国。” “等再过上一年半载的,如果局势稳定,你就顺势传位给他。” 朱元璋说道:“这个法子好,就这么办了。” 夫妻俩关起门就这样商量好了国家的未来。 ----------------- 船队很快就来到洛阳,远远的就看到一座高大巍峨的城池,犹如一座大山横跨在伊洛二水之上。 船上也响起了一阵阵惊呼声。 朱元璋眼睛也有些发直,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洛阳城。 早就知道新城规模宏大,还要数倍于应天城,真正看到了才知道差距到底有多大。 陈景恪也倍感骄傲,这座城可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 百万人规模的大都市,再往前追溯也就只有唐长安城了。 这时,一支规模较小的船队从洛阳城驶出,很快就来到他们面前。 正是太子朱标,率领先一步到达的文武百官,前来迎接圣驾。 一番见礼之后,朱元璋赞道: “好好好,新都标儿你修的好啊,这才是天朝上国应有的气象。” 之后一行人没有直接去皇宫,而是乘船绕着城池观看起来。 城墙高达八到十米,顶部宽六到八米。 墙体分两部分,一为内芯,以水泥浇筑而成。二为外墙皮,用砖砌而成。 水泥外面包砖,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修缮方便,三是延缓水泥老化。 进入内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名为承天大道,直通皇宫承天门(天安门)。 这条道路一看就知道,借鉴了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创意。 此时承天大道两侧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百姓。 朱元璋换乘御辇,从承天大道直入皇宫。 同乘的则是马皇后、朱标和朱雄英三人。 其他人关系就算是再亲近的,也只能跟在后面。 皇宫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就是仿照应天皇宫修建而成,样式布局几乎一模一样。 不得不说,前世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都受到了南京故宫的影响。 和汉唐宫廷建筑比起来,规模并不算多大,但突出一个巧字。 究其原因,还是钱的问题。 汉唐时期黄土高原到处都是森林,各种木材应有尽有。 就近取材,宫廷自然修筑的非常宏大。 到了宋朝年间,黄土高原被砍秃了。 木料只能从很遥远的云南或者海外等地方运来,建筑成本居高不下。 宫廷建筑开始转为小巧。 明故宫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建筑形式。 这一世也不例外,修筑洛阳皇宫的时候,大家怎么设计都觉得不满意。 要么就是成本太高,要么就是不好看。 最终朱标拍板,啥都别想了,照着应天皇宫复制一个过来。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洛阳宫。 以至于在进入皇宫之后,马皇后欢喜的道: “像,太像了,若非细节有差异,我都以为这里是应天了。” 朱元璋说道:“像了好啊,在应天住了几十年,换个地方咱还怕不适应。” “现在好了,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皇帝都说满意,其他人自然不会唱反调扫兴。 况且新都也确实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接下来就没大家什么事儿了,老朱一声令下,大家各回各家。 陈景恪和徐达几人一起,慢悠悠的往外走。 路上,徐达说道:“景恪,听说你在这里弄了一所书院?” 陈景恪颔首道:“就在城外,准备找一些孩童,教授一些杂学。” 徐达随口说道:“那正好,我家老四整天游手好闲,我正发愁以后怎么办呢,正好跟你学点谋生的本事。” 徐家老四徐增寿,就是前世靖难之役给朱棣通风报信那个人。 事情泄露被朱允炆杀死,朱棣登基后封其为定国公。 徐家一门双爵,就是这么来的。 这位可不是什么游手好闲,相反,是一位文武双全之人。 朱元璋见到他甚为喜欢,特赐名增寿。 不出意外,他未来必然是前途无量。 徐达将他送过来,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对此陈景恪只能苦笑以对,以他和徐允恭的关系,实在用不着再将徐增寿拉进来。 不过徐达既然这样说了,他也不好拒绝,只能应承下来。 这时,一旁的汤和也附和道:“我家也有个不成器的东西,就麻烦陈伴读了。” 另外几个人也纷纷出声,要将家中的子弟送过来学习。 陈景恪无奈,只能答应下来。 他自然知道,这些人里除了徐达是真心的之外,其他人不过是想借此搞好关系。 不过答应了徐达,若不答应其他人,实在说不过去。 总之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书院还没见到呢,就先多了几个权贵子弟学生。 之后众人话题都是围绕皇城展开的,夸赞如何雄伟,畅想将来会是如何繁华等等。 他们畅想的又何止是大明的强盛,还有自家的富贵荣华。 不知不觉来到宫门口,陈景恪不禁有些挠头。 挠头的不只是他一个,而是一大群,其中就包括徐达。 徐达大笑道:“哈哈……进了城却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闹笑话了啊。”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人一片笑声。 不过大家并不慌,也没有乱找人打听,而是三五扎堆的等候着。 果不其然,没一会儿就有奴仆成群结队的走过来,挨个寻找自家主人。 不一会儿广场上人就少了大半。 来接陈景恪和徐达的仆人也到了,两家这次是真的做了邻居,宅院都是挨着的。 就在皇城根上,离皇宫非常近。 两人一起返回,在门口告别各自回家。 一进门,福清就迎了上来。 陈景恪先是说了几句体己话,然后询问了父母在哪。 福清回道:“爹娘都是闲不住的人,出门逛街去了。” 陈景恪点点头,没有在说什么。 之后福清带着他四处参观。 对这处宅子,陈景恪就只有一个印象,大。 比应天那处宅子大了四五倍的样子。 转了一圈,他竟然觉得有点累。 空间大了,东西自然也就多。 比如后花园还挖了一个池塘,从外面的水渠引的活水。 对于这种奢华,他并不是很喜欢,但也知道这是在所难免的。 不说自己的身份,就福清的公主身份,宅院就小不了。 陈远两口子一直到下午才回来,见到陈景恪也并没有太过于兴奋。 毕竟才分开没几天。 陈景恪问起他们对洛阳的印象,夫妻俩的评价很一致: 大,但太冷清了。 “就那几条街人多一点,其他地方都是空落落的,半天见不到一个人。” 福清担心的道:“您二老可别去人少的地方,当心遇到歹人。” 陈景恪颔首说道:“洛阳城的设计人口是百万人,现在满打满算才二十万人,空一点很正常。” “等再过几年人就会多起来的,到那个时候你们就该嫌人多了。” 陈远摇摇头道:“哪能嫌人多,人多了才热闹……” ----------------- 之后朱元璋挑选黄道吉日,祭拜了天地和宗庙,正式宣告完成迁都。 但事情却远不算结束,各个部门都要重新适应环境。 尤其是地方和中央对接的问题,更是需要一点点调整,这些都需要时间。 陈景恪也抽空去了一趟自己的书院。 就在皇城西十五里处,同样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一片广阔土地上。 将书院放在这种地方,可以说是陈景恪野心的一种体现。 他要在这里打造一座学城。 当然,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这片土地上就只有他的这一座书院。 书院不算大,占地只有五十余亩。 内部房屋之类的都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建好,只要人员配齐就可以开课。 他进去参观了一圈就离开了。 之后他找到程一民等人,让他们将形学研究班放在这座书院里。 同时也会从他们之中,选出一批人当教书先生。 教授学生就要有教材,陈景恪自然不会采用古代这种四书五经。 他直接仿照前世小学弄了四门科目。 语文、算学、自然、历史。 前两者就不说了,和前世没啥大的区别,不外乎就是教人识字、算数。 《自然》主要是介绍一些自然知识,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初步接触理科。 《历史》也很简单,将华夏历史梳理成一条简单的线,让学生初步了解华夏文明。 启蒙完成,才会教授进一步的理科学问。 对于他的计划,形学研究班的人虽然不解,但也给予了支持。 陈景恪也是一个公众人物了,很多人都在关注他的信息。 关于他要开办书院,教授学生独门学问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对此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则很好奇他要教什么。 毕竟他自己的能力是已经获得大家认可的,如果真的能从这里学到一些本领,也不失为一个好出路。 于是不少人来打听,他到底教授什么学问。 结果传着传着,就传成了他要教人百工技巧之术。 这一下就让大多数人失去了兴趣。 原本对他开办学堂抱有敌意的儒家读书人,也彻底放下心来。 对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置之不理。 随他们怎么想,越是没人在意越好。 反正他又不缺学生。 就在他忙着弄学院的时候,蓝玉大军凯旋回京,朝廷为他们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但也就在此时,一条情报先一步传入洛阳。 北元伪帝脱古思帖木儿被部下所杀。 第267章 好男儿,当如是。 “真让你猜中了,也速迭儿果然作乱,于半路截杀了北元伪帝和伪太子等人,自立为北元大汗。” 朱元璋惊叹的说道。 当时陈景恪给他分析北元局势,他也只是觉得有这种可能,并没有完全听信。 毕竟局势的发展千变万化,谁能保证事情一定会这么走? 作为君主,他必须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才过去没几天,陈景恪的预测都一一实现了。 徐达等人也同样赞叹不已,陈景恪再一次展现了自己对局势的判断能力。 陈景恪接过情报详细看了起来。 在被蓝玉袭击之后,天元帝带着太子、丞相等人逃走,一路上聚拢了万余部众。 然而紧接着,他们就被也速迭儿袭击全军覆没。 天元帝父子被活捉,后被也速迭儿以弓弦勒死。 看完这个情报,陈景恪也同样惊讶不已。 也速迭儿真的犯上作乱了?还将天元帝父子给杀了? 上辈子他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对北元的了解非常有限。 也就知道冯胜北伐辽东,蓝玉突袭北元王廷。 再之后就是朱棣五征漠北,但也只知道朱棣北征了五次,具体怎么打的就一无所知了。 反正北元被打的几近覆灭。 因为中原王朝缺乏对草原的统治手段,导致瓦剌崛起接替了北元,成为草原霸主。 再然后就是土木堡之变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至于被蓝玉突袭之后,北元变成了什么样子,他就一无所知了。 之前他给朱元璋分析的,北元会因为此事陷入内乱,完全是自己根据情报分析出来的。 至于依据,只有四个字:主弱从强。 北元王廷被蓝玉袭击,直属于北元皇帝的势力损失严重,元帝兵少将寡靠什么统领其他部族? 这一点别说是更讲究拳头的草原部族,就算是中原王朝也不例外。 周王室为什么成为吉祥物?唐朝为什么藩镇割据? 这都是鲜活的例子。 自古以来,不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主弱从强都必然会引起混乱乃至改朝换代。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也速迭儿竟然如此的狠辣和果断。 这边得知王廷被袭击,那边就在脱古思帖木儿逃亡途中设伏。 在杀掉天元帝父子之后,立即自命为北元大汗。 但凡他有一丝犹豫,事情都不会这么顺利。 只能说,自古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但随即陈景恪就脸色凝重的道:“事情恐怕不妙了。” 朱元璋微微一愣,不解的道:“怎么了?伪帝被杀,北元陷入混乱,这不正是你预测的最好情况吗?” 徐达等人也面露不解。 陈景恪解释道:“以中原文化,弑主乃大逆不道,会遭到其他势力的唾弃成为众矢之。” “可北元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是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当家做主。” “如果伪帝不死,他还能靠着威望和大义名分,聚拢一部分力量,与各大部落相争。” “如此北元各部反而会陷入混乱。” “现在他死了,实力最强的也速迭儿就能按照草原习俗,顺理成章的成为蒙古大汗。” “纵使有人不服,也很难与他相抗衡。” “用不了多久,他就能重新一统北元。” 朱元璋质疑道:“北元入主中原近百年,应当会被中原文化所影响的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北元虽然入主中原,却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影响。” 自古以来,进入中原的异族不知凡几,然而这些部族最后全都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最后基本都成了中原的一部分。 唯有蒙古始终保持着独立性。 蒙古人是骄傲的,他们的马蹄征服了欧亚大陆,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这样的民族,又怎么会去学习手下败将的文化? 北元建立后,蒙古普通百姓也并未进入中原定居,而是继续生活在草原上。 他们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独立性。 所以,也速迭儿弑君并不会引起什么强烈反对,只要他实力够强,那他就是北元之主。 陈景恪推测的北元会陷入混乱,是建立在天元帝还活着的基础上的。 现在他死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故,北元非但不会陷入混乱,接下来两年反而会疯狂的南下劫掠。” 朱元璋等人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表情变的凝重起来。 徐达不禁颔首说道:“如果真如景恪推测,也速迭儿新君继位,就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积累威望。” “对草原部落来说,再没有比南下劫掠中原,更能积累威望的事情了。” 朱元璋已经接受了现实,却没有丝毫担忧,而是杀气腾腾的道: “那就打,当年元朝何等强盛,都被咱赶出了中原。” “区区北元余孽,又何惧有之。” 其他人也被这自信感染,纷纷叫着要再次北征草原。 陈景恪叹道:“倒不是怕他们,而是一个草原内乱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有点遗憾罢了。” 朱元璋笑道:“你对局势的认识非常敏锐,分析也总能一针见血。” “有这份能力,将来好好辅佐雄英,区区北元又算得了什么。” 徐达拍了拍他肩膀,笑道:“别总想着走捷径,国战就要堂堂正正。” “蒙古不同于之前的任何草原霸主,他们更加的强大和坚韧,想彻底打败他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一点所有人都不得不认同。 之前的草原霸主,都是以自身强权,强行奴役其他各部。 比如突厥,他以自身的强大,奴役契丹、铁勒、回纥等几十个部族。 但他并没有完成身份上的统一。 契丹还是契丹,铁勒还是铁勒,突厥还是突厥。 当突厥自身弱小的时候,那些附从的部落就纷纷背叛。 蒙古不一样,他不但完成了地理上的草原一统,还完成了身份上的一统。 所有的部族都被征服,变成了蒙古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草原现在就只有一个部族,就是蒙古。 只不过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势力罢了。 统一的民族认同,才是蒙古区别于之前草原霸主的地方。 也是他比前辈们都要强大的地方。 大明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旷日持久,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想过,一下子将蒙古击败。 只是天元帝的死,是真的影响到了他的计划。 “本来我还想着接下来几年,大明休养生息顺便坐山观虎斗,现在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了。” 徐达等人面露异色,他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很大啊。 莫非大明接下来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相关推荐: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恶蛟的新娘(1v2)   NTR场合_御宅屋   蝴蝶解碼-校園H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顾氏女前传   交流_御书屋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