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96章

第96章

生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您是多想不开啊,往家里弄个这样的祸害。” 朱元璋琢磨过来味儿了,说道:“那个二女儿莫非是谢氏生的?” 陈景恪说道:“对,而且性格和她一模一样。” 朱元璋也忙不迭的道:“那算了那算了,还是徐妙锦吧。我明天就给天德说,把姑娘送进宫来。” 他对谢氏可太熟悉了,非常善妒的一个女人,竟然眼红马皇后,还在背后诋毁。 别的事儿,老朱看在徐达的面子上都能忍,唯独此事忍不了。 直接给乱棍打死了。 弄个这样性格的女人到后宫,那还不翻了天啊。 于是,朱雄英的媳妇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定了下来。 当朱雄英得知此事的时候,咬牙切齿的道: “混蛋,你我无冤无仇,为何要这样害我。”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谁说我害你了,难道妙锦姑娘不好吗?” 朱雄英怒道:“好个屁,我是找妻子,不是找女儿。是她照顾我,还是我照顾她?” 陈景恪笑了:“你很没有自知之明啊。” “妙锦姑娘你也见过,你不会觉得自己比她还稳重吧?” 朱雄英一时间有些语塞,还真是如此。 那小姑娘别看人小,是真的和小大人一般。 他突然泄气了,自我安慰道:“哎,罢了罢了,选谁不是选。” “至少徐三姑娘我还认识,比选不认识的要强的多,就这样吧。” 魏国公徐达家的三姑娘徐妙锦,被皇后相中带在身边教导,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应天。 群臣嫉妒的眼珠子都红了。 这徐家要出皇后啊,真正的世代富贵可期。 这种好事,怎么就轮不到我家呢。 第194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 徐达自己很清楚,女儿是怎么成为准太孙妃的。 所以特意在家中设宴,感谢陈景恪。 孙氏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 上次陈景恪送她一面落地镜,这玩意儿全大明总共就只有四面。 可是让她赚足了面子。 关键还不是镜子本身,而是陈景恪能想到她,说明对她的尊敬。 这才是最让她开心的。 将一切安排好,又叮嘱他们不要贪杯,才喜洋洋的离开。 宴席上就徐达、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个人,其他人都被撵的远远的,不许靠近。 徐达亲自斟酒:“景恪,我敬你一杯。” 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生受了这一杯酒。 不过马上就回敬了一杯,表示尊敬。 三杯礼节酒过后,徐达说道:“我敬你酒,不全是因为妙锦之事,还因为允恭。” 陈景恪有些疑惑:“大哥怎么了?” 他对徐允恭的称呼,突出一个多变。 在外人面前,就直呼其名或者喊官职。哥儿几个私下相处,就喊徐老大。 在徐达等长辈面前,就喊大哥。 徐达放下酒杯,叹道:“你以为我不想让他早日成婚吗?是不能啊。”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婚姻哪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 “上位不发话,他就不能成婚。” 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越高的勋贵,子女婚事就越是由不得自己。 尤其是嫡长子、嫡长女,基本都是朱元璋指婚。 其他子女成婚,也要事先和朱元璋打招呼,他点头了才能成。 徐允恭作为魏国公嫡长子,就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自由了。 而且还不能说是皇帝的问题,只能自己找借口,说不想太早成婚。 “可陛下为何一直拖着啊,大哥可都加过冠了。” 徐达有些后悔:“说起来此事也怪我,早几年陛下想让他尚汝宁公主。” “我怕他成婚太早沉迷男女之事,荒废了事业,就婉拒了。” “结果那两年连续三位适龄公主出阁,剩下的都太年幼……” 从洪武十五年七公主大名公主出阁,到今年福清出嫁,足足过了三年。 想到这里,陈景恪突然反应过来。 好家伙,要是没有自己,福清就要嫁给徐允恭啊。 这就笑嘻了兄弟们。 不对,要是没有自己,徐达去年就没了。 徐允恭要守孝三年…… 所以最终他还是要错过福清。 而且随着徐达病逝,徐允恭又太年轻,还没有在军中站稳脚跟,徐家的地位大大降低。 朱元璋也就没了加强联姻的想法。 当然,并不是说不重视徐家,他一直将徐允恭当做朱允炆的助手培养的。 这一世徐达没死,徐允恭的婚事依然由不得自己。 可现在情况又变了,徐妙锦入宫为太孙妃,就没必要再用公主来加强联姻了。 他可以随时成婚。 只要事先给老朱报备一下就行。 所以徐达才说,陈景恪推荐徐妙锦入宫,相当于是解救了徐允恭。 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陈景恪都有些头大: “勋贵也不容易啊。” 徐达笑着摇头道:“你这话听着有些欠揍,咱们拼死拼活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 这还真是别人想要都要不来的待遇,除了那几家顶级勋贵,别家的事情老朱才懒得管。 “看您老这样子,准备今年就把大哥的婚事给办了?” “办,必须要办,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有目标了?” “那还不多的是,我徐达的儿子,谁家的姑娘娶不得啊。” “哈哈,我就先恭喜伯伯了,明年定能抱上大孙子。” 几人是越聊越开心。 男人嘛,自然少不了涉及政治,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开海。 徐达问道:“未来大明的重心会是海洋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大明必然是海陆并重,北海可还在北元人手里呢,必须要拿回来。” “还有西域,安西,安南……有的是仗打。” “只不过海洋方面是空白区域,立功的机会更多。” 徐达顿时就息了让徐允恭去水师衙门的念头,至少现在没那个必要。 “这就是你鼓动陛下,重启军功爵制的缘由?” 陈景恪笑道:“您真觉得,陛下若是不想,有人能说的动他吗?” 徐达自然知道,朱元璋是有多固执。 所以他才更好奇,陈景恪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朱元璋改变保守想法的。 毕竟十五个不征之国,才被写进《皇明祖训》没几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利益,陛下是务实之君,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 “我让他看到了利益,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 陈景恪摇头道:“堵不住的,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好,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其一,黄河改道,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 其二,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影响不大,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 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就近赈济,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 其后不久,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 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 由于夏收大丰收,储粮暂时足够,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 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 而且为了应对灾情,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灌溉更多的土地。 尽可能减少损失。 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的样板了。 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通过大运河,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 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 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 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选择了瞒报。 有的县上报了,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 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 朱元璋下令,再有灾情不报者,皆依此处置。 山东的灾情就这样解决了,一时间群臣都有些恍惚。 貌似朝廷就运送了一些粮食过去兜底,剩下的山东本地自己就做完了。 这也太轻松了吧? 然后群臣就只能齐呼‘陛下圣明’了。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有点不敢置信,波及一省的灾情,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了? 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想想,答案很简单,一切都要从三年前揭皇榜说起。 陈景恪果然高瞻远瞩,进行的所有变革,几乎都在这次灾难中起到了作用。 事实,让朱元璋对他更加的信任。 于是在处置过山东旱情之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圣贤庙。 地位在文武二庙之上,与天坛、宗庙等同。 给黄帝上人文始祖封号,老子上至圣先师封号,孔子上万世师表封号。 此令一出举世哗然。 第195章 儒家不可废 儒生们很聪明,没有反对黄帝、老子和孔子的封号。 实在是没办法反对。 黄帝不配?这话他们不敢说。 老子不配? 如果老子都不配上封号,孔子有什么资格上? 老子和孔子,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体的。 所以,这一点是没办法反对的。 但没关系,直接反对立圣贤庙。 只要圣贤庙立不起来,封号自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况且圣贤庙对儒家的威胁更大,将直接动摇文庙的地位。 文庙是什么? 那不只是一座庙,更是儒家正统地位的象征。 现在朝廷要另立一座庙,凌驾于孔庙之上,这就是要动摇儒家地位啊。 儒生们自然不愿意。 纷纷上书阻止,甚至有文官和儒生,到宫门口下跪请愿。 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了,他们不敢明着说阻止的理由。 毕竟圣贤庙要供奉的有华夏先祖,他们没那个胆子说这座庙不配高于文庙。 只能用‘前所未有’,恐会动摇社稷人心等等做借口。 就在这时,已经被打为儒家叛徒的方孝孺,再次跳了出来。 一连写了好几篇文章,赞成立圣贤庙之举。 其中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文庙是怎么来的。 原本是孔子的家庙,汉高祖首次祭祀,开启了帝王祭祀孔庙之举。 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庙地位得到提升,慢慢的就变成了文庙。 既然文庙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人立起来了。 那作为后人的我们,为何不能立圣贤庙,祭祀华夏先贤呢? 这篇文章一出,整个儒家集体爆炸了。 恨不得将方孝孺抓起来千刀万剐。 只是方孝孺早就不知道躲哪去了,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人,只能写文章痛斥。 方孝孺根本就不理他们,自顾自的写着自己的文章。 没几天,又写了一篇。 这一篇文章,直接将儒生们的遮羞布,给撕了下来。 道明他们反对立圣贤庙,就是为了一己私利,就是为了维护文庙的地位。 而维护文庙地位,就是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这群腐儒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忘记了华夏先祖。 竟反对朝廷祭祀先祖,简直就是数典忘祖。 儒生们直接红怒了,这个叛徒真是该死。 本来这还没什么,双方打嘴仗不是一次两次了。 可是当朱元璋在早朝,拿着这篇文章来质问文官,是否真是如此的时候,性质就变了。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一次方孝孺就是皇帝的嘴替,可那又能如何? 只能各种解释。 可任凭他们怎么解释,都无法说服皇帝。 那就只能用最后一招了。 到皇宫门口跪着,逼宫。 然而他们面对的皇帝是朱元璋。 直接下令,名字全记下来,取消所有功名,永不录用。 空出来的官位? 让功勋们顶上来。 而就在这时,佛道两家给了儒家致命一击。 先是龙虎山公开表示,支持朝廷设立圣贤庙。 然后茅山、全真、武当等道教大派,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佛教也在随后表示了支持。 这一下,儒家彻底坐不住了。 儒家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现在是大明立国之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勋贵。 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军功阶层,可没几个信奉儒家的。 皇帝靠儒家思想治国? 这倒是不否认,可那又如何? 别忘了唐朝,因为李家认了老子当祖宗,就尊崇道教。 道家借此成为第一显学。 佛教靠着在民间的基础,是第二显学。 儒家只能屈居第三。 大唐不一样传承将近三百年。 后来儒家重新成为第一显学,靠的也是宋朝皇室的支持。 说白了,哪家成为第一显学,皇帝才是主要因素。 别看现在儒家声势浩大,只需要皇帝一句话,就能将他们打落在地。 道家的传承可一直都没有断绝。 别看现在很老实,那是因为儒家太强势。 但凡皇帝一句话,他们马上就能跳出来。 此时,儒生们终于认识到了一件事情,逼宫那一套对宋朝皇帝好用,对现在这位皇帝没用。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马上就改变了策略。 有人提议,将先祖全都搬到文庙里去不就行了吗,何必再立一座庙。 于是此人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你们是有多大脸啊,敢把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等等华夏先祖,放在孔庙里? 然后儒生们又想到一个办法,到底哪些人可以进入圣贤庙享受祭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咱们要好好讨论一下,等商量好了再说。 大家都明白他们的意图,就是无限期的拖延。 但朱元璋早就想好了办法:“先把圣贤庙建立起来,将没有争议的先贤请进去接受祭祀。” “有争议的,再慢慢讨论。” 这一下,彻底让儒生们无话可说。 在一场闹剧之后,圣贤庙正式建立。 但儒生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准备无声抵制。 当初朱元璋下令,祭孔止于曲阜。 儒生们直接无视,这条命令不是一样被废除了吗。 还有将孟子移出孔庙,也因为儒生们的无视,又给请回来了。 这次他们也准备采用相同的办法,无视。 你建庙就建呗,朝廷举行的祭祀,我们没办法。 但除此之外,我们就当没这座庙。 不祭祀,不宣传。 看你能怎么办。 朱元璋就像是猜到了他们的想法,又下了一道旨意: 天下各个道观寺庙,有条件的,必须建立一座圣贤殿。 没条件的,也要弄一间圣贤堂,把先贤的牌位请进去祭祀。 这还不算完,又令各藩属国全都要建圣贤庙,进行国家祭祀。 而且还准许他们,将自己的先祖请进圣贤庙祭祀。 但这么做必须要经过大明朝廷的允许。 比如高丽,在征得大明同意后,可以将箕子放在自己国家的圣贤庙里。 其他各藩属国,你们认哪位先贤为祖宗,都可以照此办理。 甚至朱元璋还暗示,如果你们的表现让大明满意,有机会将你们的祖先放在大明的圣贤庙里。 这一下,本就因为《华夏简史》,对华夏这个概念高度认同的各藩属国,可谓是欣喜若狂。 纷纷表示,圣贤庙是吧,我们马上建。 这一下,儒生们彻底傻了眼。 不过朱元璋也没有过于刺激儒家,毕竟还需要他们来治国。 在圣贤庙里,三圣的地位是最尊崇的,排在主位。 三圣自然就是黄帝、老子和孔子。 黄帝居首,老子次之,孔子最末。 儒家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设定。 对此道教自然是最支持的,其实这也是他们支持圣贤庙的原因。 真以为我们道家,就任由你们儒家踩在脚下啊? 宋朝时期我们就敢站出来争夺话语权,更何况是现

相关推荐: 恶蛟的新娘(1v2)   将军在上   白日烟波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过激行为(H)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神秘复苏:鬼戏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