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52章

第52章

,想着他们家前几日的意气风发,冯氏叹息道: “做人不能太贪啊。” “呸。”陈远啐了一口,说道:“奸商,活该。” “这条街上谁不认识谁啊,邻里乡亲都坑,遭报应了吧。” 冯氏劝道:“他们已经如此了,嘴上留点德吧。” 陈远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道: “这次你不怪我了吧?要是听你的,把宝钞卖出去,那才是亏大了。” 冯氏略有些尴尬,医馆每天都有钱财出入,手里握了不少宝钞。 她就想赶紧卖了,还能小赚一笔。 万一朝廷反悔了,就亏大了。 陈远不愿意,还说她虽然当了诰命,见识却丝毫不见长。 当今朝廷啥时候朝令夕改过,存着。 为此,冯氏还和他怄了好几天气。 现在证明自己是对的,陈远那叫一个得意。 不过都是老夫老妻了,冯氏转眼就将尴尬抛之脑后,喜笑颜开的道: “还是当家的你沉得住气,这次咱们可要狠狠赚上一笔了。” 宝钞新政,像是插了翅膀一般,以应天城为中心,迅速向全国传播。 得到消息的百姓,无不喜笑颜开。 但有人的动作,比朝廷传递消息的速度还要快,那就是盐商。 很多地方,朝廷的消息还未到,盐商就已经到了。 第120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 “承惠,三百六十五文……客官您是用宝钞还是铜钱?”掌柜的客气的道。 朱雄英拿出一张五百文的宝钞:“宝钞,原价是吧?” 看到宝钞,掌柜的脸上笑容又灿烂了几分,忙不迭的道: “原价原价,面额是多少,我们就按照多少计算。” 朱雄英满意的点点头,将宝钞拍在桌子上:“好,找钱吧。” 掌柜的似乎怕他反悔,抢夺似的把宝钞收起来,快速拿出一串铜钱: “给您一百三十五文,您收好……” 一同递过来的,还有一个包装好的小木匣,里面装的是那支金钗。 朱雄英皱眉道:“这么多铜钱,没有百文宝钞吗?” 掌柜的陪笑道:“哎呦您海涵,我们这里还真没有百文宝钞。”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可是方才我明明看到,抽屉里有很多宝钞。” 掌柜的面色不变:“客官您肯定看错了,我们这里真的没有百文宝钞了。” 朱雄英摇摇头,也没有再说什么,收起铜钱和金钗就离开了。 陈景恪和徐允恭紧随其后。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朱雄英高兴的道: “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各家店铺都收宝钞了,还是原价,皇爷爷的新政生效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那是因为盐商在大肆收购,若盐商停止收购,宝钞的价格马上就会降下来。” “到时再想用宝钞购物,恐怕那个掌柜就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徐允恭也颔首道:“盐商们为了争抢宝钞,已经将价格提高了面额的一成。” “那五百文宝钞,他转手一卖就是五百五十文。” “所以你刚才问他要一百文的宝钞,他才会假装没有。” 朱雄英的兴奋劲儿消失了,叹道:“你们两个,就不能让我高兴一会儿吗。” “哈哈。”两人都笑了起来。 陈景恪安慰道:“不过新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百姓对宝钞的看法。” “等新宝钞发行,将能更快速的建立信任。” 朱雄英点点头,随即又疑惑的道:“为何不趁现在,百姓最信任宝钞的时候发行新钞,而是等到三个月后呢?” 徐允恭也不解的看向他,此事金钞局的人也大多都很疑惑。 陈景恪解释道:“如果现在发行新钞,是否允许盐商用新钞购买食盐?” “如果允许,那发行新钞将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不允许,盐商就只会收购旧钞,不会收购新钞,百姓会怎么看待新钞?” 朱雄英两人略微一思索,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盐商甚至溢价收购宝钞,若是允许用新钞购买食盐,多少都不够他们收的。 发行新钞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若是不允许,那盐商只收旧钞不收新钞,两相对比,百姓就会认为新钞不行。 提前发行,只会起到反作用。 等两人都想清楚其中的道理,陈景恪继续说道: “三个月后发行新钞,恰好赶上征收夏税,百姓可以直接用新钞交税。” “只要朝廷按照面额,回收百姓手中的新钞,就可以初步建立信誉。” “再有朝廷修建的仓库做配合,新钞就能正常流转起来……” “一旦百姓习惯使用宝钞,信誉自然而然的就建立了。” 朱雄英点点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陈景恪趁机展开了教学:“新政的施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若考虑不到位,施行不得法,良政也会酿成恶果。” “王安石变法就是如此,他的初衷是好的。” “可他的很多政策过于理想化,施行也不得法,最终反而让百姓损失惨重。” “新钞也同样如此,早发行三个月,晚发行三个月,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朱雄英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陈景恪又补充了一句:“更何况,对百姓来说宝钞也算不上什么良法。” “啊?”朱雄英和徐允恭都惊呼出声。 这话可就有点大逆不道了。 关键,陈景恪自己就力主推行宝钞,现在又为何会说这样的话? 陈景恪笑道:“不能理解对吗?” 朱雄英和徐允恭同时点头,太不能理解了。 陈景恪叹了口气道:“有没有宝钞,对百姓来说有影响吗?” “没有宝钞还有铜钱,况且百姓本来就很穷,平日里也用不到什么钱币。” “没有钱影响也不大,大不了用粮食、布帛交换物品。” 朱雄英反驳道:“朝廷不允许将粮食、布帛,当做钱币使用啊。” 都不用陈景恪说话,徐允恭就出声解释道: “民间其实一直都是以物易物,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见朱雄英无法理解,他想了想又说道: “百姓种了粮食,如果拿去卖钱,会被粮商压价,白白损失一部分。” “所以他们需要什么东西,都是直接用粮食换。” “需要铁器,就拿粮食去铁匠铺换。” “需要布,就和会织布的邻居换……” “朝廷总不能派人去乡下,挨家挨户的盯着他们吧?” 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住了,脑海里闪过一道灵光,顿时明白了陈景恪的意思。 朱雄英则挠了挠头,没想到乡下竟然是这种情况。 同时也隐约明白了一个现实,朝廷对民间的掌控力其实并不强。 不过这会儿他并未多想这些,而是问道: “可是,宝钞给谁用了?” 陈景恪说道:“给城市里的人用了。” “只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钱的需求才比较大。” “朝廷的禁令,真正约束的是他们。”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也有的是办法规避。” “没有宝钞,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应对。” “大不了使用粗制滥造的私钱,自古以来都是这么过来的。” “而有了宝钞,他们还要承担贬值的风险。” “所以我才说,对于百姓来说,宝钞还真不一定就是良法。” 朱雄英默然不语,他懂了,可心里并不开心。 “既然宝钞非良法,为何朝廷还要发行宝钞呢?” 陈景恪说道:“因为宝钞对朝廷有利……” “如果朝廷的政策得法,也是能惠及百姓的,只是没有那么直接。”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时半会儿我也很难和你讲清楚。” “等回去了,我再慢慢给你解释吧。” 第121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 今天他们三人,本来是想看看新政的效果。 但因为方才那一番话,朱雄英顿时失去了兴趣,有些意兴阑珊的走在前面。 陈景恪暗暗摇头,这孩子需要学的还多着呢。 “老徐,查假钞的事情怎么样了,可有头绪?” 徐允恭点点头道:“有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应天、浙江、江西、湖广、山东、河南等六个省,是假钞重灾区。” 陈景恪并不意外:“这六省是大明的核心地区,经济最为繁荣,假钞多也在情理之中。” “可查到什么线索?” 徐允恭略带兴奋的道:“查到几家,已经锁定了好几个目标,最近就会有一次大行动。” 陈景恪不解的道:“为何如此着急,现在动手必然会打草惊蛇。” “没有被查出来的人,恐怕会毁灭证据。” “以后再想将他们揪出来,就很难了。” 徐允恭笑道:“看来你也不是什么都懂吗。” 陈景恪斜睨道:“呦,支棱起来了,来给我讲解讲解其中的奥秘。” 朱雄英耳朵也竖起来了,竟然还有景恪不知道的事情,我一定要好好听听。 徐允恭也没有卖关子,说道:“以前宝钞流通困难,那些人也不敢造太多假钞。” 造的多也花不出去,还容易压低宝钞的价格,增加暴露的风险。 “但现在新政施行,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他们定然会大量制造。” “若市面上的假钞太多,恐怕朝廷所有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陈景恪恍然大悟,道:“所以要在大量假钞出现之前,以雷霆手段摧毁一批造假者,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徐允恭颔首道:“对,至于那些还未暴露的造假者,若他们就此收手也就罢了。” “若他们还不知死活,再收拾也不迟。” 朱雄英忍不住插话道:“可这样岂不是太便宜他们了吗?” 徐允恭解释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可能将所有的造假者全都打掉,这不现实。” “稽查司的目的,也不是消灭所有造假者,而是将局势控制在朝廷能接受的范围内。” 陈景恪趁机灌输道:“其实很多事情就是如此……这时候就要学会妥协。” 朱雄英再次沉默,这一会儿的功夫,他听到了两个让他难以接受的道理。 原来这个世界,并不如他想的那般非对即错,也没有那么多的快意恩仇。 更多的是不如意,即便是朝廷也没办法。 他知道陈景恪说的是对的,可越是如此他就越难以接受。 徐允恭给了陈景恪一个询问的目光:这么打击一个小孩子,好吗? 陈景恪回了个:我有分寸。 徐允恭就不再提此事,而是说道: “我们也不是随便动的手,锁定的基本都是当地的大户,且牵连甚广。” “我们大致估算了一下,查抄的物资能将太子修建的仓库,全部堆满。” “这些物资都会划拨给各地金钞局,用以修建物资仓库。” “为三个月后,发行的新钞做准备。” 陈景恪咋舌不已,朱标修可是修建了一百多座仓库。 这些地方大户实在太有钱了。 大明立国才十六年就如此,真不敢想象王朝中后期,这些地方豪强的财富能雄厚到什么程度。 ----------------- 浙江布政司,严州府,遂安县,灵泉山。 是夜,月朗星稀。 一名灰衣人犹如猿猱般,在山间跳跃行走,如履平地。 每走出一段距离,就会在显眼处留下一个记号。 在他身后约五十米处,一行灰衣大汉,正紧随其后。 这群灰衣人训练有素,一路上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就连脚步声,都放到了最轻。 走出大约一里,前方探路的灰衣人好似发现了什么,突然矮身隐藏好身形。 然后缓缓后退,直到和大部队汇合。 “员外郎,前方有岗哨。” “有几个人?有暗哨吗?”一个大汉从人群里走出,低声问道。 赫然正是杜同礼。 他因为能力……以及和陈景恪的关系,被提拔为稽查司员外郎。 地位仅次于徐允恭这个郎中。 如此大的行动,他自然要参加。 前方那个灰衣人回道:“明哨是一左一右两人,不过他们的警惕心不足,其中一人在睡觉。” “我观察了一下,如果有暗哨必然会放在左侧的崖壁上,那里隐蔽又居高临下。” 杜同礼皱眉道:“崖壁能上去吗?” 那人说道:“崖壁左侧比较陡峭,但长有树木,我能爬过去。” 杜同礼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回去我给你报首功。” 那人面上一喜:“谢员外郎。” 之后又制定了一套计划,那人当先离去。 随后又有四人暗中摸到了明哨旁边,悄悄潜伏。 等待的时间总是焦急的,不过在场的都是个中老手,有足够的耐心。 约两刻钟之后,崖壁上响起夜枭的叫声。 这是约定好的信号,说明上面得手了。 在听到暗号的瞬间,潜伏在暗处的四个人,猛然扑出去,将明哨解决掉。 行动如此顺利,杜同礼非常高兴,一挥手带着带着大部队继续前行。 又往前走了约有一里,见到前方有一个山洞,里面有火光亮起。 造假钞的人再凶悍,也只是一群游兵散勇。 而稽查司就是一支军事化部队,被他们摸到身边,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探子过去悄悄观察里面的情况,然后用弩将武力射杀。 接着剩下人一起杀进去,成功控制住所有人。 杜同礼是最后进入的,这个山洞不深,却藏了有数十号人。 地上还有一个泉眼,正汩汩的往外冒着清澈的泉水。 难怪会将造假窝点放在这里。 一个木架子上堆着数十块雕版,全都是各种面额宝钞的雕版。 地上还摆着五六口大箱子,里面装的满满的全是假钞。 从墨迹来看,都是刚印刷出来的。 看到这么多假钞,杜同礼也忍不住感到牙疼。 这要是流出去,宝钞的声誉可就彻底毁了。 难怪太子会让大家提前行动,真是料事如神啊。 在杜同礼抓人的同时,遂安县也展开了行动。 本地最大的富户赵家,被稽查司拿下。 本县县令也被破门而入的锦衣卫抓捕,一同被抓捕的还有主簿、捕头等人。 严州府城,锦衣卫和稽查司联合行动,拿下了本城豪商孙家。 而孙家和赵家,是姻亲关系。 类似的行动,在大明最繁华的六个布政司,分别进行着。 行动的牵头人是稽查司,协同行动的是锦衣卫和地方卫所。 短短几日间,就有数十家地方豪商富户被查,罪名是伪造宝钞。 上百位官吏被牵连入狱。 雷霆般的行动,着实镇住了很多人。 第122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 竟然有这么多家豪商大户被查? 得知具体数据,陈景恪很是惊讶。 上百位官吏被下狱他能理解,毕竟假钞在他们的治下泛滥,这个责任是逃不掉的。 收拾他们,是合乎礼法的。 况且只有这样的霹雳手段,才能震慑其他官吏,为宝钞新政保驾护航。 可这么多家大户被查,就有点夸张了。 要真有这么多家参与造假,假钞的数量至少要翻十倍不止。 所以,这其中必然有无辜之人。 不过陈景恪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缘由。 他们或许没参与造假钞,但并不意味着在别的方面也是清白的。 更何况,朝廷摆明了在清理地方势力,直接给他们安个造假钞的罪名,省时省力。 再说了,真要仔细算起来,他们和造假钞的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么是姻亲,要么是生意上的伙伴,要么就有别的亲密关系。 也确实很难撇清自己。 朝廷的这次雷霆行动,效果很显著。 首先就是各地方的衙门,对金钞局和新政的重视程度,再次提高了几分。 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不打折扣的配合对方的工作。 各地方势力,也都收起了小心思,不敢再轻易的打宝钞的主意。 很多没被查到的造假窝点,更是纷纷销毁证据。 就算他们自己不想收手,也会被盟友逼着收手。 当然,要说彻底消灭,那是不可能的。 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 但已经不足以对宝钞新政造成冲击了。 且随着盐商的入场,市面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少。 他们弄出来的假钞越来越不好出手,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之后时不时就会有造假钞的人落网,并牵连出一大票的大户富豪和官吏。 朱标成了最忙碌的人,在大局稳定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巡视地方。 路线已经规划好: 从应天府开始,经浙江、湖广、陕西、山西,然后折返去河南、山东,最后回返应天。 其目的只有一个,推行宝钞新政,为下一步新钞发行扫清障碍。 他去的这些地方,全是南北最富裕、最繁华,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只要新钞能在这些地方发行流通,其他地区就不再是问题。 朱标不在京城,可就苦了朱元璋了。 必须要自己批改奏疏,处理大小事务。 虽然有内阁帮忙,但当了几个月甩手掌柜,他已经适应了悠闲生活。 猛地一下加大工作量,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一天要问好几遍: 太子到哪了? 怎么才走到那啊? 几时能回来啊? 这个不孝子…… 然后老朱就将主意打到了朱雄英身上。 这天他拿着厚厚一摞奏疏,来偏殿找到朱雄英,慈祥的道: “乖孙啊,来皇爷爷教你处理政务吧……就从批阅奏疏开始。” 朱雄英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虽然老朱培养他可谓尽心尽力,处理政务什么的也从不背着他。 可还真的从未正儿八经,教过他批阅奏疏。 所以,他自然是很感兴趣。 于是祖孙和睦的一幕就出现了,老朱手把手教他处理政务,并讲解为何要如此处理。 朱雄英学的很认真,一边学习,还一边和自己所学印证,感觉收获良多。 其实朱元璋也一样,自己单独处理政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可教孙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朱雄英学懂一个道理,他就更感到开心。 渐渐的,他的想法也变了。 从原本想找个‘苦力’,到现在喜欢上了这种教学工作。 不过朱雄英年龄毕竟还太小了,见识远远不够,心思也不够成熟,慢慢的就积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师,他先是给朱雄英解释,见解释不通就拿出更多同类型的奏疏。 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让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问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但有些问题这么做,只会加重疑惑,让他更加的迷茫。 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 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作为医生,心理学是必学的。 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网上看到的信息…… 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 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 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也会帮他开解。 有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 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 这些问题,有些无所谓,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 没有办法,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将问题讲了一遍,然后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可太孙才九岁啊。” “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 “况且,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 朱元璋不确定的道:“咱真的过了?” 陈景恪说道:“您想想,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 这一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等十几岁学有所成,逐渐接手部分政务。 到朱雄英这里,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 朱元璋尴尬的道:“嗐,是咱心急了点,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 说完,老朱心里叹息一声,偷懒计划失败。 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 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 然后让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朱雄英轻松了不少,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经常帮他分析问题。 这天,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你看看怎么样。” 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

相关推荐: 乡村桃运小神医   将军在上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沉溺NPH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NTR场合_御宅屋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旺夫   树深时见鹿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