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但你仔细想想,陛下自登基之后再没有立过一块贞节牌坊。”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更多适合女子的工作接连出现。” “比如纺织,比如看顾店铺……” “看顾店铺,就要求女子识文断字懂算数,所以未来女子读书也必然是大趋势。” “还有就是医学的进步,更多的科目被细分,未来必然会出现独立的妇产科。” “很多隐私病女子都羞于对男医师讲,酿成了无数的悲剧。” “未来,必将会有大量的女子学习医术。” “这是时代的需求,不是某一种学说所能改变的。” 第349章 无题 “女性地位的提高,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不是任何礼法所能逆转的。” 陈景恪以这句话作为本次讲课的结尾。 福清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话,对于这个结论可谓是非常的高兴。 但高兴归高兴,并不代表她就敢去做点什么。 恰恰因为她对政治了解比较多,反而更加的束手束脚。 “但目前的礼法对女子要求非常严格,我若抛头露面恐会引起闲言碎语。” 陈景恪鼓励道:“别怕,你是大明长公主,谁敢拿你怎么样?” 皇帝的姐妹可以封长公主,但封不封全看皇帝的意思。 以陈景恪的重要性,朱标登基没几天就给福清封了长公主。 同时受封的还有马皇后生的两个女儿,宁国长公主和安庆长公主。 福清是唯一非嫡公主而受封长公主的,地位多特殊可想而知。 而且因为她八面玲珑的性格,在风头上甚至超过了宁国和安庆两位长公主。 她抛头露面,还真没谁敢当面说三道四。 当然,背后的闲言碎语肯定不会少,然而…… “只要我不在乎,爹娘不在乎,太上皇、娘娘和陛下不在乎,任他们说破天又有何妨?” 福清心头一震,露出深思之色。 是啊,他都如此支持,我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以我现在的身份,谁敢拿礼法来指责我? 更何况,我这么做是符合朝廷的政策,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她本就是极为聪慧的女子,一旦破除心中的束缚,脑子顿时就变得灵活起来。 既然女子地位提高是历史的趋势,那我先行一步,就是引领历史潮流啊。 未来说不定还能因此千古流芳。 作为公主、陈景恪的妻子、小说家,她史书留名是必然的。 但同样史书留名,占据的位置和分量是不一样的。 谁不想给自己的名字后面,多加几个形容词呢。 越想她就越是兴奋,但习惯性的保守,又让她有些缺乏自信: “我真的可以吗?” 陈景恪反而没有以为鼓励,而是说道:“可以先从小处着手,帮周王把医学院建立起来。” “我和周王在医学界,还是有那么一点地位的,很多人都在期盼着这所医学院建成。” “你去帮忙,没人敢说什么。” 福清忍不住抿嘴笑了起来,这两位在医学界,还真是有亿点点小地位呢。 自己帮忙建立医学院,就算有人看不顺眼,也大概率不敢说三道四。 别的事情你嘀咕两句也就算了,医学院这事儿你敢置喙,最好祈祷家人永远不生病。 医学院,确实是她尝试打破礼法束缚的绝佳切入点。 想到这里,她心中的担忧尽去。 “好,我听你的,明日就去找五哥。” 陈景恪见她答应下来也很开心,就说了一些长远计划: “你先去那边帮忙,再慢慢将行政管理工作接手过来。” “然后利用管理者的身份,引导他们去研究产科……” “就是孕妇体检、生产等方面的事情,降低生产的危险性。” “你一个女子,关心这方面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别人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反而会认为你菩萨心肠。” “然后再进而将妇产科细分出来,收养一些孤女,从小学习妇产科……” “你的闺蜜小姐妹,有才华家里又不介意她们抛头露面的,也可以邀请过来帮忙。” “还可以组建诗社,邀请官宦权贵家的娘子加入进来。” “至于加入进来之后做什么,还不是由你说了算?” “只要你不带她们做什么惊世骇俗之事,同样没人敢说什么。” “等时机成熟,可以开办女子书院……”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 眼下女子的地位虽然很低,却也没到后来那种变态的程度。 不过即便如此,开办女子书院也有点惊世骇俗了,所以陈景恪才说等时机成熟。 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相信不会太远了。 当然,他也不会什么都不做。 在他的大同世界思想里,就有关于女子地位变化的内容。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说什么,从人权方面考虑,女子也应该有用多高的地位之类的。 这就是一句废话。 而是根据社科研究做出预测,随着时代的变化,女子将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地位提高是趋势。 至于卫道士们会怎么想…… 陈景恪表示,管他们去死。 之后夫妻俩就围坐在一起,畅谈具体该如何操作。 因为谈的太深入,以至于第二天陈景恪差点起不来床。 ----------------- 吃过早饭,福清高高兴兴的去找朱橚,讨论医学院的建设问题。 陈景恪则留在家里,趁着方孝孺还没来,先拿起幻游记翻看起来。 这玩意儿他都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对里面的内容早就滚瓜烂熟,实在没啥可看的。 所以大致翻了一遍就放在了一旁。 等福清回来,直接拿去出版发行吧。 已经出过好几部书,‘景清居士’这个笔名,在大明小说界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以至于不少人冒充这个名字发表自己的作品。 尤其是驸马传系列,据说现在不论是谁写的话本,都会挂在景清居士名下。 颇有点前世盗版黄皮书系列‘黄易作品’的架势。 这些假冒作品里,有些纯属狗屁不通,但还真有不少佳作。 有时候陈景恪都在想,未来的史学家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不会头大的想杀人。 虽然景清居士这个笔名,在某些地方已经有些败坏。 但各大书商心里都清楚,洛阳城那位才是这个笔名真正的主人。 再加上福清几次出书,早就有成熟的宣发渠道。 所以倒也不用担心会被别人误会假冒之类的。 不过可以想到的是,幻游记出版后,景清居士这个名字将会重新打响。 必然会有一大波挂羊头卖狗肉的盗版书出现。 到时候估计又要不少人骂娘了。 刚将这本书翻完,方孝孺就带着叶云流等人出现。 都是老熟人了,双方也没有多客套,简单见过礼就各自落座。 今天他们要讨论的是最后一篇的内容,也是方学唯物论的总结篇。 这几个月来,两人从第一篇开始分析讨论,今天终于即将完成最后的收尾。 所以大家都有些兴奋。 陈景恪自己也很高兴,这次交流相当于是,方孝孺从头帮他梳理了知识体系。 不但让他零碎的唯物学知识正式形成系统,还对华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只是华夏文化里的唯物部分,唯心部分也同样有了深入了解。 毕竟,想研究唯物就要同时了解唯心,如此才能更加辩证的看待唯物思想。 事实上,中国古典哲学是没有唯物和唯心之分的。 同一套思想体系,可以同时包含唯物和唯心两种思想。 关键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竟然能做到相互论证,没有丝毫的冲突。 只能说,华夏文化在包容这一块的属性,是直接拉满了。 陈景恪和方孝孺将华夏思想里,关于唯物论的方面单独拿出来,其实算是一种片面化。 这也不能怪他们,儒家从理学开始,就在唯心论道路上狂飙猛进了。 他们也只能跟着去做。 不过问题不大,都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一家独大往往会妖魔化,两种思想碰撞,才能迸发出更璀璨的火花。 总之,在方孝孺的帮助下,陈景恪终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 当这套知识体系成型,原本困扰他的大同思想瓶颈也被打破。 前路一片坦途。 对于方孝孺来说,他的收获也同样巨大。 通过和陈景恪的交流,成功把唯物学的学习门槛降低。 唯物学思想方面,也更加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对很多内容的解析更加深入。 不少地方,根据陈景恪的思想,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辩证看法。 哲学本身就是人对宇宙的解析,是阶段性的。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就好像,我们追求出人头地,也同样欣赏采菊东篱下的隐居生活。 在同一本书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华夏思想,更是天生自带辩证属性。 唯物唯心都能完美的放在一起,更何况是同属唯物思想下的两种不同观点。 而且,陈景恪的很多想法,也给了他启发,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作为旁听者,叶云流等人可谓是收获良多,对华夏文化对唯物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前他们只能照本宣科,现在属于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即便是脱离了课本,也能将唯物学讲的头头是道。 为以后宣扬唯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亲眼目睹两个学者的思想碰撞,更是让他们叹为观止。 尤其是陈景恪的学识,一再刷新他们对天才的认知。 也让他们完全生不起一点骄傲之心。 探讨结束之后,方孝孺没有如往常一般离开,而是大笑道: “哈哈……我就知道,景恪不会让我失望的。” 陈景恪也欣喜的道:“多谢方兄相助,我亦有豁然开朗之感。” 说罢,两人相视大笑。 叶云流等人也非常激动,连忙将这一幕记录下来。 日后整理成册,这就是传世经典啊。 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方子与陈子? 不过不着急。 以后这两位肯定还会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多记录一点再说。 这一刻,叶云流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 方孝孺没有理会弟子的想法,笑过之后他郑重的说道: “请允许我将你的名字,写在我的名字前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写在序言里即可……不用客气,因为我也写了一本书,需要你的帮助。” “到时我也会将你写在我的书的序言里。” 方孝孺早就知道他弄了一套自己的思想,是需要保密的那种。 所以尽管很好奇,却从未追问过。 此时见他如此说,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如此也好。” 叶云流等人听闻此言,也非常的兴奋。 还以为论道要结束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下一轮? 然而马上他们就知道,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又谈了一会儿之后,方孝孺就带他们离开了,压根就没有聊陈景恪的书。 而且回到书院之后,他就将所有人都叫过来。 吩咐那十名学者,抓紧时间将完善后的唯物学整理成册,然后传授给大家。 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初他将会带领大家正式宣扬唯物学思想。 大家对此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也不敢有意见。 只是第二天,方孝孺就自己一人出发去了陈景恪家中,连叶云流都没有带。 这让众人非常失望。 不过倒也没有抱怨什么,免费让他们听几个月的论道,已经是天大的恩赐。 再奢求更多,那就是不知足了。 叶云流比别人还多了一重惆怅,昨天刚说要记录两人的论道过程,今天就被嫌弃了。 创业未半而中道被嫌弃,悲。 另一边,陈景恪在方孝孺离开后,也去了一趟宫里。 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告诉朱标等人,潜台词就是,最近我要闭关没事儿别来打扰我。 众人自然也都知道大同思想的重要性。 或者说,在陈景恪的影响下,核心阶层都已经知道了,思想对于一个政治群体的重要性。 大明想要真正跳出前人画下的框架,必须要有一套更加先进的思想做指导。 而这套思想是什么样子的,众人都一致认为,陈景恪是最为了解的那个人。 如果他做不到,别人就更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他们也一直在关注着陈景恪的进展。 他陷入瓶颈之事,众人也知道却无能为力。 关键这事儿需要保密,不能被别人知道,这才是最麻烦的。 只能寄希望于他自己找到突破的方法。 方孝孺的加入,让大家轻松了不少。 眼下陈景恪决定闭关,就意味着他完成了积累,大家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朱标马上就准了他的假期,让他不用操心政务,安心完善大同思想。 从宫里出来,陈景恪又去了一趟书院。 不过在这里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大家好好学习,不要操心外面的事情。 之后就回到家中等待方孝孺的到来。 第二天,方孝孺如约而至。 两人依然没有客套,陈景恪开门见山的道: “还记得当初你决定游历天下时,我给你说的那两个词吗?” 第350章 你特么想反皇权? 方孝孺当然不会忘记那两个词: 人权和剥削。 一开始他并不甚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还很奇怪为何陈景恪会如此郑重其事。 随着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 尤其是唯物思想小成,并用其来分析历史。 他终于知道了这两个词意味着什么。 可以想象当时他是多么的震惊。 再回头去看陈景恪的种种政策,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也因此,他对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 然而,这两个词也成了他心中的禁忌,不敢对任何人提起。 此时听陈景恪问起,他深吸口气说道: “你准备把这两个词写进新书里吗?” 陈景恪反问道:“不行吗?” 方孝孺表情凝重的道:“你可知这么做的后果?”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你确信要把这一点写进书里吗? 他很想大声的质问一句,你特么想反皇权? 陈景恪笑了:“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这两个词的含义,我很高兴。” 方孝孺却一点都不想笑,甚至想调头就走: “这一点都不值得开心。” 陈景恪没有再说笑,表情转向严肃,说道: “我岂能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但有些事情没必要直说,也没必要说透。” “关键看你怎么去做。” “我的种种政策,其实都是在赋予百姓更多的人权,减轻对他们的剥削。” “这些政策不是一样得到广泛施行吗。” 方孝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 “可是这两个概念依然很危险,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最危险的还是来自于百姓的觉醒……一旦天下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果你应该能想到。” 陈景恪心道,我可太知道了。 “但就算我们不说,就能保证没有人领悟到这个道理吗?”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想想怎么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方孝孺并不看好这一点,说道:“真的能平衡吗?” 陈景恪说道:“至少目前可以,你说的情况或许会出现,但那也是数百年后的事情了。”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那会儿大明还在不在都不好说,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杞人忧天。” 方孝孺愣了一下。 一是没想到,陈景恪竟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二是陡然明白过来,自己好像真想多了。 对百姓来说,任何大道理都远不如一碗饭来的实在。 这碗饭是谁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会将忠心献给让他们吃饱饭的人。 想让百姓在乎这些大道理,至少也要等到解决了全民温饱问题。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全民温饱有可能实现吗? 至少方孝孺无法想象该如何实现。 大明采用陈景恪的新政,废除奴籍,采用均田、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等等良法。 广大百姓才算是有了安身之地而已,温饱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就算如此,也称得上是史上少有的大治之世了。 后人提及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至少也是洪武之治、建章之治一类的评价。 至于全民‘仓廪实’、‘衣食足’,简直不敢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告诉百姓人权和剥削的概念,大家也不会在意。 估计只有造反的人才会拿此事当口号。 自己纯粹是被自己给吓到了,将这两个词当做禁忌一般的存在。 想通了这些,方孝孺心中豁然开朗,说道: “我明白了,还是景恪看的透彻啊。” 陈景恪说道:“明白了就好,你以为陛下他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我又不是傻子,不会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敢把它写进新书里面。” 阶段性的解决也是解决,至于未来会如何,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只要华夏能称霸全球,随便后人怎么折腾都无所谓,反正肉都烂在锅里了。 方孝孺气道:“你为何不早说,故意戏耍我是吧。” 陈景恪笑道:“我可没戏耍你,有些事情你自己想通了才行,别人解释效果会差很多。” 方孝孺也不是真的生气,也就没有继续纠结此事,转而说道: “给我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景恪就将‘历史赋予皇权’、历史赋予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皇权的责任和义务。 以及皇权代天行道,抑制权贵,帮扶百姓。 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央集权以及人权普及的过程等等。 这一系列的思想,全都讲了一遍。 “这些思想之前都已经告诉过太上皇、陛下他们,也获得了他们的认可。” “尤其是太上皇,比起天赋皇权,他更喜欢历史赋予皇权使命这个说法。” 方孝孺想起朱元璋的那句‘我本淮右布衣’,也不禁赞道: “陛下实乃千古一人也。” 而对于陈景恪的这一套思想逻辑,他更是大为惊叹。 这一套逻辑对不对且不去说,但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唯物思想。 “你对唯物学的认识远胜于我,我还在思考什么是唯物学,你已经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 陈景恪也没有谦虚,笑道:“总不能这么快就被你这个后来者给超越吧,哈哈。” 笑过之后,陈景恪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套逻辑。 当然,光有思想也不行,纸上谈兵谁不会? 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你的思想付诸于实际。 说白了,就是针对这套逻辑,设置的政治制度。 这其实也是一种思想,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 为啥农家、阴阳家、名家之类的学说,始终成不了大气候? 因为他们只有一套不完整的思想逻辑,要问他们具体如何治国,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能兴盛,则是因为他们不光拥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还根据这套思想体系,构建了相应的政治制度。 陈景恪的思想,自然也有相应的政治制度设计。 “税的本质是朝廷主持的财富分配……是实现代天行道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只是历朝历代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会给特权阶级免税特权,去问穷人收税。” “然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这完全违背了‘代天行道’的思想,最终穷人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一切重来。” “大明朝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进行了税改,并设立税务稽查司,专门问有钱人征税。” “事实上,科举制按照省份划分名额,也同样可以看做是代天行道思想的体现。”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穷人松绑,让占有更多资源的富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同样也是保护人权,减少削弱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天子受到万民爱戴,统治更加稳固。” “朝廷的财政状况更加健康,国家可以长治久安……” “可以说,这就是多赢的局面。” 方孝孺听的目放异彩,连连点头。 这一番解析,让他对陈景恪的思想以及变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对陈景恪也就更加的佩服,对他的这套思想也就更加的好奇。 “来说说你的新书吧,到底写了什么。” 陈景恪说的有些口渴,拿起杯子喝了几口,严肃的道: “我要围绕大同世界,构建一套全新的思想体系。” 即便已经想到他的新思想不简单,可方孝孺震惊不已: “等等……大同世界?你真的以为它能实现?” 之前他还在朝鲜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