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190章

第190章

好要懂外交。” 陈景恪:“还肩负着教化蛮夷,宣扬华夏文化的重任,所以最好要有一定学识。” 朱雄英:“还要拥有强硬的态度,不惧怕任何威胁。” “……” 朱标听的头大无比:“是不是还要懂军事?” 两人一起点头:“最好懂一点。” 朱标没好气的道:“闭嘴吧,你们以为这种人才是地里的萝卜,随便拔啊。” 陈景恪自然知道,符合标准的人选不多。 人才,已经成为大明发展的最大短板。 老派官僚倒是很多,缺的是改革良将。 之前朱标倒是培养了一些人才,但对整个大明来说就是杯水车薪。 “大明需要一个专门培养新式官吏的地方啊,否则将会一直受制于人才短缺。” 朱标深以为然的说道:“所以特区必须尽快建立起来,在那里进行新式人才培训。”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如果这次淡马锡能建好,也可以建一个人才培训基地。” 朱标有些头疼的道:“说来说去还是人才,淡马锡经不起折腾了,这一次必须要任命合适的总督。” “可是,这样的人才上哪去找啊。” 陈景恪也很无奈,别的事情他都可以想想办法,唯有此事他也束手无策。 朱雄英犹豫了一下,说道:“我那边倒是有一个人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个职务。” 朱标眉头一挑,说道:“哦,什么人?” 陈景恪也很好奇,他竟然还认识这种人才?以前没听说过啊。 莫非这小子有异心?背着我偷偷的拉拢人才。 朱雄英说道:“鸿胪寺丞傅安,当年曾出使高丽,面对伪王辛禑和大将李成桂等人都毫不怯场。” “后高丽覆灭,因功升任鸿胪寺主簿。” “之前我建立外交规则,他也出力甚多,被提拔为鸿胪寺丞。” “近些年一直负责番邦事务,在推广《华夏简史》方面亦有不错的表现。” “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经济方面的才能了。” 听说了他的履历,陈景恪也颇为意外,这还真是个人才。 果然,被历史埋没的人才实在太多了。 很多人缺的就是一个机会罢了。 事实上他不知道,上辈子傅安就被称之为明初杰出外交家。 出使帖木儿汗国,面对死亡威胁坚贞不屈,堪称明朝苏武。 这一世他大概率是不用出使帖木儿汗国了,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别的赛道上,他依然脱颖而出。 朱标对傅安也相当满意,但…… “淡马锡是商业之城,他不懂经济之道,如何能胜任。” 陈景恪却说道:“陛下,不若将淡马锡设为特区。” “之前我们商议,在特区增设两个衙门,正好先在淡马锡实施。” “傅安不懂经济没关系,只要他肯听专业人员的建议就足够了。” “到时候商业的事情,就交给市管局的人负责,他这个总督只需要抓总就可以了。” 朱标也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说道: “也只能如此了……明日让傅安来见我,顺便让他突击学习一下经济之道。” 至于别的配套官员,要求倒是没有那么高,朱标自己就任命了。 比如综改局和市管局的主官,直接从内阁行走里面挑选了两个人担任。 事情商量好之后,朱雄英派人通知傅安入宫觐见。 虽然没有直接说做什么,但入宫面圣就是一次机会。 对于傅安来说,这可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一般,兴奋的一宿没睡着。 第二天朱标、陈景恪两人对他进行了面试,发现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缺点也正如之前所猜测的那般,他对经济之道了解不多。 不过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朱标倒也没有失望。 当即就宣布了对他的任命,并给他找来了几个老师,临时突击了解经济之道。 鉴于淡马锡的重要性,也将藩属体系的更多内容告诉了他。 至于帝国计划,暂时他还没资格知道。 即便如此,也让傅安震惊不已。 没想到围绕一个小小的淡马锡,朝廷竟然下了如此大的一盘棋。 而现在这个重担竟然落在了自己肩膀上。 他非但没觉得压力大,反而非常的兴奋。 做好了青史留名是必然的,甚至有机会展望一下部阁大佬的位置。 同时他心里还稍稍腹诽了一下许柴佬,这么好的机会,竟然弄成这种鬼样子。 商人就是商人,成不了大器。 时间快速流失,不知不觉一个月时间过去。 这天一个消息传回,秦王朱樉血洗淡马锡岛,共有九万余人被杀。 消息一经传开,举世震惊。 第346章 屠杀继续 秦王朱樉在淡马锡岛屠九万余人,更是一次性屠杀了六七万人。 这个消息先在南洋列国传扬开来,一开始大家还不信。 秦王是嗜杀,可这是九万人,能说杀就杀吗? 况且淡马锡总共才多少人。 九万,等于是将岛给洗了一遍。 淡马锡的重要性只要是出过海的都知道,朝廷会愿意? 可是很快秦王府发来公函照会列国,不用怀疑,事儿是真的。 原因也说的一清二楚,人心坏了、秩序乱了,推倒重来。 并且还警告列国,必须遵守淡马锡岛所有规矩,否则下次被屠的是谁就不好说了。 看完公函,列国的国主皆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那可是九万人啊。 很多小国的人数都没那么多,说屠就屠了? 然后受到惊吓的南洋各势力,都下达了相似的命令: 必须遵守淡马锡的规矩,违者族诛。 九万条人命带来的震慑力,是实打实的。 但朱樉的行动并未就此结束,接着他就下令,对世居南洋的大家族动了手。 吕宋岛,楚国。 正盘算着怎么从土著手里多抢……呸,多教化一些土著的楚王朱桢,听到这个消息愣了许久。 等回过神后,连忙询问自己在淡马锡那边的生意。 得知手下全部被杀,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吓的有些心慌。 然后立即下令,停止所有非法生意。 并且晓喻全国官民,以后必须遵守大明的规矩。 不只是在淡马锡岛上遵守,在楚国地界内也一样要遵守。 否则诛。 这下楚国的官商都不愿意了,在淡马锡岛遵守就算了,为何在楚国也要遵守? 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向朱桢表达了抗议。 朱桢先是给出解释:“秦王的性子本就嗜杀,又被圈禁了数年,心中憋着一口气等着发泄。” “这一点太上皇和皇上不可能不知道。” “却还让他来处理淡马锡之事,足见对新法的重视,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我楚国是大明经营南洋的核心之一,律法早晚都要向淡马锡看齐。” “与其等朝廷动手逼迫我们,不如主动响应,还能获得赞许讨得更多好处。” 但对于他这套说辞,楚国内的官僚们明显不以为然。 你就是太怯懦,被秦王给吓到了。 你去和秦王干一架又能咋地,作为亲兄弟他还能把你给杀了不成? 大家都反对新法,朱桢也很头疼。 就在他着急上火的时候,朱樉又给他送来了一封书信。 这让朱桢很惊讶,他和朱樉的关系其实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朱樉下西洋,路过楚国都没拐个弯,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这个便宜二哥突然写信过来,到底是几个意思? 莫非是知道了楚国在淡马锡岛干过的事儿,写信问罪来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更慌了。 虽然大家都是皇子,可皇子之间亦有差距,他是万万不敢和朱樉呲牙的。 此时,这封很普通的信,在朱桢眼里就成了火山。 他用有些颤抖的手打开,等看清楚里面的内容,心中的石头顿时落地。 然后升起无限的喜悦。 不是找我的麻烦,还要找我联手打击南洋大族,谁缴获的财产归谁? 一想到楚国境内那些世居南洋的大海商,朱桢就激动的直流口水。 那些人是真有钱,比他这个楚王还有钱。 关键是他们还掌握着商路,那玩意儿堪比印钞机。 他早就垂涎三尺了。 只是楚国初建,国祚还不稳定。 而南洋大族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很多土人那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朝廷。 朱桢也不敢轻易对他们动手。 但现在不一样了,楚国已经站稳脚跟,南洋大族反而成了推行王权的阻碍。 再加上这次是朱樉牵头,就算出了事儿也有这个二哥顶缸,实在没有不动手的理由啊。 于是他立即找来自己的心腹商议,结果自然没有意外。 他的心腹都是从大明过来的,对南洋大族本就没有好感,双方甚至多有摩擦。 这会儿要对南洋大族动手,他们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在淡马锡屠杀结束后的第二十天,南洋腥风血雨再起。 朱樉的亲王卫队,对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婆罗等国的南洋大族,展开了军事行动。 而楚国也出兵,对整个吕宋岛的大族进行了围剿。 这些南洋大族平日里看起来前呼后拥,实际上大多都是商人。 他们手里的武装力量也就是小猫两三只,用来欺负一下普通人还行,在正规军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朱樉其实并没有出动多少人,而且他也没准备将南洋大族全灭了。 “南洋大族远离朝廷,太忘乎所以了。” “之前就是他们带头破坏淡马锡的规则,必须要给予严厉打击。 “但这些大族并非一无用处,用好了能帮朝廷解决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南洋这种地方,他们在事实上帮大明传播了文化。” “所以我并不准备将他们全部消灭,只要将实力最强,平日里最不服王命的那一批打掉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他没说,他去小亚细亚任务非常重,投入多少资源都不够。 朝廷给的资源确实不少,却也是杯水车薪。 将南洋的大族收割一批,能聚拢不少资源。 对此,许柴佬保持了沉默,即便许家也在打击范围内,他都没有任何表示。 之前的事情让他学到了太多东西。 朱樉和朱桢的行动,再次让南洋列国瑟瑟发抖,生怕两兄弟来一出假道伐虢。 活跃在南洋的大族,更是吓破了胆子。 之前许柴佬的软弱,以及楚国对他们的依赖,让他们以为朝廷也不过如此。 这次他们终于知道,朝廷为什么叫朝廷。 自己那点资本,在朝廷眼里什么都不是。 楚国,许家。 面对凶神恶煞般的楚国军队,许家彻底陷入了混乱。 以前趾高气昂,言语间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各大掌柜,此时惶恐的犹如老鼠一般。 好几个人冲到大堂,质问许光宪为何不想办法。 还有人骂他生了个白眼狼,肯定是许柴佬指使的。 许光宪只是目光冷冷的扫了他们一眼,然后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当初迫于压力,他将许柴佬逐出家族,甚至邀请各家做见证从族谱上除名。 后来许柴佬成为淡马锡总督,又有人腆着脸去问他要好处。 被拒绝之后,就开始骂他数典忘祖。 之后他们又理直气壮的带头违反淡马锡律法。 可以说,淡马锡变成今日这般模样,他们占有很大责任。 当然,最大的责任肯定是许柴佬自己软弱。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在南洋生活久了的大族,确实缺少对国家的归属感。 尤其缺的,是对强大国家的敬畏。 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朱樉考虑到大族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赶尽杀绝。 但朱桢不同,他针对的目标全是楚国和吕宋群岛上的大族。 作为君主,肯定不喜欢大族。 以前没机会,现在既然动了手,那自然不会再留尾巴。 所以他采用的是无差别攻击。 吕宋群岛上的大族,几乎被屠戮一空。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紧接着他就对岛上的,几个大型土著部落发起了进攻。 理由很简单,勾结大族意图谋反。 啥,你说冤枉? 那去问妈祖祂老人家伸冤去吧。 等楚国完成军事行动,朱桢重提新法的时候,举国上下再无一人反对。 然后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楚国竟然成了所有国家里,第一个全面施行新法的国家。 未来甚至成了大明的官僚培训基地。 言归正传。 朱樉在南洋的行动压根就没想过保密,恰恰相反,他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吆喝的满世界都知道。 所以没多久,泉州、福州等几个港口城市,就知道了秦王在南洋大开杀戒的消息。 因为不知道详情,各种消息传的很离谱。 什么秦王在淡马锡岛被奸商坑了,一怒之下屠了整座岛屿,鸡犬不留。 还有传是当地大族违法王法,被秦王抓住机会给杀了。 朱樉具体杀了多少人,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说五六万的,也有说十五六万的,还有说五六十万的。 甚至有说南洋被杀光了的。 自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些话,很多人都认为是谣言。 朱樉就算再残暴,也不敢在南洋行凶吧,而且还一次杀那么多人。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返回,更准确的情报也传入回来。 事情都是真的。 秦王将淡马锡岛屠的只剩下一万人,还在码头一侧堆了一座京观。 至于原因,淡马锡岛已经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朝廷决心推倒重来。 而且朱樉还没有收手,正在对南洋大族下手,估计又要死好几万人。 这一下几大港口城市沸腾了。 大多都是骂朱樉残暴的,那可是十好几万人啊。 倒是没有多少人骂朝廷,一来是不敢,二来是朱元璋和朱标在民间的风评很好。 百姓下意识的认为,是朱樉自己搞了扩大化。 但也有人认为干的好。 并将淡马锡岛上的罪恶详细讲了一遍。 这些人主要以商海、船员为主,毕竟他们都是受害者,感触更深。 以至于民间形成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经常出海的人,对秦王的举动相当支持。 对于他们来说,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混乱不只是影响他们赚钱,更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 秦王用杀戮建立新秩序,那是在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自然要支持。 一种是很少出海的人,他们缺少切身感触,更看重那些生命。 那可是几万人啊,说杀就杀了。 太残暴了。 双方因此产生了不少的争执。 然而在这种争执中,朝廷重整淡马锡秩序之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尤其是海商群体,对重建后的淡马锡充满了期待。 毕竟那里确实很方便,也充满了商机。 而这场杀戮,也着实震慑住了很多不法海商。 这次运气好没有清算到自己头上,可下一次呢? 以后要小心,尽量不要触犯律法。 尤其是在淡马锡岛上,必须严格遵守新法。 朱樉的作为,自然也很快就传到了洛阳。 不出意外,满朝哗然。 一来是杀的人实在太多了,朝廷往南洋弄点人容易吗,说杀就杀了。 二来很多权贵都在淡马锡岛上有生意,自家的生意也没了啊,损失太大了。 于是,不论是清流,还是利益相关方,纷纷上书弹劾。 一开始弹劾他越权,你一个藩王竟然屠杀大明子民,这是要造反啊。 然而朱标却表示,淡马锡秩序混乱,是我让他去处置的。 群臣被噎了一下,立即换了个方向。 为什么杀那么多人? 就算有一二不法商贩,处置了就行了,为何要大开杀戒? 难道整座岛上的人心都坏了不成? 朱标保持了沉默,没反驳也没解释。 但在群臣看来,那就是他被问住了。 于是,那些人就开始集中这一点进行弹劾。 如此四五天时间过去,这天早朝群臣刚进入大殿,就看到大殿中央摆放着一排箱子。 众人还很奇怪,这是什么玩意儿?怎么摆放在这里? 怀着这样的疑惑,早朝正式开始。 群臣照例弹劾朱樉残暴屠杀百姓之事,让朱标一定要重重处罚。 一直保持沉默的朱标终于开口: “诸卿家看到那些箱子了吗?里面装的是淡马锡岛,这些年发生的不法之事的资料档案。” “还有那些非法商贩幕后之人的信息……” 闻言,很多原本弹劾朱樉的人,神色开始惶恐起来。 但很多心中无愧的清流,却毫无顾虑。 有证据好啊,正好将那些人一起打掉。 但一码事归一码事,纵使有不法商贩,也不能将所有人都杀了吧? 所以,秦王依然要惩处。 不等他们继续弹劾,朱标眼神变得冷峻无比: “为了毁灭这些证据,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大白天纵火烧毁了淡马锡锦衣卫衙门。” “多亏了许柴佬和岑信通二人机警,准备了两份证据,这一份存放在别处才得以保存下来。”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寂静无声。 啥?纵火烧毁锦衣卫衙门? 所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第347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锦衣卫原名仪鸾司,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后改组为锦衣卫,其主要职能为侍卫仪仗、侦缉廷杖、对外情报,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很多人认为,锦衣卫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搞特务活动。 那就太印象流了。 它真正重要的职务是侍卫仪仗,也就是皇帝亲军。 他们代表着皇帝的颜面,动他们就是打皇帝的脸,视同谋反。 所以,即便世人再痛恨锦衣卫,也只是弹劾他们,没有人敢私下对他们动手。 更别提放火烧锦衣卫的衙门了。 淡马锡岛上的那些人,竟然猖獗到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现在已经不是朱樉残不残暴的问题了,而是淡马锡到底发生了什么。 竟然让那些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火烧锦衣卫衙门也要毁灭证据。 就连利益相关的那些权贵,神情里也充满了错愕、震惊以及……恐惧。 他们知道淡马锡出了问题,但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 毕竟那地儿远离大明本土,很难获知详细情况。 在他们想来,不外乎就是欺行霸市之类的,又能算得了多大的事儿? 钦差过去查了,大不了就是闹一闹。 以往都是这么干的,只要闹起来他们就可以在朝堂做文章,攻击钦差。 而钦差为了不将事情闹大,往往会选择退让。 到时候他们再交出几个替罪羊,让钦差能交得了差,你好我好大家好,多么完美。 然而这次的事情却接连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首先,朝廷派过去处置此事的钦差是秦王朱樉,而且还是带着两万多亲王卫队过去的。 他们对付别的钦差那一套,对朱樉完全没用。 其次,那些白手套竟然这么狠,为了毁灭证据敢烧毁锦衣卫衙门。 所以……他们到底瞒着我们干了什么? 众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看向了摆放在大殿中央的那一排箱子。 然后,弹劾朱樉的人分化成了。 一部分清流,本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想法,强烈要求打开箱子清算所有人。 还有一部分则突然哑巴了,站在一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就在这时,李善长忽然站出来说道: “陛下,老臣以为这些箱子不能打开。”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讶不已,他怎么会反对? 莫非淡马锡那边有他的产业?很多人都很合理的对他产生了怀疑。 甚至不少人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借此机会弹劾李善长。 如果能将他逐出朝堂,那好处可不要太多。 朱标惊讶的道:“哦,为何?” 李善长说道:“陛下,此事涉及官员众多,若打开箱子恐怕会波及半数朝臣。” “朝廷动荡,会影响到国祚稳定,还会殃及新政。”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说道:“韩国公所言不无道理。” 见他似乎产生了动摇,清流们不愿意了,纷纷站出来反对。 “焚烧锦衣卫衙门形同谋反,若不查天子威严何在……” “除恶务尽,明知奸臣在朝却视而不见,非明君所为也。” “胡惟庸案、空印案、赵瑁案,哪次不是牵连半个朝堂的官吏,太上皇可曾姑息养奸……” “陛下,臣弹劾韩国公,或许参与了淡马锡之事……” 本来朱标还很认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当听到有人弹劾李善长,脸顿时就黑了下来: “诸卿慎言,不可无故攀咬大臣。” “证据就在这里,若打开证明韩国公的清白,以诬陷罪论处。” 此言一出,那些试图攀咬李善长的人顿时不吭气了。 没人敢拿自己的政治生命来赌这玩意儿。 关键是,就算赌赢了最大的好处也落不到自己头上。 李善长感动的道:“谢陛下信任,老臣铭感五内。” 朱标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