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今天这种场合,你谈论此事合适吗?” 曾泰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确实啊,现在是皇帝邀请大家来看聘礼的,此时讨论瓜分利润的事情,确实说不过去。 换成谁都会不开心的。 徐达继续说道:“而且这么大的事情,也不适合当着群臣的面讨论,你让陛下怎么回答?” “知道的,明白你是一心为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逼宫呢。” 曾泰汗都下来了,连忙下拜:“谢魏国公指点迷津。是我被琉璃给迷花了眼,犯了糊涂。” 群臣又参观了一会儿,就很识趣的离开了。 一行人回到了乾清宫,郑定妃知道他们要谈正事,也借口有事离开。 福清公主正犹豫要不要也走,马皇后却说道: “你也留下吧,以后就是夫妻了,多了解一些他的事情,能更好的帮助他。” 这会儿她倒是知道害羞了,红着脸站在马皇后身后。 徐达本来也想走,被朱元璋给留了下来: “你这个媒人走那么急做什么。” 徐达笑道:“这么大一份聘礼,我这个媒人脸上也有光啊,已经忍不住想找人炫耀去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说笑了一会儿,朱元璋才正色道:“天德,从军中挑选一些信的过的精卒,去保护景恪的父母。” 徐达回道:“此事好办,这次军改有不少老弟兄要退下来。” “我正愁怎么安置他们,去景恪家里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朱元璋又看了看陈景恪和朱雄英,警告道: “你们两个以后出宫,必须带足够的护卫。” “就算想微服私访,也要带足够的暗卫。” 利令智昏,难保不会有人为了琉璃,绑架他们。 两人自然知道轻重,忙不迭的答应。 说完安全方面的事情,就开始讨论如何出售琉璃。 陈景恪说道:“琉璃的产量很高,不用增加工匠,就和我一起做试验的那些人,每天都能造出几百件。” “当然了,越是精美的,耗时就越长。” “物以稀为贵,我们必须控制产量,否则用不了多久琉璃就不值钱了。” 众人自然没有意见,最终众人商定,每个月先出一百件试试水。 以大明当前的社会情况,这些琉璃连浪花都掀不起来。 至于每件定价多少,陈景恪就没有参与了。 朱元璋、马皇后等人,都比他更了解奢侈品的价格。 反正最后算了一下,如果计划顺利,每个月仅仅是琉璃一项,就能赚取百万贯钱财。 之所以计算的这么保守,是考虑到随着市面上的琉璃产品增多,价格会随之降低。 还是那句话,以前琉璃价格高,是太稀缺了。 现在一个月就出一百件,还不知道朝廷会不会突然提高产量。 大家的顾虑自然会增多,不会再掏那么高的价格去购买了。 毕竟那些有钱人也不是傻子。 随即,陈景恪就提出了一个建议: “必须要打开出口渠道,将琉璃卖给海外诸国。” “如此才能减少国内的琉璃存量,存量少才能维持高价格。” “而且还能给大家一个暗示,琉璃在国外更值钱……” “如果朝廷再时不时的放出几个消息,比如在某个小国,琉璃卖出了天价……” “某国的国主对琉璃痴迷,愿意用王位换琉璃……” “这样的消息多了,有助于稳定大家对琉璃的信心,让更多有钱人购买。” 徐达很是震惊,这小子,不当官去经商也肯定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连连点头,然后说道:“你小子想开海就直接说,不用拐弯抹角的蛊惑咱。” 陈景恪争辩道:“今天还真不是……” 朱元璋打断他,说道:“承认了是不,今天不是,那以前就是在忽悠咱对不对。” 陈景恪:“……” 朱元璋说道:“咱知道开海的利大于弊,但此事急不来。” “国内不安定下来,咱怎么放心开海,等过两年再说吧。” 徐达心中开始盘算起来,看这意思,陈景恪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海洋了,有必要提前布局啊。 既然谈起了开海,陈景恪就准备趁机多说几句: “经营海洋,船才是根本,没有适合远航的大船,一切都是空谈。” “但造船需要的时间特别长,一艘船从设计到建成,短辄数月,长辄一两年。” “尤其是设计全新的船型,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试验。” “朝廷可以从现在就布局造船,免得到时无船可用。” 徐达插话道:“大明能造出容纳千人的大船,应该能满足出海的需求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行倒是行,但大明造的多是平底船……海上风浪大,只能在近海行驶。” “想要去远海,就要打造专门用于大海的海船。” 徐达一脸茫然,他对大海确实缺乏了解,对船就更不了解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研究造船,设计了好几个新船型,都是海船对吧?” 陈景恪说道:“是,那些都是我对海船的一些设想。只是我也不懂造船,不知道是否可行。” 朱元璋当即就拍板道:“行不行试一试就知道了。” “把你的设想交给山东、浙江和福建的造船厂,让他们去研究。” 大明虽然禁海,却并未停止造船。 朱元璋在浙江、福建等地,修建有船厂,用以造船备倭。 至于山东的船厂,是为了保护青州的晒盐场才设立的。 让这三家船厂负责研究,确实再合适不过。 陈景恪又趁机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比如大量囤积木料,培养船工等等。 “一旦开海,以大明的体量,怕是需要上万艘海船才行。” “朝廷占据先机,提前做准备……到时候光凭借造船,就能获取巨额利润。” “如果计划顺利,朝廷甚至可以不花一分钱,就组建一支纵横四海的水师。” 既然都已经确定要开海,朱元璋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更何况造船确实是一门大生意,就说道: “好,咱一并下旨,让船厂扩建,囤积木料。” 陈景恪又说道:“发展海贸,就需要足够强大的水师。” “而一支水师从建设到形成战斗力,需要数年时间的训练才行。” “我建议朝廷组建专门的水师衙门,从现在开始培训水师。” “倭寇不是很猖獗吗,正好拿他们练手。” “若是大明的水师,连倭寇都对付不了,也别想着出海了。” 这话有指桑骂槐的嫌疑,朱元璋鼻子都差点气歪了。 不过看在琉璃聘礼的份上,咱忍了。 “天德,五军都督府的职务调整一下,改前军都督府专司水师事务。” “给咱打造出一支无敌水师来。” “拿倭寇练手算什么出息,直接拿日本练手。” 这话这种陈景恪下怀,高兴的道:“还是陛下有魄力,是臣太小家子气了。” “魏国公听到了吗,陛下说了,大明水师以灭亡日本为第一目标。” 徐达也听出来了,陈景恪这是对日本很有成见,欲灭之而后快。 作为盟友和长辈,他自然要支持。 不过作为军方一把手,他并未轻易表态,而是说道: “想要操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实战是少不了的。” “初期可以将倭寇作为目标,待有了一定战斗力,再对他国出手。” “刚好可以趁此机会,了解一下日本国内的情况。” 朱元璋颔首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两年前就派人去打探日本的情况。” “一年前传回一次消息,带回了去往那里的海图。” “现在他们正详细了解当地情况,想来就快有新消息传回了。” 陈景恪有些意外,他还以为那些探子一直都没消息传回呢,没想到一年前就已经传回了海图。 这才正常吗。 大明去往日本的路线,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不可能那么久都没消息。 至于朱元璋为何没有将此事告诉他,他没有追问。 没那个必要。 只要老朱愿意打日本,咋样都行。 比起刚穿越那会儿,现在的进程已经很是喜人了。 至少老朱同意了扩建船厂,研究新式海船。 关键是专门组建了水师衙门,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代表着水师的发展,将会迈向快车道。 之后话题再次回到了琉璃上面,有了陈景恪的出口建议,众人也被打开了想象。 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朱雄英就说道:“可以卖给北元,以走私的方式卖给他们。” “琉璃不能吃不能喝,他们买回去一件,实力就会被削弱一分。” “还能帮我们稳定琉璃价格……一举多得。”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那些藩属国,都可以卖,想来他们对这东西会很感兴趣的。” 陈景恪再次提出一个建议:“南方诸藩国气候炎热多雨,盛产粮食。” “大明完全可以从那里采购粮食。” “就用琉璃、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去换,一件琉璃器就能换回一船的粮食。” “朝廷手中有粮,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还有一点陈景恪没有说,那些国家的君主为了享受,就会逼迫百姓干活,加大对百姓的压榨。 等到天怒人怨的时候,大明王师天降,顺利入主。 到时候东南亚都是大明的。 有了这些粮仓,未来应对小冰河期就能更加的从容。 第193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 经过那些大臣的宣传。 陈景恪出关,以琉璃制作之法为聘礼娶公主,此事在极短的时间就传遍应天府。 等着看笑话的人,都感觉比吃了那什么都难受。 但除了在心里酸溜溜的骂几句败家子,也不敢再说别的了。 大多数人还是表示了震惊和羡慕。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过如此。 市面上卖的就有琉璃,价格也不算太贵啊。 然后有人给他们科普,市面上那些琉璃品质都非常差。 真正的精品琉璃,每一件都价值千贯,万贯都有可能。 据亲眼见过的大臣所说,那陈伴读制作的琉璃非常精美,每一件都堪称精品。 朝廷光靠卖琉璃,每年的收入就不低于税入了。 是每年都能有这么多收入,不是一次性的。 顶大明一年的税入?这一下众人终于有了清晰的概念。 无不感到咋舌。 大手笔,真是大手笔啊。 果然是独一无二的聘礼。 我要是会烧琉璃就好了,富可敌国,谁还娶什么公主啊。 于是,陈景恪在送子伴读、神医之外,又多了两个标签: 败家子、视金钱如粪土。 而且是无可争议的那种。 陈景恪得知之后,也是哭笑不得。 徐允恭却有不同的见解:“日后谁都没有办法,再用贪腐来污蔑你了。” 陈景恪一想,还真是如此。 只能说,意外之喜吧。 聘礼有了,婚礼的流程继续进行。 本来钦天监算的吉日是五月二十,因为聘礼的事情错过了。 这次去问,最近的黄道吉日是六月十六。 眼瞅着不到二十天了,赶紧准备吧。 大宗正院(宗人府)对这个婚礼,可是非常上心。 陈景恪都拿出这样的聘礼了,皇家也不能丢了脸面不是。 然后他们就发现,公主府还没建呢。 这一下事情可麻烦了。 礼部的官员也麻了,没见过这样的事儿啊。 其实这事儿怪皇帝和皇后,一般都是提前一年下旨,为即将出阁的公主修建府邸。 可轮到福清公主,皇帝和皇后都像是把此事给忘了。 他们两个不开口,下面的人能说啥。 现在怎么办? 自然不能指责帝后,只能自己背锅。 于是大宗正院和礼部的官吏,就上书请罪。 本以为皇帝会拿他们问罪,谁知并没有。 宫里就传出一句话:女子出嫁,相夫教子乃天经地义。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人都不傻,自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出嫁,相夫教子。 这不是尚驸马,这是嫁公主啊。 再回过头看整件事情,皇帝和皇后并不是把公主府的事情给忘了,而是压根就没打算建。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是嫁公主,而不是尚驸马。 这是何等的殊荣啊。 如果是以前,他们肯定会稍微反对一下。 这有违陛下您定下的规矩啊。 但现在吗…… 算了,破例一次又咋了。 等这个消息传出去,群臣也没说什么。 相反,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在琉璃制作法面前,一个女儿算得了啥。 要不是年龄不允许,亲娘也不是…… 咳,这个还是需要考虑一下的。 陈景恪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大宗正院派人,将马皇后赐给陈家的府邸,给紧急翻修了一下。 如此六月十六,大婚顺利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天福清公主穿的是凤冠霞帔。 这是皇后冠冕。 大明建立后,马皇后特赐天下女子出嫁当天,可以穿凤冠霞帔。 从此,汉家女儿出嫁穿凤冠霞帔,成了风俗习惯。 陈景恪当了好几天的牵线木偶,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将新娘子给娶回家。 一夜省略十万字……正式告别单身。 毕竟是新婚,老朱给他批了个无限期的假。 啥时候想上班了,再来上班。 陈景恪自然是美美的享受,老丈人给的假期。 福清公主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从来不摆公主的架子。 依足了民间媳妇的礼节,来侍奉公婆。 什么早晚请安问好,饭前询问想吃什么…… 陈景恪看的都替她累的慌,让她不要如此。 礼太多反而显得生疏。 民间没有那么多规矩,一般只有刻意刁难媳妇的恶婆婆,才会这么做。 福清却说,这是她娘亲教给她的,不会错的。 陈景恪想到郑安妃在宫里的情况,确实要处处依足规矩,也不好再说什么。 没几天陈远和冯氏就受不了了,私下找陈景恪。 这礼节太多公主难受,他们也不自在,还是正常过日子吧。 陈景恪没有劝说,而是带着福清去别人家串了几次门,让她和别人家的媳妇接触一下。 果然,效果非常好。 她逐渐恢复了正常。 请安问好也不再是刻意做,饮食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就正常来。 如此,家庭氛围反而更加的和睦。 在宫里,将闺女嫁出去的朱元璋,又动了别的心思。 他找到马皇后说道:“乖孙十二岁了,也该给他物色一个媳妇了。” “先选入宫中,让他们培养感情,待年龄到了可以直接成婚。” 马皇后说道:“也好,免得夫妻感情不睦,影响后宫安宁。” 历史上,明朝前几任皇帝,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 皇后都是幼年就被选入宫中,和皇储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夫妻感情非常好。 朱标的太子妃常氏,是订的娃娃亲,常妃也是早早就被马皇后带在身边。 只可惜夫妻俩都英年早逝。 朱棣和徐皇后,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 徐皇后也是从小就进宫,和朱棣感情甚笃,年龄到了直接成婚。 前世影视剧里,俩人女追男逃什么的,不过是为了剧情需要改编的罢了。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就是朱祁镇的母亲。 小说家嘴里的一代妖后孙若微。 她十岁就被张皇后带在身边,和朱瞻基感情深厚。 应当是朱棣不太满意孙若微,最后另立胡氏为朱瞻基的妃子。 但朱瞻基喜欢她,继位后没几年,就以无子为由,将胡皇后废除。 改立孙若微为后。 别的且不说,大明通过这种方式为皇储选妃,确实解决了很多后宫问题。 至少帝后的感情都比较深。 这种亲自培养儿媳妇的规矩,就是从老朱这里定下的。 所以,此时他想给朱雄英找个媳妇,让马皇后带在身边培养,也不奇怪。 夫妻俩立即就让锦衣卫,把勋贵家所有十岁左右的女孩信息,都统计上来。 然后就开始挑选。 家世要合适,外貌也不能差了。 男人都好美色,皇后生的不漂亮,想培养感情那不是闹吗。 然后就是人品,平时的表现等等。 只是目标太多了,一时间还真不好办。 朱雄英得知此事,也来了兴趣,想要亲自给自己挑个媳妇。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老朱和马皇后岂能让他一个小孩子插手,就给他轰走了。 郁闷不已的他,就找到陈景恪一通诉苦。 陈景恪能说啥,自然是幸灾乐祸了。 你小子,毛都没长齐的,就要找媳妇了。 最好给你找个丑八怪。 把朱雄英气的直跳脚。 话虽如此,陈景恪也很好奇,老朱和马皇后到底会给朱雄英,选个什么样的媳妇。 休息了半个月,他也不好意思再拖,就悠哉悠哉的入宫开始上班。 结果发现朱元璋和马皇后还在为这事儿头疼。 他不禁有些好奇,就这么难挑选吗? 你们俩的标准会不会订的太高了? 朱元璋叹道:“不是没有合适的,是合适的太多,我们不知道选哪个。” “选了这个,总觉得那个更好。” “选了那个,又觉得这个也不错。” 陈景恪啼笑皆非:“您老人家这是挑花眼了呀,要不就让太孙自己选个顺眼的?” 马皇后无奈的道:“怎么没让他选啊,可是那臭小子说一个都看不上。” 陈景恪立即就知道,这小子肯定是故意的。 这时朱元璋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说道: “你小子的想法向来与众不同,来瞅瞅哪个更合适。” 陈景恪连忙摇手:“不行不行,这可不是普通人家选媳妇,看走眼就看走眼了,吵吵闹闹也能过一辈子。” “这可是选未来的皇后,要是看走了眼,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啊。” 马皇后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别怕,又不是现在成婚,我还要带在身边观察几年呢。” “不合适再送出宫不就行了吗。” “来,选一个你觉得合适的。” 陈景恪眼见躲不过去,只能磨磨唧唧的走过来,心中还不停的哀叹。 早知道就多度几天蜜月了。 经过筛选,最后还剩下十二位小姑娘,从八岁到十二岁都有。 画像也有,样貌都挺端正的。 看家世也都不差,都是功勋之女。 看介绍,都是自幼读书,表现的非常聪慧。 看起来都不差啊,怎么选啊。 陈景恪头都大了,这要是选差了,后果很严重啊。 哎,这十二个女孩,没有一个是我前世听过的。 来个我听过名字的也行啊。 咦……我为啥一定要在这十二个里选,找个前世听过的,有贤名的不就行了吗。 可惜,他对明初的历史细节了解不多。 除了有限的几个女子,就一个都不知道了。 朱高炽的张皇后,年龄应该合适,可自己不知道她的身份啊。 嗯……还有一个倒是可以,就是年龄还小。 不管了,就她了。 老朱和马皇后要是不同意,正好将这个麻烦甩掉。 想到这里,他将名单往桌子上一丢,说道: “陛下,娘娘,我觉得你们这是在舍近求远。” “眼前就有一个合适的姑娘,而且知根知底,为何要从这些不认识的人里面找。”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有些惊讶,莫非是我们算漏了哪个关键人物不成? “说说,谁家的姑娘?” 陈景恪说道:“魏国公家的三姑娘徐妙锦,我觉得在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了。” 马皇后思索道:“我也听说过她,很聪明的小姑娘,只是今年她才六岁吧?” 朱元璋一听连忙摇头:“不成不成,年龄小太多了。” 陈景恪说道:“小才好,性情还没有定下来,刚好让娘娘多调教几年。” “过上十年成婚,太孙也才加冠而已。” “如果等不及,可以先让他们成婚,暂时不圆房不就行了。” “给太孙找几个次妃,并不影响什么。” 马皇后有些被说服了,道:“是这个理,不用等十年,女子十四五岁出嫁是常事。” “那时英儿也才十九二十岁,倒也不算晚。” 主要是她想到了徐达的身份,军方第一人。 朱雄英娶了他的女儿,就能获得他这一系的支持。 再有蓝玉这个舅公在。 朱雄英的地位可以说比泰山还稳。 至于朱棣娶了姐姐徐妙云,侄子再娶妹妹,会不会乱了辈分。 这事儿还真无所谓。 对于皇家勋贵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相比于徐妙锦身上的政治资源,年龄、辈分都不是问题。 朱元璋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禁赞叹陈景恪这个选择做的好。 之前他们两个只想着年龄合适,以至于忽略了这么合适的姑娘。 就在他准备开口赞同的时候,猛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 “不对,天德还有个二女儿,年龄应该更合适,你为何不推荐她?”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别别别,魏国公那个二女儿,和她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