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78章

第78章

。 两水中间的主城区商业规模较小,也不集中。 皇宫在主城区的正中心。 “容纳百万人的都城,面积实在太大了。” “为了方便管理,我计划以皇宫为中心画一个井字。” “皇宫就在井的中心,周围的八个区域,分为八个坊。” “以高墙将八坊隔开,白天坊门大开,任由大家出入。” “晚上宵禁,或者遇到紧急情况,就关闭坊门切断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某些时候,这些高墙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 这些坊和唐长安城的坊不同。 唐长安城的坊比较小,偌大的长安城总共被划分成了一百零八坊。 优点是便于管理,缺点是太封闭了,不利于交流。 从宋朝开始就已经不设坊了,百姓居住在同一道城墙内。 这也和宋朝发达的商业有关。 应天城也有坊这个单位,但更类似于前世的城区,是完全开放式的,没有城墙阻隔。 朱标弄出来的这个坊,虽然有高墙分隔,但面积太大了。 新都城的规模比唐长安城还要大,仅仅是主体部分,就有唐长安城三分之二大小。 这么大的区域,划分成九个部分,单个的面积可谓是非常庞大了。 住个十万人,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虽然也是坊,却并不封闭。 朱元璋对这个设计就非常满意:“商业区被伊洛二水隔开,主城区分坊治理。” “好好好,此法甚好,标儿你的这个设计,比咱想的还要好。” 陈景恪自然也没有意见,在没有‘天眼系统’的情况下,分区确实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管理办法。 否则这么多人挤在一道城墙里,会带来多少混乱,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朱雄英更是兴奋不已,这就是他未来新家啊。 真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将它建成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四条贯穿全城的人工渠,方便百姓用水。 陈景恪比较关注的下水道工程,也设计了出来。 污水直接排出城外,不用担心便溺遍地,把新都变成屎城。 其实他这个担心有点多余,自从沤肥技术成熟,便溺物就成了宝贝。 这还是个很抢手的生意,一般人都插不进手。 就以应天城为例,据说整个城的排泄物,都被几个背景神秘的大户给垄断了。 他们会派人,挨家挨户免费帮人清理此物,然后统一运出城外沤肥。 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卖给别的种田大户,堪称暴利。 不过即便如此,下水道也是一项重要的设施。 有它没它,完全是两个样子。 接下来朱标又介绍了皇城。 不得不说的是,前世朱元璋设计的南京故宫,影响了后世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 这一世,朱标也没能摆脱老朱的影响。 洛阳宫在总体上和应天皇城相似,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对于皇城设计,陈景恪能插手的不多,他只提出了一个创意。 地龙。 也是暖气管道。 北方的冬天可是很冷的,没这玩意儿日子不好过。 古代没有加压泵,没办法弄出覆盖整个皇城的暖气系统。 不过问题不大,可以分开设计,每一座宫殿都有一套独立的暖气系统。 新都的建设,可不只是皇城本身,还包括周围的关隘。 洛阳周围是有天险的,但因为地位下降,这些关隘大多都弃置不用了。 现在也要全部重新修筑,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强化。 还有粮仓,作为京都必须储备有足够的粮食。 粮仓选址建设也非常重要。 朱标仅仅是介绍,就用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 可以想象涉及到的环节有多少。 反过来说,这座新都城的设计堪称完美。 朱元璋大为满意,当即就拍板,开建。 也就在这时,陈景恪拿出了一样‘黑科技’。 混凝土,俗称水泥。 尽管早就知道他手里还有宝贝,可当听到水泥这种东西时,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感到震惊: “你是说,用粘土、铁矿石、石灰石、石膏,磨成粉掺在一起,加水就能凝固成石头一样?” 陈景恪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这玩意儿堪称战争利器。 平地造一座坚城,能直接改变战争态势。 “用瓷器陶器的碎片、矿渣也可以,只要比例对,加水搅拌就能凝固成石头。” “如果加适量的沙子和碎石子,效果会更好。” 朱元璋什么都没说,立即找人弄来所需之物,在皇宫内亲自做了试验。 几天后,看着凝固成一团的水泥疙瘩,朱元璋激动不已。 抽出佩剑重重砍了一剑,‘咔’碎屑四溅。 “不如石头硬,但也不遑多让。” “好,这混凝土实乃国之利器也。” 朱标也非常高兴:“有了此物,修建新都的成本就能降低好几成,速度也能加快数倍。” “景恪又立一大功矣。” 朱元璋点点头,然后不满的道:“你别夸他,这小子藏了一肚子好东西,磨磨唧唧的不肯拿出来。” “还大功,咱都恨不得打他一顿。” 陈景恪嘿嘿一笑,并没有将这话当真。 老朱这个人,有时候很傲娇,明明想夸人非要反着说。 “混凝土抗拉抗弯性比较差,浇筑时可以在里面加入竹筋,以增加韧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楼,就是用竹子为筋,历经百年而不倒。 最后还是因为年代太久远,才被拆掉了。 拆掉后露出来的竹条,依然保持着足够的韧性。 明朝的建筑普遍不高,城墙也就十米出头,用竹筋完全没有问题。 这时,朱雄英围着那个水泥疙瘩转了好几圈,然后摸着下巴说道: “用这玩意儿在草原上修几座城池,北元人还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孙,和咱想到一块去了。” “现在北元人也学聪明了,咱们大军出击,他们就迁走避而不战。” “如果大军太过深入,他们就派兵袭扰粮道。” “等咱们大军撤退,他们就赶着牛羊回来继续生活。”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咱们空耗人力物力,却毫无所获。”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的大军可以和钉子一样钉在当地。” “咱倒要看看,他们准备如何破这一局。” 朱标也很赞同,说道:“有了此法,处处都是天险啊。” “只是可惜,混凝土的生产方法没有办法保密,容易为敌人获取。” 陈景恪笑道:“殿下无需担心,水泥只是死物罢了,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况且,我大明军队纵横天下,坚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来了多少座,再多几座又能如何。” 朱标失笑道:“确实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气了。” 朱元璋笑道:“现在咱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北元。” “他们就算获得了制作之法也没用,草原上可找不到这么多材料。” “再说,咱巴不得他们修城呢。” “修了城他们就不舍的走了,只能留下和咱们正面作战。” “这样反倒是好办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你主动出击,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来攻打你。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了水泥筑城,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对付北元人的办法。” 朱元璋立即就来了精神,问道:“什么办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围了过来。 陈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 “将草原分成一个个的格子,让归顺的北元部落,居住在这些格子里,不允许擅自离开。”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筑城池派遣官员,就近管理这些部落。” “还可以迁徙汉人,在城池周围居住开垦农田……” 朱元璋思索道:“办法是不错,可也等于是让北元部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空间。” “一旦他们壮大,就有联合起来反叛的危险。” 陈景恪说道:“陛下考虑的甚是,不过也能解决。” “分拆,朝廷规定每个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数超过了就分拆。” “将拆出来的人,迁到远远的地方定居。” “让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联系到原来的部落。” 朱雄英插话道:“还可以将他们迁到大明腹地,和汉人混居。” “说汉话,写汉字,穿汉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将再不复为祸矣。” 朱标想的更多,说道:“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草原隐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里,彻底解决了。” 眼见这个法子或许可行,几人都变得非常兴奋。 围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细节。 很快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案。 当然了,事情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在敌人的腹心之地修筑城池,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 要做到万无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自然由专门的人去设计完善。 最后,朱元璋说道:“此法暂时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这次的革新完成之后,再着手实施。”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轻重,纷纷点头。 朱标又在应天呆了几天,了解了变革的进程之后,就再次离京前往洛阳。 本来他是想多呆一段时间的。 现在材料还没有到位,洛阳那边还在平整土地。 新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动工,他去了也没用。 有了混凝土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材料都需要调整。 比如糯米的需求量就降到了最低。 古代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会用糯米汤当粘合剂。 该说不说,这玩意儿确实好用。 缺点是代价太大了。 糯米的产量本就低,修城墙的用量又大。 仅仅是这一项,就占据了总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关键是粮食宝贵,修城多用一点,百姓就少吃一点。 说城墙是用钱堆起来的,一点都不夸张。 而现在有了混凝土,糯米基本可以省下来了。 朱标离开之后,陈景恪和朱雄英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白天学习处理政务,晚上回家做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陈景恪终于将《洪武算经》检查完毕。 没有任何问题。 他长出了口气,终于完事儿了。 之后就将书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早就知道此事,并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下旨刊印五千册发行天下。 在变法的大背景下,《洪武算经》的成书,并未引起什么动静。 毕竟只是一本算书而已,不被重视很正常。 除了陈景恪,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本书在科学界意味着什么。 算经的事正式告一段落,陈景恪也轻松了许多。 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政务。 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毛骧入宫密奏:“臣已查到证据,李善长乃胡惟庸同谋。” 第165章 吾死,汝等自为之。 听到毛骧的汇报,朱元璋表情有些怪异: “李善长是胡惟庸的同谋?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毛骧自然知道,皇帝为什么会是这副表情。 刚查到线索的时候,他比朱元璋还要惊讶。 “臣刚得到线索时也不敢相信,就秘密将丁斌抓捕审问,拿到了详细口供。” “胡惟庸派李存义前去说服李善长,被拒绝。” “后派杨文裕前去劝说,又为其所拒。” “然后胡惟庸亲自出面劝说,并许诺事成之后,将淮西之地封给李善长。” “李善长依然没有答应,但他说……” 丁斌是李善长的外甥,李存义是他的弟弟,杨文裕也是淮西老臣,和李善长关系莫逆。 事情变得非同寻常了。 朱元璋一张脸已经冷了下来:“他说什么?” 毛骧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回道:“李善长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朱元璋‘噌’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身:“丁斌在哪?” 毛骧强忍住上翘的嘴角,回道:“臣已经将其秘密带入京中,陛下随时可以提审。” 朱元璋说道:“带我去见……立即将他秘密带入宫中,不可被任何人知晓。” 毛骧回道:“是,臣这就去办。” 看着他退出大殿,朱元璋又下了一道命令: “去找太孙和陈伴读,就说我有急事,让他们即刻回宫。” 等内侍离去,他脸色变得阴晴不定。 他自然不愿意相信李善长会谋反。 可毛骧说的实在太清楚了,由不得他不怀疑。 他也有怀疑会不会是屈打成招,所以才要亲自见丁斌一面。 本来是想自己出宫的,但此时他连毛骧一起怀疑了。 怕对方故意诓骗自己出去,伺机行刺。 所以临时改成了,将丁斌秘密带入宫中。 而毛骧毫不犹豫的就去带人,反而增加了可信度。 这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从大殿退出,毛骧无声大笑,大功到手了。 上次天降异象,群臣集体将脏水往他身上泼,朱元璋冰冷的眼神,让他陡然明白过来。 自己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则危在旦夕。 但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能拼命讨好皇帝,以求活命。 如何才能向皇帝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赵瑁案已经查的差不多了,地方大户也被扫了好几遍,靠这个案子是不行的。 想来想去,还是胡惟庸案最适合。 于是他借着赵瑁案的幌子,开始私下追查胡惟庸的党羽。 结果还真给他找到了线索。 有人指认,胡惟庸的一名仆人,竟然藏匿在丁斌家中。 一开始他也怀疑,会不会是有人故意污蔑。 虽然他着急立功,可也不想得罪李善长。 于是就找了其他人去辨认,都说是胡惟庸家的下人。 这下由不得他不信了。 但直到此时,他依然没有怀疑李善长。 在他看来,大概率是这个下人匿名躲在丁斌家里,想玩一出灯下黑。 小概率是丁斌和这个家丁认识,所以想包庇。 不过不管是哪种可能,这都是一件功劳。 于是他就秘密将这个家奴抓住审问。 那家奴自然扛不住诏狱的酷刑,很快就招了。 然后就得到了一个,让毛骧激动到颤抖的线索。 是李存义将他藏匿在丁斌家中的。 这一下,不但把丁斌拖下水,还把李存义也牵扯了进来。 一个是李善长的外甥,一个是他的亲弟弟。 这要是证实了,那就是泼天大功啊。 但给毛骧十个胆子,也不敢去碰李存义。 于是他就将目标放在了,在外地任职的丁斌身上。 再次秘密抓捕,连夜审问。 有那个家奴在,丁斌也没扛多久,就全招了。 而且他还把李善长给供了出来。 得到这份口供,毛骧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还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东西吗? 看到这份口供,皇帝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那么自己的命就暂时保住了。 事关自己的小命,他一点都没耽搁,火速回京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毕竟李善长和李存义都身居要职,没有朱元璋的命令,他也不敢动手抓人。 他自然也知道,皇帝不会轻易相信自己。 所以把那家奴和丁斌一起押送进京。 果不其然,皇帝根本就没有问口供的事情,而是直接要见丁斌。 早有准备的他,立即将丁斌和那家奴带进了皇宫。 朱元璋先见了那家奴,此人已经不成人形,可见被折磨的不轻。 但他的脸部没有任何伤口,可以很清楚的辨认面容。 这是毛骧故意为之。 这名家奴得知面前的就是皇帝,吓的屎尿齐出。 还不等审问,就倒豆子一般什么都说了。 包括他的身份,在胡惟庸府上是做什么的,又怎么得到李存义庇护的等等。 朱元璋脸色铁青,什么都没说,转身去了另外一个房间,见到了丁斌。 丁斌的情况比那个家奴好太多,身上并没有多少伤。 可见并未遭受多么严重的拷打。 在见到朱元璋后,他也是双腿一软跪在地上。 朱元璋看着他,语气冰冷的道:“隔壁的声音你也能听得到,那家奴所言可是真的?” 丁斌身体一抖,伏地道:“是……是真的。” 朱元璋右手紧紧的攥成拳头,手背青筋凸起: “胡惟庸许诺,事成之后让李善长当淮西王,也是真的了?” 丁斌浑身抖如筛糠,伏在地上不敢发一言。 朱元璋什么都懂了,无尽怒火和杀意从胸腔喷涌而出。 他是如此信任李善长。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还是他亲自举荐的,两家还有姻亲关系。 按照古代官场的潜规则,谁举荐的官吏出事儿了,他本人也要担责的。 李世民为何推倒他赐给魏征的碑? 就是因为魏征举荐的人,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 所以,朱元璋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处置李善长。 就算不将他杀了,削爵罢官也没人能说什么。 可是朱元璋没有做任何处罚,还让李善长统领御史台,就连李存义都毫发无损。 为什么? 因为他压根就不信李善长会谋反。 可现在,事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李善长是没有和胡惟庸同流合污,可以他的身份地位,知情不报形同谋反。 更何况他的亲弟弟李存义,已经事实上参与了谋反。 最让朱元璋无法原谅的,还是来自于私人感情方面。 他对李善长是如此的包容和信任,结果就换来了这个? 感受着朱元璋身上散发出的杀意,毛骧大气都不敢出。 他很想说,要不要将李存义和李善长都抓起来审问。 可始终鼓不起勇气。 他以为朱元璋会自己下令,可等了半天,都不见皇帝开口。 就在他焦急的时候,朱元璋终于开口了: “将二人的口供给我。” 毛骧心下疑惑,这还不下令?要口供做什么? 手上却不敢迟疑,连忙将两人的口供呈上。 朱元璋一把抓过口供:“将两人看好了,没有我的命令,不得妄动。” 说完转身离开房间。 只留下满腹疑惑的毛骧。 什么情况?竟然没有下旨拿人?皇帝是提不动刀了吗? 然而他并不知道,朱元璋不是不想拿人,而是不能。 革新正处在紧要关头,李善长是行政方面的一把手,将他拿下影响太大了。 关键拿下他,就意味着要拿下更多的人。 还有李祺,也是黄河改道的负责人。 将他爹拿下了,他也要受到牵连。 而且重启胡惟庸案,也会让群臣惶恐,无法安心任事。 牵扯实在太大了,不能轻易动手。 可越是如此,他心里就越憋屈。 咱是如此的信任你,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 回到乾清宫,他将口供看了一遍又一遍。 每看一遍,心中的怒火就炽烈一分。 桌子上的茶具已经被砸了两套。 两名内侍因为一些小失误,被罚掌嘴。 一时间,整个乾清宫的氛围都变得异常压抑。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回宫,就察觉到了异常。 本来两人就在疑惑,老朱这是咋了?这么着急叫他们回来。 现在更加肯定出事儿了。 眼神交流了一下,决定前去问问发生了什么。 于是就一起来到乾清宫求见。 一开始朱元璋还不愿意见他们,让人传话说他有事儿要忙,让他俩该干啥干啥去。 但这反而更加说明有问题,且问题还不小。 “啪……”东西砸在地上发出声响传出。 得,不用想就知道,老朱正在发怒。 朱雄英心下担忧,就想仗着身份硬闯进去,却被陈景恪给拦住了。 “看来陛下很生气,你一个人恐怕扛不住。” “那怎么办?” “走,去找娘娘,有她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于是两人就来到坤宁宫,找到马皇后将事情说了一下。 马皇后很关心自己丈夫,马上就带着两人来到了乾清宫。 根本就没用人通报,径直走了进去。 侍者看到皇后过来,如遇大赦。 见有人未经允许进来,朱元璋下意识就想大骂,抬头发现是马皇后,就将到嘴边的话又收回了。 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说道:“妹子,你咋来了。” 然后看向她身后的陈景恪和朱雄英,骂道: “是不是你们两个混蛋去打扰皇后清修?” 马皇后先是挥手,让殿内的侍者全部退下,才说道: “他们找我求助不是很正常吗。” “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如此生气?” 朱元璋假笑道:“没事没事,大明蒸蒸日上,能有什么事情。” 马皇后叹道:“心里不痛快就别强迫自己笑了,咱们多少年的夫妻了,还有什么能瞒得过我的?” “说吧,到底是什么事情……还是说不方便让他们两个小辈听到?” 朱元璋终于不装了,脸上露出夹杂着委屈、愤怒的表情,说道: “妹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