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39章

第39章

奋的朱雄英,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 你爷爷和你奶奶吵架,你这么高兴是几个意思? 太孝了啊。 “陛下怎么惹着娘娘了?” “嘿嘿……”朱雄英压低声音笑道: “有外臣跑皇祖母这里哭诉,说赵瑁案牵连太广了。” “毛骧先后已经抓了六千多官吏进去,现在又把手伸向了地方大户……” 已经进展到这一步了吗?陈景恪心中想道。 “皇祖母认为这么做会动摇国本,让皇爷爷少杀一点。” “皇爷爷就说,这些人贪赃枉法必须严惩。” “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侵吞良田祸害百姓,也不能放过。” “还说皇祖母妇人之仁……” 陈景恪心道,老朱这是觉得自己又行了啊,竟敢这么吼马皇后。 “娘娘怎么说的?” 朱雄英脸上表情更是激动:“皇祖母说,她就是妇人怎么了?你是不是看不起妇人。” “还说皇爷爷也是从妇人肚子里生出来的,当了皇帝就忘本了……” 陈景恪心中竖起大拇指,敢这么说老朱的,也就是马皇后了。 老朱也是不长记性,两人吵架他啥时候赢过。 竟然还敢当面硬A,这下被怼了吧。 “然后皇爷爷就很生气,让皇祖母在坤宁宫好好反省。” “还说皇祖母身体不好,让外臣不要去打扰她静养。” 呦,这是要禁马秀英的足了,老朱胆子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她想出宫,哪个人敢阻拦。 陈景恪也八卦的道:“然后呢,娘娘说什么了?” 朱雄英摊了摊手:“皇祖母就将皇爷爷给撵出来了,说她身体不好要静养,让皇爷爷以后别去烦她。” 陈景恪追问道:“陛下呢,就这么走了?” 朱雄英嘿嘿笑道:“哪能呢,皇爷爷在门口转悠了半天,吃了好几个闭门羹才走的。” 果然,这两口子吵架,每次都是老朱先红怒。 然后被马皇后一通狂削,最后被撵出来。 接着就是老朱各种赔不是。 次次如此,老朱还总是不吸取教训,次次都想彰显一下皇帝威严。 然后就是被镇压。 都习惯了。 但是…… 看着一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也不禁乐了。 这小子,看戏都看到自家爷爷奶奶头上来了。 太孝了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家真就只有四口人啊。 倒不是和别的后代不亲,而是相比起来,这四口才是最亲的。 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陪着朱雄英八卦了一会儿,就开始了今天的讲课。 说是讲课,其实就是闲聊。 话题大多由陈景恪起头,然后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偶尔朱雄英碰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起话题,陈景恪再展开给他讲。 半个小时后话题讲完,看看天色还不是很晚,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有功课要做,毕竟他现在还处在学习阶段。 陈景恪则拿出从太医院借的医书翻看。 古中医体系非常庞大,他不可能靠记忆将所有知识点都记住。 想要完成医书编写,还需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医书才行。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的事情再慢慢想办法。 大不了到时候我自己出钱,大量印刷免费给别的医生送书。 这年头知识都很宝贵,很少有人会和别人分享。 有免费的医书,就不信他们不感兴趣。 到时候自己再弄出现代医学,他们不想学都不行。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看看书,写写医书,朱标有需要就去给他帮帮忙。 这期间,他也旁敲侧击的找朱标打探了一下,为什么朝廷要扩招算科。 难道计官的缺口真的有那么大? 朱标倒也没有瞒他,将实情相告。 得知现状,陈景恪心情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朱元璋杀伐果断,是个敢掀桌子的皇帝,而且还是三番五次掀桌子。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有的。 但也带来了一个恶果,官僚体系被破坏,大量职务出现空缺。 导致的后果就是,基层的混乱。 权力出现空白,就需要有人来接手。 朝廷派不出足够的官吏填补空缺,那这个位置就会被地方大户把持。 现在大明的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致命了。 第80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个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大量官员空缺,地方大户攫取了当地权力,大肆侵害百姓利益。 只不过万历是摆烂导致的恶果,朱元璋是杀伐过重造成了当前局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不,恶果已经出现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士绅大户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权力这种东西,让出去很简单,收回就难了。 尤其是土地兼并,一旦到了大户手里,再想让他们吐出来,就千难万难了。 除非大开杀戒…… 等等,陈景恪忽然愣住了,大开杀戒? 朱元璋貌似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了。 卧槽,不会吧。 老朱竟然将自己隐藏的这么深? 之前他还以为,朱元璋是因为赵瑁案,才去动的这些大户。 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才决定借助赵瑁案,将这些大户清理一遍? 越想陈景恪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再回想一下朱标的态度,也很可疑。 除了最开始劝说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之后貌似就不闻不问了。 这次朱元璋对地方大户动手,他在做什么呢? 忙着建设仓库筹集物资,无暇顾及朝政,连内阁差事都暂时放下了。 所以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有马秀英,确实劝说朱元璋少杀点人,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被禁足,朱元璋该杀还是继续杀。 不正常,十分有十二分的不正常。 这一家子不会是在演戏吧? 至于目的,一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二是保持人设。 杀大户需要一个理由,总不能直接说你搞土地兼并,所以我杀你吧? 哪怕是汉朝,也会找个修皇陵的理由迁徙地方大户呢。 朱元璋也同样需要一个理由。 那就是赵瑁案。 你们这些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证据确凿,当杀。 如此一来,天下人最多也就是抱怨皇帝杀心过重,不会有别的想法。 至于保持人设……主要是想保住马皇后和朱标的人设。 老朱本来就是杀伐果断的性子,人设就摆在这里的。 杀再多人,大家都习以为常。 马皇后的人设是什么? 仁慈啊,百官最后的庇护者。 但不会真的有人以为,她是个圣母吧? 她确实有仁慈的一面,不喜欢过于苛责人。 但能辅佐老朱夺得天下,必然也是杀伐果断的主。 在大局面前,她自然知道该做什么。 朱标的人设呢? 仁厚之君。 但这个仁厚只是相对于老朱来说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仁厚,又岂能降服那群骄兵悍将,又岂能让兄弟信服? 他的能力和手腕也非常强。 只不过他不喜欢搞扩大化,那样不利于国家建设。 且做事也比较讲究,会给大家都留一个体面。 开国功勋犯罪了,朱元璋会将人下诏狱,狠狠拷打折磨,连最后一点脸面都不给人留。 朱标则不然,他觉得这些人毕竟为大明立过功。 杀就杀了,应该给人留个体面。 这有点像西汉初年的君臣关系。 西汉初期,功勋和三公九卿犯罪被抓进监狱,如果皇帝认为他必须死,就私下送一封信。 不论信里写的是什么,在见到信之后,那个功勋就会自杀。 然后皇帝就会下旨,讲一下他的功劳,说一下他的过错,让他按照诸侯之礼下葬。 事情就体面的解决了。 朱标应该是很喜欢这样的君臣默契,他的仁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朱元璋大开杀戒,如果马皇后和朱标不闻不问,就属于人设崩塌。 现在马皇后确实劝说了,也保下了一些罪责较轻的官员。 然后被皇帝禁足了。 即便在禁足期间,她依然在劝说皇帝。 人设保住了。 朱标在忙别的事情,人设也保住了。 但朱元璋依然再杀。 该死的人一个没逃掉,隐患也解决了。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这一家三口的心眼可就太多了。 合起伙演戏,将天下人都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然,这个猜测过于阴谋论了,也将马皇后想的太虚伪了。 陈景恪至少能肯定一点,马皇后确实不喜杀戮,她劝朱元璋少杀人也是出自本心。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估计她也是无奈。 地方大户趁官吏空缺,攫取地方权力,这是事实。 她确实想保住这些人,可当前弊病除了将这些大户扫荡一遍,别无他法。 所以她也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至于朱元璋,估计是真的谋定后动。 将所有事情都串联起来,他不停的掀桌子,杀掉大量官吏。 缺少足够的后辈官吏填补空缺,于是重启科举。 发现地方大户有失控危险,就借着赵瑁案杀一波。 查抄的土地可以分给百姓,财产可以充实国库。 然后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填补空缺。 哦,还有钱币改革。 查抄大户的资产,刚好可以用来填补亏空。 完美解决所有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已经倾向于,朱元璋是故意为之。 难怪能靠着一个碗夺得天下。 这心眼是真多啊。 第81章 让他当驸马? 有了这个想法,陈景恪就开始悄悄的观察朱标的近期动向。 发现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巡视这些仓库,亲自核查入库物资。 有时候太忙,甚至都不回宫了,吃住都在外面。 看起来很正常,毕竟这些仓库事关货币改革,不能出任何问题。 可仔细一琢磨就知道不对劲。 堂堂大明副皇帝,竟然亲力亲为,本身就很不正常。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仓储官呢。 还有就是,查抄贪官污吏的家财,都没入户部的仓库。 被朱元璋大手一挥,存进了这些新建的仓库。 朱标可一点都没觉得这些物资染血,不动声色的就收下了。 甚至私下还高兴的对陈景恪说,有了这批物资入账,大大减轻了朝廷压力,宝钞改革更有把握了。 陈景恪能说啥,只能假装什么都不懂,跟着痛骂几句贪官污吏活该。 他也私下了解了一下赵瑁案,牵连的官吏越来越多,近七千人被抓。 锦衣卫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第一批抓的,都是直接参与赵瑁案的。 大批的粮食被查抄送进国库,大量土地被没收。 被解救放良的佃户奴仆,更是数以十万计。 在这过程中,毛骧和他的心腹们的家产,也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多人借此攻击他们,但朱元璋全部留中不发。 这更加助涨了毛骧的嚣张气焰,走路似乎都带着风。 路过的野狗,敢看他一眼都要挨两个嘴巴子。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趾高气昂。 对此陈景恪的评价是,权欲使人昏了头。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现在已经将手伸向没有直接参与案件,但和案犯有亲属关系的大户。 这一下打击面就太广了。 自古以来婚姻就讲究门当户对,大户人家多存在姻亲关系。 按照他的这种做法,地方大户基本要被清扫七七八八。 以前,陈景恪会觉得残忍……不,现在他也觉得残忍。 可却不会再如之前那般反对此类事情。 或许是身处的位置不一样了,想法也出现了改变。 现在觉得这些大户无辜,可若不加以遏制,用不了几年朝廷就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朝廷强的时候,会用各种办法削弱地方势力。 汉朝迁徙富户修建黄陵,隋唐迁天下大户在长安周围定居。 朱元璋的方法更直接,杀。 而恰好赵瑁案又给了他动手的借口。 等到朝廷势弱的时候,地方大户就会反过来辖制朝廷,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明朝中晚期的局面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能说,这是古代王朝的常态了。 陈景恪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发展生产力。 用发展解决所有问题。 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更要用发展来解决。 所以,与其同情这些大户,冒死为他们求情,不如想办法提高生产力。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亲自参与,带领《算经》编撰小组剩下的人,编写了一本《基础算学》。 上面着重介绍了新的算学符号,然后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讲起,最后以一元二次方程为完结。 这本书虽然名为基础算学,但并不是为毫无基础的人准备的。 必须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人,才能看得懂。 其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学习算学的人,理解这些新符号。 后面的一元二次方程,就是诱导他们接受新符号的蜜糖。 毕竟,用汉字来写较为复杂的方程式,实在太麻烦了。 但凡使用过新符号的,应该都会接受。 少数坚持传统的人,完全没必要理会。 《基础算学》编好之后,他就找到朱标,询问他的意见。 朱标在私下已经开始采用新符号,更能了解其方便之处,自然是爽快同意。 “好,不过此事不宜经朝廷之手,我批一些钱财,你拿去找私刻印刷五千册已做推广之用吧。” 陈景恪欣喜的道:“谢殿下。” 印刷才是最麻烦的事情,陈景恪手里并没有什么钱。 算学班那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富户。 现在朱标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标接着说道:“推广之事朝廷不宜插手,否则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 “先在私下进行传播,待流传开来以后,朝廷再顺势提出采用新符号。” “同样的道理,此书暂时先不要署你们的名,取个化名即可。” “等《洪武算经》编写完成,朝廷再为你们正名。”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以大明这些儒生的尿性,朝廷直接推广新符号,还是横着写的。 他们肯定会跳出来反对。 什么横着写前所未有,是离经叛道。 新符号就更别提了,先贤留下的文字岂能擅改。 什么,你说新符号更好用? 竟然用好不好用来评价文字,你这是对先贤不敬,数典忘祖。 然后就将你钉子耻辱柱上。 但如果只是私下传播,他们只会鄙夷,然后放任不管。 等到新符号被大家接受,他们也会稀里糊涂的跟着使用。 最后新符号也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不过陈景恪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难题,于是说道: “只是,如果不用朝廷的渠道,我们该如何将此书送到全国各地?” 有钱有人一切好说,问题是他既没钱又没人啊。 朱标摇头道:“你怎么糊涂了,找商人啊。” “民间学习算学的,十之七八都是商贾。” “且彼辈见利忘义,不会在乎法统,见到新数字必然会争相使用。” “你就告诉他们,想学新符号就要帮忙推广此书。” “如果算学书还不用足以打动他们,就把复式记账法给他们。” “多找上几十家,总会有人答应的。” “最好每个地方的商人都找一两家,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推广。” “如此,用不了一年新符号就能传遍全国。” 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殿下英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并没有自己出面去做此事,原因无他,年龄太小了。 而且一旦暴露,也很容易招致攻讦。 于是他就找到了户部左侍郎邱广安。 邱广安本身就是《洪武算经》副总编纂,自然不会反对此事。 更何况太子都赞助了钱财,还给出了主意,他就更不会反对了。 不过他也没有自己出面,而是找来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去办。 陈景恪亲自去见过那个人,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名叫邱一新。 看起来很沉稳,眼睛里时不时露出的一抹精光,彰显他心中颇有算计。 印书的事情很是顺利。 中国古代对私刻管制非常宽松,私人印书馆到处都是。 找一家口碑不错的,钱给到位,不出半个月五千册《基础算学》就印好了。 接下来寻找合作商人的事情,遇到了一点麻烦。 倒不是商贾对新符号不感兴趣,而是不知道推广此书会不会带来麻烦。 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不过正如朱标所言,多找几家总会有人同意的。 有了第一个松口的起榜样作用,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 应天府作为大明京师,各地大商人云集,很容易就找到了四十余家商人合作。 每家一百本《基础算学》,推广出去就可以了。 怕这些商人不用心,或者干脆不遵守约定,邱一新稍稍透露了一下身份。 户部,掌管钱粮赋税。 虽然明初不征收商业税,但户部依然掌握着他们的命脉。 得知他背后是户部左侍郎,那些商人顿时就收起了小心思。 至于会不会有人以此告御状,然后朱元璋找邱广安的麻烦。 也不用担心,毕竟朱标亲自背书的事情,老朱自己也知情。 还剩下几百本,陈景恪没有走商贾路线,而是拿出一部分赠送给了参加算科考试的考生。 一开始这些考生还很不以为然,以为是哪个有钱人编写的算书,通过这种方法推广。 这种事情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