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吞白玉(NPH) > 第31章

第31章

他们内战,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土地。 不过这个效率还是有点慢。 要是有什么办法,能让鬼子大规模死亡就好了。 天灾不可控,人为的话,恶性传染病是效率最高的。 作为医生,他恰恰知道古代有一种瘟疫,能人为掌控,且不会反噬。 那就是天花。 给大明的将士接种牛痘,然后在小日子的土地上传播天花病毒。 嘿嘿…… 用这种方法对付别人,他或许会心中愧疚。 可对付小日子,他只会觉得正义光荣。 嗯,不能全杀了。 银矿需要人挖,东南亚那边想要快速开发,也要人命去填。 全完可以让小日子来当炮灰。 男人当苦力,女人抓回来奖赏给有功的将士们。 还能发给穷苦百姓当媳妇。 总之,多管齐下,必须在有生之年让小日子彻底消失。 老朱不是重视亲情,喜欢分封吗。 到时候让他将自己的儿子封在倭岛,相信他会乐于见成的。 那里远离大明本土,藩王就是真正的一国之主。 权力之大,不是国内的藩王能比的。 一旦大明的藩王们尝到甜头,分分钟就会化身战争狂人。 有他们在背后推动,大航海就不远了。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想弄小日子光筹备就要好几年,眼下急不来。 回到偏殿,大本堂已经下课,朱雄英等人正在院子里打打闹闹。 见到他回来,以朱时语为首的几个小豆丁,顿时就将他团团围住: “陈伴读陈伴读,我要听故事,听故事。” “我要听小哪吒。” “哪吒从洞里逃跑了吗?石矶娘娘那么厉害,谁能打败她啊。” 看着这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陈景恪也是脑门疼。 “别急别急,我先喝口水润润嗓子再给你们说。” 给朱元璋和朱标讲了那么久的课,一口水都没喝,他嗓子都快裂了。 “给,水。” 却是朱允熥,噔噔噔跑过去,将不远处护栏上摆着的水壶拿了过来。 “快喝快喝。”一群小豆丁催促道。 远处朱雄英、朱柏等人,都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一幕。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白了几人一眼,接过水壶就着壶嘴就喝了起来。 然后在一群小豆丁期盼的目光下,开始续讲哪吒传奇的故事。 朱雄英几人也围了过来,真论起来他们也是小孩子。 对精彩的儿童故事,也同样很好奇。 约莫半个小时左右,他讲完了三集的内容,就说道: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 小豆丁们虽然不乐意,却都很守约的离开了。 陈景恪总算是长出了口气。 朱雄英含笑道:“你去见皇爷爷和父亲了?” 陈景恪点点头:“向陛下说了一些事情。” 朱雄英也没有再多问,转而说起了别的。 朱柏几人见他竟然能单独奏事,而且还去了那么长时间,心中对他又重视了几分。 聊了一会儿,看着眼前的一众皇子,陈景恪忽然产生一个念头。 既然要推动海外分封,何不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引导这些皇子对外界生出好奇心? 他们不是喜欢听故事吗,那就给他们讲大海上的故事。 加勒比……呸,马六甲海盗就挺好的。 妈祖必须要添加进去,让她成为唯一的海洋女神。 还能将这个故事整理成册传播出去,应该能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心。 再来一个设定,遥远的深海,有海盗王的保藏什么的。 总会有中二少年信以为真的。 陈景恪越想就越是兴奋。 就这么干了。 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 很快朱标出现,将朱允炆几人带走,其他人也相继散去。 陈景恪这才将今天的事情讲给朱雄英听。 不过很显然,对他来说这个话题太深奥了。 陈景恪只能将问题简单化,让他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有人要用一张纸换走你手中的米,你愿意吗?” 朱雄英连连摇头:“那肯定不行。” “如果这个人告诉你,可以用这张纸从他那里,购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你会接受这张纸吗?” 朱雄英犹豫了片刻,才不确定的道:“如果他说的是真的,也不是不能试一试。” 陈景恪摊了摊手道:“现在懂了吗?” 朱雄英恍然大悟,但随即又疑惑的道:“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皇爷爷为何不懂呢?” 陈景恪说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后你做出任何重大决定,都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有时候别人反对,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真的看到了缺点。” “正如陛下,我指出了宝钞的不足,他并未生气,而是衡量利弊之后决定采纳。” “作为君主,要懂得善纳谏言。” 朱雄英点头道:“嗯,我知道了,将来一定不做独夫。” 陈景恪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这小子,不错。 接触的时间长了,他也掌握了朱雄英的一些性格。 比如,特别崇拜朱元璋和朱标。 有些观点他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 一旦告诉他,你皇爷爷和你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马上就听得进去了。 百试百灵。 “接下来太子殿下会着手处理此事,你可以去长长见识。” 朱雄英很是意动,但又很失落的道:“我要去大本堂读书,恐怕没时间去。” 陈景恪轻笑道:“简单,你直接和陛下说,想去长长见识就可以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可以吗?” “信我,没错。” 老朱可不是那种迂腐之人,很清楚读书是读不出好皇帝的。 钱币改革这么大的事情,朱雄英想接触,他只会高兴。 至于上课,又不耽误这三两天。 将信将疑的朱雄英,第二天就抽空找朱元璋说了此事。 果不其然,老朱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并亲自找叶兑说了一声。 叶兑也不是腐儒,自然知道实践的好处,也答应修改课程,给朱雄英腾出时间。 得到想要的结果,朱雄英别提多开心了,对陈景恪也更加信服。 陈景恪这几天也没闲着,抓紧时间将算学书给写了出来。 然后拿着找到朱元璋。 朱元璋只是掀开看到第一页,就被难住了。 “你这是什么符号?咱怎么从未见过?” 陈景恪解释道:“这是数字符号,您看这里有对照表……” “这种数字是我从一位胡商手中学来,名为阿拉伯数字。” 看着对照表,朱元璋很容易就理解了,这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 “阿拉伯数字?” “是的,但这种数字却并非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起源于天竺。” 陈景恪就大致讲了一下,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换成别人,听到这些或许会无所谓,可朱元璋不一样。 只见他惊讶的道:“那什么阿拉伯人只是传播了一下,这数字就变成他家的了?”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老朱上上课,于是叹道: “是的,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如此,谁发明的并不重要,话语权才是最重要的。” “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万里的大帝国,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 “被掠夺了文明成果的,又岂止是天竺人。” “埃及、波斯等文明,都被他们取而代之了。” 朱元璋惊讶的道:“横跨万里的国家?” 陈景恪说道:“是的,比现在的大明还要大的多。” “说起来,在唐朝时期,中原王朝还和阿拉伯帝国进行过争霸。” “可惜,高仙芝率领的大唐精锐安西军,遭到附庸军的背叛,兵力又比阿拉伯人少了十倍。” “最终兵败,丢失了西域之地。” “高仙芝回朝求援,恰好遇上了安史之乱,自己也被冤杀。” “从那时开始,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再也没有踏入过该地域了。” 朱元璋眉头挑了挑,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变成了: “过去的事提他做什么,给我说说这阿拉……天竺数字。”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老朱这欲盖弥彰,不过他能听进去就好。 一点一点给他讲大明之外的事情,就不信他没有想法。 然后他就将阿拉伯……呸,天竺数字和计算符号给老朱讲了一遍。 又进行了演算。 朱元璋是什么人,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种符号的方便之处。 亲自上手演算了好几次,才赞叹道: “不成想,番邦竟也能创造出这么好的东西,看来咱也不能过于自大。” 陈景恪逢迎道:“陛下英明,咱华夏文明向来兼容并蓄,取众家之所长为己所用。”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哼,别拍马屁,以为咱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 “咱列不征之国,是怕后世子孙发动无谓之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 “若有利可图……哼,咱已经派人去那两处地方寻找银矿,你可满意了?” 陈景恪心中乐开了花:“陛下英明,臣为大明贺,为万民贺,为华夏贺。”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翘:“别拍马屁,咱不吃这一套。” “嘿嘿。”陈景恪憨笑着转移话题道:“陛下,臣还有一物献上。” “哦,何物?” 陈景恪拿出几页纸:“一种新的账簿……” “我家是开药铺的,需要记账……我也经常帮着记账,觉得那记账方式太过繁琐……” “于是就自己琢磨了一套新的记账方式,自认为比之前的更好用,就献丑献给陛下。”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道:“哦,来给咱说说,你这记账方式和之前的有何不同。” 陈景恪就将两种记账方式讲了一遍。 老的记账方式,就像是流水一样,一长串数字,每次查账都要从头计算。 非常的麻烦,也容易造假。 新记账方式,采用了前世的思路。 其实就是复式记账法,很繁琐但不容易做手脚。 朱元璋在对比过两种记账方式的之后,自然知道哪个更好。 “好,你又立下一大功。” 第57章 实践 “你之前说要给户部官员上课是吗?好,咱答应了。” 将手中的账册放下,朱元璋说道。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好。” “将这算学书和账册交给户部的诸位上官,相信他们会做的比我更好。” 朱元璋笑骂道:“你小子不是狂吗,怎么怂了?” 陈景恪讪笑道:“那是我有点飘了,陛下原谅则个。”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惯着他,之前御医对他也不待见。 只不过医生也属于技术人员,思想没有那么复杂。 发现医术确实不如他,且他也不是那种嚣张之人,双方就和解了。 户部那些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僚,满脑子都是斗争、面子。 陈景恪跑过去说要教他们算学,那些人嘴上不会说什么,有机会绝对会狠狠地踩他一脚。 但由朱元璋将算学书转交给他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他们只会惊叹陈景恪天赋妖孽,不会产生任何不满。 甚至哪里看不懂了,还会主动来请教。 是不是很奇怪? 但人心就是如此。 朱元璋将书收起来,道:“不错,还算有脑子。这书我会处理好,该你的好处一分少不了。” “谢陛下。” “最近英儿跟着太子学习,你没事儿也多去看看,跟着学一学。” “是,臣这就去。” 好的主意固然重要,得当的实施方案同样重要。 施行不得法,良策也会成为害民之策。 王安石变法失败,固然有其本身的缺陷,但实施新法的官员阳奉阴违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他的变法直接侵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指望那些人帮他推行新法,闹呢。 宝钞改革倒没有损害谁的利益,反而是朝廷大出血填补漏洞。 自然不会有人恶意拖后腿。 可调动如此多的资源,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要牵扯到许多衙门。 陈景恪跟着朱标,可以深入了解大明的官僚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这对他以后出仕,帮助非常大。 当然,老朱让他跟过来,还有个原因是教导朱雄英。 此事复杂,很多地方靠朱雄英自己是很难捉摸透的。 朱标又忙没时间,陈景恪正好可以帮他解惑。 如果陈景恪也看不明白,再去找朱标或者朱元璋请教。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和朱雄英一起,给朱标当起了秘书。 事实上陈景恪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私下和各个衙门的人都有过接触,了解了他们办事的潜规则。 比如,问户部要一笔银子。 如何开口、去哪个部门、找谁等等都有讲究。 一个不对,就能拖你十天半个月。 还是合理合法的拖,告到皇帝哪里都没用。 当然了,现在他是替太子朱标办事,自然没有人敢这么干。 甚至相关衙门还要反过来讨好他,生怕他在朱标面前给他们上眼药。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仗着这个身份就趾高气昂,表现的很谦虚。 凡是和他接触过的官吏,没有不说一声好的。 回去之后,陈景恪就将这些门道一一告诉朱雄英,以免他将来被蒙在鼓里。 朱元璋得知这些之后,对他更是满意。 当然了,他也没少以公谋私,时常借着出宫的机会,顺道溜回家看看父母。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也并没有说什么,人无完人,有瑕疵是正常的。 只要不损害朝廷利益就行。 如果陈景恪真的和圣人一样,他反而要担心了。 甚至,他能包容陈景恪时不时的‘狂妄’,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说起户部,在见到新的算学书和账册后,直接就轰动了。 一群人围在一起研究了许久。 户部尚书曾泰立即就上书,请求更换天下账册。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朝堂引起了不少的动静。 不过有朱元璋的支持,这个意见毫不意外的通过了。 更换账册其实很简单,就是比较繁琐。 算学书才是最麻烦的,即便陈景恪已经尽量往简单写,依然让户部一众算学高手直挠头。 新的算学符号,有汉字对照表,他们能看得懂。 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的,他们能看的明白。 可是什么统计学、等比等差数列、微积分等等,就有点深奥了。 于是他们主动找到朱元璋,请求写这本书的大家当面教学。 当老朱告诉他们,这是太孙伴读所写的时候,一群老头懵逼了。 他们自然知道陈景恪,最近太子朱标频繁调动物资,双方还没少打交道。 可他们实在无法将那个少年,和这本算学书联系在一起。 但他们更不敢怀疑老朱的话,只能将信将疑的找到陈景恪。 “陈伴读,这书真是你写的?” 新任户部左侍郎邱广安,堵住前来办事的陈景恪,追问道。 陈景恪心道,你们终于求到我身上了,老子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嘴上却矜持的道:“我也是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只是将其总结成书而已。” 邱广安依然不敢相信,想他家学渊源,自幼学习算学四十余年。 自认为算学水平在大明当排在前列。 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竟然出自眼前这个少年之手。 那岂不是说,自己的算学还不如他? 周围几名户部的算学高手,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 但邱广安没有直接质疑,而是道:“在下拜读此书,有许多疑惑,不知陈伴读可肯指点迷津。” 陈景恪知道考验来了:“指点不敢当,互相讨论。” 之后一群人就围了上来,拿着书上的内容请教起来。 陈景恪仔细为他们做了解答。 众人都是算学高手,自然是一点就通。 比如微积分,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就已经发明了割圆术,而割圆术就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 眼前这些都是大明朝的算学高手,要不然也没资格到户部来管理账册。 所以他们学习微积分,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之前,他们之所以没有学会微积分,很大原因是陈景恪写的不够清楚。 关于统计学、数列、微积分这些东西,他都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 不是他想藏私,而是他并非专业人员,没能力独立编写一本高深的数学教材。 虽然已经尽可能的去写,依然不够明了。 当面解释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众人很快就摸到了门径。 而邱广安等人,对他也是心服口服。 第58章 唯儒独尊 算学向来是个小圈子,人数很少。 且应天府的算学高手,基本集中在国子监、工部和户部等衙门,相互之间联系很紧密。 所以没多久,太孙伴读陈景恪是个算学高手,就传遍了这个小圈子。 一开始大家还不信,他才多大,还要学医,哪有时间研究算学。 只是当看到那本算学书,亲眼见到同行轻松破解算学古籍上的难题,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了真相。 于是这些人就齐聚户部,一起向陈景恪请教学习。 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心里还很高兴。 这些可都是大明算学精英,甚至可以说,大半精英都在这里了。 有他们一起研究,不说别的,至少能弄出一本算学教材来吧? 有了教材,以后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算学人才。 而算学则是理科的基础,至关重要。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关注这些学生的能力和人品,最终选定了一个合适人选。 国子监算学博士程一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家中世代学习算学。 为人低调,做事很有章法,别的人都很信服他。 于是,在一天上课结束,陈景恪找到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邀请诸位前辈,一起编写一部属于大明的算学书籍,不知先生可愿牵头。” 写书? 程一民顿时就兴奋起来,著书立传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岂能不愿意。 但马上又迟疑起来:“不瞒陈先生,小老儿倒是想赚这个虚名,奈何能力不足以服众啊。” 陈景恪拍了拍自己编写的算学书:“如果加上这本书呢。” 程一民不敢置信的道:“啊……这……这……这书是先生你的著作啊,我岂能……岂能……” 陈景恪笑道:“小子厚颜,当个挂名总编纂。先生当副总编纂,负责具体编写工作,如何?” 程一民什么话都没说,起身整理了一下仪表,郑重的向陈景恪行弟子礼: “谢先生器重,此恩一民铭记于心。” 陈景恪坦然受了这一礼。 虽然程一民五十多岁,年龄足够当他爷爷了。 可学无先后达者为先,陈景恪愿意用自己编写的算学书,为他做背书,支持他当总编纂。 他行弟子礼是理所应当的。 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很乐意。 “此事先不要声张,你尽快列出一个章程,再找几个志同道合者商议一下,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 “嗯,告诉他们,若参与进来可在书上署名。” 程一民肯定的道:“有先生的算书在,我相信无人能拒绝这个提议。” 但马上又面露难色:“算学在国子监为经学排挤,他们曾几次上书,请求废除算学。” “幸得陛下英明,才未被驱离,然亦步履维艰。” “若我们大张旗鼓的编写算书,恐会引起他们更大的打压。” 陈景恪眉头紧皱:“给我仔细说说。” 通过程一民的描述,陈景恪才知道,明朝的儒生竟然霸道到这种程度。 自打有太学那天开始,算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就连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都没有发生过打压算学之事。 没想到明朝的儒生竟然如此霸道,还真以为他们唯我独尊了。 看来自己想发展理科,难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不行,必须要趁老朱在位的时候,好好收拾一下这帮子儒生。 “你放心,此事我自会解决,你只需将编书的事情做好就行。” 程一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道:“是,我这就去做。” 从户部离开,陈景恪就找到朱雄英,一起给朱标打杂。 不过心中却一直在思考算学被打压的事情。 本以为只有兵家被他们打压,没想到连没有任何竞争力的算学都不放过。 这也是一家独大的必然恶果了。 必须要给那群儒生一点压力,否则他就算拿出再多新东西,都不够他们祸祸的。 恰好老朱很讨厌腐儒,这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不过要先搞清楚老朱是怎么讨厌儒家的,才好下手上眼药。 好像老朱曾经将孟子驱逐出文庙,不过这也不是啥光鲜的事情。 他驱逐孟子,是因为民贵君轻思想。 君主不英明,大家就起来反抗。 这话朱重八喜欢听,朱元璋可不想听。 关键是他还没有斗过读书人,最终不得不让孟子重回文庙。 咦,这事好像可以利用一下。 别管朱元璋的初衷是什么,在此事上他败给了读书人,心中肯定不爽。 先记下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挑拨一下。 除此之外,他还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