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那么容易了。 把回来的标准提高一下总可以吧? 想回来定居,回来就业? 对不起,必须参加汉文化考试。 凡是考试不达标的,外国毕业证不予认可,不准在国内找工作。 不要说做不到,驾照就采用的这个标准。 在国外拿的驾照,回国后参加科目一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拿国内驾照。 为啥毕业证这一块不能这么搞? 前世陈景恪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这一世就不一样了。 爷踏马能做主了。 必须把这个标准搞起来。 想出国可以,随时欢送。 但在国外居住一定年限,回国之后必须参加华夏文化考核。 “这个年限不能太短,这年头出海做生意,一来一回两三年都正常,太短了对这些人太不公平了。” “以五年为期,就比较合适的了。” “在国外生活五年,回国就要参加考核。” “不合格的一律按照外国人对待,直到考核通过为止。” “如此一来,那些大族必然会积极的创办书院,培养自家弟子读书。” “书院多了,普通人进学的机会也会增多,教化这一块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朱雄英高兴的道:“好,这个法子好。” “经历了南洋事件之后,海外的明人应该都明白,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依靠,是多么的重要。” “他们必然会更加频繁的往来大明,强化和大明的关系。” “在这汇总情况下,他们就必须要主动学习华夏文化。” “果然,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只是一点点政策上的变动,就能做成此事。” “景恪你真是太聪明了。” 朱标露出深思之意,这个办法确实好,但也有缺点。 “读书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是没机会进学的。” “此法对海外生活的普通人,是否太不公平了?” 陈景恪说道:“此事简单,我们缩小考核范围就可以了。” “编写一本教材,考试内容全部从教材里选取。” “而且又不是考状元,试卷没必要那么复杂困难。” “只要通读过这本教材,差不多就可以合格。” “到那个时候,此书必然是人手一本。” “有些人不识字也没关系,让他们口述某一段内容即可。” “比如问他唐太宗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迹之类的,只要他能答个大差不差就可以了。” “如果他不识字,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本书里的内容,那就只能先委屈他们了。” 朱雄英接话道:“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他们这辈子也不用回来了。” 朱标终于被说服,说道:“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这个法子确实已经尽可能的照顾更多人了。” “而且还能将编写教材的事情交给保守派,既能安抚他们,也能保证这本书的思想不会偏离。” 朱雄英心中一动,补充道:“为了防止藩属国在文化上离心,可以要求所有藩属国,必须统一采用这一套标准。” “至少要保证南洋和大明保持文化同步。” 朱标点点头,就算朱雄英不说,他也会这么做的。 三人又商量了一会儿,正式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就在朱标以为话题结束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说道: “借助南洋事件,我们开可以调整一下对蛮夷的政策。” “近些年朝廷的宣政制度推行不理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蛮夷首领暗中阻挠。”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自身利益。 只有部民保持原样,他们才能永远高高在上。 一旦部民接受了教化,成为真正的大明子民,他们还怎么当人上人? 所以,这些部族首领一直在阻挠宣政使的工作。 朝廷不想激化矛盾,所以一直都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现在是时候动一动了。 “虽然部落首领一直阻挠,但这么多年下来,宣政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这就为我们调整政策创造了条件。” “而南洋惨案,就是我们调整政策最好的借口。” “汉人缺少教化,都能变成这般模样,蛮夷从未接受过华夏文化熏陶,情况只会更严重。” “为了杜绝南洋之事在大明本土发生,宣政制度必须要变。” “原本宣政制度是劝导性质的,并不强迫接受,学不学全看部民自愿。” “现在不同,变成了强制性学习。” “所有部民,必须学习华夏文化,凡阻挠者一律按谋逆罪论处。” “这么做肯定会引起一部分蛮夷首领的反抗,正好出兵将他们剿灭,也算是杀鸡儆猴了。” 他之所以敢这么强硬,还是因为这几年的政策,让蛮夷享受到了好处。 更准确的说,他们享受到了当大明子民的好处。 分配土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自己产出的物资也有了销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上接受了一定的熏陶。 在经济上,对大明产生了严重依赖。 以前他们自给自足,对大明无所求,一个不开心就遁入深山老林了。 现在享受了好处,再想走就难了。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对这个建议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是补充道: “此法可以先在南方和西南施行,云南和交趾依然采用原本的政策不变。” 朱雄英拍胸脯,骄傲的说道:“放心,南方和西南保证不会出问题。” 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因为当年的事情,南方和西南的土民,对他这个太子非常的尊敬。 这些年一直是他在负责这两个方向上的事务,处理的也都非常恰当。 可以说,南方和西南有今日的成绩,他居功至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实打实的功绩打底,群臣才会对他心服口服。 任由他代替朱标处理军国大事。 与这两个地方不同,云南和交趾的蛮夷部落,对朝廷的抵触心理依然很强烈。 如果强制推行新政,必然会生出事端。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眼见又一重大难题,有了阶段性进展,朱标更是开心。 “景恪你数年布局,终于有了成果啊。” “一旦新政策落地,南方和西南将正式纳入朝廷有效统治范围,此乃万世之功也。” 陈景恪谦虚的道:“此事能成,离不开太上皇和皇上的英明领导……”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挺直了胸膛。 陈景恪心下莞尔:“当然了,太子德服四夷,功劳也非常大。” 朱雄英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 做人要实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属于我的功劳,不能给我黑了是不是。 以后提起平定南方的功劳,必须得把我的名字带上。 朱标直接无视了他了,继续问道:“还有什么想法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有,可以把此事和大分封放在一起。” 第402章 朱标的帝王课 大分封,几年前就拟定好的计划,终于到了要实施的阶段了。 陈景恪说道:“正常来说,群臣肯定会反对的,即便是海外分封也会反对。” “这里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一部分是源于人心。”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人心?” 陈景恪解释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前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 “勋贵虽然可以世袭,但大家总归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 “现在你们突然成独立小王国了,至少文官集团心里会很不舒服。” 朱雄英了然,然后不屑的说道: “不舒服就上战场啊,自己去不了就把子孙送上战场。” “有他们的关系在,他们的子孙比普通人更容易出人头地。” “自己受不了那个苦不愿意去战场,还嫉妒别人获得的好处,下贱。” 陈景恪笑道:“话虽如此,但天下事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情,必须要考虑人心带来的影响。” 朱雄英说道:“确实,不能让他们太得意。老杜,听到了吗?” “等大分封公布,群臣开始反对的时候,就围绕我方才那些话制造一番舆论出来。” 杜同礼下意识的想回答,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 先是看向朱标,等他点头才说道:“是,臣下知道了。” 不就是散布谣言吗,锦衣卫可太拿手了。 到时候反对此事的官吏,全都给贴上嫉妒的标签。 陈景恪提醒道:“记住把太子撇出来。” 杜同礼连忙道:“是,属下明白。”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光靠这种小手段,是无法左右大局的。” “想要大分封,还是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南洋事件同样可以做文章。”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再将南洋那些土地还给蛮夷。” “在那么遥远的地方,建立郡县制是不现实的,分封就是最合理的。” “可是大明宗亲加起来才百十号人,男丁只有三四十个,其中大部分都年幼不能理事。” “这么多地,根本就封不过来。”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顺势提出大分封计划,。” “到时候群臣反对,我们就将球踢给他们,让他们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 “除了分封,我不认为还能有更好的办法。” 末了,他笑着说道:“当然,如果真的有谁能想到比分封更合适的办法,那就更好了,我愿推举他入阁。” 朱雄英嗤笑道:“咱们这么多人思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能想到更合适的办法,指望他们黄花菜都凉了。” 哪知道,朱标却摇摇头,说道:“你们两个,还是欠缺了点火候。”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有些不解,什么欠缺火候?是法子不行吗?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对杜同礼说道: “你先退下,未得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 杜同礼知道,接下来的话不适合外人听,立即就起身告退。 等他离开,朱标才说道:“上位者需刚柔并济,该尊重群臣的时候,就要给他们面子。” “该硬的时候,就必须要强硬起来。” “那么,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该强硬?” 朱雄英脱口而出道:“欲行大事,必须行雷霆手段。” 陈景恪也非常认同的附和道:“行大事当强硬。” 朱标说道:“错了,大错特错。” 两人都有些不服气,这有什么问题吗? 朱标严肃的道:“什么行大事行小事,国家的事情哪有小事?” “你们嘴里的所谓小事,哪一件不是关系着黎民苍生的生计?这还能算是小事吗?” 两人皆露出羞愧之意:“陛下(爹)教训的是。” 见两人听进去了,朱标也没有再啰嗦,继续说回正题: “既然朝廷没有小事,那什么时候需要强硬,什么时候需要柔和呢?” “当一个政策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迂回手段,推行下去的时候,就用怀柔的手段。” “当协商不可能通过,或者协商的代价太大的时候,就需要决策者强硬起来,强行推动。” 陈景恪两人先是若有所思,然后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是了,原来软硬的标准在这里。 不是什么大事小事,而是如何最有效的通过。 变革初期,百官对变法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是不愿意配合的。 朱元璋靠着强硬手段推行。 等新政落实,百官见到了新政的好处,思想慢慢的就发生了转变。 于是革新派随之诞生。 等到朱标继位的时候,革新派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很多政策,已经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面,只要提出来,自然有革新派去推动。 如此一来,皇帝就可以置身事外当仲裁者了。 所以朱标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就比较柔和。 很多时候,他都会有一些小技巧,让群臣接受变革。 而不是如老朱那般,靠强硬推动。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百官对新政的抵触,更容易团结大多数人。 但是碰到那种反对声音比较大,很难通过正常协商通过的政策,他就会强硬起来。 比如这一次的出兵南洋。 他无视群臣的反对,直接下了罪己诏。 虽然没有直接下令出兵,但也等同于是宣布了出兵的决定。 原本反对此事的群臣,一看他态度如此强硬,只能悻悻的同意了。 甚至还自我安慰,皇帝还是肯照顾大家情绪的,没有直接宣布出兵。 朱标继续说道:“不要把希望放在舆论上。” “当你只能靠舆论来推动某件事情的时候,那这件事情大概率是做不成的。” “这一次的大分封就是如此,不论你们做再多准备,靠协商都不可能通过的。” “想要施行这个政策,只有强行推动这一条路。” “只不过,有了南洋的事情,确实让我们推行新政时的阻力小了一些。” “但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你们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舆论宣传上,属于本末倒置了。” “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提前布置,消除强行推动新政造成的不利影响。” 陈景恪两人连连点头,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教学啊。 朱标喝了口茶,给两人思考的时间,然后才说道: “你们在舆论上做文章没有错,错的是操纵舆论的用意。” “操纵舆论不是为了逼迫群臣同意新方案,而是为了消除不利影响。” 陈景恪不禁想起了前世西方的选举政治。 凡是利用舆论来推动某件事情,最终都走向了妖魔化。 七十二种性别都整出来了,孙悟空见了都自愧不如。 但也不要太高看西方那些政客,以为他们多尊重选举。 真正利益相关的时候,屁民的所谓投票权不如一张废纸。 比如灯塔国就无视民意和律法,强行通过了反排犹法案等等。 为啥他们要这么做? 因为鱿鱼集团出让了很多利益给灯塔国的统治阶层。 在利益面前,他们可以将一项反常规的法案,包装成合法的国家意志。 平时表现的温情脉脉,把自己包装成民主斗士,让选民觉得他们是尊重民主。 然而事实上,能参加选举的,无一不是几大政治家族的代表。 极个别不是出身于政治家族的,本身也是大资本家。 等真正遇到大事儿的时候,他们就不装了,直接强行推动。 民意?反对?军队面前反对一个试试。 事实上,他们的做法和朱标所言非常相似。 这个世界是少数精英在统治的。 不论承不承认,也不论愿不愿意接受,这都是现实。 大多数决策,都是精英们做出的。 那么核心问题就来了,如何确保精英阶层不会脱离底层民众? 如何确保掌握国家的人,不会变成单纯的利己集团? 这就需要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制度。 所以,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那个人,对我们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作为后人,我们只能说,庆幸有他。 陈景恪其实也一直在追逐他的脚步,只是时代限制,他能做的不多。 说难听点,他没有推翻一切的能力,只能在螺丝壳里做文章。 尽可能的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他的大同思想就是基于这个理论确立的。 朱标应该是憋了很多话,终于找到机会说了出来。 一开口就有点刹不住,给两人讲了很多实践经验。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很认真。 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要么去社会上去碰壁,让现实教。 要么就靠有经验的长辈去教。 但你以为碰几次壁就能学到了? 不,没有一定的天份,就算碰死了也什么都学不到。 长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办法。 ----------------- 南洋战报传来,南洋水师、淡马锡总督府和楚国,联合展开军事行动。 三个月的时间荡平了南洋,共剿灭七个国家,小势力不知凡几。 后续的军事打击依然在进行中,确保南洋再无能威胁明人的势力存在。 消息传出后,自然是天下欢腾。 就连保守派都松了口气,没想到南洋土人如此不堪一击,白瞎了他们之前那么担心。 民间就更不用提了。 时不时就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 华夏子孙这个词,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家的嘴边。 秦风·无衣传唱的更火了。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也跟着传出。 南洋大族打着同乡名义坑害大明百姓,而且这种情况从宋朝就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几百年来,被坑害的人已经无法计算。 朝野一片哗然。 原本大家还在为这些人的遭遇愤怒,为朝廷出兵复仇感到振奋。 大华夏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可现在告诉大家,南洋大族都罪大恶极,我们的眼泪白流了。 一种被戏弄的感觉随之生出。 什么大华夏,踏马的他们就是这么对待同胞的? 那这样的同胞不要也罢。 各种真的假的故事也开始流传,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出海没回来,听人说就是被同行人给害死的。 当这样的故事变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出海的危险性再次被大家提起。 大海本身就危险,还要小心土人,现在连身边的同胞都要小心。 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吧。 保守派就兴奋了,我们就说步子不能迈的太快,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于是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攻击出海政策。 橘生淮南的事情也被提起,那些人远离了大明,被土人的蛮夷思想感染,已经不是华夏人了。 人家打心里就没把自己当华夏人,咱们也别一厢情愿了。 进而开始反对大规模向外移民。 一时间大有舆论转向的意思。 与之相对应的,激进派就有点焦头烂额了。 大明开海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一展理想抱负,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出海得来的。 风向转变,对他们是不利的。 事关切身利益,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这股逆风来的太猛烈,他们有些摸不清门道。 主要是不理解朝廷为什么要将这个消息传出去。 莫非是高层意志发生转变了? 他们只能四处托关系打听情况,陈景恪家的门槛再次被踏破。 这次陈景恪倒是没有闭门谢客,而是接见了部分人,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们: “出海确实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造成了巨大隐患。” “这些隐患以前都被掩盖下来了,现在随着南洋惨案集中爆发了。”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朝廷不可能再如以前那般支持出海政策了。” 至于具体都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陈景恪全都没有说。 被问急了,就会用一句话来搪塞: “事关国家机密,我不能多说,你们自己反思。” 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不过总算是知道了缘由。 至少知道事情出在那里,该往哪个方向寻求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就是自查了。 好好看看这些年出海政策下,到底隐藏了那些隐患,又该如何解决。 于是激进派就暂时放下了别的事情,开始着手自查。 而保守派呢,为了打击激进派,自然也要去了解对方的不足。 一时间激进派和保守派竟然神奇的保持了步调一致。 随着两派联手,越来越多的隐患和漏洞被查出。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辩论。 在这种情况下,出海政策还有延续的必要吗? 第403章 操控舆论 换成以前,陈景恪是不敢主动挑起保守派和激进派矛盾的。 主要是舆论这一块不好控制。 但朱标的那一课让他豁然开朗,随便两派怎么争,都改变不了朝廷的决定。 让他们争一争,反而能让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下,被掩盖起来的问题逐一揭露出来。 激进派也有些哑火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陈景恪自然不会看着激进派被打压,于是在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上,就出现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激进派奉为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来和保守派做辩论。 这篇文章赞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认为开海政策确实造成了很多问题。 激进派为了利益选择了刻意隐瞒。 若没有保守派查漏补缺,国家早就出大问题了。 并且还把主要的问题一一罗列,并指出造成的危害。 还有些藏的很深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也被他指了出来。 看到这里,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学的开派宗师,出手不凡啊。 只是越往下看他们就越觉得不对劲儿。 夸完保守派之后,方孝孺话锋一转开始替激进派找补起来。 开海确实造成了问题,但也带来了好处啊。 然后又从国家财政、粮食、民生等方面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红豆
山有木兮【NP】
旺夫
弟弟宠物
村夜
虎王的花奴(H)
女奴的等价替换
将军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