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柏,文武双全的人。 陈景恪私下询问过,朱柏对军事很感兴趣,只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 估计是年龄还小,再加上排行比较靠后,眼下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培养他。 正好给了陈景恪机会,抽空就将《武经总要》上的内容讲给他听。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 除了诸多皇子,就是朱标的几个孩子。 朱允炆各方面其实都挺优秀的,完全看不出一点后世建文帝的品行。 只能说教育改变一个人。 但有吕氏的事情在,朱元璋和朱标不会冒任何风险的。 他这辈子注定不会得到重用,未来基本就是一个太平藩王。 陈景恪也始终和他保持距离,不敢走的太近。 朱允熥今年四岁,性格很内向,甚至可以说胆小。 想想就知道什么原因。 母亲因生他难产而死,父亲忙于政务顾不上他,继母吕氏也不会给他太多关爱。 爷爷奶奶眼睛里也只有兄长朱雄英,几乎不会给他太多关注。 从小到大对他最好的就是奶娘。 养成这样的性格,一点都不奇怪。 只能说,这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不过还好,这辈子他的人生注定和前世不同。 远的不说,在这边玩了没几天,性格就活泼开朗了许多,眼睛里也有了亮光。 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本性。 朱雄英的两个嫡亲妹妹,也是朱标最年长的两个女儿。 大的六岁,叫朱诗语。 小的五岁,叫朱诗韵。 两个小姑娘倒是还好,就是过于守礼了,看起来有些迂。 说起来还真不怪吕氏,就算她想为儿子争皇位,也不至于找两个小姑娘的麻烦。 甚至为了表示自己厚待前太子妃的子女,还会刻意对她们特别好。 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他制定的那一套公主和驸马制度,简直提不成。 就这么说吧,造了九世的孽,这辈子当明朝的驸马。 换成别的朝代,陈景恪或许会想着弄个驸马身份当护身符。 哪怕是宋朝的驸马,也只是不允许出仕而已,夫妻俩还是能过正常生活的。 唯独明朝的驸马,简直提不成,所以他压根就没这方面打算。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眨眼就进入了八月份。 陈景恪心中的弦也紧绷起来,因为前世马皇后就是这个月病逝的。 第46章 回家 前世马秀英在洪武十五年八月病逝,也就是朱雄英夭折的三个月后。 合理的推测就是,朱雄英夭折,她过于悲伤导致暗疾集中爆发,不治而亡。 前世某电视剧做过改编,朱雄英得天花,马秀英亲自照顾也被传染,祖孙两一起去世。 虽然改的有点离谱,但祖孙感情是获得大家认可的。 现在朱雄英被救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没有发生。 再加上有陈景恪提前为她做调理,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照理来说,应该不会出问题。 可就怕万一,陈景恪也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从进入八月开始,他就变得紧张起来,每次为马秀英检查的时间都延长了一倍。 还特意叮嘱她,但凡有一点不舒服,就立即告诉他。 他如此紧张,也引起了朱元璋、朱标等人的不安。 朱元璋找到陈景恪问道:“给咱说实话,皇后的身体怎么样了?” 陈景恪早就想好了借口,面色沉重的道:“娘娘体内的气乱了,我怀疑是暗疾集中爆发的前兆。” 朱元璋大惊:“怎么会这样,前几天还不是好好的吗?” 陈景恪摇头:“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年龄到了吧。” 本来他以为朱元璋会骂人,或者逼迫他一定要治好马秀英,哪知并没有。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似乎想到了什么。 不过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问道:“咱相信你的医术,一定能治好皇后的。” “谢陛下信任,臣必竭尽所能治疗娘娘。” “有什么需要咱做的?” “陛下多陪陪娘娘,别惹她生气。老人都喜欢儿孙满堂,让太孙多去看看她……” “好,咱知道了。” 目送朱元璋离开,陈景恪很是疑惑,老朱这是想到什么了? 不过无所谓了,搪塞过去就行。 接下来保住马秀英安稳度过八月份,就可以放心了。 朱元璋背着手往坤宁宫缓缓走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怒意。 毒妇,死了都不让人安生,咱真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 若皇后有个三长两短,咱就将你九族的坟刨了,挫骨扬灰。 是的,他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吕氏身上。 最近发生的事情,能影响到马秀英心情的,就只有太子妃吕氏薨逝了。 她虽然没有参与,却也知道吕氏是怎么死的,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然后就被诱发了暗疾。 只能说这个事情太过于巧合,吕氏纯躺枪。 到了马秀英的寝宫,他变脸一般换上了微笑。 “妹子,咱来看你了。” 八月份就这样过去,历史的修正力没有出现,马秀英的身体并未出问题。 陈景恪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然后他就将消息告诉了朱元璋等人,皇后的‘气’被理顺了,危机度过。 众人也放松下来,朱元璋和朱标分别赏赐了一些财物给他。 陈景恪趁机请假,回家探望父母。 朱元璋自然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还给了他三天假期。 并且还决定每月给他两天休沐时间,回家孝敬父母。 陈景恪谢恩之后连忙收拾了一下就出宫了。 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唏嘘不已。 这三个月过的很充实,但也很拘谨,犹如套上了枷锁。 处处小心谨慎,睡觉都要睁一只眼。 在宫里的时候还没觉得,出宫之后这种感觉就非常强烈。 不过换来的东西也非常多就是了。 只能说有得有失吧。 不过随即他就在心里暗暗嘲笑自己,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东西,自己还在这矫情什么呢。 要是真的不想过这种日子,有很多机会可以抽身出来。 在朱元璋面前证明自己,在朱雄英身上花费那么多心血,不就是为了实现心中那点野望吗。 他不会虚伪的说自己大公无私,一切为了华夏文明。 虽然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很喜欢这种站在高处的感觉。 两者并不冲突。 收起小心思,他找准方向往家里走去。 靠近家门口,遇到好几个相熟的邻居,都热情的有点市侩的和他打招呼。 其实也正常,古代官民之间的身份差距比现代更大。 陈景恪又是太孙伴读,住在皇宫里,每天都能见到皇帝。 在百姓眼中,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人物了,自然要巴结。 陈景恪很和气的和每个人打着招呼。 一路来到自家药铺的门口,正好里面没人,陈远和冯氏两口子围在一起不知道再说什么。 他放慢脚步,想突然跳进去给两人一个惊喜。 只是刚到门口,就听冯氏抱怨道:“又收这么多宝钞,赶紧花出去。这东西一天比一天不值钱,不能砸手里了。” 陈远一如既往的心大,“降价也不会那么快,你就安心吧。” 冯氏顿时就急了:“降一文也是降,我们赚点钱容易吗。” 宝钞? 陈景恪脑海里顿时回忆起前世的大明宝钞,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情况,但大体还是了解一些的。 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祸国殃民。 没想到这种情况在洪武朝就出现了。 这样想着,他走到店内:“爹,娘,我回来了。” 两口子顺着声音望去,都露出惊喜之色。 冯氏更是丢下手里的钱,跑到他身边:“小恪,真的是你。” 陈远也非常高兴,不过性格使然,还是努力装作不在意的样子: “回来了,在宫里没惹事吧?” 陈景恪点点头:“我没事,你们最近也好吧。” 确定是儿子,冯氏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好好好,娘哪都好,来给娘看看瘦没有。” 陈远的表达方式更简单,直接将店门给关了: “走,咱们回家说去。” 冯氏自然没意见,迫不及待的拉着儿子往家走,一路上关心的话说个没完。 从小到大孩子基本就没离开过她的视线,这次一走就是三个月,叫她如何能不思念。 陈景恪自然知道如何安慰她,就说以后每个月他都可以回来至少两天。 冯氏果然开心了许多。 虽然还是要分开,可至少有了期盼。 第47章 货币 回到家后,陈景恪拿出了从宫里带出来的礼物。 基本都是朱元璋、马秀英和朱标赏赐的。 御赐之物自然不能随意转增,不过这是他父母,携带使用没有什么问题。 陈远的是一个玉佩,冯氏的是一对手镯,玉质相当的好。 当然,就算不好他们也不会在意。 御赐之物,意义大于本身价值。 之后冯氏拉着他说了很多话,多是生活琐碎事情。 陈景恪并没有觉得啰嗦。 前世叛逆期,他确实很烦母亲唠叨。后来年龄渐渐长大,想法就变了。 母亲的唠叨就是爱,且听一句少一句。 这一世他自然不会再有叛逆期,冯氏的话每一句都听的进去。 陈远也问了许多问题,不过他关注的都是军国大事,宫里大人物的八卦什么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是说一切都好。要问具体的,就是秘密不能说。 陈远虽然很失望,可也很懂分寸的没有继续追问。 趁冯氏去做饭的时间,陈景恪问了宝钞的事情: “爹,给我说说宝钞是怎么回事儿呗。” 陈远知道,他听到刚才的谈话了,就不在意的道:“嗨,没事儿,十天半个月是降不了价的。” 陈景恪追问道:“宝钞降价很厉害吗?” 陈远点头道:“每个月都要降个十文八文的,年初一贯宝钞能兑换七百文铜钱,现在只能兑换六百文了。” “百姓手里有宝钞,都是赶紧花出去,生怕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降价了。”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且家境殷实,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陈景恪却知道,这个问题太大了。 不过他并没有给陈远解释那么多,只是问了一些宝钞的情况。 陈远知道的也不多,说来说去就三句话: 宝钞每个月都会降价,百姓不愿意使用,商家也不乐意收。 这让陈景恪心情很沉重。 第二天,陈景恪正想着要不要出门去转转的时候,杜同礼登门拜访。 并送上了一份不轻的礼物。 陈景恪客气了几句就收下了,然后两人就谈了起来。 “最近杜大哥在忙什么?赵瑁案吗?” 杜同礼摇摇头,苦笑道:“不瞒老弟,我并非指挥使的心腹,这种肥差哪轮得到我。” “现在我还是带着手下的兄弟们,干打探消息的活儿。” 刺探消息,永远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 抄家才是肥差,尤其是赵瑁案这种大案,经办官吏都能吃的脑满肠肥。 杜同礼自然是眼红。 陈景恪却不这么认为,有时候吃的少反而是好事。 他虽然不知道毛骧是什么下场,却听过一个八卦,明朝锦衣卫指挥使,貌似就只有一任得了善终。 就是嘉靖朝的陆炳。 毛骧的所作所为,他在宫里都听说过,只能说利令智昏,权欲让人迷失自我。 以老朱的性格,早晚会清算他。和他走的近,很可能会被牵连。 不过这些猜测涉及的东西太多,他自然不能和杜同礼说。 只是意味深长的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置身事外或许并非坏事。” 杜同礼眼睛一亮,追问道:“陈老弟,你可是听到什么消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我就是个小小的太孙伴读,哪能听到什么消息。” 杜同礼一副我了解的模样:“我懂我懂,嘿嘿。大恩不言谢,今天这份情老哥记下了。” 陈景恪只是笑了笑,转而说道:“老哥,你对宝钞了解的多吗?” 杜同礼疑惑的道:“宝钞?不是很了解,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吗?” 陈景恪随意的道:“只是对这东西比较感兴趣,一张纸竟然能当钱花,很难不让人好奇。” “劳烦老哥帮我查一下如何?” 杜同礼不疑有他,拍胸脯道:“此事简单……只是不知道老弟想让我调查哪方面的情况?” “全部。”陈景恪特意指出了几个重点。 大明的货币政策,宝钞的发行情况,使用情况,价值变化等等。 “我后天就要回宫,劳烦老哥在这天给我送来。” 杜同礼将要点一一记下,道:“好,交到我身上。” 两人又聊了几句,杜同礼就起身告辞。 陈景恪拦住他,给了他一个巴掌大的青瓷细口花瓶。 并非是什么特殊玩意儿,宫里到处都是,他专门问马秀英讨要了几个,而且说明了是用来送人的。 马秀英也没在意,就给了他一堆。 但对宫外的人来说,这东西就稀罕了。 好不好看,价值多少不去说,关键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就好比前世有人从国宴上拿了几个打火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稀罕物。 果不其然,杜同礼那叫一个喜欢,假装推辞了一下就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 送走杜同礼,陈景恪也没了出门的兴致。 来到书房,回忆了一遍各朝代的经济情况。 又将自己所知不多的,关于金融货币的知识给写了下来。 然后用现代金融货币知识,对各朝代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 他已经准备好,回宫好好给朱元璋和朱标上一上金融课。 古代重文轻理,算学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账房更是技术门槛非常高的工作。 至于金融知识,古人是没这个概念的。他们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还非常的朴素。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不懂,几千年的历史,总会出现一些妖孽的。 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发行的直百钱,这就是最早的信用货币。 有效的缓解了蜀汉的货币压力,激活了经济。 只是可惜,直百钱在古代被视为恶政,是压榨百姓的手段。 甚至二十一世纪都有人持这种观点。 只是他们没搞清楚,什么叫滥发货币,什么叫有计划的发行信用货币。 直百钱可以在蜀汉各个国有仓库里,购买等价的物品。 这种有保证金的货币,怎么都和压榨扯不上边吧? 到了唐朝,因为铜荒,搞出了通宝。 开元通宝是历史上第一种半信用货币。 为什么说是半信用呢,因为它依然是金属货币。 但含铜量只有购买力的三分之一。 之后,通宝的概念就被各朝代所接受。 宋朝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交子。 只是并没有大面积普及开来。 而且宋朝人还是比较保守的,交子只是辅助货币,国家准备了大量货物作为担保。 明朝时期,宝钞就变成了法定货币,朝廷也根本就没有准备保证金。 官吏工资、缴纳赋税等等,都要用宝钞。 结果就是,宝钞迅速贬值。 百姓平日里有宝钞也不敢存起来,必须要抓紧用掉,否则就会贬值。 可是等到缴纳赋税的时候,朝廷规定必须使用一定额度的宝钞。 怎么办? 只能高价问别人买。 于是就有人开始囤积宝钞,平时低价收购,等到缴纳赋税时高价卖给百姓。 老百姓里外里被坑两次。 可以说,明朝的经济政策,是历代以来最拉胯的。 最终也因此而亡。 之前没想到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发现了,陈景恪就不会袖手旁观。 定个小目标,给老朱科普一下什么叫金融,什么叫货币吧。 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 立国之初的那几任君主,是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后来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则只能沿用他们的制度。 即便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也没有办法。 变法太难了。 明朝前几任君主,从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方面确实存在着短板。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问题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过的,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朱元璋无视土地兼并的现实,强行规定赋税额度不得低于往年。 比如宝钞制度,再比如低到几乎不存在的商业税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为征北大将军,他的功绩能排在史书前列。 作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宝钞貌似就是在他手里泛滥的,为了北伐大量印发。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定购买力的宝钞,彻底沦为废纸。 下西洋确实为他赚到了海量钱财。 修建顺天府,修长城,征草原等等,都离不开下西洋赚到的钱。 然后呢,他竟然异想天开的,用香料给群臣发工资。 关键是,他还无视香料降价的事实,官方规定了香料的价格。 官员领到香料,拿到市场上只能折价出售。 贬值的宝钞加上香料,当时的官吏俸禄还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说,下西洋朝廷受益,全体官吏吃了大亏。 等朱棣驾崩,户部尚书夏元吉上书请求停止下西洋,让此事成为绝响。 后世人都在喷夏元吉,说他阻断了中华向外的脚步。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不,必然是群情激愤,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夏元吉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换成你,会支持下西洋吗? 大明的俸禄本就很低,你还用香料坑我们,我们不要养家糊口的吗? 只能说,根子坏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炽是个有为之君,然而寿命太短,十个月就驾崩了,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好圣孙朱瞻基,有功有过不提也罢。 总之,到了这会儿,大明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各项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后续的君主,有能力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没能力的干脆摆烂。 大明的核心问题,自然是文官集团力量太强。 但之所以会出现文官独大的局面,也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然后被读书人钻了空子。 陈景恪越想就越觉得头皮发麻。 之前他以为,大明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淮西和江浙派系强势,南北贫富差距,军户制度,官员俸禄问题,藩王问题。 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差不多了。 等朱元璋没了,朱标继位就开始着手改革,最迟在朱雄英当政期间,要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 然后就是开启大航海,让华夏文明走出去。 以华夏文明的底蕴,只要肯正视外面的世界,对其他文明绝逼是降维打击。 然而现在他才知道,自己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这丫的整套制度都有问题,若不加以解决,早晚重蹈覆辙。 而且有些制度只能老朱来改变,后来的君主想变,难度就要提升许多倍。 本来他还想先蛰伏个十年八年,等老朱没了再发力。 现在看来计划要提前了。 必须要给老朱上课了。 一个国家的制度千头万绪,很难一次性讲清楚。 那就先从宝钞,也就是货币来说。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大部分都在围绕钱粮二字运转。 从货币延展开来,最后能将整个制度都包含进来。 老朱听不听先不说,至少要给他普及这个概念。 对了,一定要让朱标在场。 他算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多想法上比老朱更全面。 要是两父子都不听,那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接下来两天,他也基本没有出门,一直在家里思考这课该怎么讲。 有空了就陪着冯氏和陈远,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第三天,杜同礼早早的就将宝钞资料送了过来。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更是无语到了极点。 老朱这是对货币和金融一丁点都不了解啊。 他禁止金银交易,禁止以物易物,想购买物品只能用铜钱和宝钞。 只能说,但凡他懂一丢丢经济知识,都不可能制定出这样的制度。 钱荒每个朝代都有。 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规定铜钱为主币,布帛可以作为辅币,粮食也可以拿来作为一般等价物。 所以之前朝代虽然也有钱荒,却都没有闹出大问题。 独独明朝,直接将辅币去除了,以物易物竟然是违法的。 当然了,他制定这个制度,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然而更大的问题来了。 他光发行纸币,却没有准备任何保证金。 关键是,他只发行不回收。 什么意思呢,就是朝廷可以用宝钞收购你的东西,你还不能拒绝。 你却没有办法用宝钞,从朝廷手里购买任何东西。 看到这里,陈景恪笑了。 没想到老朱竟然还有如此天真的一面。 也就他是开国之君,对国家的掌控能力特别强。 但凡换个皇帝,早就崩盘了。 看来刚才还是冤枉朱老四了
相关推荐:
篮坛大亨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淫魔神(陨落神)
开局成了二姐夫
山有木兮【NP】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顾氏女前传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将军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