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旁边有辽东军团和北海舰队震慑,根本就翻不了天。 朱梓被大明这边拿捏的死死的,心里是有股子怒火的。 又不敢冲着父兄发,于是就拿三韩保守派撒气,将残余的保守派清理了个七七八八。 可以说,后续大明治理三韩之地,几乎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此时再次提起和平演变三韩之地的操作,众人也不禁再次为陈景恪的谋划感到赞叹。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景恪真乃天下第一阴险之人也。” 陈景恪气道:“不会说话你可以少说几句,没人当你是哑巴。” “哈哈……”众人一阵大笑。 马娘娘笑着说道:“三韩之地收回,高原那边平定下来,专项行动再结束。” “大明就真的可以进入休养生息阶段了。” 朱标附和道:“是啊,不算元末动乱,只说大明立国也有三十多年,天下没有真正长时间安定过了。” 不提那些大型战役,就说中间那几次休养生息,其实局部始终有战争。 再加上激烈的变革,天下真的很久没有安宁过了。 这一点从人口增幅上就能看得出来。 目前大明的汉人口,也只比洪武十几年的时候,多出来不到四百万。 这其中还要算上清查出来的黑户,净新增人口并不多。 人口增幅慢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死的人多,二是生育率不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无法长时间休养生息引起的。 之前是属于没有办法,有些事情必须得做。 现在该做的事情都做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让天下恢复安定了。 这次不是那种临时的安定,而是一段长达数十年的稳定期。 朱雄英还没表态,朱元璋先提出了质疑: “北元尚未彻底征服,极西列国那边的事情还远未结束,怎么就能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呢。” 陈景恪解释道:“北元已经名存实亡,留他们在北海生存,不过是当成大明军队的陪练罢了。” “等我们彻底稳定漠北,随时可以出兵消灭他们。” “至于极西那边,目前的布置已经足够了。” “更何况我们也不能为了给别人捣乱,不顾自家存在的问题。” “苏伊士运河那边,过几年朝廷派遣一支偏师轻易就可拿下,已经不值得投入太多兵力。” “剩下的就是长期对峙,大家为了利益打打和和而已。”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秦王负责,无需投入过多精力。” “而且我们也不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如何能统治者偌大的领土。” “西南、东南依然有很多部族,和朝廷若即若离,随时都有反叛的危险。” “这些都需要军队震慑。”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让大多数人都能安心生养。” “局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对策。” “还有就是军队,因为新式火器的制作技术日渐成熟,也需要进行整训换装。” “趁此机会,我们要对军队进行裁撤精简。” 老朱眉头紧皱,说来说去还是要裁军,他是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的。 这么大的地盘,没有庞大的军队,怎么可能看得过来。 不过他也没有着急出声阻止,而是耐心的倾听,看陈景恪到底有什么打算。 其他人就更是如此了。 接下来大明要休养生息,这一点是没问题的。 可具体该如何做? 总不能学习前朝,单纯鼓励农耕和生育吧? 大明既然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必然要有不同于前朝的路要走。 而这条路该怎么走,只能参照陈景恪的意见来。 陈景恪说道:“大明目前拥有三百一十万大军。” “虽然相对于总人口和广阔领土来说,这点军队并不算多。” “可如此多的青壮年被困在军队里,会极大的制约社会生产。” “所以有必要将一部分劳动力释放出来,让他们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中去。”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朝廷需要这些优秀的军人,去往基层帮朝廷实现对乡村的掌控。” 虽然朝廷重新设置了乡官,又通过调整人口布局,打击了地方宗族势力。 可并不意味着就能有效掌控地方了。 原因很简单,找不到那么多人才去填充地方行政。 就拿教化地方为例,喊了这么多年,其实始终没能真正走入农村。 在基层普通百姓心里,大明与之前的朝代区别不大。 最多就是政策更加宽松一点,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真要让他们说清楚两者的区别,他们就一无所知了。 有句话说的好,权利讨厌空白。 将原本的宗族势力打掉,却又没有办法用新的结构来填补空白,就会给恶势力滋生空间。 最近几年社会风气下滑,和这个原因脱不开关系。 可是朝廷哪来那么多人才来填补这个空白呢? 陈景恪就想到了军队。 “大明的军人来自广大乡村,他们在军队接受了最基本的教育。” “在思想上比一般的读书人都开明。” “且经过持续不断的教育,他们对大明对皇家是最忠诚的。” “对华夏这个概念,认识也是最清晰的。” “这些士兵退役回到本乡本土,立即就能转变为地方基层官吏,填补结构空白。” “而且他们还能告诉自己的乡亲,什么叫华夏,大明与之前朝代有何不同。” “另一方面,这些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社会上的人更强一些。” “他们对朝廷的新政会更加的支持。” “如果他们去创业,也容易获得成功。” “一群接受过新思想,还是退役军人,他们定然比普通商人更懂得如何回馈社会。” 事实上,这个政策朝廷一直在实施。 之前的预备役计划,其实就是这个目的。 所以他一说,老朱、朱标等人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只不过当时大明还未完成一统,正需要军队效力的时候,不可能大规模的裁减军队。 少量退役军人,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远不足以帮助朝廷填补乡村结构性空白。 现在陈景恪的计划是,大规模裁减军队。 “我以为,可以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两百万军人的退役工作。” 话说到这里,老朱终于忍不住了,说道: “不行,只剩百万军队,如何统治偌大的疆域,不行不行不行。” 陈景恪笑道:“您先别急,等我把话说完。” “我只说计划性退役,又没说不招募新兵入伍。” “我们把军队里那些年龄大的、没有晋升空间的、希望回归正常生活的……” “此类士兵计划性退役,将现有军队规模压缩到百万人左右。” “这些人全部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我暂且称之为常备军。” “但常备军也不是无期限服役,朝廷要与他们重新商定入伍期限,比如五年或者十年。” “到期之后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以及个人意愿,来决定是否让他们继续服役。” “而且朝廷有了先进装备,也会优先装备给常备军,以保持他们的战斗力。” “他们主要是去执行一线作战任务,比如去海外驻扎,比如去战况激烈的地方进行平叛。” “朝廷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为朝廷征战。” “缩编后腾出的位置,再从民间征募年轻的新兵填充。” “这些新兵都属于二线部队,我姑且称之为义务兵。” “他们的服役期限较短,一般三到五年,执行的也是比较轻松的任务。” “比如驻扎镇守地方,比如抗险救灾等等。” “当然,他们的待遇会比常备军差一个等级,武器装备也会比常备军差许多。” “比如最先进的重炮之类的武器,一般不会装备给他们。” “不用担心他们的战斗力,新式火器的威力你们都见过了。” “即便他们手持的是常规武器,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反抗的了的。” “义务兵中的精英,可以遴选进入常备军。” “这比直接从民间征募,更容易筛选出合格的士兵。” “未能进入常备军的义务兵,服役期限到了之后,就可以退役回到家乡。” “他们刚好二十岁左右,正好创业娶妻生子。” “以后的许多年,大明军队都可以沿用这个军制,直到不适用的那一天。” 朱标颔首说道:“此法甚好,大明疆域虽然辽阔,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需要精锐镇守。” “事实上真正需要精锐的地方,只有局部地区。” “大部分地方,只要驻扎少量普通军队,即可应付所有情况。” 马娘娘也说道:“是啊,精锐去执行重要的任务,拿更高的俸禄。” “一般的军队执行普通任务,俸禄相对较低。” “一切依照规矩来,驻扎海外的将士,心中也不会有怨言。” 老朱终于放下心来,道:“你早说吗,害咱白白的担心。” 陈景恪:“……” 算了,我尊老爱幼,不和你一般见识。 对接下来具体该如何休养生息,陈景恪早就和朱雄英商议过,两人也已经达成共识。 这次不过是和老朱、马娘娘他们说一声,免得他们担心。 这个计划涵盖了军事、民生、教育、律法、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他之所以先说军事,是因为这一点最重要。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只要军事方面不出问题,其他地方再怎么折腾,只要不瞎搞,基本不会出现不可收拾的情况。 军事计划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陈景恪又讲了其他几块内容。 民生方面,他提出了新乡村计划。 就是让百姓吃饱穿好,然后逐步将基建搞好。 这只是大框架,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很复杂了。 比如将周王朱橚的团队扩编,除了原有的研究项目之外,另外分出三条支线。 一条支线研究瓜果蔬菜,确保百姓的餐桌上有足够的蔬菜吃。 二条支线是研究优质粮食,高产、耐旱、耐涝、抗虫、抗病等等。 三条支线是研究肉蛋奶,要研究出产蛋多的鸡鸭鹅,产肉多的家禽家畜等等。 至于化肥之类的,则归类于工业化发展的计划。 而工业化方面,也有了二十年发展框架。 陈景恪用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将全盘计划给他们讲解清楚。 当然,只是大体的框架。 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听的是满脑子浆糊。 很多发展方向他们能理解。 比如将理科基础纳入学政体系范围内,所有人从蒙学开始就要学习算学。 这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理科人才。 但有些发展方向,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比如,研究牧草。 草这东西还需要研究吗? 哪怕陈景恪给他们解释了,马吃了苜蓿更容易长膘,战马还要吃豆子补充体力等等。 可他们还是有些无法理解这东西。 是,你可以研究出营养价值更高的草。 可有意义吗? 吃两捆草长一斤肉,和吃一捆草长一斤肉,没有本质区别吗。 野外长的全都是,割一点回家随便喂啊。 用得着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吗? 如果说牧草,他们虽然觉得没意义,却也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儿的话。 那研究家禽家畜就彻底迷糊了。 家鸡不都是五六个月才长成吗?怎么研究一下两三个月就能长成了? 还有那个什么肉料比,家猪吃一斤饲料长三两肉,要研究出吃一斤料长八两肉的。 这东西也能研究? 不过即便是不理解,他们依然选择了支持。 而且正因为不了解,他们才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第604章 终章 三韩之地集体请愿回归大明,消息一经传出可谓举世震惊。 有些人脑子里习惯性的浮现出阴谋论,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求回归了? 莫不是朝廷用什么方法逼迫? 不过随后三韩故人的反应,打消了这种想法。 大明从三韩迁徙了百万民众,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 其中很多大儒,在迁徙后很快就找准定位,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尤其是围绕方孝孺和方学的那一群人,可以说是方学的中坚力量,在大明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人听说三韩回归,表现的非常兴奋,纷纷唱起了赞歌。 我们和中原王朝本就是一家,早就应该回归了。 现在三韩国王和子民选择回归,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他们不是干巴巴的硬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将大明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全部数了一遍,并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离传说中的圣王之治不远矣。 连三韩人自己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阴谋论虽然还有,但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了,三韩就是仰慕华夏主动回归的。 然后对大明、对皇帝的鼓吹就出现了。 这是三皇德被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现啊。 对于三韩回归,还有个群体非常高兴。 那就是天下士子。 这一下要多出多少官位空缺啊,他们出仕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三韩之地是很远,可环境并不差。 关键它现在直属于中央朝廷管辖,去那里任职就是大明序列的官吏。 干上几年是可以迁官进入内陆任职的,简直就是最佳的跳板。 只是……士子们马上就想起,自从建章年间因为孔家和理学之事,朝廷暂停了科举。 至今已经九年。 九年,你知道这九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每每提起此事,士子们就痛心疾首,对孔家的怒气就会多一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对于朝廷灭孔一事。 读书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和朝廷唱反调,但内心意见是很大的。 随着科举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数读了半辈子书的士子,仕途之路就此被断绝。 大家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孔家的怨念越来越重。 很多人已经在内心,将孔家和孔子进行了切割。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孔家什么也不是。 留着他们只会败坏孔子的声誉,太上皇灭孔做的好啊。 况且,太上皇也只是灭了曲阜一脉,取消了他们的尊号而已,又不是真的将孔子后人全部都诛杀。 没什么值得惋惜的。 读书人也不再避讳谈论孔家的恶行,甚至很多人公开场合批判孔家败坏孔子声誉。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打破孔家店,解救孔夫子’,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孔子和孔家正式切割。 舆论的转变,让流落在外的孔氏子弟愈加的低调。 孟家(孟子后裔)等先贤后裔,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再动不动就把祖宗名头抬出来吓人。 对此,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亲自出面废除了所有对先贤后裔的册封。 然后朱标出面对先贤后裔进行了训诫,让他们莫要堕了先祖声誉。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朱没有任何表示,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 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咱才懒得管,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 朱标则不然,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 陈景恪说道:“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出仕一条途径。” “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 法家称之为‘利出一孔’,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 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 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 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分化底层,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 “但这么做有个缺点,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 “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 “反过来说,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 “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已经不再适用,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做到‘利出百孔’。” “限制科举年龄,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 “到了年龄还考不中的人,就必须选择别的道路。” “这些人都读过书起过智,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为那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朱标陷入沉思,陈景恪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从未考虑过的。 关键是,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有才华的人都来挤科举这座独木桥,肯定会导致无数的人才被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引导有才能的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 他眉头紧皱,说道:“强行限制年龄必然会遭到朝野的反对。” “引导的办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激烈的手段。”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士农工商,士为第一,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这种思想也是华夏思想的一部分。” “除非我们从根本上对华夏思想做出改变,否则出仕拥有都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不要低估那些读书人对出仕的渴望。” “他们可以抛家弃业、抛妻弃子,用一生来追求出仕的机会。” “这既是对家人的不仁,也不符合先贤思想。” “朝廷设置科举年龄,反而是合乎礼仪的表现。”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等他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些人空耗大半生,五六十岁才中举。” “这些人皓首穷经,多不通俗务,想要理政治民需要数年时间学习。” “可他们已经垂垂老矣,哪还有什么时间?” “这些人中举,除了挤占一个名额,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反过来说,四十岁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有二三十年人生。” “
相关推荐:
淫魔神(陨落神)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桃源俏美妇
山有木兮【NP】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红豆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白日烟波
神秘复苏:鬼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