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的道:“有,我就是再聪明,也不可能短短几天就弄出一整套制度体系出来。” “这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以前我为大明设计,后来又抛弃的。” “还有一些,是我构思终极理想世界(大同世界)的时候,思维发散想到的。” 马娘娘笑道:“让我猜对了,这套制度处处蕴含着大同思想,一眼就能看出源头在哪。” “你放弃它是正确的,不是它不好,而是太美好了,只能存在于理想中。” 说到这里,她又补充了一句:“或许未来有一天能实现,但现在不行。” 闻言,老朱等人都心中一动,露出若有所思之意。 陈景恪心中叹道,马娘娘真的太聪明了啊。 这么明显的暗示,他岂能听出不出来。 她应当是从中看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但并未当面说穿。 只是提醒自己,不要破坏当前的大好局面。 “荀子有言:有治人,无治法。” “韩非子曰: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娘娘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的。” 马娘娘微微点头,赞许的道:“我相信你。” 此言一出,老朱等人也相继笑了起来。 有想法是很正常的,谁还没幻想过当皇帝是咋的? 只要脚踏实地去做事就足够了。 在他们看来,陈景恪就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这从他一直以来的行为,就可以看得出来。 更何况,他一直处在皇家视线范围内,哪天真昏了头,皇家也有时间制止。 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 接着众人继续讨论起这套制度,甚至开始琢磨,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 毕竟,就目前来说,大明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接下来该如何改,大家都没有清晰的目标。 现在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对象,有必要好好的琢磨一下。 眼见他们开始主动借鉴,陈景恪心中很是开心。 如果当初他直接提出,要在华夏搞这一套制度。 即便他再怎么强调,是未来搞,不是现在搞。 老朱他们依然会担心,甚至不排除让他人间消失的可能。 借鉴?借个锤锤。 但现在他换个方式将这一套拿出来,老朱他们无碍的接受了,并主动思考借鉴。 如此一来,目的达到了,他本人也是安全的。 完美。 他并没有参与这个话题,只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偶尔点上那么一两句。 几人也确实收获很大。 比如对三权分立,他们就认为这个想法很聪明,大明也有必要这么搞。 当然,大明以前就有类似的分界。 刑部立法、大理寺执法、御史台/都察院管监察,三者互不统属。 但刑部是内阁下辖机构,也就是说立法权给了行政机关。 长此以往,掌握了行政和立法权的内阁,早晚有一天会独大。 所以大明有必要把立法权拆分出来。 如此一来,立法、执法、行政、监察,四大体系相互独立。 皇权高高在上总览一切,这才稳妥。 几人也都觉得,这个提议很不错。 最终他们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景恪,你别光看着,说说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笑道:“总体上没有什么问题,但细节上可以再完善一下。” 老朱催促道:“别讲大道理了,先说怎么完善。” 陈景恪有些尴尬,上课上多了,难免有好为人师的毛病,看来以后得改。 “立法权、行政、执法、监察,四大权力互相独立,是没问题的。” “不过我觉得,大理寺的权力有些大了,执法权可以再拆分一下。” 朱标一拍脑门,说道:“怎么把这一点给忘了。” “执法权直接决人生死,事关重大,全部交给大理寺确实有些不妥。” “以前还有刑部制约,现在刑部拆分出来,就没人能管的了他了。” “确实有必要重新设立一个部门,对其进行监管。” 老朱等人也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一点。 变革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职能的调整,都会连带周围一圈机构跟着调整。” 陈景恪却摇头说道:“以前刑部对大理寺的约束,显得非常无力,有必要强化其职能。” 大理寺承办的重大案件,要提交刑部复核。 这个制约,只能说聊胜于无。 重大案件一年才多少个?中小型案件才是最常见的。 可以说,大理寺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我的想法是,将立法权从刑部拆分出来,交给另外一个机构。” “刑部从内阁独立出来,与大理寺并齐,直接归皇帝管辖。” “在保留监督权的情况下,再将大理寺对案件的定性权拆分给它。” 所谓定性权,就是确定案件性质是否恶劣的权力。 目前大理寺既负责审判,又负责为案件定性。 他们认为性质不恶劣,就直接调解或者干脆审都不审就完事儿了。 他们认为性质恶劣,那就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审个没完没了。 这个权力可就太大了。 陈景恪早就想对这一点动手,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这次正好一并解决了。 “也就是说,以后发生了什么违法犯罪的案子,先由地方衙门调查取证,然后将证据提交给刑部。” “刑部复核之后给案件定性,一般案件由地方调解、薄惩,恶性案件则提交大理寺审判量刑。 “大理寺的判决结果,再由刑部进行复核。” “确定没有什么问题,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大理寺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审判量刑机构,也基本失去了自主权。 必须依靠其他机构,才能行使权力。 老朱大喜道:“好好好,拆的好,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大理寺职权过重的问题。” 朱标也颔首道:“多了一道关卡,那些人上下其手的代价就会变高,能减少一部分冤假错案的发生。” 其他人也都纷纷表示赞同。 从老朱和朱标的话,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和重视的东西。 老朱首先想到的就是分权,削弱下属机构的权力,确保皇权稳固。 朱标先想到的,则是减少冤假错案。 只能说,老朱不愧于洪武年号,朱标也无愧于他仁厚之名。 陈景恪接着说道:“捕房是最基层机构,看似权力不大,但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说,在百姓眼里捕房才是真正的天。” “必须要对他们的权力加以限制。” “我以为,可以将捕房的职能,和刑部做个对接。” “比如,把捕房缉拿嫌疑犯的权力,拆分给刑部。” “以后捕房想拿人,必须要有刑部的下派机构签发的批捕令。”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想法虽好,可要是每次拿人都要刑部批准,捕房就没法办案了。” 陈景恪笑道:“所以要区分拿人和传唤的区别。” “拿人是将人逮捕并进行关押,传唤是将人叫到捕房配合调查。” “传唤要规定严格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天。” “捕房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嫌疑人进行传唤。” “把人传唤过来后,一天时间内能查到证据,就去刑部申请逮捕令。” “如果查不到任何证据,那就把人放了。” “为了防止他们恶意行使传唤权,还要严格规定不得连续传唤。” “以免他们,随意将无辜百姓长期羁押,勒索钱财。” “拿人的羁押期限,最好也做一个限制。” “防止有人变着花样的,无限期羁押嫌疑人。” 老朱不禁连连点头,对这一点他可是太清楚了。 不管有没有罪,也不管和案子有没有关系,只要被抓进去家属都得掏钱来赎人。 不掏钱,就在大牢里蹲到死。 靠着这一招,基层衙役可是赚的盆满钵满。 对这一点做出严格规定,不敢说就能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但肯定会大大改善百姓的处境。 “好,景恪这个建议提的好,咱支持。” “那些衙役面对百姓的时候,才是真的恶如虎,必须要好好治治他们。” 马娘娘也说道:“如此就相当于给捕房脖子上套了个缰绳,让他们不能再如之前那般随意作恶。” “而且这么一改,大理寺、刑部、捕房,三个关键机构共分了执法权。” “三个机构相互牵制,也能防止任何一家坐大,不错不错。”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不过他也指出了一个问题: “捕房归地方衙门管理,这般改相当于削弱了衙门的权力,需防他们从中作梗。” 老朱霸道的说道:“从中作梗?哼,不怕死就试试。” 朱标有些无奈,很多问题靠杀人是解决不了的,比如眼下这件事情。 但谁让人家是爹呢,他也不好反驳。 马娘娘却不惯着,没好气的道:“就知道杀杀杀,要是杀人能解决问题,还用得着景恪这么操心?” 老朱顿时不敢说话了,只是嘴里嘟囔道:“咱就是随口说说,又不是真的要杀……” 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具体如何拆分重组,又如何协调各部门的利益。 到时候把各部门的大佬叫到一起开个会就行了。 只要中枢各大佬都点头,下面的人是不敢乱来的。 之后几人又详细的聊了一下执法权拆分问题,将大致的框架给确定了下来。 老朱高兴的道:“它山之石果然可以攻玉,咱们这不就攻出来一块宝玉吗。” 朱标颔首道:“是啊,终于将执法权的大框架给确定下来了。” “如此一来,行政、执法、监察三大权力的基本盘就确定了。” “大明的政治制度,也终于要确定下来了。” 说到这里,他心中也颇为遗憾。 他给自己取的年号为建章,其目的不言而喻。 正常来说,这些事情都是他任期该做的。 只可惜,一场大病让他提前退位,也导致这些变革晚了好几年才出现。 不过还好,这些变革他都参与了,也亲眼见证了大明的制度走向健全。 不枉此生。 他心思隐藏的很好,没有表露出来,正沉浸在喜悦里的众人都没有察觉。 就连最细心的马娘娘都没有看出来,她的心思都放在了另外一件事情上面: “现在就剩下立法权还没有确定,景恪你可有什么想法?” 第576章 无题 听到马娘娘提起立法权,大家下意识的想到了,陈景恪给西方设计的那个议会。 但随即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这个念头。 立法权就是制定规则的权力,是一个群体的最高权力。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老祖宗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个坑是绝不能踩的。 立法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里,不可假于他人。 比起什么议会,他们更倾向于单独设立一个直属于皇帝的部门。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历朝历代都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这方面全靠几千年来形成的默契在运转。 所有人都有权力对某些法条提出建议。 皇帝强势的时候,主导权在皇帝手里。 皇帝弱势的时候,主导权在丞相府手里。 大明废除丞相制度,将相权分拆给了好几个部门。 天子大权独揽,真正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权力。 然而,立法权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皇帝英明的时候,立法的主导权掌握在他手里,一切都能正常运转。 可万一皇帝比较平庸,乃至昏庸无能呢?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丞相府谁来主导立法工作? 单独设立一个机构掌管立法? 那事情就很微妙了。 给这个机构多大的权力? 给的权力大了,这个机构会不会变成事实上的丞相府? 甚至靠着立法权,获得超越丞相府的权力? 内阁和大都督府又如何自处? 给的权力小了,一旦皇帝无法主事,它又无法独立运转,立法工作就废弛了。 可谓是两难。 最终大家习惯性的将目光看向了陈景恪,期望他能给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自然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但他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计划说出来,而是采取了一步步引导。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立法权必须掌握在君主手里。” “没有君主许可并批红用印,所有的法条都是废纸。” 老朱连连点头,说道:“对对对,这个权力是绝对不能下放给臣子的,否则不是倒反天罡了吗。” 其他人也都认可这个大前提。 皇权社会,制定规则的权力,必须属于君主。 哪怕这个君主只是个傀儡,名义上这个权力也必须属于他。 这是原则性问题。 陈景恪接着说道:“但人力有时而穷,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事事过问。” “如果是小国寡民问题还不大,君主多操点心就可以了。” “但大明疆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民情。” “兼且受限于信息传递速度,一个消息从南传到北都需要大半年时间。” “没有报纸的传播,山东发生的事情,可能一辈子都传不到陕西。”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想要掌握全国详情,并制定针对性的律法政策,是不现实的。” “所以,就需要一群专业的人,协助天子完成这项工作。” “这群人或者说这个机构,要独立于行政、执法、监督三大权力之外。”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收集全国各地信息加以分析汇总,然后供天子参考。” 众人再次点头,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 而他们发愁的也正是这一点,这个部门具体该如何设置。 接下来就要讲干货了,陈景恪顿了一下,斟酌了一下语言才接着说道: “这群人最好来自于全国各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全国所有地区的详情。” 众人:点头。 陈景恪:“这群人最好各行各业都有,如此才能了解百业的详情。” 众人:有道理。 陈景恪:“这群人最好……” 众人:“……!!!” 陈景恪一连说了七八条‘最好’,都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随着他的话,老朱等人对这个机构渐渐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但…… 老朱说道:“先等等,你说的都对,可这种人要如何挑选?如何将他们聚在一起?” 朱标接话道:“要么就这个部门规模要非常庞大,能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 “但这么做会不会让它显得臃肿?对朝廷的财政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显然已经猜到陈景恪的部分想法,但还有些不敢确定。 主要是他不知道陈景恪怎么规避那些陷阱。 所以并未出声。 马娘娘很干脆,直接问道:“你准备怎么设置这个部门?” 陈景恪不再拐弯抹角,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察举制加议会。” 闻言,朱雄英眼睛一亮,瞬间想通了一切。 这一招,妙啊。 其他人则有些疑惑。 察举制?议会?这俩能放到一块儿? 等等,貌似还真能放到一块。 徐妙锦最先反应过来,不过她只是左右看了看,并没有出声。 一直留意她的马娘娘,将她的表情看在眼里,当即说道: “妙锦,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不要拘谨但说无妨。” 老朱也温和的道:“是啊,大家在讨论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就算说的不对也没人会怪罪你的。” 得到两人的许可,徐妙锦才终于说道: “那我就试着说几句……” “老师为西方设计的选举议会制,最大的陷阱是全民直选……” “察举制则能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能被推举上来的,即便不是人才,也绝不会是庸才。” “他们当能肩负起辅助天子立法的重任。” 察举制不是全民选举,而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很多时候,是地方行政主官直接指定的。 这样的人,基本不会是庸才。 大家诟病察举制,也不是因为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吏不合格,而是容易被豪强大族把控门路。 老朱眉头微皱,说道:“察举制的缺点你们都知道,要如何规避这个缺点?” 徐妙锦摇摇头,说道: “老师定然已经有了万全之法,只是我愚钝无法窥探到老师的想法。” 老朱点点头,笑道:“你能看到这些,已经不错了。” 其他人也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而且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她明显有些想法的。 或许是不想太高调,又或许是不确定这个想法对不对,所以还是选择了藏拙。 这种谦谨的态度更让大家满意,只有这样才能辅佐好朱雄英。 马娘娘则继续追问道:“景恪,你详细说说,准备怎么建设这个大明的议会。” 陈景恪笑道:“其实很简单,虚实结合罢了。” “朝廷建立的议会——嗯,名字可以另外取一个,目前姑且称之为议会。” “朝廷建立议会,要有一个常设机构来维持平日运转。” “这个常设机构,就是实。” “常设机构的官吏,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而不是推举出来的。” “他们的职责,是与各机构对接,及时获得各种法律制度的运转情况。” “如果某条律法政策有问题,就及时拿出方案进行调整。” “而且律法和政策,和现实比起来,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议会的常设机构,如果能提前掌握这一点,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各机构作为律法和政策实施的主体,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也可以及时与议会沟通。” “议会派人做过详细调查之后,再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给天子批复。” 众人不禁颔首赞同,这一点与他们所想不谋而合,只是没有他说的那般详细。 陈景恪又补充了几点,都是关于常设机构的人员设置,职能范围等方面的情况。 老朱等人也都参与了讨论。 这一点他们比陈景恪还要擅长,有了大方向的指引,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一个类似于御史台的机构,当然他们没有监查权。 与大都督府、内阁、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等机构平行。 但不负责任何具体的行政、执法事务。 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给天子提供咨询。 并按照天子的旨意,对现有律法政策做出调整。 但他们制定的政策并不能直接施行,还要经过皇帝许可。 是不是和秘书处很像? 确实很像,但并不是。 因为议会是有一定实权的,考虑到皇帝因为意外原因,无法理政的情况。 议会、大都督府、内阁和都察院,四大机构在达成一致意见后,可以临时通过某些决议。 有人或许要说了,如果四大机构联合起来,岂不是能架空皇权了。 实际上并不会。 前提是,皇帝无法理政的情况下,四大机构还要达成一致意见,才能通过某些决议。 而且还是临时决议。 等皇帝可以理政了,随时能废除。 反过来说,一个皇帝得无能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四大机构联合起来架空皇权? 真要是有人能做到这一步,那有没有这个制度,他都能架空皇权。 讨论到这里,老朱忽然反应过来,说道: “你不是说议会和察举制结合吗?怎么说了半天,和察举制没有一点关系啊。” 众人也都露出询问的目光。 陈景恪笑道:“这里就是‘虚’的那一部分了。” “前面我们说过,大明的疆域太辽阔了,仅靠一个机构很难了解全部情况。” “如果强行去做,这个机构会非常臃肿,对朝廷的财政也是一个巨大负担。” “而且当官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片面,全指望他们,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借助社会的力量。” “通过察举制,选拔一部分人出来,给予他们议员的身份。” “还有各行各业的资深从业者,也可以给他们议员的身份。” “当然,皇帝可以直接赐予某些人议员身份。” “议员不是官,没有任何实际权力。” “也不需要每天当差,平日里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就行。” “他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收集周围信息,观察社会情况。” “将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给议会。” “议会常设机构,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 “没用的归档保存,切中时弊的就派人去全国各地调查,详细掌握此类事情的情况。” “议员的身份不是永久的,五年十年更换一批,以免有些人占着位置不干实事。” 一个产生源头复杂,又没有实权的身份,是很难催生出地方豪强的。 而且朝廷还不用负担他们的俸禄,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不用花钱,就意味着朝廷可以多设置一些议员。 一个身份,拥有的人多了,也同样很难催生出地方豪强势力。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