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朕真的不敢想。” “还有人说什么朕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你们告诉我,这叫小题?那什么叫大题?造反吗?” “都有谁说民风淳朴的?敢不敢去凤阳走一趟?把那边的事情解决了?” “啊?为什么没人说话?你们之前反对专项行动的时候,不是挺能说吗?” 本来还有些人,试图站出来争辩几句。 然而,当朱雄英说让他们去凤阳的时候,顿时又缩了回去。 我们就是发发嘴炮而已,可不敢去送死。 朱雄英喷了足足半个时辰,眼看着弹药用尽,马上就没什么新颖的词汇了。 一名内侍在殿侧朝郑显示意。 郑显不动声色的后退几步,来到殿侧:“什么事情?没看皇爷正发火的吗?” 那内侍连忙道:“公公,不好了,凤阳留守赵鼎自缢了。还留下一封遗书……” 郑显一阵心惊肉跳,什么?赵鼎竟然自杀了? 他一把抓过遗书快速翻阅一遍,整个人都快要窒息了。 这是要把凤阳的官吏一网打尽啊。 非但如此,还牵扯到了好几个中枢高官。 这一下,事情真的要闹大了。 他可不敢耽搁,连忙走到朱雄英身后,小声的将事情讲了一遍。 朱雄英的火气腾的一下又升上来了,打开赵鼎遗书翻了翻,然后目光冰冷的扫过群臣。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大家都察觉到不妙。 最后朱雄英的目光停留在了几个人身上: “吏部考功司游达聪、户部度支使彭与同,商务部……” 他一口气点了七个人的名字,全都是各部要员。 每一个被点到名字的,都心中一惊,强作镇定的站出来。 其他人也纷纷猜测,这些人干什么了? 与他们有瓜葛的,则已经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牵连进来。 朱雄英盯着他们七个,冷笑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赵鼎昨夜畏罪自杀了。” 赵鼎?自杀? 听到这个消息,七人吓的心跳都快停了。 群臣也无不露出震惊之意,赵鼎竟然自杀了? 关键,他自杀的时间太巧了。 谋害钦差的消息刚传出,他就自杀了,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如果赵鼎真的和这事儿有关,那么…… 大家看向被点名的那七个倒霉蛋……这七个人只有一个下场,抄家灭族。 钦差被害这事儿太大了,而且被害的还是一个诸侯王。 不管他们知不知道,参没参与这件事情,都是死。 而且这七个人明里暗里,都对凤阳的事情表示过反对。 大家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朱雄英继续说道:“再告诉你们一个不好的消息,赵鼎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有你们七个人的名字。” “噗通……噗通……”七个人腿一软全都跪倒在地。 “陛下,臣冤枉啊。” “陛下饶命啊,臣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陛下,臣……” 看着丑态百出的七人,朱雄英露出一丝讥笑: “我还没有说信的内容呢,你们怎么好像已经知道了?” 七人顿时尬住了,继续求饶?继续推脱?假装若无其事? 这一下就连想要为他们求情的人,都叹息一声放弃了打算。 此地无银三百两,太明显了。 而且皇帝摆明了要立威,这会儿求情不但无用,恐怕自己也会搭进去。 朱雄英也没了戏耍他们的心情,怒道: “将这七个蠹虫打入诏狱严加审问,把他们的罪行和同党通通挖出来。” 随着他一声令下,十余名禁卫冲进来,将求饶不已的七人拖走。 大殿之上重新恢复了安静,所有人都低着头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朱雄英目光再次扫视群臣,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人权推进和惩奸锄恶,此二策必须落实推行,任何人敢再阻挠,以谋逆论处。” 说完,他甩袖离去。 群臣目送他离开,依然不敢乱动。 过了一会儿,七学士首先站出来,看着众人叹息摇头。 赵秩文说道:“你们啊,大明变革二十年,连我这样的老家伙都知道革新是大明的祖宗之法。” “你们这些人年龄还没我大,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有人忍不住反驳道:“都说变革,可民心因为变革而变坏也是事实。” “恶果已经摆在面前,难道还不足以让大家警醒吗?” 赵秩眉头微皱,说道:“忽略国家因变富强,百姓因变富足,只盯着一点瑕疵就要求恢复旧制,与因噎废食何异?” “是民心都变坏了?还是只有一小撮人在为恶?难道你分不清吗?” “变革就会带来新的矛盾,朝廷要做的是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问古人要答案。” “如果古人什么都懂,那现在应该还是周王室主天下,哪来后面的秦汉隋唐?” 那人还想反驳,一旁的傅友文不耐烦的道: “变革乃大势所趋,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反对而停止。” “大明万众一心,不会容许前朝新党旧党之事发生。” “你们与其在这里质疑革新,不如好好想想自己适不适合做官。” 詹徽直言道:“时至今日朝堂竟还有反对变革者,此乃我等失职也。” “明日我会整理出一份名单,对所有反对变革者进行弹劾。” 说完他也不给那些人说话的机会,扭头就离开大殿。 赵秩、傅友文等人也随后跟上。 其余革新派主力,也都纷纷表示:“若詹学士弹劾此等人,我等必一起弹劾。” 很快大殿上的人就走了七七八八,只剩下一些保守派官员。 这些人或是愤怒、或是惊慌、或是叹息…… 也有人不服气,怒道:“好好好,我倒要看看,这朝堂之上能否容得下我等忠直之臣。” 很快消息传到了乾清宫,朱雄英大笑道: “哈哈……没想到詹学士竟如此霸道,不愧是朕的内阁学士,就该有这份果决。” 陈景恪也有些意外,没想到詹徽竟然敢当众对保守派宣战。 虽然现在保守派数量少,且大多都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之外。 可还是拥有一定影响力的。 尤其是在民间,依然有大量读书人抱着‘尊古’思想。 他这么做,必然会遭到那些人的围攻,而且…… 他有些担忧的道:“詹徽这么做可能会激化矛盾,让新旧派的对立更加尖锐不可调和。” “若是酿成前朝旧祸就不妙了。” 朱雄英摇头说道:“你啊,最近几年太醉心于学术研究了。” “前朝之所以酿成新旧党争的恶果,一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所采用的法有问题。” “他们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二是赵宋皇室想用旧党来平衡新党,说白了就是玩左右平衡。” “只可惜他们的段位太低,玩失败了。” “大明不一样,我们有切实可行的法,也不需要玩左右平衡。” “赵学士说的对,变革就是我大明的祖宗之法,朝廷只容得下变革派。” “以前给保守派生存空间,一是需要时间过渡,让更多人适应新政。” “二是朝廷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三是你的大同思想也没有成熟。” “现在不同了,二十年变革,世人已经亲身感受到了新政的好,开始支持朝廷新政。” “我就这么说,现在若是有人敢废除新政,第一个不愿意的就是天下万民。” 陈景恪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别的不说,谁要是敢废除摊丁入亩和一体纳粮,你看百姓会不会站出来造反。 王安石可没这底气,当时老百姓都反对他。 二十年变革,朝廷也培养出了足够多的新政人才,已经不需要守旧派来填充位置。 就算将守旧派全部逐出朝堂都无所谓。 不,已经不是逐出朝堂那么简单,而是可以将所有守旧派,彻底逐出官僚队伍。 再加上陈景恪的大同思想已经成熟。 全国性强制推广人权,惩奸除恶专项行动,就是最嘹亮的号角。 朱雄英挥舞着手臂说道:“詹徽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朝堂当众宣战。” “这一次,就是要将旧党彻底逐出朝堂。” 陈景恪不禁有些失神:“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吗?” 朱雄英笑道:“你以为呢……这几年你一直专心做学术研究,没有过多关注其他事情。” “所以你不知道,沧海省、淡马锡等试点地区,为朝廷提供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全国大部分的官员,都已经轮番去这些地方学习过最少半年。” “再加上其他地方培养出来的人才,现在朝廷最不缺的就是懂新政的官吏。” “我知道你一直希望平稳过渡,但你自己也应该明白,这是不现实的。” “至于你担心会带来混乱,这是在所难免的。” “但短暂的混乱过后,带来的必然是更加强劲的驱动力。” “皇爷爷当政时期,哪一次不是如此?” 陈景恪点点头,看着朱雄英忽然笑了起来: “你长大了。” 朱雄英先是一愣,然后怒道: “好你个陈景恪,一直拿我当小孩子是吧?” “今天我就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天子一怒。” 陈景恪忽然盯着他身后,说道:“圆圆你怎么来了?” 朱雄英犹如变脸一般,怒气瞬间变成笑容,转身说道: “小圆圆你来了。” 圆圆迈着不紧不慢的小步伐,头上的步摇轻轻晃动,走到他面前行礼道: “参见陛下。” 朱雄英瞠目结舌:“啊……这……啊这……” 圆圆忽然一下蹦到他身边,拉着他的手说道: “小爹爹,你看我的礼仪合不合规。” 朱雄英如释重负,后怕的擦了擦不存在的冷汗,说道: “哎呀,圆圆你差点吓到我了,我还以为你变成小古董了呢。” 圆圆笑道:“那就是像了,这下就能通过娘娘的考核了。” 朱雄英连忙说道:“说过,必须要能通过。” “皇祖母要是不给你通过,我就……我就……我就陪你一起练。”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我收回刚才的话,你小子还没长大呢。 外面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慈宁宫。 老朱和马娘娘都非常欣慰,孙子长大了。 虽然很信任陈景恪,可他们也确实有些担心,这个孙子过于相信陈景恪,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之前朱雄英要搞专项计划,他们两个为何会无条件支持? 其实就是对孙子的一次考核。 现在他们可以放心了。 至于将保守派彻底逐出朝堂,他们也同样没意见。 虽然略显激进了点,可事实已经证明了变革的优越性,就没必要再犹犹豫豫。 集中力量才好办大事。 他们还想在有生之年,看看陈景恪所说的工业化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不出意外,詹徽的那番话所带来的影响,彻底盖过了钦差被害。 朝野都在谈论此事。 保守派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开始准备反击。 不过大多数人,都以为詹徽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不太可能这么做。 因为这事儿太得罪人了。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朝詹徽就提交了弹劾奏疏,上面总共罗列了二十三人。 全都是中枢保守派官吏,也是保守派在朝堂最核心的力量。 这无疑是向整个保守派宣战。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向他,没想到你竟然来真的? 奏疏一出,不出意外的引起了轩然大波。 第560章 犹大:我们需要炮舰 约翰·胡斯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视觉冲击,也知道了什么叫繁华。 他以为泉州、福州、应天等城镇,已经是天下有数的繁华之地。 见到洛阳才知道,自己对繁华的认知还是太局限了。 这里比泉州、福州、应天加起来还要庞大还要繁华,却没有那几座城市的浮躁。 这里的人生活节奏不快也不慢,言行举止更加有礼。 对他这个外国人,也没有什么歧视。 这不禁让他想起某本书上看到的评价,洛阳乃有德之地。 周武王认为这里最靠近昊天,所以在这里营建了洛邑。 刘邦想把国都放在这里,却被大臣嘲讽。 洛阳乃有德之地,你福德不够坐不住这里,还是去长安吧。 以前他一直觉得,华夏古人太夸张了,什么离昊天最近的地方,什么有德之地,都是忽悠人的。 可现在,亲眼见到了洛阳,他终于体会到了其中的不同。 当然,他并不知道,其实用另一个词评价洛阳更合适: 厚重。 当一个地区的百姓,相信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属性,并以此为荣的时候。 就会自发的去维护这种属性。 如果朝廷再给予适当的引导,整个地区的风气都会跟着改变。 洛阳现在就是如此。 当然,这与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离不开的。 那种地痞流氓黑涩会横行的事情,在这里是不会出现的。 总之,在约翰·胡斯眼里,洛阳堪称地上天国。 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如果不是亲身处在其间,他会以为别人在骗他。 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完美的地方。 他来洛阳的时候恰逢新年,洛阳到处张灯结彩充满了喜气。 保镖楚大保也非常兴奋,给他描述了洛阳元日盛典是多么的盛大,这不禁让他充满了期待。 不过他并没有忘记来洛阳的真正目的,向传说中的大明第一智者求教。 到达洛阳后,他们先去鸿胪寺取得了特别许可证。 然后在鸿胪寺的安排下,住进了专门的宾馆。 之后他就向鸿胪寺官员道明了来意。 鸿胪寺官员并不意外,每年想要拜访安平侯的人不知凡几,约翰·胡斯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他们对这一套流程早就熟悉了。 将此事登记在册,然后告诉约翰·胡斯,现在是过年期间,一切等初七以后再说。 如果安平侯愿意见他,自会派人来通知他,让他且在这里等候。 约翰·胡斯自然知道此事不易,更何况他也想好好参观一下大明京畿,所以并不着急。 接下来几天,他好好游历了一番洛阳,期间与许多读书人进行过交流。 他发现,这里的人文学水平,普遍比其他地方要高。 在一处景点,他遇到了好几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大学问家。 本来他以为,这些年轻俊杰会歧视他,哪知道并没有。 互相攀谈了一会儿,几人都对对方的学问大为敬佩。 一番自我介绍,他知道了这几个人的名字。 杨士奇、韩克忠、王艮…… 之后他们聊的越来越深入,约翰·胡斯发现这几人非但对他并无偏见,甚至对欧罗巴的学问也有所了解。 聊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也颇多推崇。 尤其是提起苏格拉底,更是盛赞其乃西方的圣人。 那位叫杨士奇的更是直言:“西方明明有真实的圣人,为何要如此崇拜一位虚假的神灵?” 这话简直触摸到了约翰·胡斯的敏感点,要知道他是反对极端宗教思想的。 一直致力于族群的独立自主,因此受到了教会的迫害。 也正是为了寻找独立自救之路,才放弃大学校长的位置,选择游历天下。 在大明,他受到了太多歧视。 好不容易遇到了几位不歧视他,还能正视西方文明的人,他也彻底打开了话匣子。 将西方目前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众人,并道明了自己来大明的目的,以及遭遇的困境。 “……你们是我进入大明以来,第一次遇到的,了解并不歧视欧罗巴的学者。” 杨士奇几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们可太了解华夏在文明这一块的自信程度了。 尤其是那些传统学者,更是不拿正眼瞧华夏之外的一切。 你一个外国人,没头苍蝇一样的乱闯,可不就是会碰的满头包吗。 王艮是老实人,说道:“其实我们以前也不了解极西的情况,对那里充满了偏见。” “后来有幸跟随陈侯学习,才知道极西文明也有可取之处。” 约翰·胡斯心头一震,追问道:“陈侯?可是大明驸马安平侯?” 王艮点头说道:“是的,也有很多人称呼他陈侯。” 约翰·胡斯大喜道:“真的太好了……我来洛阳就是希望能当面向其求教,只是苦无门路。” “不知诸位兄台可愿代为引荐?” 几人相互看了一眼,都觉得这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又非常虔诚,引见一下也无不可。 但知人知面不知心,万一这个人别有目的呢? 所以大家都有些犹豫。 还是杨士奇,因为年长几岁底线又比其他人低,更受陈景恪重视。 所以他知道陈景恪一直在想办法谋划西方。 约翰·胡斯明显是西方世界的另类,或许就能成为陈景恪的棋子呢。 就如当年那个波斯人阿扎萨一样,现在是波斯国的国王,大明在安西最重要的棋子之一。 所以他率先表态,愿意替他引见一番。 但安平侯日理万机,什么时候能抽空见你,还不好说。 约翰·胡斯大喜,连连向众人道谢,并表示将来必有厚报。 几人分开之后,王艮等人才询问杨士奇的打算。 杨士奇只是说了句:“陈侯最喜欢下棋。” 其余几人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想法,也都认同了他的决定。 之后他们又聊了几句极西的情况,才将话题转移到自身。 杨士奇道:“过完年我们就要外放,到时候就没有今日这般清闲了。” 王艮叹道:“现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真不想在这个时候外放啊。” 韩克忠笑道:“王兄此言差矣,洛阳风波再大,我们也只是看客罢了。” “现在离开,是为了有朝一日,以弄潮儿的身份重回此地。” 杨士奇大笑道:“王兄这一句弄潮儿,深得我心啊。”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之后众人游玩一番就离开了。 回到城里,他们抽空将约翰·胡斯的事情告诉了陈景恪。 陈景恪对几人的水平还是很信任的,见他们都认为这个外国人不错,也不禁重视起来。 当即就决定,找个机会见一见。 事实上他不知道,约翰·胡斯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在西方历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他少年天才,二十几岁就被聘任为名牌大学校长。 一生致力于族群的独立和解放,最终被教会迫害致死。 但他的学问和思想却流传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 后来他的族群演变成了一个国家,捷克。 二十一世纪,捷克评选本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约翰·胡斯以绝对领先的票数当选。 怎么说呢,他的地位相当于是捷克的孔子。 只不过陈景恪对外国史不了解,并不知道这个人。 但并不影响什么,只要是个人才,都有可能成为棋子。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见那个人,不能太心急,要好好吊一吊他的胃口才行。 况且现在朝廷事情那么多,他也着实抽不出空。 ----------------- 且说约翰·胡斯,与杨士奇等人分别后,就陷入了狂喜之中。 来大明这么久,他见惯了华夏人的骄傲。 虽然都说陈景恪谦虚和善,可他心里总是有些担忧的。 万一这位更加骄傲呢? 通过杨士奇等人,他知道了那位安平侯懂西方文化,还有颇深研究。 关键是能正视西方。 果然不愧是当世最强大国家和文明的掌舵人之一啊。 这份学识、心胸,都让人为之心折。 就在他期盼着与陈景恪见面时,大明朝廷却突发变故。 先是皇帝宣布,今年的元日大典停办。 皇帝都不庆祝元日了,民间自然也不敢再大肆庆祝。 原本悬挂起来的很多彩绸、灯笼之类的,也都被收了起来。 烟花爆竹的声音也几乎见不到了。 得知缘由之后,约翰·胡斯却非常兴奋。 果然,大明朝廷已经知道了地方上的问题,并且拿出了解决的办法。 真的是一个高效率的政权啊。 而且为了表明决心,皇帝连元日大典这样重大的节日都取消了。 有这样的决断力和执行力,难怪大明会如此强大。 但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因为朝廷的一系列变故,短期内他是见不到陈景恪了。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 亲自见证大明朝廷是如何操作一场大变革的,对他来说同样能带来巨大的启迪。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一边学习一边了解变革全过程,将其中的经验都一一记录下来。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记录在将来还引起了史学界的一番大争议,甚至因此产生了好几个流派。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安西,马穆鲁克王国。 自从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里变得更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新年快乐(1v1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树深时见鹿
猛兽博物馆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女奴的等价替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