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带领下,他们开始反抗。 黑的儿火者穷途末路也完全不计后果了,放纵士兵劫掠杀戮,以此来提振军心士气。 一时间此地化为了人间炼狱。 朱棡依然冷眼旁观,甚至他还将部分军队后撤,给黑的儿火者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更放心的去杀戮。 杨荣很是不解,于是询问为何不趁乱彻底击败黑的儿火者。 朱棡说道:“宋朝时期这里就被伊教所入侵,数百年下来这里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出身。” “他们心里只有伊教和神灵。” “我们此时打下这里,又该如何治理?” “还不如让黑的儿火者将这里清洗一遍,我们迁徙人口,在废墟上重新建设城池。” 杨荣恍然大悟,不再有任何疑问。 大明不光要占据土地,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 佛道两教,就是大明法定的宗教。 伊教徒有多狂热,接触过的都知道,想让他们改信是很麻烦的。 更何况还牵扯到和安西各部族合作的问题。 如果传出大明在西域屠杀伊教,强迫百姓改信,安西各部族会怎么想? 现在借助黑的儿火者的手,将这里的人杀的七七八八,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还能顺便消除察合台汗国的影响力。 可以想见,等黑的儿火者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传出去之后,西域人该有多惧怕痛恨他们。 两厢对比之下,大明可太仁慈了。 如此一直到四月份,天气变暖人们褪去棉衣,朱棡终于下令渡河。 一个冬季收集木料打造的船只,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黑的儿火者兵败自杀。 朱棡没有招降,命人将其残部尽数诛杀。 然后就是招抚百姓,但哪还有什么人可安抚的。 事后统计这些地方的人口,已经不足万人。 朱棡命人将黑的儿火者的暴行传遍全西域。 自然有人不信,以为是大明故意抹黑。 但朱棡将逃过一劫的那些百姓安置在一起,让各地派人过来询问详情。 这一下彻底打消了大家的质疑。 察合台汗国人心尽失,原本对大明口服心不服的人,也变得老实了起来。 朱棡没有多逗留,兵分数路拿下了察合台汗国剩余势力,并留下一部镇守当地。 他自己则带兵前往碎叶川。 明昭四年六月,阔别已久的兄弟俩,终于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遗址上相会。 这也意味着,陈景恪谋划了十几年的安西战略完成了第一步。 至于后续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建立统治,还要看他们的后续措施。 兄弟俩联合向朝廷送去了奏疏,详细汇报了这里的情况。 信使日夜兼程,在八月份来到洛阳。 恰好碰到了前来报捷的日本远征军信使。 第522章 捷报频传 三乡驿,是隋唐时期在崤函古道上设置的驿馆之一。 大明迁都此处之后,将这座驿站重建。 说是驿站,实则是个驿城。 其城楼之高大,登楼可尽赏女几山风光。 唐玄宗就曾在此驻足,刘禹锡还为此写下了诗句: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因为大明国内太平,很多军事行政设施都对民间开放,允许往来行人使用。 此地坐拥山川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快就为了洛阳名景。 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采风。 这天恰逢休沐,不少官吏携带家眷来此游玩,杨士奇也约了韩克忠、王艮等人前来散心。 他们的小群体又增添了几名新人。 如周忱,是算学研究班走出来的,今年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而且他还不是走的算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过小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神童什么的,他之所以能被吸纳进来,有两个原因。 其一,算学研究班出来的,算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 其二,没有年少得志的傲气,为人谦虚谨慎,又非常的自律。 如胡濙,他是周王朱橚发掘的人才,一直跟着朱橚研究医学。 后来朱橚发现他为人勤俭忠厚,又不缺乏城府,就让他接手一部分行政工作。 结果发现他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他往这方面培养。 前年朱雄英大肆网罗人才,朱橚自然要支持自家大侄子,就把他推荐了过来。 还有其他几个人,无一不是人杰。 哪怕是在内阁行走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现在他们这个隐形小圈子,在内阁行走里可是很出名的。 既然是隐形小圈子,自然少不了一些团建活动,来维系这种关系。 踏青、文会之类的,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看着过道上时不时走过的文人,杨士奇忽然感叹道: “大明文风之盛,实乃近两百年来之最也。” 韩克忠认同的道:“放在十年前……不,五年前我都不敢想大明文风能活泼至此。” 王艮点点头,说道:“皆赖皇上圣明,安平侯胸襟开阔也。” 这话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几人都了解王艮的性格,是个实在人。 他这么说,那就是心里真的这么想的。 更何况,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 大明建国三十二年,文风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的。 洪武初年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老朱就采取了管制。 此后一直到朱标登基,才稍稍放宽了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于老朱当皇帝时期宽松,实际上依然处在管控状态。 这倒是可以理解,国家草创,采用哪种思想作为统治的基石,还不能确定。 为了防止思想界混乱,管控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大同思想框架完成,朝廷也确定了选择,就开始有限度的放开。 等朱雄英登基,放开的力度就更大了。 尤其是洛下学宫的创建,更是标志性事件。 全国各地的大儒学者云集此处,共同研讨学问。 当然,朝廷也不是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大同思想框架内的放开。 别的方面依然受到管控和约束。 目的自然是引导大家,向着大同思想看齐。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 他也想去,可他才刚进入内阁担任行走,没有三五年是别想外放。 要是能再年长几岁就好了,他不禁哀叹。 胡濙只是微笑看着,并没有插嘴。 他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过不是去边疆历练,而是去川蜀。 这是陈景恪亲自交给他的任务,去川蜀建立医学院,将新式医学推广到那里。 同时帮助那里建立医疗体系的框架。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试验,如果成功将来会在全国各地推广。 不说别的,要是能将这套体系给建立起来,他这辈子也值了。 未来史书上有机会单独开一页。 人生目标既定,也就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了。 就在几人聊的开心的时候,忽然一阵雨点般的马蹄声传来。 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卷黄尘滚滚,一队骏马飞驰而至。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呼喝声紧随而至,道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很快骑兵小队停在驿站门口,但见人影纷纭跳将下马,当先一人大喝: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游人知道轻重,不论身份地位,都纷纷让开。 驿卒也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骏马牵出,并从这些人手里接过浑身水洗一般的疲马。 驿丞也拿来文书,请他们签字画押。 一切说来话长,实际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 交接完成,这支小队不顾自身疲惫,纵身上马。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已然离去。 驿卒好奇的问道:“头儿,这是哪里来的?” 驿丞看了一眼文书,眼皮子一跳,说道: “西域,莫非是晋王那边的消息?” 另一边,听到八百里加急字眼,杨士奇等人也纷纷起身,再没有了闲聊的心思。 古代文书传递分为好几种级别,普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 最高级别就是八百里加急。 说是八百里有点夸张,但这种情报的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日行四百里左右。 如果路况好,最高能达到日行五百里。 据传当年安禄山造反,远在三千里外的唐玄宗六天后就收到了消息。 使用的就是八百里加急。 能适应八百里加急的情报,无一不事关重大。 几人作为内阁行走,自然更加关心此事。 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莫非是哪里发生动乱了? 胡濙抬头看了看信使来的方向,思索道: “当是从西域传来的,可能是报捷的。” 众人心头一松,但这也只是猜测,做不得准。 王艮径直说道:“咱们还是别在这里瞎猜了,赶紧回去吧。” 韩克忠也附和道:“不论是什么消息,接下来都需要忙了,我们不在影响不好。” 几人也不再耽搁,立即启程往回赶。 ----------------- 且说那群信使,换马不换人一口气跑到洛阳城下。 呼喊的口号也变成了: “捷报,晋王灭察合台国,平定西域。” 百姓纷纷驻足倾听,然后面色平静。 又灭了一个国家? 这个察合台国在哪来着?估计又是哪个小国,不值一提。 也有人羡慕,别管国家大小,这都是灭国之功啊。 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被授勋授爵。 不是他们反应冷淡,也不是他们没有荣誉感什么的。 而是这种消息听的太多了,有些麻木了。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察合台汗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和元朝是堂兄弟。 百姓们这才露出惊喜之色,然后欢呼不已。 虽然没听过这个察合台,可蒙元他们知道的。 元朝的堂兄弟,那得多强大啊。 大明竟然又将他们给灭了,实在他厉害了。 关键是,这些国家都被灭了,蒙古人就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说,还得是蒙古人的威慑力啊。 但还不等百姓们从喜悦中恢复过来,几艘船停靠在码头,一队信使从船上下来。 在码头驿站换乘马匹,也一路向城内奔去。 一边跑还一边呼喊:“八百里加急……耿大将军灭日本国,靖平海疆。” 百姓:“???” 一会儿的功夫两个八百里加急,你们闹呢?还是在演习啊? 不过日本国的名声就要大的多了,没别的原因,日本女奴那可是风靡整个大明。 尤其是洛阳作为京畿,本就比较关注政治。 对日本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也知道曾经的倭寇就是从他们国家来的。 所以等反应过来之后,百姓们再次发出欢呼声。 “这个不知好歹的小国,终于将他们给灭了,看他们还敢不敢来大明劫掠。” “哼,将他们男人全部贬为奴隶去挖矿,女人全部发卖为奴仆。” 本来义愤填膺的话题,聊着聊着就跑偏了。 “日本婢好啊,身材较小温柔似水,不知道价格会不会降。” “哪怕价格高一点也行,至少得让我们有个地方买啊。” “是啊,日本婢太稀少了,有钱都没地方买,希望这次朝廷能发卖一些。” “别做梦了,朝廷律法明文规定不允许蓄奴,违令者流放。” “朝廷没有灭掉日本的时候,日本人自己卖奴婢朝廷也不好说什么。” “现在朝廷将日本灭了,日本人就变成明人了,受律法保护。” “你们还想买啊,真是想多了。” 闻言众人纷纷唉声叹气,好像确实是这样。 当然,朝廷不允许蓄奴,不是不允许使用奴仆。 但这些奴仆不再是贱籍,而是正儿八经的合同工,享有正常的人身权力。 就算偷偷买了日本女婢,也必须签雇工合同。 你说在合同上做手脚? 对不起,朝廷早就想到了,明显违背律法道德的合同,被视为无效。 虽然还是不能完全杜绝虐待奴仆的事情,可至少不能再如以前那般,随意处置自家奴仆了。 花大价钱买个日本婢,大概率也是能看不能动。 杨士奇他们来到城门口的时候,就听到一群人在拍大腿。 抱怨水师为啥那么强大,日本为啥那么不禁揍。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遇到奸细了,仔细一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通过这些人的嘴,他们也知道是咋回事儿了。 晋王灭察合台汗国?耿子茂大将军灭日本国? 虽然大家都对这两场战役充满信心,可捷报同一天到达,还是让人惊喜不已。 韩克忠大喜道:“太好了,走走走,咱们赶紧回去。” 其他几人纷纷跟上,大家一路赶往皇城。 第523章 分割世界 乾清宫主殿,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正对着地图讨论。 朱雄英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这么一来伯国比侯国都大了。” 说着他拿起铅笔又画了个弧线:“这样分就差不多了。” 陈景恪无语的说道:“你不能光看地图上的面积大小,也得看实际环境。” “这块地方全是盐碱滩和山区,你这是册封还是发配啊。” “那按照你这么分,这个伯国太惨了,怎么也得给人家划分一块能种地的平原。”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把‘伯’字和‘侯’字互换了一下位置,得意的道: “完美解决。” 陈景恪揉了揉眉心,很想高声喊一句‘出院’。 “地图上看确实没问题,可等诸侯王到了自家的封地一看。” “我侯国大面积山区和盐碱地,他一个伯国大半平原还有独立的水源,你猜他们会怎么想。” 朱雄英顿时不说话了,换成他,肯定会骂娘的。 陈景恪紧接着又说道:“不过你这个思路是对的,只需要把平原多划过来一点就可以了。” “这样将来诸侯王到了领地,即便发现大片是山区,和也有一片不小的平原。” “而且山区也有机会开采出矿产,还是可以忍受的。” “伯国发现自己的领地虽小,却多平原水源充沛。” “尤其是和隔壁的侯国一比,小一点也不是不能接受。” 朱雄英一拍桌子:“就这么定了。” 接着两人又开始对着另一处地形研究,该分成几个诸侯国,具体怎么分等等。 陈景恪对这一点尤为重视,作为穿越者,他可是很清楚带英在地图上划分世界,造成了多大的矛盾。 可以这么说,二战以后世界上至少一半的种族仇杀,都是带英埋雷的结果。 剩下的一半,是法国等国家留下的隐患。 带英埋雷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殖民统治,大明分割世界是为了扩张华夏族群。 目的不同,分割世界的标准自然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尽可能让每一个王国都有独立发展的条件。 尽可能保证每一个王国,都有平原、有水源等等。 尽量避免将河流切割成好几段,避免将来因为水源问题发生战争。 所以划分的时候尤为的麻烦。 要对照着厚厚的资料,一点一点的进行研究。 还好,他早在十几年前就提议,在全世界搞人文环境调查。 每一条河,每一条山脉,每一座山峰,每一块平原…… 有什么特产,适合种植什么作物等等,都有详细的了解。 大明对周边区域的了解,甚至超过了生活在当地的土民。 这些资料,就成了现在切割世界的依据。 这个工作从远征日本时出发就开始做了,断断续续到现在,才划分出三十一个诸侯国。 朱雄英计划里的百大诸侯王,才只划分了不到三分之一。 但目前来看,一百个确实有点困难,不过七八十个是没问题的。 两人正对着地图讨论的时候,三个四五岁的小孩子,你追我赶的跑了进来。 正是团团圆圆和朱文基。 跟在他们后面的奶娘和侍者却不敢进来,只能站在大殿门口眼巴巴的看着。 还好,朱雄英身边的大太监郑显,连忙上来跟随保护,奶娘等人才放下心来。 三个小豆丁可一点都不怕,一溜烟跑到了桌子前。 团团和朱文基明显是得到过教训,停在了几步外不再上前。 圆圆可一点都不怕,‘出溜’一下就跑到朱雄英身边,小手抓着他的腰带就往下拽: “爹爹,爹爹,我要看。” 正头疼的朱雄英立即将铅笔对下,一把将圆圆抱起来,高兴的道: “哎呀,圆圆来了,有没有想爹爹。” 圆圆嘴里说着“想、想……”,眼睛却一直盯着地图,敷衍之意溢于言表。 朱雄英就好似没看到一般,听到‘想’字他已经乐的合不拢嘴了: “我和你大爹爹在画画呢。” 大爹爹就是陈景恪。 没办法,她从小就喊朱雄英爹爹,为了区分两个爹,就一个大爹爹一个小爹爹。 每每听到这个称呼,陈景恪就想翻白眼。 而且有一说一,虽然他不是女儿奴,可看着圆圆和朱雄英更亲,他心里还是直泛酸: “行了行了,你别老惯着他。惯坏了,将来可还得了。” 朱雄英笑呵呵的道:“怎么可能,这么多人教呢,怎么都不可能教不好。” 他却没有看到,正在他怀里的圆圆听到画画,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她自然知道,两个爹不是真的在画画,可看着也不像是在处理正事。 而且地图上确实画了很多线条,一条连着一条。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他们最喜欢乱画。 这会儿见两个爹也在画,顿时就来了兴趣。 趁俩爹说话的时候,伸手抓起朱雄英丢在上面的铅笔就画。 团团和朱文基却看到了,顿时惊的瞪大了眼睛。 家里人可是一直在教他们礼仪,有些地方和东西是绝对禁止触碰的。 否则少不了一顿责罚。 朱雄英的办公桌就是禁地之一,所以
相关推荐: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白日烟波
深宵(1V1 H)
新年快乐(1v1h)
乡村透视仙医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桃源俏美妇
旺夫
我的风骚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