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依然没有动孔家的想法。 毕竟,孔家的地位太特殊了。 动孔家就等于是和整个儒家开战,这个后果太严重了。 然后山东、凤皖(安徽)大旱改变了一切。 朝廷运送过去的赈灾粮食,被孔家联合当地官吏侵吞。 虽然只是一部分,但依然是触碰到了老朱的逆鳞。 而且朝廷下旨免除灾区所有税收,孔家在曲阜依然正常收税。 还联系周围的大户,提高佃户的地租。 朝廷免税那是朝廷的事儿,你种我的地就得交租。 啥?你说旱灾绝收了? 那是你的事儿,和我没关系,又不是我不让老天爷下雨的。 此举不知道逼死了多少人。 当这些消息汇总到朱元璋这里的时候,他是多么的愤怒可想而知。 于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让他下定了决心。 既然你们不想活,那咱就成全你们。 正好为后世子孙解决一个隐患,也为景恪的《大同世界》推广减少一些阻碍。 于是,他重新祭出了蒋瓛,让他亲自操刀此事。 可以预见的是,孔家和儒家的反扑,必然会非常激烈。 朱元璋虽然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他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会闹成什么样子。 所以,蒋瓛离开后,他始终无法静下心来。 手中拿着奏疏,半天都没看进去一个字。 最后有些恼了,将奏疏往桌子上一扔: “拿走拿走,都拿走给太子送过去,让他自己看着批复不要拿来烦咱。” 内侍立即过来,小心翼翼的将奏疏取走,一溜小跑给朱雄英送了过去。 朱雄英正陪着徐妙锦遛弯,见到这么一堆奏疏,脸登时就黑了。 “这老头子,越来越怠惰了,就知道欺负我一个小辈。” 徐妙锦轻笑道:“快去忙吧,我自己走一走就好。” 朱雄英点点头,然后弯腰对着她的肚子说道: “臭小子,赶紧长大,替你爹分担政务。” 看着丈夫小孩子气的动作,徐妙锦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她自然也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父慈子孝,就如太上皇和皇上、太子一样。 吩咐妻子小心,朱雄英就回到自己的书房,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 询问送奏疏的内侍道:“太上皇心情可好?” 内侍不敢隐瞒,说道: “太上皇心情本来挺好,但方才蒋统领去见了太上皇,之后他老人家好像就有些不开心了。” 朱雄英心道果然如此,老头子不会无缘无故把所有奏疏都送过来。 能让他如此的,绝不是小事。 而且任谁都知道,皇上病重无法理事,大权理应交给已经成年的太子才是。 更何况太子很早就开始处理政务,威望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 一开始把权力还给太上皇,是希望洗掉太子身上的嫌疑,同时借用他的威望稳住朝局。 然后再由他将权力交给太子,增加太子的合法性。 毕竟创业君主,其威望是独一无二的。 可现在都几个月过去了,太上皇始终没有这方面的意思,难免有些不正常。 外人认为太上皇恋权,但朱雄英不这么想,他太了解自家皇爷爷了。 之所以不把权力交给自己,必然是有大动作要做。 这件事情还很难办,很可能会损及威望,甚至导致自己皇太子地位不稳。 蒋瓛夜入皇宫,又悄然离开,更是证明了他的猜测。 可现在的大明,还有什么事情能动摇他皇太子的地位? 想不通。 不过他也没有刨根问底,老头子这么做肯定有他的原因,需要自己知道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不是他心大,而是对老朱充满了信心。 大明朝没有老头子做不成的事情,自己的皇太子地位可能会动摇,他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于是他就让内侍离开,自己着手批复起奏疏。 不论皇爷爷想做什么,自己处理好政务,不让他有后顾之忧,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比跑过去追问他要做什么,然后盲目的加入进去,更能帮到他。 ----------------- 另一边,将奏疏丢给朱雄英之后,老朱依然有些焦躁。 就起身在宫里溜达起来,走着走着就到了马娘娘的住所。 看了看宫门口,他迟疑了一下就转身想要离开。 马娘娘身体不好,他是不想再用这些俗务烦她的。 但刚走出没几步,却迎面撞上了马娘娘。 他登时就知道,她应该是去照顾标儿,刚刚回来。 果不其然,马娘娘看到他就微笑道: “真是巧了,我刚从标儿那回来就撞见你了。” “你说你啊,真是一点耐心都没有,我不在你就不能等一会儿吗。” 听着媳妇的抱怨,老朱有些焦躁的情绪,瞬间就平复了。 他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她的话说道: “那你可是冤枉咱了,我这是准备去标儿那寻你呢。” 然后他不着痕迹的转移话题:“标儿睡下了吗?” 马娘娘一边往前走,一边回道:“没有,在读书呢。” 所谓读书,自然是内侍读给他听。 或者内侍拿着书给他看。 朱标远没有康复,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也只是恢复了说话能力。 但也已经很让大家开心了。 至于完全康复,大家都知道不现实。 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让他能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 至少能让他一只手一条腿活动起来。 这样起码不会那么难受。 尽管这很难,可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往这方面努力。 回到坤宁宫,马娘娘让内侍退下,才问道: “说吧,找我什么事情?” 老朱打了个哈哈道:“我就是来看看你,哪有什么事情。” 马娘娘白了他一眼,说道:“我还不了解你?” “平日里这会儿你肯定在处理奏疏,哪有空到处乱跑。” “今天放着政务不处理跑到我这里,肯定是有事。” 老朱见瞒不住,只能将自己的打算和担忧告诉了她。 听说他要动孔家,马娘娘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不动不行吗?” 老朱缓缓摇头,说道:“我也想过,动孔家代价太大了,大明蒸蒸日上实在不宜发生这么大的动荡。” “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阻挠新政推行。” “现在大明的保守派,就是以他们家为首。” 衍圣公虽然不掌权,可地位高啊。 尤其是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衍圣公就成了名义上的文官第一人。 每年朝廷举行大朝会、祭天之类的活动,衍圣公都是文臣的代表。 他们一句话,就能影响到万千读书人。 当然,如果没有变革,衍圣公也就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可是变革改变了一切。 反对派需要一个领袖,再没有比孔家更合适的了。 于是,围绕衍圣公,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派系。 这个派系,在保守派里都属于顽固派。 一般的保守派,只是担心朝廷太激进,希望朝廷慢一点走。 本质上还是希望国家变好的。 以衍圣公为首的顽固派,是坚决反对新政。 不分对错的反对。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法统。 当然,维护法统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一家一户之私利。 这股力量现在还不算特别强,但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趋势。 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忌惮。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都成书两年了,始终不敢外泄。” “虽然他嘴上说时机还不成熟,可咱知道,他是忌惮孔家。” 一旦孔家站出来否认攻击他的学说,就算朝廷支持,想推行天下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最麻烦的,还是孔家和理学合流,那就真的难办了。 有人或许要问了,孔家和理学不是一伙儿的吗? 并不是。 孔家很少表态支持某一派,因为没必要。 不论哪一派上位,都要尊崇他们孔家,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更何况,万一支持的那一派倒台了,岂不是就尴尬了? 所以,他们没必要表态。 哪怕理学大兴,孔家也没有公开说理学是对的,其他学派是错的。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孔家坚定的站在了保守派这一边。 一旦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发表,双方合流是必然的。 马娘娘自然也能想到这种后果,表情愈发的凝重。 老朱继续说道:“之前标儿和咱说过此事,他希望用更温和的手段解决孔家问题。” “所以咱也在犹豫,要不要采用激烈手段。” 马娘娘却摇头说道:“标儿……还是有些天真了,孔家的事情要么不解决,要么铁腕。” “想靠怀柔政策化解,几无可能……不,根本就不可能。” 她的言外之意,就是支持用铁腕来对付孔家了。 这让老朱开心不已,心中的担忧尽去。 自家婆娘的脑子比咱聪明,她都支持咱的做法,那肯定是没错的。 只见他脸上浮出笑容,说道:“还是妹子你果断啊。” “咱还是受到景恪的启发,才下定决心来硬的。” 马娘娘好奇的道:“哦?景恪如何启发你的?” 朱元璋说道:“景恪力排众议,要军队去赈灾时说过一句话。” “有些事情如果我们害怕危险不敢尝试,后人就算想做也没有能力了。” “咱就想,动孔家也是如此啊。” “现在大明的权势,依然牢牢掌握在勋贵手里。” “而勋贵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和儒家孔家没有半文钱关系。” “再加上分封制,他们只会听咱的,不会听孔家和儒家的。” “就算是文官,很大一部分也是法家和算学出身。” 法家出身的官吏和计官掌握着钱粮,底层出身的勋贵掌握着军队。 军队和钱粮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儒家出身的官员就算再不满再反抗,也不可能颠覆大明。 大不了就血洗一遍。 当年蒙元都能让儒家跪下,他朱元璋也能。 “但随着勋贵集团被分化瓦解,以后儒家出身的官员会越来越多,甚至军方都会充斥着他们的人。” “到那个时候,就算皇帝都拿儒家和孔家没有丝毫办法了。” “咱不能将这个隐患留给后人。” 第452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 对于老朱的铁腕,马娘娘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 不是她没有考虑过后果,这恰恰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 “如果没有景恪,没有《大同世界》,我不会同意你动孔家。” “但现在有了这一切,孔家的存在就成了大明前进的绊脚石,必须搬开。” 老朱非常认同的点头说道:“是啊,没有景恪,咱们只能用理学治国,就必须要尊孔。” “当初咱被儒生骑在脸上欺负,也只能唾面自干,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咱不需要他们了,新账旧账就给他一起算清楚。” 然后他又叹道:“其实咱也怀疑,景恪能否担得起这个大任。” “这些年,咱把他讲过的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觉得高深。” “对历史、大势的分析,比什么之乎者也更透彻。” “后来又去大明各地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他变革下的大明,真可谓是国泰民安。” “已经远超历朝历代所谓的盛世了。” “这些事实给了咱信心,他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 马娘娘深有同感的道:“咱们看着他长大,一直把他当孩子看,难免会小看他的能力。” “其实仔细想想,他所思所想所为,早就已经超越前人了。” 老朱说道:“是啊,大同世界给了我对付孔家和儒家的决心。” “这次儒家若识趣,咱还能给他们保留一席之地。” “若是不识趣,咱就彻底给大明换换脑子。” 治国,尤其是想长久维持一个庞大帝国,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哪怕这套思想体系很落后,也比没有强。 历史上不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可往往几十年就崩溃了。 正应了那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原因很简单,那些帝国全靠一两个强人维持,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做后盾。 强人没了,维系国家存在的关键因素就没了,国家也就没了。 华夏能维持庞大的疆域,就是因为有一套思想体系在维系。 不论如何分裂,大家在思想文化上都是一家人。 遇到有能力的君主,就能重新完成统一。 华夏的思想体系起源于三皇五帝,成熟于周公旦。 孔孟等先贤,在这套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儒家和诸子百家。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儒家思想就成了维系人心最主要的那根线。 历朝历代,不论怎么变革,根子都是儒家思想。 你用人家的思想治国,尊崇人家的后人拉拢人心就成了必然。 这也是为何从汉朝开始,皇帝要祭孔庙,一直给孔家上尊号的原因。 最后孔庙变成了文庙,孔家有了衍圣公,一直延续到满清结束。 大明也需要文人治国,需要儒家思想来维系统治。 即便是朱元璋的铁腕,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吃了个瘪。 最后选择性失明,放任孔家的存在。 不过他也不是全面退让,一直努力将孔家的影响力限制在曲阜。 但很显然,这种限制显得非常无力。 直到陈景恪写出《大同世界》,让他们看到了打压儒家摆脱孔家的希望。 《大同世界》虽然有着很深的儒家痕迹,但已经脱离了儒家。 就好像,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吸收了各种新思想创造出来的一样。 大同世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百家长处,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家之言。 所以两者不能视为一家学问。 当然,如果想减轻推广大同世界的难度,也可以自称是儒家一份子。 一开始陈景恪就是这么打算的,但现在老朱和马娘娘必然不会如他的愿了。 老两口围在一起,开始各种算计。 先是老朱讲了自己的法子,让蒋瓛带人去彻查孔家的恶行,然后用报纸公之于众。 “……民怨被激起,咱们动孔家的代价就小的多。” “然后强行推行大同世界,用来打压理学和儒家。” 马娘娘却摇头说道:“这是下下策,必然会让孔家和理学合流。” 朱元璋说道:“哦,妹子有更好的法子?” 马娘娘看了一眼茶杯,老朱立即给斟上:“妹子你润润口,慢慢说。” 马娘娘很是满意,说道:“景恪曾经说过,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可以肆意点评他人。” “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道德制高点让给理学派。” 朱元璋惊讶的道:“啊?这……不是主动将刀子递到他们手里吗?” 马娘娘笑道:“你只看到了其一,却没看到其二。”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他人,确实非常方便,可也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挑刺。” “平时都是他们拿着放大镜对皇帝指指点点。” “把制高点让给他们,就轮到你拿着放大镜挑他们的刺了。” “而报纸就是最好用的放大镜,能将他们所有的毛病都无限放大。” 朱元璋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有些不透彻,心中痒痒的难受: “妹子你别打哑谜,你直接给咱说,具体该怎么做。” 马娘娘找个舒服的姿势,往椅背上一靠,说道: “先用报纸把理学高高的架在道德制高点上,然后把孔家的老底掀出来,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来审判。” “然后用报纸将他们的审判过程、结果公之于众。” “如果他们秉公执法,那正好借他们的手铲除孔家。” “如果他们想包庇,那之前他们站的有多高,摔的就有多狠。” 末了,她赞叹的道:“报纸真的是好东西啊。” 如果没有报纸,这法子是不能用的。 说白了,还是舆论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哎呦。”老朱一拍大腿,高兴的道: “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这法子好,好的很呐。” “咱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他们的窘态了。” ----------------- 另一边,陈景恪正在书房,第不知道多少次完善自己的作品。 一开始他觉得自己写的已经很好了,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头看,总是能发现缺陷和漏洞。 他迟迟不愿意发表大同世界,确实有忌惮理学和孔家的因素,但主要还是觉得不够完善。 伟大的先贤作品总是很少,很多一辈子就只有一部作品。 就是因为思想这东西,总是在不断成熟。 想追求完美,就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实践。 也幸好他两世为人,两世加起来年龄有六十多岁了。 虽然前世有研究说明,激素会影响人的心态。 年轻的身体,会让人拥有年轻的心态,也会让思维更加活跃。 可见识这东西,是和时间成正比的。 前世今生六十多年的阅历,给了他写书的底气和资本。 他并不是天才,之所以能写出大同世界,除了丰富的阅历,还得益于有前世的诸多模版可以参考。 即便如此,这本书写的也不算完美。 当然,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事情,一种新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儒家也是经过一代代弟子完善,才演变成今日的模样。 孔子自己年轻时候和年老时候,言行都存在着极大差异。 更何况是陈景恪这个‘庸才’。 所以他已经决定了,趁老朱掌权,赶紧把大同世界发表了。 到时候就算那群理学儒生想整幺蛾子,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他还不知道,就在他想着怎么利用老朱的凶名,震慑理学派的时候,老朱也在算计他。 刚把心里产生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就听管家来报,杜指挥使求见。 陈景恪心中不禁犯嘀咕,杜同礼大晚上来见自己,肯定是出事儿了。 真是一刻都不让人安生啊。 他不敢耽搁,连忙将笔放下,让人将杜同礼带了过来。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直接问道: “说吧,大晚上到我这来,什么事情?” 杜同礼面容严肃,说道:“蒋指挥使要了一批人手出京了。” 陈景恪眉头微皱:“有太上皇手谕吗?” 杜同礼点点头,说道:“有,没有太上皇手谕,我肯定不敢让他带太多人手出京。” “太上皇授予其锦衣卫全权指挥权,连我都要听他的指挥。” 陈景恪气道:“就为了这点事儿,你大半夜就跑我家来?知不知道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杜同礼连忙说道:“您且听我把话说完,我来找您是因为蒋指挥使走的时候,提走了一批卷宗。” 说到这里他压低声音道:“山东孔家的卷宗。” “嘶……”陈景恪倒吸一口凉气:“蒋瓛提走了孔家的卷宗?” 杜同礼重重点头,道:“所以我才连夜来找您……您说太上皇想做什么?莫不是要……” 陈景恪深吸口气,严肃的道: “将理学名士的名单罗列出来,将他们的底裤有多少根线都查清楚。” 杜同礼惊讶的道:“理学……太上皇要对理学动手?” 陈景恪说道:“是理学派绝不会坐视孔家倒台,但只要他们敢保孔家,太上皇肯定会连他们一块儿打的。” “大明这天,真的要变一变了。” 杜同礼惊恐的道:“您是说……太上皇要彻底废了孔家?” 陈景恪叹息道:“太上皇在为后人清理障碍。”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对孔家要么不动,动就是下死手。 更何况,要震慑孔家锦衣卫就能办,何必出动蒋瓛? 授予蒋瓛对锦衣卫的全权指挥权,就是最大的信号。 杜同礼人麻了,他自然不会怀疑陈景恪的判断,可正因为相信才更害怕。 原本他以为,朱元璋只是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震慑一下孔家其他人。 没想到,目标竟然是整个孔家。 这事儿就大了。 不只是理学派,到时候儒家都会拼死维护孔家。 杜同礼倒不觉得他们能赢,只要太上皇下定决心,最多就是大乱一场。 可儒家和孔家的反扑,也能带走很多人。 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更是活靶子。 他一直知道自己就是个背锅的,锦衣卫真正当家的是陈景恪。 对此他倒也没有什么意见,这个锅可不是谁都有资格背。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锦衣卫指挥使,陈景恪之下第二号人物。 而且上面有陈景恪负责和皇家沟通,他这个指挥使当的可谓是非常轻松。 可是……他没想到,有一天要背一口这么大的锅啊。 就他的小身板,可扛不住儒家的攻击。 看着惶恐不安的杜同礼,陈景恪忽然笑了起来: “怕了吗?” 杜同礼毫不犹豫的道:“怕,怕的要死。” 陈景恪说道:“要不,我把你换了,直接让蒋瓛复职?” 杜同礼有些意动,但犹豫了好一会儿眼神
相关推荐:
白日烟波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顾氏女前传
交流_御书屋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我的风骚情人
村夜
深宵(1V1 H)